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平裁旗袍肩膀有褶皺
而傳統古法旗袍的肩膀其實並沒有這么板正挺括,反而肩膀綳緊,腋下有褶。
傳統旗袍是用「平裁」,出來的感覺更多是包容和內斂感,所謂平面一片式裁剪是指:衣服的整體是由一片布整體裁剪而成,只有立領,小衣襟部分是另一片拼接。
古法旗袍是清代時期的服裝慢慢演化過來,清代的服裝都是比較寬松肥大,到了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與服姿數裝的影響才漸漸變得稍微合體一些,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傅順應時代發展創作出了古法旗袍的做法,古法旗袍的特殊性只能口口相傳,很難通過文字完全表述清楚。
因此古法旗袍雖然也是採用中式剪裁方式,但與傳統旗袍還是有很明顯的不同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手察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傳統旗袍在面料上的選跡薯首擇上比較講究,多採用織錦緞、古香緞、綢等精緻的面料。這種面料極具高貴與奢華,適合參加晚宴、走秀、婚禮等社交場合,實用性較為有限。日常面料還有真絲、麻蠶絲、香雲紗、絲綢、絲絨、棉布、綢緞等
⑵ 古法旗袍和傳統旗袍的區別
古法旗袍和傳統旗袍的區別如下:
剪裁方面:古法旗袍對身材要求並不高,穿起來舒適自然,渾然天成也不失優雅;傳統旗袍對身材要求較高,需量身定做。
製作工藝 。古法旗袍遵循傳統,使用天然面料,採用獨特的製作工藝;傳統旗袍則融入諸多時尚元素,面料選擇也更廣泛。
面料選擇:古法旗袍遵循傳統,使用一些棉麻毛絲這類的天然面料;傳統旗袍則會使用比如人造化纖這類的面料。
⑶ 旗袍有什麼類型
按旗袍的開襟來看: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
按旗袍的領型來看: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一下八種樣式:傳統立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按旗袍的袖型來看:
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等。
⑷ 古代小妾穿的旗袍是什麼款式
夏商周三代:上衣下裳,束發右衽。
春秋戰國:深衣胡服。
秦漢:女子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
魏晉:女子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
南北朝: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
隋唐: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
宋代:婦女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
元代: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明代:女子日常穿著「背子」,背子多為合領或直領對襟的,衣長與裙齊,左右腋下開禊,衣襟敞開,兩邊不用鈕扣,有時以繩帶系連。貴族女子穿合領對襟大袖的款式,平民女子則穿直領對襟小袖的款式。
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
⑸ 請問,你說的古法旗袍究竟是啥
突然有一天,有位朋友問我,我口中所說的古法旗袍是什麼?
我一愣,原來還有這么多身邊的朋友不知道古法旗袍,看來我還需要努力呀!
古法旗袍,和現在每個人心中的旗袍,唯一不同的是「古法」二字,但就因為這兩個字,帶個人的感受卻是又天壤之別。
簡單來說,古法旗是區別於當代的製版裁剪與工藝,以及審美的旗袍。
古法旗袍,講究一片式裁剪,真正符合人體工學,精湛的手工工藝,讓真絲面料保留最柔軟舒適的感覺。
一片式連袖的樣式,可以方便每個人360°擺臂,不會有緊綳的不適感受;腰部無省道的設計,降低了對人體的捆綁,在修身合體狀態下,也不會影響到坐卧(卧就算了,容易有褶皺,穿家居服更佳。)
同時,古法旗袍的裁剪版型設計,流暢的線條感,更講究中國東方韻味含蓄、優雅之美,不過於苛求身材的玲瓏曲線,回歸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靈魂。
其實「古法」二字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保留祖先流傳下來的精湛的技法和審美創意,也可以借用現代的科技設備,呈現出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需要。
說到這里,我很想表達,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傳統服飾,追求古法,崇尚中國的漢服形制,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有著深深的嚮往和熱愛,當我們追溯歷史,學習經典,便是我們文化復興的時代,也是讓未來文明更加提升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