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桃花源中秀旗袍

桃花源中秀旗袍

發布時間:2021-07-16 21:02:53

① 桃花源記文中第一段描寫桃花林秀美異彩,其作用是什麼

為下文作鋪墊,引領全文.
由景入情,正因為桃林美,武陵人甚異才會進入其中一探究竟.

② 關於《桃花源記》的文學常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2)桃花源中秀旗袍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作品賞析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③ 桃花源記

字詞詳解
編輯本段考點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咸、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1)見漁人,乃大驚 於是 就 (2)乃不知有漢 竟然 為(1)武陵人捕魚為業 作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對 其(1)欲窮其林 這 (2)其中往來種作 代詞 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自己的 (4)得其船 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代漁人 3.一義多詞 (1)緣、扶: 沿著 (2)要、延: 邀請 (3)悉 、咸 、皆: 都 (4)具: 詳細地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里」。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現) ②得其船(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7.多詞一意 文中出現了三對詞都是一個意思,這種詞類叫做多詞一義。有:"便要還家",「要」(通假字)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請"的意思;"緣溪行」,「緣」與「便扶向路」,「扶」都是「沿著」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來問訊」,「咸」,還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為外人道也",「道」與「此中人語雲」,「語」都是「說」的意思 8.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咸:咸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5) 具:具答之 沿------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 9.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准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並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出自《桃花源記》的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畫《桃花源記》和相關話劇《暗戀桃花源》。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編輯本段文章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字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因此後來文學史上稱「田園詩人」。東晉漢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朴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十三歲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合污,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之一。陶淵明的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他也是田園派的鼻祖。【關於本文的對聯】 1.優美富饒安定和平 生靈塗炭戰亂頻繁 2.憂民生痛苦 盼百姓安樂 【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時也為漁人出而復尋,「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後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麼?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 ②說明有很多人嚮往著桃花源。 【內容評析】 1.第一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和沿途所見的美景 第二段:總寫漁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社會風尚 第三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裡做客以及辭去的經過 第四段: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復得 第五段:寫桃花源無法找到 2.作者的願望: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3.中心思想:表達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動亂、和平生活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會的原因: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各盡所能的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友好。 【漁人行蹤】 發現桃花源----小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本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本篇一個特點。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文章主題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託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並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後,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現了「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為培養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揮想像的餘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主題思想 表達了作者對安寧詳和的美好生活嚮往即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客觀的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中考考點)
可以說武陵漁人的原型是陶淵明自己。(這點是陶的慣用寫作手段,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就是寫他自己)陶淵明為什麼要到奉家山來呢?陶淵明祖籍邵陽,家族龐大,在邵陽、漵浦一帶的親友不少,陶淵明肯定聽到過關於莫徭的傳說。所以,陶淵明與劉子驥結伴而探險奉家山區是極有可能的。敘述了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對這種安定生活的追求,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表達了對美滿生活和社會安定的強烈願望。但這只是一種願望,在當時的社會不能實現

④ 桃花源記恐怖版。。。。。。。。。。。。。。。。。。全的

整理出兩個版本

版本一:

大家都知道,漁人報告太守後太守的人卻沒找到桃花源,而劉子驥也無緣無故病死了,這是為什麼?聽吾一一道來。
桃花源里的人曾說他們祖先是秦末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後文說他們不知道外面有漢,魏晉,這表面上是說明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們就沒想過:他們之中為什麼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開不了這里。
有人問,離開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麼關系。首先前面已經說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 他們根本無法離開這里,因為他們早死了。
可以這樣說:漁人來到了所謂的桃花源,實際上他是來到了一個古墓,裡面所謂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憐人而已。漁人進去沒多久就被裡面的毒氣弄暈了,他大難不死。不過他卻在昏迷中做了個關於這里是個美好地方的夢,他在半昏半醒中為了維持生命之後吃了一些泥土之類的來維持生命,但卻幻想成是所謂的設酒殺雞做食。直到幾天後,他徹底醒來才趕緊逃離——假如再這這樣他可能會被毒氣毒死。
逃離後,他由於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嚮往美好的本性讓他把他美好的夢當成了真相。
太守知道後,馬上派人去看情況,可當他知道這是一座古墓時,他嚇呆了,但他依然派人進去裡面找寶物,可是毒氣只是其中一個,裡面還有各種機關暗器,進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無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門。並封鎖消息聲稱沒找到。
那個叫劉子驥的人為什麼突然死?也是詭異的,首先他剛准備前往就死了,說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劉子驥,再謊稱是病死的,讓更多那些想揭穿這個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會有好下場,更不用說那個漁人和跟著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作業多吧@黑加侖汽水)


