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適合女生的朗誦文章 三分鍾左右.感情要深刻一點的.可讀性強的.大氣點.別小資
女生也分很多種!
有人很適合朗誦雨巷這種詩,不過有些女生適合朗誦《青春萬歲》這種激情洋溢的詩歌.
不知道閣下屬於那種女生.
如果大氣點我覺得王蒙的青春萬歲蠻好的.
王蒙的 青春萬歲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願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軟弱;
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
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並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貳』 詩歌朗誦適合女生的
女生也分很多種!
有人很適合朗誦雨巷這種詩,不過有些女生適合朗誦《青春萬歲》這種激情洋溢的詩歌。
不知道閣下屬於那種女生。
如果大氣點我覺得王蒙的青春萬歲蠻好的。
王蒙的 青春萬歲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願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軟弱;
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
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並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叄』 誰知道如何寫好散文
(一)精於立意
「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於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獲得它,必須依靠我們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 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 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這詩意,就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 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 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趕緊捕捉住它。因為這裡面有心靈的顫動,思想的 閃光。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 學。」
譬如,一個作家去看茶花,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象 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 人。」這就是思想的閃耀,作家十分寶貴它,就及時把這個意思記下來。後來,他聽一位花 匠介紹一種茶花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開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並沒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記住這種茶花的名稱的。過了一會,恰巧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見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 不休,心靈猛然一顫,不禁脫口說出:「童子麵茶花開了。」而花匠聽了這話省悟後說:「真 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這話使得一個念頭突然跳出他的腦海,他說:「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 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於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寫成一篇文情並茂的散文 《茶花賦》。這個作家就楊朔。而讀者、評論者通過閱讀就可以悟出作家寫此文的立意:歌 頌如花的祖國,歌頌美化祖國的勞動人民。
(二)善於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 的過程。寫作者要在構思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 達到和諧的統一。因此,構思要解決立意、選材、創造意境、確定體裁、基本手法、布局謀 篇等問題。這里著重講講確定體裁、尋找線索、創造意境三個問題。
第一、確定體裁。散文的體裁靈活多樣。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意思(思想),並且選取了 表現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麼就要考慮:是寫成書信體,還是寫成日記體?是寫成隨 筆,還是寫成偶感?是寫成游記,還是寫成回憶錄?是寫成序或跋,還是寫成讀後感?確定 具體體裁的原則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譬如到蘇州旅遊之後,你感到要向父母 報告一下自己的游蹤和觀感,你就可以寫成書信;你在遊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動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寫隨筆、漫錄;你在遊玩虎丘、獅子林、寒山寺、西園、留園等地之後,覺得寒山 寺的鍾特別吸引人,並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寫成如《社稷壇抒情》那樣詩意濃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舊地重遊,吃到蘇州某種土特產而憶起往事,則可以偏重於回憶,寫成《小米 的回憶》那樣的回憶式的散文……總之,要根據立意內容來確定表現形式--具體的體裁。
第二、尋找線索。散文的材料應該是很「散」的,每一個材料都是一顆珍珠,但這些珍 珠互相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我們寫作者要尋找一根線,用筆作針,將這些散亂的珍珠穿起來, 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珠圈、項鏈。那末,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線索呢?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 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寫《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線索,才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蘇軾詩詞、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 蜂、農民勞動和夜晚夢蜂等事串連起來的。
二是事物線索。如曹靖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延安時期「小米加步 槍」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搜羅記憶中有關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也是以物為線索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 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 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鶩趨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 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就能通過聯想與想像,把有關的 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海市》、賈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線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記》、《西湖即景》。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劉白羽寫《長江三日》就以遊程為主線來寫, 當然,全文還有一條哲理性的思緒線索:「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
「文無定法」,散文的線索很多,以上六種線索是較為人們常用的。
第三、創設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 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意是靈魂,境是血肉。意高則境深,意 低則境淺。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質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動人心弦的,震顫魂魄的,是精神的,性靈的。如朱自 清寫《荷塘月色》,全篇著力於「淡淡的情趣』,順著沿路走來、佇立凝想的線索,通過描繪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樹影、霧氣、燈光……色彩斑爛,可見可感,而葉香、蛙鳴、 蟬聲,又可味可聞。更加上心情的抒寫,巧妙的譬喻,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 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寫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創造的。
