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制服絲襪變態異類

制服絲襪變態異類

發布時間:2025-07-20 01:15:13

1. 關於動漫展的動漫術語及常識

1、什麼是OVA?
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影帶,有別於一般電視上面播放的動畫,這種動畫不論在製作成本上與時間上都投入比電視版動畫更多,而且只會以影碟(LD)及錄影帶(Video)的形式發行,"「理論上」品質畫工方面都優於一般電視版,而且尺度也比普通電視動畫寬松,藝術性的露兩點是稀鬆平常(^^;。不過近年來許多舊片都被台灣的有限電視業者買來播映權炒冷飯,在有限頻道播放,並且剪片剪得體無完膚,讓觀眾完全看不懂,這種作法不知道是在考驗觀眾的認知能力,而是在考驗看過的人的記憶力。通常OVA一集的時間是25分鍾,影碟則是一次收錄兩集為多。

2、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3、什麼是「GK模型」?

「GK」的全文是 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

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 (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

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 (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 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

4、什麼是「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電視版動畫導演的工作]

現今日本動畫界比較著名的監督有庵野秀明,代表作《新世紀福音戰士》被譽為日本動畫三大作品之一,與《高達》和《Macross》齊名,之後《彼男彼女的故事》的再次成功更加鞏固了他作為第一流監督的地位,現在炙手可熱中。

幾原邦彥,監督過著名的《美少女戰士》,還有倍受爭議的Otaku作品《少女革命Utena》,作品一貫以華麗得以及各種令觀眾似懂非懂的場景著稱,他和庵野秀明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作品充斥著監督個人的惡趣味,使得他們的作品受到FANS狂熱喜愛,但也會引起很多爭議。尤其是幾原邦彥,他的《少女革命Utena》常常是喜歡的人喜歡得要命,討厭的人也討厭得要命^^。

押井守,成功監督過《福星小子》《機動警察》等諸多名作。在同一系列的作品中也能展現不同的風格,即可以拍得輕松搞笑,也能拍得傷感沉重,作品極具個性^^。另外由他監督的劇場版動畫《攻克機動隊》更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歐美地區的也相當不錯。

5、什麼是「Charactor Design」(人物設定)、「Mechanical Design」(機械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在人物設定方便廣為國內Fans熟悉的如貞本義行,他的代表作有《藍寶石之迷》(又譯作《海底兩萬里》)以及著名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另外還有著名的大師級人物美樹本晴彥和高田明美。美樹本晴彥最著名的就是為《Macross》作的人物設定了,還有《高達》系列中的《0080》等,他設定的人物艷麗而富有人情味,眼神尤為迷人。而高田明美,則可以稱得上是以為動畫整容大師^^,她為多部熱門漫畫改編成動畫化作人物設定,如著名的《橙路》和《機動警察》等,這些熱門的少年漫畫風格原本都不算精美,但一經高田明美之手後形象都大為提高,並且還保留了漫畫的原形,不至於動畫化後人物雖然美形了,觀眾卻認不出了^^。她所繪制的《橙路》彩圖集只可用美奐美輪形容。
而機械設定的名家,則首推大河原邦男和河森正治。前者為設計了著名《高達》系列,而後者的代表作是《Macross》。

6、「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7、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ize=+0]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8、什麼是「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9、什麼是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 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 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 (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 .....)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 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 "Executive Director"。

(另外日文還有「出演」一詞,通常是指「演員」,只有在真人演出的電影電視等才會看到,動畫製作群里則無。)

10、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11、動畫(Animetor)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12、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13、什麼是色指定 ?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14、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15、音響監督 (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銀英傳等作品的音響監督-明田川進的訪談)

16、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17、CV
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18、TV版
在電視頻道上播映的作品,大部分的連續劇是一周一話半小時。

日本動漫名詞解釋

動畫就是動畫。「アニメ」這個詞現在用來表述那些賽璐珞片式的動畫(「日式」動畫)。七十年代以後,(在八十年代之前,也有叫做「電視漫畫」或「漫畫映畫」)漫畫(還有少部分小說)被大部分日本動畫公司改編成了動畫。很多動畫製作公司都很注意將文化注入角色和故事中,並且也補正原漫畫的內容。