版本二:

其實漁人來到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 而是來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並不是無憑無據的 阡陌最早的意思是墳墓的意思。

古文中的雞犬 可以用來比作 野獸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遍地都是墳墓 遠處時不時的可以聽見野獸的叫聲。

這是為什麼會用往來的行人 請注意這個「種」字 填埋 男女的衣服都像「外面」世界的人。

漁人知道自己可能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了 但是卻要裝作一副正常的樣子 大驚後便裝平靜的問 那些「人」 一些問題 希望能早日離開。

那些「人」沒有想放走他的意思 便把他留了下來 雞和上文一樣 代指野獸 但是作者沒有繼續寫後文了。

也許他們的來歷就是戰亂時被殺死的孤魂野鬼 這里以前是個縣城 結果現在卻是這幅模樣。

文中的此人 正是後文要提的一個人 太守!

到了晚上 漁人開始害怕了 (為什麼漁人這幾天不會自己逃跑) 大家記住前文中 漁人是不小心才到了這個 地方的 想跑 可沒那麼簡單。

當他平安的度過了幾日以後 覺得安心了。於是,就想要離開這個地方。

裡面的人並沒有用委婉的語氣說,不要和別人提這個地方,像是命令,並且沒有給理由。仔細揣,還是挺可怕的。

出去以後,找到了自己的船,並且做下了標記。也許正有一個人在漁人背後看著他,擦拭這他做的標記。

來到郡下 報告了太守…… 這個地方 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守和其他人包括漁人,來到桃花林尋找著標記。但是標記已經消失了,一群人迷路了。後文沒有繼續寫下去,可想而知,太守殺掉了知道這件事情的所有人。

這件事情就要無人問津時,劉子驥,文中特地提到了 高尚士 也許是當時太守那波人,無緣無故消失在桃花林里,被後人記錄下來了。

未果? 尋病終! 其實已經到了 但是…… 最後這件是就像詛咒一樣 傳遍大街小巷 最後到了陶淵明耳朵里

最後這個不守信用漁人 怎麼樣了? 問陶淵明吧 處處的桃花已經能說明一切了

眾所周知陶淵明一生獨愛菊 為什麼背景卻是於菊花完全不同的桃花呢? 也許 陶淵明隱居前……

(李毅吧@so滾吧winner)