構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鑒,更需自己創新。過去就有一個青年作者發明出一種「散文快 速構思法」,為《青春》、《採石》等刊物的編輯所重視。
(三)巧於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卻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難處。這 猶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亂石,常常無損大山的壯觀。但是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 易破壞園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結構十分重要。參觀蘇州園林,從它精巧的建築布 局上,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可以借鑒它的園林建築布局來考慮散文的布局。葉聖陶在《蘇州 園林》中寫道,蘇州園林建築的設計者和匠師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為散文的寫作來說,也要這樣講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襯、層次。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但散文布局有時則需講究對稱,或對比。葉聖陶又說:「蘇 州園林在每一個角度都注意圖畫美。」那麼,散文的整體布局要講究藝術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樣要講究藝術性嗎? 至於布局的具體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講的線索問題也與布局有關。這里可以著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設文眼,開頭往往似談家常,結尾則加以深化,畫龍點睛, 「卒章顯其志」,並且首尾呼應,通體一貫,有機結合。初學散文寫作,不妨學習這種布局 的方法。
(四)明於斷續 。散文要「散」得起來,除了選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敘寫上要注意斷續的技巧。明於 斷續,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揮灑自如。賈平凹說:「記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寫 或者寫得很少;空白,這正是你要寫的地方呢。」他認為,「講究了『空白』處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來,斷續之,續斷之,文能『飛起』,神妙便顯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來,古人 也講過: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看似胡亂說,骨子裡卻有分數。」我們要多閱讀古人優秀的散文作品,學習他人的斷續技巧,在寫作實踐中多次運用之後就必然 熟能生巧。
參考資料:http://www.qdlasik.com/b/printpage.asp?BoardID=62&ID=325
文體一詞,有種種含義,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專指文章之體制。或曰體裁。我國古典文論里的「文體論」、「文章流別論」、「文章辨體」說等,就是對文章體制(體裁)的論說。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風格上。如簡煉,如舒徐,如清新,如剛健,如沉雄,如秀麗,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於文章的體制、風格。同作家的個性、人格有密切關系,所以又往往將文體同作家藝術風格聯系一起,如所謂「冰心體」,周作人的「小品體」,梁遇春的「伊里亞體」,魯迅的「雜感體」,……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體制上的特點,同其體性上的特點,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比如魯迅雜感文的「體制」,同其「簡煉」的「體性」的統一;再如,稱梁遇有的散文為「中國的伊里亞體」,那是由於他的散文在體制與體性上,都有點像英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查理.蘭姆(筆名伊里亞,著有《伊里亞文集》)的隨筆散文。
因此,人們在使用「文體」這一概念的時候,有時專指散文體制;有時系言散文之體性;有時則兼有雙重含義,僅有所側重而已。
這里所論之「文體美」乃是指體制與體性統一的,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體美之於散文
讀一篇散文,我們首先觸感到的是它的文體。正是通過其文體,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內容的。所以斯密茲在《小品文作法論》里這樣說:在文學上,文體的可愛是無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適如栩栩的禮儀之於社交。甚至認為:「在文學史中。文體每每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個人所說者,並沒象他用什麼方法說出那樣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與否,是靠其文體」。為說明這一論點還作了一個比喻:如有一鄉下少年,在一車房裡,向你背誦哈姆萊特偉大的獨白,雖則或許字字背得十分准確,然而你卻覺得其平凡適如該少年;倘如由一大戲角背誦出來,則你好象「在閃電光下讀莎士比亞」。
的確,優秀的文體,能夠使我們在讀散文的時候,產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廣田說,讀英國散文家瑪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體,「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一座破舊的老屋裡,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在低聲地同我們訴說前夢,把人引到一種和平的空氣里」。同樣,冰心的文體,常常將讀者引進一個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聽她溫柔的低訴;周作人的文體,則又彷彿把我們帶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飲茶,一面聽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閑話;讀徐志摩的散文,猶如在華采紛呈,瞬息變幻的夕陽里,聽雨後亂泉的直流,狂流;而讀梁遇春的散文,則彷彿仰首夜空,看滿天星珠的閃爍……。散文文體之美,確實是豐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實秋在《論散文》里曾說: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庄嚴簡煉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
《聖經》文學,是否「空前絕後」,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優秀的文體,兩者完美結合,才有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這確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們在不斷鍛煉思想的同時,不可不重視鍛煉自己的文體。
二、文體美之主要表現
誠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體美;但是,就散文這一體裁本身來說,在文體美上有什麼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精悍、清新、流動。
散文文體應當是精悍的散文的文體,首先應當是精悍的。我們從浩繁的論述散文特點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散文是一種最精悍的文學體裁。所以,僅從形式上著眼,散文的精悍,同文體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體的精悍,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經講過,「集中在一點上」,「尖銳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徵之一。一篇散文,總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種感受的最精彩的一點寫出來。最忌材料的龐雜、冗漫。盡管有時旁徵博引,說古論今,但其材料也是經過了精心剪裁取捨的。如周作人的《山中雜記》,無論從取材,還是從行文上看,乍讀都給人以支離、繁雜的感覺,但仔細一讀,就會發現其「雜」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統一的主旨和情調。
二是語言的精確。我們說,散文的語言既要簡煉,又要暢達,簡煉與暢達統一的基礎就是准確。沒有語言的精確,狀一物,寫一事,費辭甚多,尚不能達情盡意,又何談文體的精悍!楊朔的文體,是眾所公認的短小精悍,干凈利落的。顯然這是同他語言上的精確、簡煉分不開的。試以他對散文《海市》開頭幾句的加工修改為例:初稿是:我的故鄉蓬萊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特別是城北丹崖山陡亂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只望見海天茫茫、那種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臟六腑洗得於干凈凈。
經過三次修改,(一、二兩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從略),最後定稿發表時的文字是這樣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特別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洗得乾乾凈凈。
通過兩稿比較,可以看出:兩處較多的、重要的改動是:
(1)將初稿中的文字:「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刪去,改寫成:「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由原來的十五個字,錘煉作七個字。文字減少了大半,而對蓬萊古城特點的描寫,卻更加准確而突出了。
(2)將初稿中的「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改為「你倚在閣上」,既交待出觀景的地點,又寫出觀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將那「一望」的動作留給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這就寫出了那種放眼遠望的開闊氣勢;又將「空明清碧」改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僅詞義更加精確,而且讀起來也感到音調更加鏗鏘和諧了。
不難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夠准確、簡煉;定稿的文字,則十分簡潔,故其文體也顯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徹。透徹,這是更深刻的精確。散文的狀物寫景,表情達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確,而且還總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強勁、透徹。所寫的內容,不光使人一目瞭然,而且還要有「力透七札」之感。這種透徹,也就是老舍說的「一針見血」地把事物寫出來的功夫。讀透徹的描寫,會使人感到有著「剝去一層」的明晰,古人雲:「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鑿開頑璞,方始見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論是抒情、描寫或議論,都應當有這種開璞見玉的透徹。
透徹同真正的含蓄並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說是透徹的極致,是透徹的一種「變形」的表現。批評家們認為:藝術上的「朦朧」,是一種「深奧之明白」;「幽默」,實在是一種非凡的「機智」;「反語」,正是把真相看穿的產物。
總之,上面所說的「集中」、「精確」、『「透徹」,乃為文體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體應當是清新的美好的文體給予讀者的感覺,總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鄭振擇所描述的那樣: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潔的夜月,翠綠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愛,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愛,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麗,明年乃至無數年之後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麗。……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體呢?主要途徑有二:
一是洗去陳詞濫調。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夾雜一些陳詞濫調,就象是皎潔的夜月被雲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著一些紙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給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斷創造新的形式和文體。鄭振擇在《新與舊》一文里,著重談的就是新形式的創造。他說:我們稱某某體的文藝為新的文藝,乃是說,這種文體是新鮮的,是尚待大作家去運用他的,他的聲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異的,可以使厭見厭聞陳腐文體的人,心神為之一爽,並不是說所有這種新的某某體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還批判了所謂「舊皮袋裝新酒」的觀點,他說:「我們要知道舊的形式既已棄敝而使人厭倦,即使有天才極高的人,有意境極高的想像,而一放在舊形式中,亦覺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層枯腐的灰色塵,把意境和文才都毀壞無遺」。
清新的文體,常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勝的魁力和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散文名字的文體,之所以使人「可愛」,甚至有不少人爭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務去陳詞濫調,而且在構思上,結構上,描寫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創新。當前,我們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文體上的進一步解放和創新。讀者渴望讀到文體清新的散文;作者應當在對於那些散文名家優秀文體認真研討、借鑒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自己的新文體。
散文文體應當是流動的散文的文體,應當象是一泓清泉那樣的活潑流動的,而決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樣的停滯和沉悶。
文體的流動,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有節奏的前進。我們正是伴隨著這種有節奏的流動,感受著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時人新地。時見新意之感。
構成文體流動美的因素,主要是語句的變化。
短句的排比,給人以快速的流動感,象:卷地的狂風,爽利的冰雹,傾落的驟雨,震驚的疾雷,呵呵!千萬鐵甲中的金鼓的鳴聲,無量數的健兒吶喊……
這種急促的節奏,快速的流動,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急風暴雨、電閃雷嗚、瞬息變幻的氣氛。再如: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這種流動不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簡直象是一道急流,打著漩渦向前流去。
長而散的句式,給人的流動感是緩慢的。這種流動,是很適合於娓娓敘事和綿綿抒情的,如:進屋裡來便見你的影子更顯得黯淡了,我就取筆在你的影子周圍描出一個輪廓,你的影子漸漸的模模糊糊地,朦朦朧朧地化為縷縷的青灰的霧痕裊移著,我凝目望那煙子直扯著一根線穿出了窗欞以後,才覺到有些什麼失掉了。我惘然對著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
這種緩慢的流動,好似一根扯不斷的長絲那樣裊娜、纏綿。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給人以跳動、閃爍感。如:「這笑容彷彿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後面使用了省略號;後面,不說「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將一個「想」字,分成兩個層次,在第一個「想」字後,跟進一個「默默的想」,形成一種流動的跳盪和閃爍,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作者獨自默想時的思緒活動狀態。再如:在這艷麗的日輝中,只見愉悅與歡舞與生趣,希望,閃爍的希望,在盪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里,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人生,是調諧。
這里,排比、倒裝、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種跳盪、閃爍而又湍急的流動美。
三、文體美之構成
如前所述,文體美乃是一個「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成功」的整體美,而不是一枝一節的美。約翰生在談到關於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斷章取義的贊揚莎士比亞,好比賣屋的人拿一塊磚到市場上去做廣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論金豹,須總觀全局,看它所生的總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勝處,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練。
文體的「佳勝處」,即「文體美」,也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煉」。比如前人評司馬遷之文:「連山斷嶺,峰頭參差」,「如畫長江萬里圖」,「如大塘上打纖,千船萬船,不相妨礙」;評韓非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且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評周作人文體,曰「舒徐自在」,「平和沖淡」;評冰心文體,曰「溫柔雋麗」,「一清如水」,評朱自清文體,曰「真摯清幽」;評魯迅文體,曰「簡煉得象一把匕首」……,很顯然,這些評語,都是文章給人的「總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為「總印象」的文體美,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是方法的:二是語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個散文家都有表現思想感情的習慣方法。這方法,包括構思、剪裁、結構、描寫等具體特徵。