和我們想像正相反的是,大多數動畫面向的是兒童和少年。動畫產業幾乎只是漫畫產業的輔助而已。很少有動畫面向大學年齡,因此上,很大部分的成年漫畫讀者不關心動畫。差不多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動畫走到了他經濟發展的最高峰。現在那些有名的漫畫和動畫都不得不轉向了電視游戲。

機械(メカ/mecha)

題材廣泛,包括任何器械、機器人或機器裝置。特別是「巨型機器人」,好象是從《哥斯拉》之類的電影中最早出現的。機械設計似乎已經讓動畫作品達到了很高的階段,但是它並不是漫畫成功的重要條件。

劇畫(gekiga)

「劇場影片」。如名所述,劇畫劇情簡單,很象通常的話劇電影。特徵直白、平鋪直敘、主義現實、人物簡單。此類作家如白土三平和西都たかお,後來就要算鼪g明的電影。劇畫在六十年代很流行(劇畫是漫畫的一個流派)。後來連手冢治蟲也將劇畫要素引入他的故事中。但是,劇畫在衰退。現在很難在少年漫畫中看到他的影子,盡管這種類型在四十歲以上的讀者群中還有市場。

エッチ/変態漫畫(H-manga, H, ecchi, hentai)

「変態」就是「反常/非正常狀態」的意思,後來,就只指「反常」或「性的反常」。「H」或「エッチ」是「変態」的俚語簡稱,基本上就表示性主題。包含有直接的性或其他色情內容的漫畫稱作「エロ漫畫」或「H漫畫」。

〔「変態」這個詞最初是用在一本雜志上(一本連載小說的流行類雜志)。「H」的意思是「変態さん(變態小姐)」。據說這是一個女性角色的名字。她用這個詞來挑逗男人……八十年代以後,大多數日本人已習慣使用「エッチ」這個詞來暗示性的含義了。〕

據某些調查估計,H漫畫大概要佔整個漫畫產業的四分之一。他們幾乎提供給所有類型的消費者,盡管這些標註上了年齡限制或是用塑料紙包了起來(在日本,找到一家只賣H漫畫商店是很容易的。)。H漫畫自稱有最大的自由度,他們還分成若乾子類別,其藝術深度寬度各不相同。另外,H漫畫作家有些(不是大部分)也進了主流媒體。很多小出版社專門出品H漫畫,並聯合銷售色情游戲軟體、CD-ROM和其他同人志作品。

ロリコン(lolicom)

由「Lolita complex」兩個片語合而成。這是對幼女的猥褻。日語中這個詞是很粗俗的,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作為H漫畫下的一個分支,ロリ漫畫描寫的是看起來很幼小的少女形象。在H漫畫領域中,「Lolita」和「美少女」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

同人志(doujinshi)

字面上的意思是「同好出版物」。同人志是指那些風格相同的作者團體的組合,並不只指動畫或漫畫。一堆同人志作家稱為一個「派系」。在漫畫群里,現在所說的同人志是指業余作家、自己出版漫畫、特別是畫那些基於已有漫畫或動畫的作家們。

詳細資料

什麼是「同人志」?雖然可以用一堆復雜的定義來解釋,不過還是採用最簡單明了的說法好了。同人志,就是一種同好刊物,是無法、或者不願,通過一般正規的發表渠道出版自己作品的狂熱人物自己籌資出版的刊物。大家都知道,正規創作的發表,其實是滿嚴苛的哦,不但要經歷基礎的文筆審核,還要顧慮內容、主旨等等各種的瑣碎事項。而且,所謂「正規」,一般而言也就有「商業」的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獲選刊登的作品一定要經過編輯篩選,而並非所有創作者的作品都具有編輯眼中的商品價值哦。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一個具有「無限熱情決心意志」的作者,主流媒體卻堅決不採用你的「大作」,那麼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出同人志嘍。

