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冕(corona):恒星大气的最外层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❷ 皇帝戴的帽子叫什么
周朝天子的礼冠叫作冕,冕板前后挂着用玉珠串成的“旒”,一串玉珠为一旒。最高级别的礼冠前后各有十二旒,每旒要串十二颗玉珠。虽然皇帝的帽子垂下的珠子很多,但也足够皇帝看清道路。
❸ 古代皇帝皇后戴的帽子是叫什么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冕版(冕顶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皇后头上戴的叫凤冠,身上披的叫霞帔(pèi )。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❹ 唐朝皇帝服饰 唐朝皇帝的衣服主要有哪几种
唐因隋制,到武德四年著衣服令,规定天子十四服。大裘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衮冕金饰,垂珠十二旒,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高宗时,长孙无忌进奏,以大裘冕冬季可服,夏季迎气则不能服用,请予罢废。此后,郊祀天地时只用衮冕,而罢大裘冕。衮冕之外的另外四冕,原则上郊祀天地时服衮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时服元冕,三旒无彩章,但实际上,此后的六冕只用衮冕,其他不是虚设就是罢废。
唐朝的皇帝的服装种类繁多。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通天冕等十二种之多。在后来的实践当中,皇帝服装又不断的简化,最终唐代主要保留了衮冕。
常服,是皇帝最常穿着的一种皇室衣服。一般的上朝,皇帝都是身穿此种常服接见官员,更别说日常的生活起居了。一般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之中,皇帝才会脱掉常服,换上冕服。
❺ 唐代文人戴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这样子的
❻ 唐朝皇帝平常戴什么
唐朝的服饰特点以冠服制度为依托,严格实行冠服制度。 最显著的一点唐朝以前尚黑..玄黑才是帝王之色。唐朝规定除天子明黄、太子淡黄,其他人使用黄色就是谋反。。。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天子的14种服装分别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
❼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
❽ 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
❾ 唐朝皇帝服饰有哪几种
唐代的天子有六冕,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这是继自周以来的舆服制度。但在具体使用冕服上,隋唐较之以前,又略有不同。
唐因隋制,到武德四年著衣服令,规定天子十四服。大裘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衮冕金饰,垂珠十二旒,色如其绶,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衮冕形制明了,鷩冕以下四冕便依次降减其旒数、章数。高宗时,长孙无忌进奏,以大裘冕冬季可服,夏季迎气则不能服用,请予罢废。此后,郊祀天地时只用衮冕,而罢大裘冕。衮冕之外的另外四冕,原则上郊祀天地时服衮冕,祭祀社稷时服玄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时服元冕,三旒无彩章,但实际上,此后的六冕只用衮冕,其他不是虚设就是罢废。
隋唐天子主要戴两种冠,即通天冠、翼善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日受朝贺、平日上朝以及在后宫燕居时所佩戴,既用于节日,又用于平日。不过,一般地讲,皇帝在后宫燕居嬉游时,多半不戴冠。翼善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主要用于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用。通天冠凡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金博山,配珠翠黑介帻,即以黑介帻承冠。翼善冠采自古制,形状如幞头,以转脚相交于上。另有一种白纱帽,用乌纱做成,白裙襦或衫,白袜,乌皮履,这是南朝时帝王们所戴,隋统一后,沿用此名,唐实以乌纱。
幞头是北周兴起的,又叫折上巾、软裹。隋文帝迫周帝禅让登基以后,上朝时即戴幞头,和群臣的一样。实际上,幞头和汉末流行的巾有些相同。幞头是用一幅黑中向后把头发笼住,脑后垂两个中角,另两个角折上去。唐太宗发明的翼善冠很像幞头。今人见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都是头戴幞头。唐中期以后,皇帝开始把幞头的两个软角变成硬角,两角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自然翘起。
幞头一般是临时裹上的,可以紧些也可以松些,形状平或高或前后倾。有的在裹幞头前先在头上加一个巾子,后来在巾子中包上桐木作固体形状物,幞头就显得整齐了。唐末兵荒马乱,为节省时间,应付紧急情况,宫中改革了幞头形制和戴法,裹头部分用木制材料包成一围,外层是原来的黑纱幞巾,内层是纸绢做的衬,两角以铜铁为骨。
南北朝时袍被规定为皇帝的朝服。晋明帝诏令朱纱袍专用于皇帝听政时服,士庶严禁服各色袍。隋文帝听朝用赭黄文绫袍,戴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士民禁用黄袍。唐高祖以赫黄袍巾带为常服。唐服的袍分青、绯、黄、白、黑五种,是上承东汉五色季节袍,赤、黄两色为后帝专用。除元旦、冬至受贺和大祭祀以外,唐朝皇帝均穿袍服。高祖时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黄色为衣服和杂饰,高宗时规定黄袍为皇帝专服,重申不许士庶服黄之令。但唐玄宗不爱穿黄袍,而爱穿绛纱袍。
玄宗曾召诗人李白入宫,作配唱用的诗词乐章。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李白许诺:赋成乐章,将貂豹锦袍给你。李白立即酒醒了,挥笔而成。玄宗有些不自在,他赐袍之允不过是戏言,没想到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了作品,玄宗不允将锦袍割舍给李白。李白看出了玄宗的心思,一把将锦袍夺了过来,玄宗忽然爽朗大笑,同意给他。后来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诗,赠送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❿ 唐朝皇帝帽子和明朝皇帝帽子有什么区别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