一般來看:在構思上尋找意境,或找出「焦點」的構思方法,易使文體富有「詩畫境」的精緻美;反之,只牽著一縷情思,圍繞一個中心(題旨)即興發展的寫法,易使文體顯出「行雲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對材料,嚴格取捨,刪繁就簡,再三剪裁,其文體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瓏;反之,談古論今,東拉西扯,旁徵博引,其文體也自有一種瀟灑勁兒,但弄不好,就會失之於支離、散漫。
在結構上布局精巧者,其文體顯得謹嚴有致;大開大闔者,其文體顯得氣勢磅礴;順勢行文者,其文體顯得自由流動。
在描寫上工筆細描,其文體有柔膩之美;夾敘夾議,其文體有樸素之味;冷嘲熱諷,其文體必使人感到嚴峻刻峭;反語暗喻,其文體常使人覺得藹然有趣。
總之,表現方法上的特徵,都是構成散文之文體美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的。在文體美的構成上,語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紀念》一文里,談到散文流派時,有這樣一段話:……志摩可以與冰心女士歸在一派,彷彿是鴨兒梨的樣子,流麗清脆,在白話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歐化種種成分,使引車賣漿之徒的話進而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文章,這就是單從文體變遷上講也是很大的一個貢獻了。確實,文體變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和標志,就是表現工具語言上的變化。
我們說,語言並非是構成文體美的唯一因素,但確是一個較「方法的」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諸如:文字的精確、簡煉,必然帶來文體的明晰、簡潔;詞藻的豐富、華美,常使文體顯得繁褥、濃麗;多用長句者,其文體自有一種浩瀚流轉之勢;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體顯得精悍、緊湊;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體常有簡古之風;而多用口語者,其文體自有活潑之趣。偶句,使文體凝煉。散句,使文體流動;排比,給文體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重復,給文體帶來一唱三嘆的節奏;……
還有,如字音的清濁,語調的低昂,節奏的快慢等等,所有這語言上的種種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響著散文文體的特色。而一個作家的性格,他的文體美,也是通過他的語言具體表現出來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艷麗的詞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揚而變化的音調……,無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華麗文體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個人主義、乍喜乍愁、熱烈沖動的性格的具體體現。
(三)性格的。構成文體美的因素,不僅有「方法的」,「語言的」,還有「性格的」。有人說:文體「絕對不是一個個別的品性,卻是一個人所有智識和道德的總集合,適如光之於別的集合住而成為日球」。這話是頗為中肯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文體美的構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這是因為:不論是「方法的」或「語言的」選擇,無不受著作家性格的制約;同時,作家的性格,又無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語言的」因素中去。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里,正是結合作家性格來分析其文體、風格的。他說,魯迅是「一味急進,寧為玉碎」,「盡是誅心之論」,表現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兩語,把主題道破,文字「辛辣乾脆,全近諷刺」,其文體「簡煉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而周作人則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樸素自然,故其文體舒徐自在,平和沖淡。他評論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傷,動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極致」。其它像:朱自清、豐子愷、葉紹鈞、許地山……;其文體的特徵,無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關系。
只不過作家的性格在文體構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調合、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體分析文體構成的諸種因素時,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單獨拿出來加以論述。
實際上,如果我們忽視了性格的作用,那麼,在文體美上所表現的異采紛呈的現象,便難以得到圓滿的解釋。
散文,是一種最適合於書寫作者主觀感受的文學形式,是一種「自我」的、「個性」的文學。所謂「文如其人」,即一篇文章里所折射給讀者的亮點正是作者的情操和靈魂。
散文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幾種。「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無妨。」(魯迅《怎麼寫》)只要內心有話要說,幾乎每個人都能寫作。散文並無一定的規格和限制,不像小說有對話,有人物的描寫,有故事的情節;不像戲劇需要製造沖突以表現其張力,更需要透過第三者的表演來呈現;也不像詩歌講究音調與韻腳,講究意象化。散文基本上不在乎這些框框,游記、書信,日記也是一種散文的方式,論文、藝術小品都可以涵蓋在內。
如何寫好一篇散文呢?作為一個作者,得有一些必
『肆』 怎麼寫好散文
多看書籍,摘錄好詞佳句,天天積累,自然就寫好了.還有要看有用的.
如何寫好散文
文體一詞,有種種含義,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專指文章之體制。或曰體裁。我國古典文論里的「文體論」、「文章流別論」、「文章辨體」說等,就是對文章體制(體裁)的論說。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風格上。如簡煉,如舒徐,如清新,如剛健,如沉雄,如秀麗,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於文章的體制、風格。同作家的個性、人格有密切關系,所以又往往將文體同作家藝術風格聯系一起,如所謂「冰心體」,周作人的「小品體」,梁遇春的「伊里亞體」,魯迅的「雜感體」,……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體制上的特點,同其體性上的特點,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比如魯迅雜感文的「體制」,同其「簡煉」的「體性」的統一;再如,稱梁遇有的散文為「中國的伊里亞體」,那是由於他的散文在體制與體性上,都有點像英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查理.蘭姆(筆名伊里亞,著有《伊里亞文集》)的隨筆散文。
因此,人們在使用「文體」這一概念的時候,有時專指散文體制;有時系言散文之體性;有時則兼有雙重含義,僅有所側重而已。
這里所論之「文體美」乃是指體制與體性統一的,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體美之於散文
讀一篇散文,我們首先觸感到的是它的文體。正是通過其文體,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內容的。所以斯密茲在《小品文作法論》里這樣說:在文學上,文體的可愛是無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適如栩栩的禮儀之於社交。甚至認為:「在文學史中。文體每每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個人所說者,並沒象他用什麼方法說出那樣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與否,是靠其文體」。為說明這一論點還作了一個比喻:如有一鄉下少年,在一車房裡,向你背誦哈姆萊特偉大的獨白,雖則或許字字背得十分准確,然而你卻覺得其平凡適如該少年;倘如由一大戲角背誦出來,則你好象「在閃電光下讀莎士比亞」。
的確,優秀的文體,能夠使我們在讀散文的時候,產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廣田說,讀英國散文家瑪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體,「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一座破舊的老屋裡,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在低聲地同我們訴說前夢,把人引到一種和平的空氣里」。同樣,冰心的文體,常常將讀者引進一個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聽她溫柔的低訴;周作人的文體,則又彷彿把我們帶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飲茶,一面聽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閑話;讀徐志摩的散文,猶如在華采紛呈,瞬息變幻的夕陽里,聽雨後亂泉的直流,狂流;而讀梁遇春的散文,則彷彿仰首夜空,看滿天星珠的閃爍……。散文文體之美,確實是豐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實秋在《論散文》里曾說: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庄嚴簡煉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