所以,最初的同人志,和漫畫並沒有什麼關系喲。

現在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同人志的誕生,是在日本的大正時期,白樺派的名作家武者小路篤實、志賀直哉等將他們文藝結社間同好的作品集結成書,並自掏腰包加以出版。不久日本的出現了很多這樣由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合出的「同人志」,一時「同人志」成為文人墨客的風雅韻事,頓然風行一時。所以日後當「同人志」幾乎已經成為「漫畫同人志」的同意的時候,人們好象已經忘記了,最初同人志可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哦。不過個人的感覺,其實日本人這樣的做法也是從中國學過去的哦,因為按照這樣定義的話,最先出現同人志的地方不可質疑的是在中國耶,遠在當年使得「洛陽紙貴」的時代,就已經出現同人志了哦。所以呀,同人志在中國的傳統,才是真正的歷史悠久呢。

不過現在我們說的是漫畫同人志,而漫畫同人志的歷史,的確要算日本最相當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原祖級漫畫同人志集售會「comic market」已經有了二十六屆的歷史了哦。這個每年冬夏各舉辦一場的同人志售會,規模之大有點令人咋舌呢。不但參展的攤位有近萬,而且兩天的展期居然達到了現場參觀人次五十萬以上的驕人數字哦。

漫畫同人志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也就是「原創派」和「演繹派」。原創派顧名思義就是題材上完全自創,而「演繹派」則是以當紅的商業卡通、漫畫為基礎,用自己的想法全新詮釋哦。「原創派」的東西先不用提它,是不是有人對「演繹派」非常的不解呢?為什麼明明是別人的作品卻要自己來從新來過呢?耶,原因很簡單啊。因為就算是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看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期待哦。你所想要看的東西,你所期待的發展,或者你所關懷的人物,未必作者一定會讓你如願哦。事實上現在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抱著「很好,你要看劇情那樣發展嗎?我偏不」的宗旨在作畫耶,最典型的大概就是clamp那幫惡搞的姊姊啦。如此說來,讀者豈非非常的可憐嗎?被人家玩弄在股掌之中的感覺哦。不過呢,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最多自己畫過就是了!!

所以,明白了么,為什麼這種「將別人的角色、故事架構放在自己的筆下演出一個新故事」的同人志是如此的受人歡迎呢?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改變命運或者將來,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的期待哦。當然對於同人志作者來說,順便決定一下別人的命運也是非常有趣的耶。

當然,任何一件事物的茁壯發展都需要契機耶,同人志之所以在十年前左右開始風起雲涌的發展,也是當時環境造成的哦。一方面少年少女漫畫的分類走到了頂峰,另一方面擁有全新意識和顛覆傳統的新一代閃亮登場,漫畫動畫的商業觸動了同人的熱情,於是,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說起來當年的的少年少女們喜歡的是什麼?沒錯哦,就是「聖鬥士星矢」哦。想起來真的應該感謝車田先生,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是一部有著眾多缺點的作品,但是紛紜眾多的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少年漫畫中的美型的出現,確實促使許多的同人志作家「揭竿而起」的最初哦。

同人志故事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哦,從搞笑到美型到喜感溫馨都會出現哦,而且也並不是只限於「聖鬥士」一部而已哦。現在紅透半邊天的clamp 姊姊們就是同人志出身的哦,至於那位已經成為無數少女心中聖經寶典的「絕愛」作者尾崎南小姐,也是從《足球小將》開始走上「不歸路」的喲。而且,南小姐還畫過《灌藍高手》的同人志呢。其他諸如《幽游白書》,《銀河英雄傳說》等等出場人物眾多的漫畫也是在劫難逃,紛紛被拉下同人的混水中。事實上,同人志的熱潮和力度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判斷一部漫畫作品是不是真的已經真正被大眾所接受和了解,看看它的同人志市場的火暴情況就可以了哦。相應的同人志小組,自然也就成為應運而生的東西了哦。

這種因為「同好」而自組社團、自行印製的漫畫「同人志」,和商業體系下的漫畫是截然不同的:雖然處於未臻成熟的困境,但是自由自在的潛能,無所畏懼的勇氣,翱翔天空的青春,實在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呢。

如今對於大陸來說,同人志已經不是什麼遙遠的東西,據說全國的同人志小組已經達到了2萬,而會刊同人志等更是層出不窮。但是,怎樣使得這樣憑借熱情和感悟的東西一直發展下去,怎樣從「同人」走向「商業」又保持同心的不便,這可能才是真正面臨的問題哦。雖然真誠的祝願也許並沒有實際的幫助,可是還是祝願:同人們,好走!!

