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媽祖的來歷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在宋雍熙四年(987年)年以後,當地漁民立一座香火小祠,稱之為「通靈神女」。此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朝尊號的出現。
民間的稱呼有兩個原因:
1、「媽祖」是林姓家族人對其的尊稱。「媽祖」的「媽」,不是媽媽之意,而是奶奶之意。而「媽」與「祖」連在一起稱呼,就是對族內年高德勛的女人的尊稱。因此媽祖是林姓族人對媽祖的昵稱。莆田林姓族人還昵稱為「姑媽」,更下輩的也有稱「祖媽」的,台灣林姓人也有稱為「祖佛」的,後來逐漸順口稱為「媽祖」,以此來稱呼自己的先輩,就顯得更加親切了。
2、「媽祖」是民間神祗。隨著媽祖信仰的推廣,媽祖信仰不僅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推崇,也成了所有人共同信仰的民間神女,於是世人就跟隨林姓族人尊稱她為「媽祖」。這樣「媽祖」這個名稱,就傳遍世界,代代相傳至今。
(1)數名將其制服擴展閱讀:
歷史功績
1、濟師助戰。濟師助戰表明了統治者收復失地、統一國土的願望,為此感念媽祖的神功。
2、助剿海盜。海盜猖獗,沿海漁民難有寧日,因此,清代朝廷非常重視剿除海盜,以安撫漁民。
3、協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媽祖生前以護航導流而受人景仰,其顯聖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的記載相當多,同樣體現了統治者對海上和平的期盼。
4、冊封琉球。對琉球的冊封表現了清王朝對琉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當時兩國的一段和平共處的歷史,而這些都與媽祖的神功庇佑有關聯。
當代功績
媽祖信俗對當代兩岸信眾關系的和解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岸宗教直航的實現即為一例。從1895年至1987年近百年間,海峽兩岸的媽祖信眾幾乎沒有以「媽祖」為名義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開始首倡實現兩岸「三通」(通郵、通航、通商)。
1982年,台灣北港朝天宮董事蔡輔雄來到湄洲島,並了解湄洲媽祖祖廟的復建情況,台灣媽祖信眾與湄洲媽祖祖廟的第一次較為正式的交流。1988年7月5日,搭乘兩岸周末包機航班的台灣澎湖天後宮180名媽祖信眾抵達湄洲媽祖祖廟朝聖。
從1989年開始,以朝拜媽祖為由的海上宗教直航終於開始成為現實,是媽祖信俗的一大功績。「宗教直航」是在兩岸未能實現直航的情況下,台灣當局特許的一種比照「小三通」方式航行的台灣宗教界人士經金門到福建湄州進香的「特殊直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