《聖經》文學,是否「空前絕後」,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優秀的文體,兩者完美結合,才有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這確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們在不斷鍛煉思想的同時,不可不重視鍛煉自己的文體。
二、文體美之主要表現
誠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體美;但是,就散文這一體裁本身來說,在文體美上有什麼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精悍、清新、流動。
散文文體應當是精悍的散文的文體,首先應當是精悍的。我們從浩繁的論述散文特點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散文是一種最精悍的文學體裁。所以,僅從形式上著眼,散文的精悍,同文體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體的精悍,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經講過,「集中在一點上」,「尖銳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徵之一。一篇散文,總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種感受的最精彩的一點寫出來。最忌材料的龐雜、冗漫。盡管有時旁徵博引,說古論今,但其材料也是經過了精心剪裁取捨的。如周作人的《山中雜記》,無論從取材,還是從行文上看,乍讀都給人以支離、繁雜的感覺,但仔細一讀,就會發現其「雜」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統一的主旨和情調。
二是語言的精確。我們說,散文的語言既要簡煉,又要暢達,簡煉與暢達統一的基礎就是准確。沒有語言的精確,狀一物,寫一事,費辭甚多,尚不能達情盡意,又何談文體的精悍!楊朔的文體,是眾所公認的短小精悍,干凈利落的。顯然這是同他語言上的精確、簡煉分不開的。試以他對散文《海市》開頭幾句的加工修改為例:初稿是:我的故鄉蓬萊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特別是城北丹崖山陡亂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只望見海天茫茫、那種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臟六腑洗得於干凈凈。
經過三次修改,(一、二兩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從略),最後定稿發表時的文字是這樣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特別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洗得乾乾凈凈。
通過兩稿比較,可以看出:兩處較多的、重要的改動是:
(1)將初稿中的文字:「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刪去,改寫成:「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由原來的十五個字,錘煉作七個字。文字減少了大半,而對蓬萊古城特點的描寫,卻更加准確而突出了。
(2)將初稿中的「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改為「你倚在閣上」,既交待出觀景的地點,又寫出觀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將那「一望」的動作留給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這就寫出了那種放眼遠望的開闊氣勢;又將「空明清碧」改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僅詞義更加精確,而且讀起來也感到音調更加鏗鏘和諧了。
不難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夠准確、簡煉;定稿的文字,則十分簡潔,故其文體也顯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徹。透徹,這是更深刻的精確。散文的狀物寫景,表情達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確,而且還總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強勁、透徹。所寫的內容,不光使人一目瞭然,而且還要有「力透七札」之感。這種透徹,也就是老舍說的「一針見血」地把事物寫出來的功夫。讀透徹的描寫,會使人感到有著「剝去一層」的明晰,古人雲:「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鑿開頑璞,方始見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論是抒情、描寫或議論,都應當有這種開璞見玉的透徹。
透徹同真正的含蓄並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說是透徹的極致,是透徹的一種「變形」的表現。批評家們認為:藝術上的「朦朧」,是一種「深奧之明白」;「幽默」,實在是一種非凡的「機智」;「反語」,正是把真相看穿的產物。
總之,上面所說的「集中」、「精確」、『「透徹」,乃為文體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體應當是清新的美好的文體給予讀者的感覺,總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鄭振擇所描述的那樣: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潔的夜月,翠綠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愛,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愛,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麗,明年乃至無數年之後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麗。……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體呢?主要途徑有二:
一是洗去陳詞濫調。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夾雜一些陳詞濫調,就象是皎潔的夜月被雲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著一些紙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給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斷創造新的形式和文體。鄭振擇在《新與舊》一文里,著重談的就是新形式的創造。他說:我們稱某某體的文藝為新的文藝,乃是說,這種文體是新鮮的,是尚待大作家去運用他的,他的聲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異的,可以使厭見厭聞陳腐文體的人,心神為之一爽,並不是說所有這種新的某某體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還批判了所謂「舊皮袋裝新酒」的觀點,他說:「我們要知道舊的形式既已棄敝而使人厭倦,即使有天才極高的人,有意境極高的想像,而一放在舊形式中,亦覺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層枯腐的灰色塵,把意境和文才都毀壞無遺」。
清新的文體,常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勝的魁力和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散文名字的文體,之所以使人「可愛」,甚至有不少人爭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務去陳詞濫調,而且在構思上,結構上,描寫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創新。當前,我們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文體上的進一步解放和創新。讀者渴望讀到文體清新的散文;作者應當在對於那些散文名家優秀文體認真研討、借鑒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自己的新文體。
散文文體應當是流動的散文的文體,應當象是一泓清泉那樣的活潑流動的,而決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樣的停滯和沉悶。
文體的流動,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有節奏的前進。我們正是伴隨著這種有節奏的流動,感受著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時人新地。時見新意之感。
構成文體流動美的因素,主要是語句的變化。
短句的排比,給人以快速的流動感,象:卷地的狂風,爽利的冰雹,傾落的驟雨,震驚的疾雷,呵呵!千萬鐵甲中的金鼓的鳴聲,無量數的健兒吶喊……
這種急促的節奏,快速的流動,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急風暴雨、電閃雷嗚、瞬息變幻的氣氛。再如: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這種流動不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簡直象是一道急流,打著漩渦向前流去。
長而散的句式,給人的流動感是緩慢的。這種流動,是很適合於娓娓敘事和綿綿抒情的,如:進屋裡來便見你的影子更顯得黯淡了,我就取筆在你的影子周圍描出一個輪廓,你的影子漸漸的模模糊糊地,朦朦朧朧地化為縷縷的青灰的霧痕裊移著,我凝目望那煙子直扯著一根線穿出了窗欞以後,才覺到有些什麼失掉了。我惘然對著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