⑤ 桃花源記內容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陶淵明像(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漁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編輯本段]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不小心迷路了。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流兩岸走了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這中間,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准備食物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到驚訝。其餘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下,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品質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編輯本段]解句議詞
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職業。
2.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途的遙遠。
3. 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草鮮嫩而美麗,落花繁多
4.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看到一座山。
6.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便離開他的船,從洞口進去。
7.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交通,雞犬相聞。
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9.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10.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
11. 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12.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13.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鄰居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
14.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15.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6. 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到驚訝。
17.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其餘的人各自又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
18. 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19.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20.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他進出桃花源的事情。
21.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22.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
23.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編輯本段]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yào)的年號(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像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緣:沿,沿著。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以……為生。為:作為。
行:劃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分布在兩岸。
芳:花。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繽紛:墜落的花瓣,雜亂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非常。
異:驚異,詫異。這里的意思是「對……感到驚異」。
欲:想要。
窮:盡,走完,這里是「走到……盡頭」的意思。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
得:發現。
彷彿:隱隱約約,看不真切。
若:好像……似的。
舍:舍棄。
才:副詞,僅僅,只能。
才通人:僅僅容得下一個人通過。通:使……通過。
豁然開朗: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 形容由狹隘幽暗一下子變為開闊明亮。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曠:空闊,寬闊。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田勞作。
著:穿著。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表徵,借指老年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頭發下垂,借指兒童。髫,小孩下垂的頭發。
怡然自樂:安閑快樂的樣子。怡然,快樂的樣子。
乃:竟然
所:……的地方。
從來:從……地方來。
具:同「俱」,詳細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訊,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的總稱。
邑人:同縣人。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
焉:謙詞,於之,「從這里」。
間隔:不通音信。
今:現在。
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惋惜,嘆息。惋:驚嘆。
延:邀請,聘請。
為具言: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說出。
具:通「俱」,完全,詳盡。
辭去:辭別離開。
語雲:對(他)說。「語」後面省略了代漁人的「之」字或告訴
桃花源不足為:不值得向。足,值得。為,向、對。
既:已經,以後
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
扶:循,沿著、順著。
向:原先的,舊時的,以前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記號。志,名詞作動詞,作標記。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的話。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所志,做的標記。志:做標記。
遂:於是。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名驎(lín)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未果:沒有結果,意思是沒有實現。 果:實現。
尋:隨即,不久。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考點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咸、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亂、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為、其
[編輯本段]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兩個人)妻子和兒女;今義:(一個人)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艷而美麗;今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註: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斷絕來往;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編輯本段]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兼詞,「於之」,即「從這里」。
志:做標記,動詞。
未果,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名詞,「標記」,「記號」)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終於」)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乃:①見漁人,乃大驚 於是
②乃不知有漢 竟然
[編輯本段]多詞一義
文中出現了三對詞都是一個意思,這種詞類叫做多詞一義。有:"便要還家",「要」(通假字)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請"的意思;"緣溪行」,「緣」與「便扶向路」,「扶」都是「沿著」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來問訊」,「咸」,還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為外人道也",「道」與「此中人語雲」,「語」都是「說」的意思
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咸:咸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沿------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到了——1)及:及郡下
2) 詣:詣太守
出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阡陌交通、無人問津、怡然自樂、雞犬相聞
[編輯本段]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編輯本段]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現在省主語和省賓語。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並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聞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⑥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東晉文學家陶淵明

(6)桃花源中秀旗袍擴展閱讀

一、主旨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二、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三、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

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

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

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朴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⑦ 桃花源記

這課重點很多呢,所以重點詞比較多= =。

【重點詞】:
緣:沿,沿著。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以……為生。為:作為。
行:劃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分布在兩岸。
芳:花。
鮮美:鮮嫩美麗。
落英繽紛:墜落的花瓣,雜亂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非常。
異:驚異,詫異。這里的意思是「對……感到驚異」。
欲:想要。
窮:盡,走完,這里是「走到……盡頭」的意思。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
得:發現。
彷彿:隱隱約約,看不真切。
若:好像……似的。
舍:舍棄。
才:副詞,僅僅,只能。
才通人:僅僅容得下一個人通過。通:使……通過。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豁然,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曠:空闊,寬闊。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田勞作。
著:穿著。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表徵,借指老年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頭發下垂,借指兒童。髫,小孩下垂的頭發。
怡然自樂:安閑快樂的樣子。怡然,快樂的樣子。
乃:竟然
所:……的地方。
從來:從……地方來。
具:同「俱」,詳細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訊,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的總稱。
邑人:同縣人。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
焉:謙詞,於之,「從這里」。
間隔:不通音信。
今:現在。
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惋惜,嘆息。惋:驚嘆。
延:邀請,聘請。
為具言: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說出。
具:通「俱」,完全,詳盡。
辭去:辭別離開。
語雲:對(他)說。「語」後面省略了代漁人的「之」字或告訴
桃花源不足為:不值得向。足,值得。為,向、對。
既:已經,以後
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
扶:循,沿著、順著。
向:原先的,舊時的,以前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記號。志,名詞作動詞,作標記。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的話。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所志,做的標記。志:做標記。
遂:終於。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名驎(lín)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未果:沒有結果,意思是沒有實現。 果:實現。
尋:隨即,不久。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就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朴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⑧ 桃花源記小短文,急啊,,在線等