狂熱(オタク/otaku)

「狂熱」。對死心塌地的愛好者的稱呼。漫畫オタク就是那些將漫畫生活化到極至的傢伙們。這個詞也用來形容漫畫迷文化,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個貶義詞。在日語里「マニア」也有這個意思。

「おたく」字面意思是「你的家」的尊稱,是一種禮貌的叫法。這種稱謂暗示那些愛好者們成天悶在家裡,難得和外界的社會交往。

三無(やおい(yaoi))

是「やま(止ま)なし、おち(落ち)なし、いみ(意味)なし」的縮寫,就是「無截止、無目標、無意義」的意思。此類漫畫的特點是描寫男性同性戀,一般是用熱門故事裡的角色。又稱作「少年愛/Boys' love」或「shotacom」。やおい現象的發展同西方的「slash」同好小說差不多。

やおい漫畫最初在80年代初出現,並有了相關雜志《June》(《June》稱作「耽美糸」雜志)。現在有很多此類的漫畫雜志,同人志中也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可以說大空翼這類的足球少年漫畫也推動了やおい漫畫的發展,現在やおい同人志佔了主導。盡管やおい同人志已趨於飽和,大出版商們也傾向於使用此類漫畫來補償那些在劇畫漫畫中賠進去的錢。

中島あずさ是有名的「やおい/少年愛」類作家和評論家。

2. 動漫里的一些專用名詞

日本動畫的版式: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聲音樂專輯)]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日本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這個沒有做仔細調查,似乎是只有國內發燒友中通用的詞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有套漫畫就叫「王道之狗」。講的似乎是和孫中山有關的事情~。恩……現在的社會,什麼才是王道呢……?對於本站來說,也許目前的王道是……金錢。(實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眾人:不要偏袒某人啊~)對了,如果遇上類似狀況請迅速離開現場或者准備200個滅火器以防不測……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戀

GL:GIRL』S LOVE

SM:……這個本來不想說的,但有人問了也沒辦法。性質跟上面兩項差不多,相關詞語是「女王」「鞭子」之類,不能再具體了。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PK:原為「撲街」,看字面也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本來指一種黑社會的儀式(撲倒在街上?),現在多為打架的意思。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之類的泄憤詞語。也可以寫成「口古月」(擴大化)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怪不得連名字都一樣了。

M0=MACROSS ZERO(ZERO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日本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劇場版

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動畫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畫監督

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音響監督

音響監督(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

*製作人

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GK模型

"GK"的全文是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HB、Bastet(薊)、THEO)

*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角色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Executive Director"。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廣播劇。

CV--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與制服絲襪變態異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的學生制服電影好看 瀏覽:571
童裝店元旦活動標語 瀏覽:975
緊身長褲子多少錢 瀏覽:555
女士睡衣哪個顏色好看 瀏覽:869
帶帽衛衣怎麼畫 瀏覽:783
誰知道丹尼熊童裝 瀏覽:105
幫你穿褲子表情包 瀏覽:972
扒動漫美女的褲子的視頻 瀏覽:589
那些穿校服的80年代日本女星們 瀏覽:654
無領夾克襯衣的搭配 瀏覽:758
銀行工號牌別在襯衫哪裡 瀏覽:276
廣州抵擋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725
童裝羽絨服展 瀏覽:564
廣東東莞供應紗手套批發 瀏覽:893
裙子腰頭大了如何快速修改 瀏覽:161
兒童羽絨服品牌專賣店 瀏覽:108
男深藍色外套裡面配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120
東辰買校服時間 瀏覽:146
乘騎位十字固制服對手 瀏覽:882
深圳明德實驗初中校服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