這種緩慢的流動,好似一根扯不斷的長絲那樣裊娜、纏綿。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給人以跳動、閃爍感。如:「這笑容彷彿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後面使用了省略號;後面,不說「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將一個「想」字,分成兩個層次,在第一個「想」字後,跟進一個「默默的想」,形成一種流動的跳盪和閃爍,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作者獨自默想時的思緒活動狀態。再如:在這艷麗的日輝中,只見愉悅與歡舞與生趣,希望,閃爍的希望,在盪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里,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人生,是調諧。
這里,排比、倒裝、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種跳盪、閃爍而又湍急的流動美。
三、文體美之構成
如前所述,文體美乃是一個「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成功」的整體美,而不是一枝一節的美。約翰生在談到關於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斷章取義的贊揚莎士比亞,好比賣屋的人拿一塊磚到市場上去做廣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論金豹,須總觀全局,看它所生的總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勝處,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練。
文體的「佳勝處」,即「文體美」,也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煉」。比如前人評司馬遷之文:「連山斷嶺,峰頭參差」,「如畫長江萬里圖」,「如大塘上打纖,千船萬船,不相妨礙」;評韓非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且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評周作人文體,曰「舒徐自在」,「平和沖淡」;評冰心文體,曰「溫柔雋麗」,「一清如水」,評朱自清文體,曰「真摯清幽」;評魯迅文體,曰「簡煉得象一把匕首」……,很顯然,這些評語,都是文章給人的「總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為「總印象」的文體美,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是方法的:二是語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個散文家都有表現思想感情的習慣方法。這方法,包括構思、剪裁、結構、描寫等具體特徵。
一般來看:在構思上尋找意境,或找出「焦點」的構思方法,易使文體富有「詩畫境」的精緻美;反之,只牽著一縷情思,圍繞一個中心(題旨)即興發展的寫法,易使文體顯出「行雲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對材料,嚴格取捨,刪繁就簡,再三剪裁,其文體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瓏;反之,談古論今,東拉西扯,旁徵博引,其文體也自有一種瀟灑勁兒,但弄不好,就會失之於支離、散漫。
在結構上布局精巧者,其文體顯得謹嚴有致;大開大闔者,其文體顯得氣勢磅礴;順勢行文者,其文體顯得自由流動。
在描寫上工筆細描,其文體有柔膩之美;夾敘夾議,其文體有樸素之味;冷嘲熱諷,其文體必使人感到嚴峻刻峭;反語暗喻,其文體常使人覺得藹然有趣。
總之,表現方法上的特徵,都是構成散文之文體美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的。在文體美的構成上,語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紀念》一文里,談到散文流派時,有這樣一段話:……志摩可以與冰心女士歸在一派,彷彿是鴨兒梨的樣子,流麗清脆,在白話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歐化種種成分,使引車賣漿之徒的話進而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文章,這就是單從文體變遷上講也是很大的一個貢獻了。確實,文體變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和標志,就是表現工具語言上的變化。
我們說,語言並非是構成文體美的唯一因素,但確是一個較「方法的」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諸如:文字的精確、簡煉,必然帶來文體的明晰、簡潔;詞藻的豐富、華美,常使文體顯得繁褥、濃麗;多用長句者,其文體自有一種浩瀚流轉之勢;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體顯得精悍、緊湊;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體常有簡古之風;而多用口語者,其文體自有活潑之趣。偶句,使文體凝煉。散句,使文體流動;排比,給文體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重復,給文體帶來一唱三嘆的節奏;……
還有,如字音的清濁,語調的低昂,節奏的快慢等等,所有這語言上的種種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響著散文文體的特色。而一個作家的性格,他的文體美,也是通過他的語言具體表現出來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艷麗的詞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揚而變化的音調……,無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華麗文體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個人主義、乍喜乍愁、熱烈沖動的性格的具體體現。
(三)性格的。構成文體美的因素,不僅有「方法的」,「語言的」,還有「性格的」。有人說:文體「絕對不是一個個別的品性,卻是一個人所有智識和道德的總集合,適如光之於別的集合住而成為日球」。這話是頗為中肯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文體美的構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這是因為:不論是「方法的」或「語言的」選擇,無不受著作家性格的制約;同時,作家的性格,又無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語言的」因素中去。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里,正是結合作家性格來分析其文體、風格的。他說,魯迅是「一味急進,寧為玉碎」,「盡是誅心之論」,表現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兩語,把主題道破,文字「辛辣乾脆,全近諷刺」,其文體「簡煉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而周作人則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樸素自然,故其文體舒徐自在,平和沖淡。他評論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傷,動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極致」。其它像:朱自清、豐子愷、葉紹鈞、許地山……;其文體的特徵,無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關系。
只不過作家的性格在文體構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調合、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體分析文體構成的諸種因素時,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單獨拿出來加以論述。
實際上,如果我們忽視了性格的作用,那麼,在文體美上所表現的異采紛呈的現象,便難以得到圓滿的解釋。
『伍』 怎樣寫好散文
如何寫好散文
文體一詞,有種種含義,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專指文章之體制。或曰體裁。我國古典文論里的「文體論」、「文章流別論」、「文章辨體」說等,就是對文章體制(體裁)的論說。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風格上。如簡煉,如舒徐,如清新,如剛健,如沉雄,如秀麗,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於文章的體制、風格。同作家的個性、人格有密切關系,所以又往往將文體同作家藝術風格聯系一起,如所謂「冰心體」,周作人的「小品體」,梁遇春的「伊里亞體」,魯迅的「雜感體」,……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體制上的特點,同其體性上的特點,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比如魯迅雜感文的「體制」,同其「簡煉」的「體性」的統一;再如,稱梁遇有的散文為「中國的伊里亞體」,那是由於他的散文在體制與體性上,都有點像英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查理.蘭姆(筆名伊里亞,著有《伊里亞文集》)的隨筆散文。
因此,人們在使用「文體」這一概念的時候,有時專指散文體制;有時系言散文之體性;有時則兼有雙重含義,僅有所側重而已。
這里所論之「文體美」乃是指體制與體性統一的,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體美之於散文
讀一篇散文,我們首先觸感到的是它的文體。正是通過其文體,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內容的。所以斯密茲在《小品文作法論》里這樣說:在文學上,文體的可愛是無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適如栩栩的禮儀之於社交。甚至認為:「在文學史中。文體每每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個人所說者,並沒象他用什麼方法說出那樣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與否,是靠其文體」。為說明這一論點還作了一個比喻:如有一鄉下少年,在一車房裡,向你背誦哈姆萊特偉大的獨白,雖則或許字字背得十分准確,然而你卻覺得其平凡適如該少年;倘如由一大戲角背誦出來,則你好象「在閃電光下讀莎士比亞」。