我是一個住在武陵的漁民。

有一天,我坐從船沿著溪前去.忽然不知不覺來到了桃花源的境外,這里的景色多美啊!我沿著兩岸劃船走了幾百步。花、草、樹都鮮艷美麗。「這里真是太美了!」我感到非常詫異。便順著河水來到了桃林的盡頭。我眼前是一座高聳的山,這座山有一個小洞口,我的極強的好奇心使我丟下船向洞口走去。這個洞口窄,僅容一人通過。走了十幾步後,我就發現眼前出現了一片美麗的圖畫。

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和狗都各自叫著.好象在互相吹捧,男的女的都在田裡勤勞勞動著,老人和小孩都很快樂。我看著心中充滿了喜悅。

忽然,一個小孩跑過來問我:「叔叔,你是從哪裡來的啊?我怎麼沒見過你?」我告訴了他我是怎麼進來的。於是小孩邀請我去他家裡玩。我跟他回了家,他的父母殺了一隻雞請我吃,並告訴我:「我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始皇時的戰亂,躲到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請問現在外面是什麼朝代了?」他們一直與世隔絕,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知道還有魏晉南北朝,我於是將我知道的秦始皇之後的歷史全部告訴了他們。我的到來很快就傳便了整個村莊,我於是走門串巷去拜訪了所有的村民,他們都用許多美味的食物來招待我。

幾天後,我決定要回家了,便向大家告別。大家都對我說:「你可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別人啊!」我點頭答應。

我走後,為了下次還能找到,便一路做上了記號。一回去,我便把這里告訴了太守。他非常高興,馬上派人隨我前往。然而不知哪裡出了差錯,我們終究沒能找到出路,迷失在桃林中…

⑨ 求答案——桃花源記、醉翁亭記

2003年鹽城市中考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鍾 試卷滿分:150分 另設卷面書寫分5分 考試形式:閉卷)
一、積累與應用(34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2分) 【 】
A. 裨 益( b Œ ) 沁園春( x ‰n ) 膾炙人口( ku„i )
B. 瞻仰 ( zhn ) 八卦陣 ( gu„ ) 萬籟俱寂( l „i )
C. 謙遜 ( x」 n ) 一霎時( sh „ ) 玉樹瓊枝( qiŽng )
D. 跌宕( d„ng ) 纖維板 ( xin ) 坦盪如砥 ( d ‹ )
2.下列詞語中有4個錯別字,請在它們的下面劃上橫線,再將正確的字寫在方框內。(4分)
德高望重 一視同人 反腐倡廉 勝卷在握
眾志成誠 勵精圖治 如火如茶 吉祥如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2分) 【 】
①六七十歲的老人尚且這樣認真地學習電腦, 我們這些年輕學生呢?
②十六大報告指出: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 的任務。
③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最近市工商局清查並 了一批假冒偽劣商品。
A. 況且 艱苦 銷毀
B. 何況 艱苦 燒毀
C. 何況 艱巨 銷毀
D. 況且 艱巨 燒毀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2分) 【 】
A. 在學校舉辦的藝術節上,同學們別出心裁,自編自演了許多新穎、有趣的文藝節目。
B. 「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後,公園里到處是遊玩的人,天黑了還不絕如縷,熱鬧極了。
C .第九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有些歌手面對常識性考題一籌莫展,默默無聞,令人失望。
D.某些國家借搜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名,行掠奪石油資源之實,真可謂是事半功倍。
5.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2分) 【 】
A. 看到白衣天使們為抗擊「非典」而忘我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B. 有沒有團隊精神和拼搏精神,是衡量一個優秀球隊的標准之一。
C.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現已進入蓄水階段。
D.有關部門最近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間嚴防安全不出問題。
6. 常識填空。(3分)
⑴ 《 》被魯迅先生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 。
⑵ 你最喜歡的一個我國古代寓言故事的名字是 ,它的寓意是 。
7. 名句填空。(11分)
(1)萬里赴戎機, 。 (《木蘭詩》)
(2)長風破浪會有時, 。 (《行路難》)
(3) ,一覽眾山小。 (《望岳》)
(4) ,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5)朝暉夕陰, 。 (《岳陽樓記》)
(6) ,失道者寡助。(《〈孟子〉三章》)
(7)《〈論語〉六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系的兩句話是: ; 。
(8)高爾基《海燕》的結尾處預言家發出的吶喊是:
(9)臧克家《有的人》中「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詩句,化用了魯迅先生《自嘲》中的名句: 。
(10)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句子寫到了「月」,請寫出兩個含「月」的句子(本卷上涉及到的除外):① ;② 。
8.仿照例句,補寫出一個比喻句。(2分)
例:生活就是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
希望就是 。
9.老師口述了一道數學題:「15-32 =?」。小聰的答案是144,小明的答案是6。請根據小明的理解 ,把這道題用文字簡明地表達出來。(不超過15個字)(3分)

