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末代皇帝溥仪的几位妃子的生平
1、溥仪的第一位妻子,名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世称婉容,为清朝中国的末代皇后。
婉容是满洲正白旗人,字慕鸿,号植莲,其父为内务府大臣郭布罗·荣源。婉容从小开始不仅读书习字、弹琴绘画,还向一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任萨姆女士学习英语。优裕富足的生活环境、显赫的家族地位,良好的世家教育,让婉容成为一个极为优秀的姑娘。
1922年,秀外慧中,端庄秀美,才艺双绝的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溥仪的妻子,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在最开始的时候,溥仪和婉容过了一段极为幸福的时光,可是后来却因为文绣的出走,使得夫妻之间生了间隙。这段不如意的时光,让婉容染上了烟瘾。
2、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文绣是溥仪亲自圈点的妃子,为了能够在大婚时跪迎皇后,比婉容早一天抬进皇宫。文绣全名为额尔德特·文绣,生于公元1909年,去世于公元1953年,是蒙古族鄂尔德特氏人。字蕙心,自号爱莲,是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
文绣是以照片入选皇妃的,最开始宗亲贵族并不愿意溥仪选其为妃,因为她长的并不好看,可是溥仪却认定了她。文绣进宫后,在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可后来因为宫廷压扎等等事宜,被逐出宫。据说被逐之时,她袖藏利剪,预备自尽殉清,好在被人救下。
3、祥贵人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北京满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经贝勒毓朗之女介绍下与溥仪结婚,封为“祥贵人”。六年后病故,由溥仪追谥“明贤贵妃”。
4、福贵人李玉琴(1928年7月15日—2001年4月24日),是伪满洲政府时期的女子,系日本官员挑选入宫,为吉林长春汉人。1957年与溥仪离婚,后再嫁。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因为曾作过溥仪的贵人而受到迫害。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5、李淑贤(约1925年—1997年6月9日)是新中国时期,由周恩来安排嫁与溥仪,原为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从小失去父母,是个孤儿,在嫁与溥仪之后,两人过着幸福和谐的婚姻生活,相亲相爱,几乎达到不能分离的地步。后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
网络--婉容
网络--文绣
网络--谭玉龄
网络--李玉琴
网络--李淑贤
B.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是什么病因导致没有子嗣
溥仪是悲惨的一生,作为一个男人的难言之隐却被公诸于众,人所共知,甚至连身边的太监、宫女的都嘲笑他。
1996年,婉容的贴身太监孙耀庭爆出一个惊天大秘密:“溥仪是同性恋。随着这个惊天秘密的出现,关于溥仪的种种传闻如火山岩浆一样喷涌而出。
李淑贤亲口对贾英华说道 :结婚之后 ,溥仪的 「病 」一直没有好 。经过一段治疗 ,溥仪自认为有了一点疗效 ,于是 ,两人之间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夫妻生活 。结果 ,闹得双方都极不愉快 。而且 ,溥仪很快就尿了血 。这件事发生在溥仪新婚两个星期之后 。
溥仪的一生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失败者做了一辈子的傀儡,从婚姻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失败的丈夫,他为每一任妻子带去了痛苦。
资料内容参考:毓嶦《我所知道的溥仪》
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C.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跟他的妃子文秀最后的命运怎样
溥仪,1945年被苏联俘获,后移交中国服刑,1959年大赦,1967年去世 文秀,1930年与溥仪离婚后,用赡养费在北京办了一小学,未再婚,1950年去世
D. 《末代皇帝》,皇妃文绣结婚时,为什么不梳旗头,而且她穿的蒙古袍,难道她不是八旗人
貌似戴了,清朝时满蒙一家,关系很好.不过淑妃文绣确是满人,清朝前期后宫蒙古女子很多,如孝庄太后,孝端皇后,顺治的两位皇后都是蒙人.自乾隆后后宫的蒙古女人就比较少了.