的確,優秀的文體,能夠使我們在讀散文的時候,產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廣田說,讀英國散文家瑪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體,「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一座破舊的老屋裡,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在低聲地同我們訴說前夢,把人引到一種和平的空氣里」。同樣,冰心的文體,常常將讀者引進一個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聽她溫柔的低訴;周作人的文體,則又彷彿把我們帶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飲茶,一面聽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閑話;讀徐志摩的散文,猶如在華采紛呈,瞬息變幻的夕陽里,聽雨後亂泉的直流,狂流;而讀梁遇春的散文,則彷彿仰首夜空,看滿天星珠的閃爍……。散文文體之美,確實是豐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實秋在《論散文》里曾說: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庄嚴簡煉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
《聖經》文學,是否「空前絕後」,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優秀的文體,兩者完美結合,才有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這確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們在不斷鍛煉思想的同時,不可不重視鍛煉自己的文體。
二、文體美之主要表現
誠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體美;但是,就散文這一體裁本身來說,在文體美上有什麼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精悍、清新、流動。
散文文體應當是精悍的散文的文體,首先應當是精悍的。我們從浩繁的論述散文特點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散文是一種最精悍的文學體裁。所以,僅從形式上著眼,散文的精悍,同文體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體的精悍,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經講過,「集中在一點上」,「尖銳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徵之一。一篇散文,總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種感受的最精彩的一點寫出來。最忌材料的龐雜、冗漫。盡管有時旁徵博引,說古論今,但其材料也是經過了精心剪裁取捨的。如周作人的《山中雜記》,無論從取材,還是從行文上看,乍讀都給人以支離、繁雜的感覺,但仔細一讀,就會發現其「雜」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統一的主旨和情調。
二是語言的精確。我們說,散文的語言既要簡煉,又要暢達,簡煉與暢達統一的基礎就是准確。沒有語言的精確,狀一物,寫一事,費辭甚多,尚不能達情盡意,又何談文體的精悍!楊朔的文體,是眾所公認的短小精悍,干凈利落的。顯然這是同他語言上的精確、簡煉分不開的。試以他對散文《海市》開頭幾句的加工修改為例:初稿是:我的故鄉蓬萊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特別是城北丹崖山陡亂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只望見海天茫茫、那種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臟六腑洗得於干凈凈。
經過三次修改,(一、二兩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從略),最後定稿發表時的文字是這樣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特別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洗得乾乾凈凈。
通過兩稿比較,可以看出:兩處較多的、重要的改動是:
(1)將初稿中的文字:「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刪去,改寫成:「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由原來的十五個字,錘煉作七個字。文字減少了大半,而對蓬萊古城特點的描寫,卻更加准確而突出了。
(2)將初稿中的「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桿一望」,改為「你倚在閣上」,既交待出觀景的地點,又寫出觀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將那「一望」的動作留給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這就寫出了那種放眼遠望的開闊氣勢;又將「空明清碧」改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僅詞義更加精確,而且讀起來也感到音調更加鏗鏘和諧了。
不難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夠准確、簡煉;定稿的文字,則十分簡潔,故其文體也顯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徹。透徹,這是更深刻的精確。散文的狀物寫景,表情達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確,而且還總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強勁、透徹。所寫的內容,不光使人一目瞭然,而且還要有「力透七札」之感。這種透徹,也就是老舍說的「一針見血」地把事物寫出來的功夫。讀透徹的描寫,會使人感到有著「剝去一層」的明晰,古人雲:「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鑿開頑璞,方始見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論是抒情、描寫或議論,都應當有這種開璞見玉的透徹。
透徹同真正的含蓄並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說是透徹的極致,是透徹的一種「變形」的表現。批評家們認為:藝術上的「朦朧」,是一種「深奧之明白」;「幽默」,實在是一種非凡的「機智」;「反語」,正是把真相看穿的產物。
總之,上面所說的「集中」、「精確」、『「透徹」,乃為文體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體應當是清新的美好的文體給予讀者的感覺,總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鄭振擇所描述的那樣: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潔的夜月,翠綠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愛,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愛,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麗,明年乃至無數年之後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麗。……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體呢?主要途徑有二:
一是洗去陳詞濫調。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夾雜一些陳詞濫調,就象是皎潔的夜月被雲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著一些紙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給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斷創造新的形式和文體。鄭振擇在《新與舊》一文里,著重談的就是新形式的創造。他說:我們稱某某體的文藝為新的文藝,乃是說,這種文體是新鮮的,是尚待大作家去運用他的,他的聲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異的,可以使厭見厭聞陳腐文體的人,心神為之一爽,並不是說所有這種新的某某體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還批判了所謂「舊皮袋裝新酒」的觀點,他說:「我們要知道舊的形式既已棄敝而使人厭倦,即使有天才極高的人,有意境極高的想像,而一放在舊形式中,亦覺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層枯腐的灰色塵,把意境和文才都毀壞無遺」。
清新的文體,常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勝的魁力和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散文名字的文體,之所以使人「可愛」,甚至有不少人爭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務去陳詞濫調,而且在構思上,結構上,描寫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創新。當前,我們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文體上的進一步解放和創新。讀者渴望讀到文體清新的散文;作者應當在對於那些散文名家優秀文體認真研討、借鑒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自己的新文體。