10.細看下面表格,用簡潔的語言,把關鍵信息告訴你的同學或家人。請將表述的內容寫在橫線上。(3分)
各國網路使用量佔全球使用量的比例

答:
二、綜合閱讀 (56分)
(一)閱讀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 · 夜行黃沙道中》一詞,完成第11題。(3分)
1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3分) 【 】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A.「明月」「清風」點染了夏夜美景,「驚鵲」「鳴蟬」以動襯靜,表現出夏夜情趣。
B.「稻花香里」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著力表現詩人陶醉在累累碩果的歡樂之中。
C.「七八個星」兩句是說幾顆明星閃爍在天邊,點點疏雨灑落在山前,語言清新形象。
D. 這首詞形象地描繪了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了詩人面對豐收在望情景的喜悅之情。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2~16題。( 12 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山有 / 小口,彷彿若有光
有 / 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至於負者歌 / 於途
D. 往 / 來而不絕者
1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2分)
(1)悉如外人 悉: (2)雜然而前陳者 陳:
1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 (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⑵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15.甲段中所描寫的美好景象,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即 ;乙段所選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這句話是 。(2分)
16.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古義完全相 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蒼顏白發」暗示出歐陽修老態龍鍾。
C .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後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後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
(三)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7~21題。( 10分)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作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選自《論美》)
17.「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與「彼」分別指什麼?(用第1段中的詞語回答)(2 分)
「此」指代: 「彼」指代:
18.選文中提到了多個有關「美」的概念,其中與「最高的美」內涵基本相同的有(寫出兩個即可): 、 (2分)
19.義大利克羅齊說「美不是物理的事實,它不屬於事物,而屬於人的活動,屬於心靈的力量。」這句話可以幫助理解第2 段中的哪一觀點?( 2 分)
答:
20.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2分 ) 【 】
美貌的人並不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B .按照幾何比例不可能畫出最美的人像。
C,外形不美的人事業上卻大有作為 。
D.各種形式的美都是難於直觀的。
21.下列對選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 【 】
A.第1 段文字以兩種人為例,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B.第2 段文字通過三個層次美的比較,充分說明內在美即品德美重於外在美。
C .第2 段文字末劃橫線的句子,意思是說美是整體的、和諧的、不可分割的。
D.選文論述的是人生哲理,雖然都是理論分析,但文筆生動,頗有幽默感。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第22~26題。(12分)
人體內有一種淋巴細胞,它們是人的「生命衛士」,擔負著消滅外來入侵病毒的重任,醫學上稱之為「免疫細胞」。人類二十世紀,這些「生命衛士」遇到了一種強悍凶險的對手——艾滋病毒。這種病毒十分狡詐,一旦侵入人體細胞組織,它們就會用「融合」的手段進入免疫細胞內部。原先的「生命衛士」被迅速異化為病毒感染細胞,並會「走火入魔」發瘋似地復制,病人每天大約會產生1000萬個變異的病毒顆粒。由於它的高速的變異和復制,病人即使採用抗病毒葯物進行剿殺,這些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也馬上會針對性地再度變異,使抗病毒葯物在一段時間後失去攻擊能力,也就是說病人很快會出現「耐葯」反應。當人體「生命衛士」的組織系統被瓦解後,病人就會並發多種疾病,直至死亡,所以艾滋病也被稱為人體免疫系統缺陷綜合症。
八年前, 科學家針對耐葯性,變單一抗病毒葯物治療為多種抗病毒葯物的配伍聯合用葯, 創造了「雞尾酒」療法,雖然有較好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最終還是不能逃避「耐葯」的黑洞。
最近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共同研製的一種新型的抗艾滋病病毒葯物,有可能使之成為首個能逃避「耐葯」黑洞的新型抗艾滋病毒葯物。該葯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有效阻斷艾滋病毒融入免疫細胞內部,就像給人體的「生命衛士」穿上了堅固的防彈衣,使病毒無法進入免疫細胞內部進行「策反」,並無從復制和變異,只能處於「孤立」狀態,最終在免疫細胞和抗病毒葯物面前束手待斃。這一新型葯物已得到美國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將用於臨床。
22.第1段開頭為什麼把人體內的一種淋巴細胞稱之為人的「生命衛士」?(2分)
答:
23.根據第1段內容,為下圖的3個空白處填寫恰當的詞語。(3分)