蒋林静出演过很多的作品,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很棒,把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演的角色很深入人心,她善于抓住每一个机遇,而且很用心的去演好每一个角色。由于有着先前小百花剧院的越剧演员的生涯,为蒋林静在电视剧中出演各类角色铺平了曲折的演艺道路。
希望蒋林静以后会有很多更好的作品展示给观众,加油,蒋林静,通过你的努力你的事业肯定会越来越好。
F. 求龙族3《末代皇帝&最后一个克格勃》之后的章节
单行本龙族3下没出版,但是有第一章《源家次子》 源氏重工大厦里危机重重,日本分部的追杀,死侍的进攻,三人组力透重围,终于闯入了密室。恺撒与楚子航联合源稚生,三人与地下的古龙死侍进行了一番殊死搏斗,但从此也走上了势不两立的道路。与此同时,路明非却在源氏重工大厦里迷了路,在路鸣泽的指引下,来到了上杉绘梨衣的身边,意外地,两人像朋友一样开始交往开来…… 路明非将上杉绘梨衣带出了源氏重工大厦,藏在某间旅馆里。而这正好促成了老板将为路明非准备一场世纪婚礼的意图,一场以路明非和绘梨衣为中心的恋爱剧本写成。剧本的最后,路明非放走了原本将要被抹杀的绘梨衣。源稚生领导的蛇岐八家打开了藏骸之井,叛变的支部、鬼、杀不死的王将、卡塞尔学院执行部聚集于此,龙王再次睁开了它暴怒的眼睛,这世界将被龙王的怒火淹没! 第一章 源家次子座头鲸人生中第一次想到了要退休,要告别他视为生命的牛郎事业。因为今天的麻烦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高天原可能得关张。 “你们还不知道我的厉害!我要拆掉这间店的招牌,叫你们滚出新宿区!”肥婆怒吼着,像头喷火的暴龙。 全体牛郎站成一排,鞠躬不起,座头鲸打头第一个。 都怪Basara King和他的朋友们。 昨晚肥婆和闺蜜们包下三楼的“夏月间”,点名要Basara King和右京陪酒,为了凑数还拖上了小樱花。座头鲸担心老板的禁脔被推倒,跑步前去汇报。 一周以来老板们始终住在秘密办公室里,岂止深居简出,简直足不出户,只靠座头鲸送到门口的方便食品为生。换作别人花费重金买下一间奢华的夜店,肯定要盛装登台跟客人们见见面,宣布自己对这间店的所有权,可老板们似乎不希望店里的人知道她们的存在,下到服务生上到牛郎,店里的人还都以为座头鲸仍是这里的主人。座头鲸不清楚老板们的用意,也不敢打听。 推开门的时候座头鲸被那香艳的场面给震了,超大号的Rimowa行李箱摊开在地上,地板上铺满女装女鞋,从Max Mara的羊绒大衣到Burberry Prorsum的风衣,再到Jimmy Choo的罗马鞋,Wolford的丝袜晾在椅背上,Victoria's Secret的内衣晾在空调出风口……还在往下滴水。苏恩曦穿着松松垮垮的T恤和沙滩裤,蓬松的头发里至少能藏几只喜鹊;酒德麻衣单手吊在屋顶上,穿着长长的白色丝绸睡衣,手拿一本侦探小说,活脱脱就是个贞子。 豪华办公室变成了大学女生宿舍,老板们已经闷得长出蘑菇来了。 座头鲸赶紧深鞠躬,“真对不起没有敲门就闯进来,可有一群客人把Basara King他们三个都给叫进包间里去了,我怕客人们喝醉了对他们动手动脚,特意来请示该怎么办。” “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嘛,不是蛮好的么?”酒德麻衣低头读书眉毛都不抬。 “不不!Basara King和右京都是矜持的人!小樱花也是正派的男孩!”座头鲸肯定不能说老板们的宝贝是浪货。 “矜持和正派也得长大啊。” 苏恩曦目不转睛地看电视,“如果他们被推倒了,你就开一瓶香槟送过去,说这是店里送的成年礼。” “这样……真的可以么?”座头鲸惊骇了。 “那还能怎么样?我香槟都送了你还想让我怎样?再送果盘和小吃么?”苏恩曦懒洋洋地挥手,“无事退朝!” 座头鲸满头雾水地离开了秘密办公室既然老板都不关心“爱郎”们的贞操,座头鲸也不好多过问,他让侍者放了一瓶香槟在夏月间门口,自己去四楼睡觉了。 凌晨五点,杀猪般的吼声从三楼炸到四楼。座头鲸从梦中被炸醒,心说不会吧?莫非Basara King坚贞不屈不肯就范,把肥婆给揍了? 他三步并两步冲下楼去看究竟,才知道他的牛郎们把客人灌醉了扔在包间里,自己出去鬼混了,肥婆和闺蜜们睡了七个小时,悠悠转醒,气得七窍生烟。 这在牛郎俱乐部可是犯了大忌,Basara King他们这么做等于砸了高天原的招牌,按理应该扫地出门。但座头鲸虽有清理门户的心,却没有犯上作乱的胆,这三位是老板的宝贝,Basara King和右京又都是很有潜力的花样男子,本着英雄相惜的原则,座头鲸必须保住他们。想保住那三位爷和这间店,就得先把肥婆给安抚了。座头鲸把全体牛郎召集到舞池中来给客人道歉,藤原勘助查出了肥婆的身份,居然是东京都税务署一位要员的女儿,得罪了税务署的要员,高天原确实很难在新宿区立足。 肥婆猛拍大腿,白肉水波般震颤,“谁道歉都没有用!去把右京给我找来!让他跪下来亲我的脚面!” “右京他们应该是临时有急事外出,他们回来我一定带他们向几位赔罪,您看这样可以么?昨夜您的消费全部免单,再赠送您终生贵宾卡。”座头鲸点头哈腰,“年轻人不懂事,您多包涵!” “免单?贵宾卡?你在跟我谈钱的事么?”肥婆从坤包里抓出大把钞票扔在座头鲸脸上,“你是在跟我谈钱的事么?” 座头鲸心里暗暗叫苦,肥婆这么作态,看来是很难善罢甘休了。肥婆深深地迷恋右京,却因为右京犯错而不依不饶,看来是想一举打掉右京的傲气,叫他从此百依百顺。 肥婆大力地拍拍自己的左腿,“Basara King!”