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沈陽故宮門票是一票到底呢
沈陽故宮門票是一票到底的。
沈陽故宮(英語:Mukden Palace)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9月18日,沈陽故宮在位於鳳凰樓下的師善齋推出「故都旗裝——沈陽故宮珍藏清宮旗袍展」。
⑵ 沈陽故宮游記
來到沈陽之後,我唯一想要去的景點,便是沈陽故宮。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價值上,沈陽故宮都是我國留存下來的、地位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宮殿。
正如同西安是唐朝文化的代表、開封和杭州是宋朝文化的代表、銀川是西夏文化的代表,沈陽自然也是清朝文化的代表城市。保存在沈陽故宮里的東西,自然是重點銘記清朝正式入主中原之前的那一段時間的各種文物。對我而言,它們幾乎可以說是我在沈陽這座城市裡僅有的能夠提起一些興趣的東西。
率先吸引住我的,是通往入口的前方的路上的一對石獅子,以及圍在石獅子周圍的一群人。這一對石獅子早已銹跡斑斑,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灰塵和污損早已讓它們看不出原本的顏色。圍在它們周圍的那一群人,是一群身穿古裝的青年女人。她們有的身穿漢服,有的身穿旗袍,還有的身穿我分不清到底應該稱作什麼的衣服。當我從她們身邊路過的時候,她們正圍在石獅子周圍嘰嘰喳喳,像是在交流什麼,說話的聲音幾乎能夠趕上步行街另一端的紀念品店裡的店主們的聲音。有的人還在和這一對幾乎已經被歲月摧殘得稱不上有多少美感的石獅子合影,或者在用各種奇特的姿勢自拍。
穿過同樣被稱為「大清門」的正門之後,我才完整地看到,沈陽故宮的實際大小其實是遠遠不能和北京故宮相比的。這大概就是地方性政權和全國性政權的區別的最好寫照。不過,從外牆、正門、正對正門的主殿崇政殿,以及分別位於正門左、右兩側的飛龍閣、翔鳳閣的主色調來看,沈陽故宮的外觀美感似乎又不亞於北京故宮。在我的印象中,北京故宮的多數建築的主色調是以溫暖而厚重的鵝黃色或者橙黃色為主,顯得華貴而庄嚴;沈陽故宮的外牆與多數建築的主色調則幾乎全都是大紅色,顯得艷麗而富有激情。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代表「打江山」與「守江山」之間的不同的一種隱喻。除此之外,懸掛在沈陽故宮的每一塊匾額上方的漢字與滿文之間的順序也與北京故宮相反。不過,安放在主殿正中央的寶座倒是與北京故宮之中的寶座相差不大,只不過總體面積顯得沒有那麼大。站在主殿的正門口,往寶座的方向看,便能夠看到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兩條龍像是隨時都有可能活過來、直沖雲霄一般。
位於主殿西側的,是一座戲台。和主殿不同,它很明顯沒有經過精心的維護或者修繕,表面滿是似乎怎麼也擦不幹凈的灰塵和污漬。它是空盪盪的,表面沒有任何文物,與它緊挨的房間也不對外開放。因此,幾乎沒有多少遊客會仔細地注意它。繞過它之後,一直沿著道路往北走,便是顯得十分突兀的文溯閣。據導游介紹,由於文溯閣是藏書閣,紅色則代表五行中的火行,黃色也能夠代表火焰,因此,文溯閣的色調不是紅色,而是以代表水行的黑色為主,寓意是避免火焰燒毀閣中的藏書。其內部裝飾也像諸多普通的書齋一樣,十分簡單,除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副對聯、幾本書籍和一個裝著幾支筆的筆筒之外,別無任何多餘之物。在以鮮艷的紅色為主色調的宮殿里,這樣一座古樸而又顯得有些寒酸、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破壞的建築顯得十分不相稱。但是,它卻又偏偏是治理天下的君主不可缺少的東西。
繞過通往後花園的通路上的一幅仙鶴圖案之後,一座山水亭便顯現在我的面前。沿著斜坡往上走,一大片奇形怪狀的山石堆疊在庭院的一角,一座大約只能容納幾個人的涼亭穩穩地安放在山石堆之上。從斜坡下方的角度往斜上方看,被連成一片的大塊白石簇擁著的涼亭顯得微小而不起眼。許多塊奇形怪狀的白色山石各有不同,似乎比我在孔府中見到過的那些奇石還要更加奇特幾分。轉過身,便能夠看到從山石之間流下的一縷碧水。碧水順著山石邊緣的河道一直向後門的方向流淌,與另外一側的一塊黑石內部的噴泉共同發出微弱而清脆的水聲。我學過的歷史課本上面寫過,滿族人的祖先是生長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游牧人。這幅景觀的寓意,大概就是這個民族的來源。除此之外,緊挨著後花園的碾房裡不僅僅有碩大的石磨,牆上還寫著白肉血腸、壇子肉等傳統東北菜的來歷,甚至還有火鍋的起源。這是令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