24.第3段「只能處於『孤立』狀態」中「孤立」的意思是什麼?(依據文中語句回答)(2分)
答:
25.第3段中加點的「有可能」能不能去掉?為什麼?(3分)
答:
26.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文章的大意。(2分)
答: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第27~32題。(19分)
牽著母親過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兒回家,年近花甲的母親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買點好菜招待我們。母親說:「你們回來,媽給你們煮飯,不是受累,是高興呀!」我便說:「我陪你去吧!」母親樂呵呵地說:「好,好,你去,你說買啥媽就買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橫穿一條馬路。正是下班時間,大街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齡大了,母親的雙腿顯得很不靈便。她提著菜籃,挨著我邊走邊談些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我寬容地耐心地聽她訴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母親這把年紀,自然絮絮叨叨,別人不願聽,兒女們還能不聽?
③穿過馬路,就是菜市了。母親突然停了下來,她把菜籃挎在臂彎,騰出右手,向我伸來……
④一剎那間,我的心靈震顫起來。這是一個多麼熟悉的動作呀!
⑤上小學時,我每天都要穿過一條馬路才能到學校。母親那時在包裝廠上班。學校在城東,廠在城西,母親擔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過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橫穿馬路時,她總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牽著手走到馬路對面。然後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囑:「過馬路要跟著別人一起過……」
⑥20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長成一雙男子漢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經變成柏油路,昔日年輕的母親已經皺紋滿面,手指枯瘦,但她牽手的動作依然如此嫻熟。她一生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這些都被她像掠頭發一樣一一掠散,但永遠也抹不去愛子的情腸。
⑦我沒有把手遞過去,而是伸出一隻手從她臂彎上取下籃子,提在手上,另一隻手輕輕握住她的手,對她說:「小時候,每逢過馬路都是你牽我,今天過馬路,讓我牽你吧!」母親的眼裡閃過驚喜,笑容盪漾開來,像一個老農面對豐收的農田,像一個漁民提著沉甸甸的魚網……
27.作者第①段中寫「年近花甲的母親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寫「母親的眼裡閃過驚喜」。
(1)母親為什麼喜不自禁?(2分)
答:因為
(2)母親為什麼眼裡閃過驚喜?(2分)
答:因為
28.第④段中「我的心靈震顫起來」的原因是什麼?(2分)
答:
29.「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分三點概括。(每一點不超過8個字)(3分)