再拍拍自己的右腿,“右京!否则,我就去警视厅告你们迷奸!” 她晃晃封在塑料袋里的香槟酒杯,“就凭我的酒量,区区几杯香槟就能让我晕倒?你说我把这东西送去警视厅,会不会化验出迷药来?” 杀手锏终于亮出来了,如果那帮熊孩子真的傻到在酒里下药,高天原就全完了! “诸位请息怒!诸位请息怒!这件事虽然是Basara King和右京的不对,但归根到底我是这间店的店长!是我管教不力!就由我这个犯下大错的男人代替他们亲吻诸位美人的脚面吧!”座头鲸横下一条心,准备自己吞下这奇耻大辱。 肥婆上下打量座头鲸,不由得缩了缩脚。自己这细嫩的脚背,光头佬那钢刷般的胡须,这真的能算作赔罪么?这是要行什么酷刑吧? 她斜眼瞅着座头鲸,在肚里编织着刻薄的言辞。什么男派花道,不过是靠着容貌和媚态混饭的贱男人,女人假意恭维他两句他就觉得自己是用柔情救世的救世主了? 归根到底不过是金钱和色相的交易!而老鲸已经老到没有色相可以拿出来交易了! 藤原勘助闪身拦在座头鲸面前。他知道下一刻从那张大嘴里会吐出什么样的话,那些话会把座头鲸几十年的自尊毁于一旦。 年轻牛郎们比座头鲸懂事,知道所谓“男派花道”不过是座头鲸用来美化自己的概念,好像他确实从事着某个高端上档次的行业,就跟恺撒把牛郎店生涯描绘为女性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意思。但恺撒大可不必为自己这段牛郎生涯自卑,他取悦这些女人不过是图一时的新鲜 感和为了完成任务而忍辱负重,他回到意大利仍是一掷千金的贵公子。但座头鲸不一样,他是个真真正正的牛郎,他一生可以拿来炫耀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男性魅力,如果这层善意的谎言被揭穿…… 牛郎们紧张地护在座头鲸左右,但在事实面前他们的保护就像纸一样不堪一击。肥婆冷眼看着这帮花枝招展的男人,觉得他们是如此地卑贱不堪,而自己则是宝刀在手,随时都能取座头鲸项上人头。 大门轰然洞开,雨后初晴,晨光斜斜地照进舞池。恺撒和楚子航扶着门气喘吁吁,湿透的衬衫紧紧贴在身上,水滴从发梢上坠落。 这个要命的时候,这俩不知好歹的家伙居然回来了。 “哟,大家都还没睡呐?昨晚店里的生意不错?”恺撒挥手致意。他从亮处看向暗处,看不太清楚,只觉得舞池里都是人。 他们只能藏在设备间里躲避搜索,天亮时分警视厅搜查组抵达源氏重工,这座大厦不得不打开大门欢迎。蛇岐八家用了整整一夜来清扫现场,染血的地面用高压水枪冲洗,死侍的尸体全部投入电梯井中,再投入大量冰块以免其腐烂,警员们乘坐电梯上到高层去搜查橘政宗的办公室,却没有想到电梯下方堆积着如山的尸骨。恺撒和楚子航偷偷躲进警车的后备箱,借此逃离了源氏重工。蛇岐八家可以封锁整座大厦,但还不敢搜查警视厅的车。所以他们一直折腾到早上才回来。
G. 旗袍又叫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服饰之一,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
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满族之袍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 邓丽君旗袍照
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陈数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刘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现代旗袍(12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具有中国趣味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编辑本段旗袍特征
综述
古典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旗袍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铗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样式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领子
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织锦缎,配以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H. 中国旗袍为什么叫小凤仙
原因:
“小凤仙装”也是一种旗袍,由清代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正是由周海媚扮演的清末名妓小凤仙穿着而出名。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8)末代皇帝旗袍丝袜扩展阅读
样式变迁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
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