散文文體應當是流動的散文的文體,應當象是一泓清泉那樣的活潑流動的,而決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樣的停滯和沉悶。
文體的流動,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有節奏的前進。我們正是伴隨著這種有節奏的流動,感受著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時人新地。時見新意之感。
構成文體流動美的因素,主要是語句的變化。
短句的排比,給人以快速的流動感,象:卷地的狂風,爽利的冰雹,傾落的驟雨,震驚的疾雷,呵呵!千萬鐵甲中的金鼓的鳴聲,無量數的健兒吶喊……
這種急促的節奏,快速的流動,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急風暴雨、電閃雷嗚、瞬息變幻的氣氛。再如: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這種流動不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簡直象是一道急流,打著漩渦向前流去。
長而散的句式,給人的流動感是緩慢的。這種流動,是很適合於娓娓敘事和綿綿抒情的,如:進屋裡來便見你的影子更顯得黯淡了,我就取筆在你的影子周圍描出一個輪廓,你的影子漸漸的模模糊糊地,朦朦朧朧地化為縷縷的青灰的霧痕裊移著,我凝目望那煙子直扯著一根線穿出了窗欞以後,才覺到有些什麼失掉了。我惘然對著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
這種緩慢的流動,好似一根扯不斷的長絲那樣裊娜、纏綿。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給人以跳動、閃爍感。如:「這笑容彷彿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後面使用了省略號;後面,不說「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將一個「想」字,分成兩個層次,在第一個「想」字後,跟進一個「默默的想」,形成一種流動的跳盪和閃爍,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作者獨自默想時的思緒活動狀態。再如:在這艷麗的日輝中,只見愉悅與歡舞與生趣,希望,閃爍的希望,在盪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里,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人生,是調諧。
這里,排比、倒裝、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種跳盪、閃爍而又湍急的流動美。
三、文體美之構成
如前所述,文體美乃是一個「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成功」的整體美,而不是一枝一節的美。約翰生在談到關於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斷章取義的贊揚莎士比亞,好比賣屋的人拿一塊磚到市場上去做廣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論金豹,須總觀全局,看它所生的總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勝處,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練。
文體的「佳勝處」,即「文體美」,也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煉」。比如前人評司馬遷之文:「連山斷嶺,峰頭參差」,「如畫長江萬里圖」,「如大塘上打纖,千船萬船,不相妨礙」;評韓非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且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評周作人文體,曰「舒徐自在」,「平和沖淡」;評冰心文體,曰「溫柔雋麗」,「一清如水」,評朱自清文體,曰「真摯清幽」;評魯迅文體,曰「簡煉得象一把匕首」……,很顯然,這些評語,都是文章給人的「總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為「總印象」的文體美,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是方法的:二是語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個散文家都有表現思想感情的習慣方法。這方法,包括構思、剪裁、結構、描寫等具體特徵。
一般來看:在構思上尋找意境,或找出「焦點」的構思方法,易使文體富有「詩畫境」的精緻美;反之,只牽著一縷情思,圍繞一個中心(題旨)即興發展的寫法,易使文體顯出「行雲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對材料,嚴格取捨,刪繁就簡,再三剪裁,其文體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瓏;反之,談古論今,東拉西扯,旁徵博引,其文體也自有一種瀟灑勁兒,但弄不好,就會失之於支離、散漫。
在結構上布局精巧者,其文體顯得謹嚴有致;大開大闔者,其文體顯得氣勢磅礴;順勢行文者,其文體顯得自由流動。
在描寫上工筆細描,其文體有柔膩之美;夾敘夾議,其文體有樸素之味;冷嘲熱諷,其文體必使人感到嚴峻刻峭;反語暗喻,其文體常使人覺得藹然有趣。
總之,表現方法上的特徵,都是構成散文之文體美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的。在文體美的構成上,語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紀念》一文里,談到散文流派時,有這樣一段話:……志摩可以與冰心女士歸在一派,彷彿是鴨兒梨的樣子,流麗清脆,在白話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歐化種種成分,使引車賣漿之徒的話進而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文章,這就是單從文體變遷上講也是很大的一個貢獻了。確實,文體變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和標志,就是表現工具語言上的變化。
我們說,語言並非是構成文體美的唯一因素,但確是一個較「方法的」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諸如:文字的精確、簡煉,必然帶來文體的明晰、簡潔;詞藻的豐富、華美,常使文體顯得繁褥、濃麗;多用長句者,其文體自有一種浩瀚流轉之勢;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體顯得精悍、緊湊;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體常有簡古之風;而多用口語者,其文體自有活潑之趣。偶句,使文體凝煉。散句,使文體流動;排比,給文體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重復,給文體帶來一唱三嘆的節奏;……
還有,如字音的清濁,語調的低昂,節奏的快慢等等,所有這語言上的種種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響著散文文體的特色。而一個作家的性格,他的文體美,也是通過他的語言具體表現出來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艷麗的詞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揚而變化的音調……,無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華麗文體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個人主義、乍喜乍愁、熱烈沖動的性格的具體體現。
(三)性格的。構成文體美的因素,不僅有「方法的」,「語言的」,還有「性格的」。有人說:文體「絕對不是一個個別的品性,卻是一個人所有智識和道德的總集合,適如光之於別的集合住而成為日球」。這話是頗為中肯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文體美的構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這是因為:不論是「方法的」或「語言的」選擇,無不受著作家性格的制約;同時,作家的性格,又無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語言的」因素中去。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里,正是結合作家性格來分析其文體、風格的。他說,魯迅是「一味急進,寧為玉碎」,「盡是誅心之論」,表現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兩語,把主題道破,文字「辛辣乾脆,全近諷刺」,其文體「簡煉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而周作人則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樸素自然,故其文體舒徐自在,平和沖淡。他評論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傷,動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極致」。其它像:朱自清、豐子愷、葉紹鈞、許地山……;其文體的特徵,無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關系。
只不過作家的性格在文體構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調合、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體分析文體構成的諸種因素時,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單獨拿出來加以論述。
實際上,如果我們忽視了性格的作用,那麼,在文體美上所表現的異采紛呈的現象,便難以得到圓滿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