30.第 ⑥段敘說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惟獨母親「牽手的動作依然如此嫻熟」。這樣寫採取了什麼手法 ?在表達上有什麼作用?(3分)
答:

31.下列敘述,與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是(3分) 【 】
A.這篇散文的重點是寫「我」牽著母親過馬路,文中也回憶了小時候母親牽著「我」的小手過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親,不僅僅是「我」的母親,也是包括讀者在內的大家的母親,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
C.這篇文章以敘事為主,精選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將熾烈的感情寓於字里行間,語言平白如話,質朴無華。
D.文章最後一段連用兩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表露了母親欣慰、滿足和喜悅之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2.這篇散文寫得很感人,(1)你認為最使自己感動的內容是什麼?(2)你受到了什麼啟發或教育?(能恰當引用古詩文、語言優美者可另加1~2分)(4分)
答:(1)
(2)

三、作 文(60分)(准確理解題意,盡情流淌出心中的話語!)
33.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諦。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堅……
請以「真」為話題,將你在成長歷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寫下來。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襲。

鹽城市二○○三年初中畢業、升學統一考試
語文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34分)
1. A(2分) 2. 人—仁 卷—券 誠—城 茶—荼(4分,每改對一字給1分)
3. C(2分) 4. A (2分 ) 5. C(2分)
6. (1)《史記》 司馬遷(寫錯一字不給分)(1分) (2)示例:愚公移山 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奪取勝利。(或:刻舟求劍 不能拘泥成例,不知變通。或:畫蛇添足 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此題為開放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是我國古代寓言故事,寫對即給1分;寓意寫對大意即可給1分。)(2分)
7. (1)關山度若飛 (2)直掛雲帆濟滄海 (3)會當凌絕頂 (4)隨風潛入夜 (5)氣象萬千 (6)得道者多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9)俯首甘為孺子牛(如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也寫出,不扣分)(10)示例:明月幾時有、舉頭望明月、明月松間照、月出驚山鳥、秦時明月漢時關、千里共嬋娟(答案不惟一,只要帶有「月」字或「月」的別稱的我國古詩詞句子均可。)(11分。(1)—(9)小題每小題1分,第(10)小題2分。)(有錯別字則該小題不給分)
8. 示例:(希望就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恆星。(或:希望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2分。 只要比喻正確,即可給分)
9. 15與3的平方的差等於多少?(或:15減去3的平方等於多少?)(3分)
10. 我國網路使用量居世界第二。(或:我國網路使用量僅次於美國。或:我國網路使用量超過日本、英國、加拿大和德國。)(或答從差距上說要迎頭趕上這層意思也算對。)(3分)(意思對即可)
二、 (56分)
(一)(3分) 11. B (3分)
(二)(12分)12. B (2分)13. (1)悉:都,全(1分) (2) 陳:擺放,陳列(1分)
14. (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2分)(2)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2分) 15. 世外桃源(答「安居樂業」也算對)(1分)醉翁之意不在酒(1分) 16. D (2分)