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I. 末代皇帝皇后谁演的
一、末代皇帝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1、1987年电影版——皇后由陈冲饰演。
2、1988年电视剧版——皇后由罗历歌饰演。
3、2014年电视剧版(《末代皇帝传奇》)——皇后由蒋林静饰演。
二、皇后简介:
溥仪的妻子婉容,是一个从自由走向封闭的女人。她接受过西方教育,又具有贵族的血统,溥仪一心想复辟,不管不顾她,最终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人物简介:
1、陈冲(Joan Chen),1961年4月26日生于上海,美籍华裔女演员,奥斯卡金像奖评委,好莱坞编剧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1976年,因出演电影《青春》而崭露头角。1980年,凭借电影《小花》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1988年,主演的电影《末代皇帝》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 。1994年凭借《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7年,执导的电影《天浴》入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囊括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 。2007年,凭借电影《意》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
2013年参与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舞出我人生》录制,2014年10月,担任第51届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 2016年,参演电影《没有别的爱》和古装剧《如懿传》。
2、姓名,罗历歌,1981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班,未毕业即在《吴王金戈越王剑》剧中扮演女主角西施,荣获新编剧目表演奖。
3、蒋林静,1980年2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毕业于浙江艺术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
2012年凭借古装传奇剧《武则天秘史》中王皇后一角夺得优酷大剧盛典最佳女配角,2013年凭借年代抗战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蒋英一角荣获“金牛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
2000年因出演古装传奇剧《江山为重》中阿兰尔春一角正式进入演艺圈,2004年在古装武侠剧《大唐双龙传》中饰演碧秀心,2009年因出演年代谍战剧《大西南剿匪记》中双面间谍蓝玉而受到观众关注 ,2010年凭借《旗袍旗袍》中梅月堇一角人气升高 ,随后出演年代爱情剧《血色黎明》中女一号王静秋。2014年出演年代传奇剧《末代皇帝传奇》中的女一号郭布罗·婉容而获得了更多关注 。2017年拍摄林玉芬执导的古装传奇剧《醉玲珑》。
J. 末代皇帝的妃子文绣最后是怎么去世的
因病去世。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因刘振东表现较好,解除其监督管制,分配到北京西城区清洁队当工人。有了工作挣到工资,一家子生活有了保障,文绣和刘振东也搬迁到清洁队附近的西城辟柴胡同,住进约有10平方米的小房里。
1953年9月18日,文绣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终年44岁,一生未育有子女。当时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公义墓地里。
人物生平
额尔德特·文绣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清,未果。
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刀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
1932年,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辞职,过隐居生活。“七七事变”后,坚辞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大节不亏。
1947年夏,与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结婚。一年后,因时局动荡,刘退役,靠租平板车生活。解放后,因有立功表现,刘被解除管制,成为一名环卫工人。1953年,文绣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