A. 中山裝成馬來西亞官服 中國應該有怎樣的"國服"
今年兩會期間,「漢服」受到一些代表委員的熱捧。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即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則建議,應在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著「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葉宏明說,「中山裝、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國的『國服』,但這些還不夠體現民族精神。」此前,有人曾建議將「中山裝」定為中國對外交往時的著裝形象,但未有結果。與此同時,在中國被冷落的中山裝,去年卻被馬來西亞批准為「官方服裝」。 中國服裝的發展,排序當是漢服、唐服和明服。距離人們最近的有關中國「國服」形象的記憶,是在2001年於上海舉行的APEC峰會上,各國領導人身著「中式唐裝」集體亮相,使得唐裝迅速流行開來,掀起了一股「唐裝熱」。但是,關於「國服」,卻未見定論。 在「國服」的標准上,葉宏明建議,可以在多種民族服裝中選擇元素,也可以從古代漢服中選擇元素,還可以汲取少數民族服裝和西式服裝的長處。「標准不在『服』,而在『國』。」他還建議公務員應有統一著裝的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說,漢服體現了中華文化與人為善、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的標志。針對目前國內授予學位時穿戴的都是有著濃厚西方特色的服裝,劉明華表示,中國完全可以自行設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漢服系列為中國式學位服,以此來推動中國的漢服復興。 在漢服的推廣上,葉宏明和劉明華均建議,可以在婚禮、節日慶典以及傳統文化活動中提倡使用。
B. 漢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飾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2)旗袍對外推廣擴展閱讀:
漢族服飾歷史悠久,它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以及融合一起。而且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僅能夠用簡單著方式來界定漢服。
還能夠通過風格來進行界定標准,所以說漢服的界定標准能夠用,下面這幾種文字來進行表述上溯至炎黃,下至宋明漢唐。漢族人民所穿的服飾為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不斷的進行演化。
漢族其實早已經有了比較獨立的服裝體系,華夏的衣服是由黃帝所制,而且在皇帝之前就尚未有衣服和屋宇。根據一些考古的發現,漢服最早出現在商朝,大約是在五千年前,還在石器時代,當時就已經有了比較原始的紡織業,用來織成麻布作為衣服,而黃帝的妻子嫘祖也發明了養蠶和絲紡。
男子的衣服腰間會查有隔代,而女子的要件是以師帶系扎,而就因為秦皇兵馬俑的出現,秦代的服飾以及風格方面也有著,很大的發現。在魏晉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都非常崇尚自然,所以飄逸是魏晉服飾風格上面最大的展現,而這個時候的男子多穿寬大的袖衫,大都是上袖翩翩的衫子。
其實根據漢服飾的發展也能夠看得出,它是在經過每個朝代的文化風格,而不斷的加以創造和改革,才形成了比較獨立的漢服體系。漢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與琴棋書畫相比,漢服曾經一度滅絕了長達三百年,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已經開始漢服復興之路。
C.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3)旗袍對外推廣擴展閱讀: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漢服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
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