(三)(10分)17. 此:美貌(或:容顏俊秀。或:外形美)(1分)彼:才能(或:(有所)作為。或:內在美)(1分) 18. 內在美、奇妙的美、優雅行為之美(答對任意兩個即可。答「整體美」或「難於直觀的美」也算對)(2分) 19. 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或:最高的美是難於直觀的)(意思對即可)(2分) 20. B (2分) 21. D (2分)
(四)(12分)
22. 因為這種細胞能消滅外來入侵的病毒。(或:因為這種細胞能使人免疫。)(2分)
23. 免疫細胞(內部) 病毒感染細胞 組織系統(3分。每空1分)
24. 指艾滋病毒無法進入免疫細胞內部,也無從復制和變異。(2分)(意思對即可)
25. 不能。(1分)「有可能」表示情況並不確定,去掉後就變成肯定了。(或:「有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很有分寸),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狀態,去掉後就不準確了。) (2分)
26. 新型抗艾滋病毒葯物給免疫細胞穿上了「防彈衣」。(或:說明了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致人死亡的過程,以及新型抗艾滋病毒葯物的神奇功效。或:新型抗艾滋病毒葯物將置艾滋病毒於死地。或: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葯物能有效阻斷艾滋病毒融入免疫細胞內部。)( 意思對即可)(2分)
(五)(19分)
27. (1)看到兒子偕妻兒回家(看望自己)。( 或:看到兒子一家回來看望自己。)(2分)(2)覺得兒子懂得了事理。( 或:聽到兒子「今天過馬路,讓我牽你」這句話。或:看到兒子長大了,成熟了。或: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答因為兒子孝敬自己給1分)(意思對即給分,2分。)
28. 「我」看到一個多麼熟悉的動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親「騰出右手,向我伸來」。)(2分)(意思對即給分)
29. (1)陪母親買菜 (2)聽母親訴說(嘮叨) (3)牽母親過馬路(3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意思對即可。超過2個字則該點不給分。)
30. (1)對比手法(1分)(2)突出了母親愛子的感情之深(2分)(意思對即給分)
31. B (3分)(後兩個分句說得不對,拔高了。)
32. 要點示例一:
(1)母親牽著「我」的小手過馬路,「我」牽著母親過馬路,這兩次牽手。(或:既寫了母親對兒子愛的呵護,也寫了「我」對母親的回報。)(2分)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 分)
要點示例二:
(1)母親對兒子的摯愛。時光雖然流逝,但她牽手的動作依然如此嫻熟。(2分)
(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愛真是太偉大了,正是這樣偉大的母愛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2分)(角度自選,言之成理即可。)
三、(60分)
評分標准:
1. 作文應由三人組成閱卷小組,每人獨立評分,計算平均分作為最後成績。其中二人評分差距超過5分時,由閱卷組長復核裁定。
2. 評分切入分為46分。最高分可以判滿分。嚴格控制不及格作文,凡不及格作文應由閱卷組長復核簽字。全文抄襲者,得分應控制在四類卷。
書寫分評分標准:(由閱卷組長評判給分)
1. 書寫很認真,字體美觀,卷面很整潔:5分。
2. 書寫認真,字體工整,卷面清潔:3—4分。
3. 書寫較認真,字體較工整,卷面較清潔:1~2分。

與桃花源中秀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棕色襯衣配什麼顏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619
男裝外套黑白價格及圖片表 瀏覽:981
穿褲子胖子三角 瀏覽:115
白色的衣背心裏面搭什麼打底好看嗎 瀏覽:85
真皮帽子大了怎麼辦 瀏覽:789
透視開襟睡衣 瀏覽:871
外套搭配校服褲清新簡約 瀏覽:507
怎樣檢測孕婦防輻射服 瀏覽:833
長筒皮靴搭配衣 瀏覽:300
國色天香旗袍美女歌曲 瀏覽:900
男性帶什麼帽子好看嗎 瀏覽:381
女童裝喇叭袖圖片 瀏覽:67
皮膚被褲子一壓就出印 瀏覽:508
湖州童裝哪裡好點 瀏覽:999
冬連帽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131
南京羽絨服服裝批發市場 瀏覽:991
雙針機連接皮帶如何調 瀏覽:393
高檔旗袍時尚頭飾 瀏覽:725
巴朵貝貝童裝 瀏覽:814
濟南目前還可以做童裝批發嗎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