爬上後花園南側的城牆之後,率先出現在前方的是一座筆直的煙筒。這座寶塔形狀的煙筒的高度幾乎和一旁的寢宮的高度一樣高,每一層的寬度從下往上依次遞減。有人說,它的高度和層數可能和清朝的皇帝們的數量或者在位時間有關系。不過,嗓門大到幾乎能夠完全壓過幾十個遊客的聲音的導游大姐說,那全都是毫無依據的瞎聯想,它和任何一個皇帝都根本沒有任何關系。不過,懸掛在清寧宮里的關公像實在是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遊客都十分好奇。導游大姐介紹說,由於努爾哈赤當年剛剛起兵的時候還不怎麼懂兵法,曾經有人送給他一本《三國志》。之後,努爾哈赤就長時間把《三國志》當作兵法來用。因此,清朝的皇室除信奉薩滿教之外,還有拜關公的傳統。直到今天,很多滿族人仍然處於一種「什麼都信」的狀態。同樣令很多遊客感到好奇的,是擺放在靠近宮門口的位置的兩口大鍋。導游大姐說,這兩口大鍋是煮豬肉用的。後來的清朝皇帝回來祭祖的時候,都會派人在大鍋里做白煮豬肉,並讓一同祭祖的大臣們吃。據說,某些吃不慣這種又肥、又油膩、又沒滋味的白煮豬肉的大臣會在祭祖儀式里偷偷地放一些鹽、或者是醬油,趁皇帝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用它們來調味。走出宮門口之後,一部分遊客還到皇太極駕崩的炕頭的窗口去拍照。不過,我覺得這種地方有些晦氣,沒有和其他的遊客們一起拍照。隨後,在導游大姐洪亮的嗓音之中,我和另外一群遊客先後進入皇太極的兩個妃子曾經居住過的兩間宮殿。受寵的那一個妃子所住的宮殿的採光明顯更好一些,室內亮堂堂的,幾乎沒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走到宮殿的正中央之後,導游大姐指向炕頭外面的窗戶紙,再指向從天花板上一直垂下來的嬰兒床,告訴我們:東北有「三大怪」,分別是「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抽煙袋」和「生下孩子掛起來」。由於當年的自然環境不好,只有把孩子連同嬰兒床一同掛起來,才能防止地上的蛇、蟲、鼠、蟻傷害到孩子。得不到寵愛的那一個妃子所住的那一間宮殿則顯得十分陰沉,室內幾乎看不到多少陽光,即使在白天,有些角落也只有在開燈的情況下才能看清。導游大姐告訴我們,這位妃子就是後來的孝庄太後。大家只要把她和她所生的順治皇帝的畫像擺在一起看,就能夠看出,順治皇帝雖然不怎麼像皇太極,卻十分像她。後來,史學家總是把她和慈禧太後進行對比,說她們兩人這一頭一尾剛好代表清朝的興盛和衰落。孝庄太後開天闢地,慈禧太後則禍國殃民。
走出宮殿之後,一群遊客又一同來到豎立在廣場之上的神竿之前。神竿是放投喂烏鴉的各種米和碎肉用的。導游大姐又說,由於努爾哈赤當年曾經被烏鴉救過命,清朝的每一代皇帝都十分崇拜烏鴉。每逢祭祖或者祭天儀式,薩滿教的巫師都會在神竿的頂端投放米和碎肉,用來喂烏鴉。有個小孩說它看上去很像是升國旗的旗桿,引來一陣大笑。沿著神竿往前走,便是皇太極曾經用來大宴賓客的鳳凰樓。它曾經是清朝時期的沈陽城的最高建築,上下樓的二十四級台階剛好代表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從台階下方看,它顯得比主殿更加氣派一些,也更加廣闊一些,整棟樓顯得庄嚴而又不失鮮艷。
離開鳳凰閣之後,我和另外一群遊客一同來到東所。沿著長廊一直往前走,便是曾經的太後行宮。長廊兩側同樣擺放著許多塊奇形怪狀的山石。這些山石都如同各種不同的動物一般,有的像昂首回望的奔馬,有的像抓耳撓腮的山猴,有的像趴伏在地的猛虎,還有的像蓄勢待發的獵犬。走出太後行宮之後的最後一站,是用於舉辦大型活動的大政殿及廣場,以及代表滿洲八旗的八座亭。八旗亭中展示的是滿洲八旗的形成及發展歷史,以及各種武器、裝備。從短兵器到長兵器,再從弓箭到火銃,還有盔甲、盾牌以及令旗等其他用品。其中,對各種馬具的介紹相對最詳細。從馬鞍到轡頭,再到各種不同的馬鞭,應有盡有。從馬背上得來的政權,自然對於馬術和馬具十分重視。在此之前,從未騎過馬的我根本想像不到,騎馬竟然還有這么多的學問。參觀完全部的八旗亭之後,我還看到一個男人坐在其中一座亭前面的台階上,手機握著一根自拍桿,對著手機做直播。他先對直播間里的觀眾大講特講努爾哈赤當年和袁崇煥打仗的事,又說努爾哈赤是因為被袁崇煥打敗從而憂憤而死的,最後又開始向觀眾們賣一種我幾乎從未聽說過的點心。除我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遊客注意到他。
從出口離開的時候,我感覺還算比較充實。至少,我看到的東西不算少,買到的紀念品也還算不錯。
這算是我第一次來沈陽最大的收獲。
2022.6.21
⑶ 沈陽故宮門票多少錢
1、景點門票:60元。
2、景點交通:從沈陽站乘環路車到西華門(故宮)、南一馬路乘環路到東華門、北站乘224公汽到小西門轉環路故宮站下來即可到達。
3、開放時間:
4.10-10.10 8:30--17:30
10.11-4.09 9:00--16:30
⑷ 故宮有三個,為何有沈陽故宮、北京故宮、台北故宮
先說說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國家5A級旅遊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