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服装的腰带如何制作
中国古代服装腰带的制作:跟现在的皮带做法差不多
1、织带(织成腰带):一般以韦(熟皮)、索(麻绳)、布帛丝绸、皮革、毛织为主。
2、绶色(织带颜色):在带上用上不同的颜色。
3、用鐍(装饰固定):一般用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等。用刻,嵌,镂,错的方法固定。
资料链接:
1、腰带始名于秦,一般以韦(熟皮)、索(麻绳)、布帛丝绸、金、玉、银、翡翠、犀、皮革制作而成,束于腰间,悬挂各种佩饰。
2、“带,绅也。男子 丝,妇人带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史·舆服志》载:“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之制。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
3、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4、据史载,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常用藤条、树枝、草绳、兽皮等来束腰。道光《云南通志》记清代独龙族“腰际以绳系紧贴肉”,基诺族“男以红藤篾缠腰”。
5、仪态万千的中国各民族腰饰。就具体民族而言,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男子喜扎用皮、绸子、布以及毛织的各种腰带;马尼岗、梅楚卡地区的门巴族妇女的腰带则是在皮底上缀以直径3—4厘米的铜质圆扣20多枚,两端缀一行大的,中间为两行小的,其上还佩有6—7根小铁链和其他饰物组合而成;甘南卓尼农区藏女多系一条自织的有几何图形的青白花腰带;舟曲和迭部地区农区藏女则多系黑色或蓝色宽腰带,苗族男子一般以湖色或白色的束带为腰带,带长以在结成束后下垂与袍齐为适,亦有带上绣花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姑娘也常将一种叫做“托勒亥得木拉迭普斯”的腰带赠给情侣,作为信物。蒙古族姑娘也常将其“哈布特格”腰饰物赠送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要看姑娘制作的“哈布特格”是否精巧。
㈡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式腰带叫什么名字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绔,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绔: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醒: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蛇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
㈢ 明朝腰带为什么束而不系当时腰带代表着什么
明朝腰带束而不系是因为腰带在当时只是起装饰作用,是文臣对自己高超地位的表现,没有实际作用,所以明朝腰带总是束而不系。
实际上,腰带的发明并不是让人们系在身上的,而是为了端的,就像我们看的宫廷剧里面的贵妃一样,五颜六色的腰带一搭更能显出人的贵气和威严。但是,可能也会有许多人说男人端腰带成何体统,于是为了和女人区分男人就把端改成了系。
可能很少可以想到能用腰带来彰显尊严的朝代,一般都是令牌什么的,所以用腰带彰显尊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㈣ 古代,男子所束的腰带,都叫什麽,有什麽材质的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㈤ 古装为什么要系腰带
大多数古装都大且宽,系腰带一方面束腰,对于美女靓男而言,还可以展现身材(柳腰)啦
㈥ 古时腰带叫什么
古时腰带叫“鞶革”“大带”。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6)古装戏束皮带扩展阅读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㈦ 为什么男人要束皮带,女人不用
皮带是:男人历来都是用的而且以前还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对皮带则要退避三舍、想也甭想、这不是岐视女性的问题而是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以前女装裤的拉鍊是在侧边开的、正面开的是男装才有的,为什么?因为各人都方便。现在变了,男女平等了、也不必分男女了,社会潮流、风气开放了、要讲型象了、男女都一样都将皮带放得松松的、有的带松到好象古装戏的官的腰带一样、一只小狗大可以从那里钻过去、这如同没有皮带一样,千万别说:男人要束皮带女人不用!男女通用、女的有的甚至比男的花款、款式、尺码还靓、还美、还多、还大呢!为什么?有型呀!酷呀!管它那条裤滑到那儿?总之要够:型、你在亍上还看到有的女装用了皮带还可以露了半个屁股出来晃晃呢!千万又别说她的骨盘大!为什么?潮流兴呀!够潮!发型也是、十七、八岁至七、八十岁都井个男仔头、为什么?热呀!方便呀!有型呀!
㈧ 古代女子系在腰间的带子叫什么
古代女子系在腰间的带子叫“衿”。
一般有丝绦制成,是丝编的带子或绳子。通常搭配道袍、围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头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
(8)古装戏束皮带扩展阅读
古代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
㈨ 古人腰带叫什么
古人腰带叫大带,又称为绅。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祭服、朝服有革带、大带之分。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丝线织成,系于腰间,下垂部分谓绅。天子、诸侯大带四边都加以缘饰。天子素带朱裹,诸侯不用朱裹。其称多见于先秦典籍。
古代贵族礼服用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以系佩韨,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或练制成。传世文物有定陵出土的大带、绶各7件。
近代出土的商代石刻坐像中作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系蔽膝。
孔子谈服饰论古今,不只说说而己,而是笃诚相待,身体力行的。他对于服饰充满了内在的谦恭与敬畏。有一次他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曾忘记。
大带是朝服的组成部分。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深衣亦腰系大带,以作权衡。
㈩ 古代腰带有哪些样式
新媒体编辑/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野史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能根据腰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坏。
当朱元璋裤腰带一提,上仰到胸部,则说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腰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了。
朱元璋画像
我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pán]带”或“革带”。
西周时期,由于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带无任何装饰,通过革带两端的绦带系结来固定,方便性和舒适性都不理想。
先秦贵族的高级礼仪服装中,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由于革带结实,被用来悬挂玉佩环等比较重的服饰礼器,在革带外面缠上华丽的丝质“大带”,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带。
秦始皇着装示意图,革带和大带共同使用。
使用革带者,无论是鳄鱼皮还是小牛皮,在当时都会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东汉的《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革带之士”句,颜师古注释为:“言贫贱之人也”。
同样是两条腰带,如果你将大带内穿,皮带外缚,还是会被古人疯狂diss。
代表华夏礼仪文化的汉服很好地传承了革带和大带的穿戴方式,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则发展出了实用性更强的革带。
不过,革带真正开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这一时期,也是革带使用和发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带扣好丑,我拒绝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带上就已出现了“带钩”,取代了绦带,实用性大大增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少数民族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带。
革带及带钩示意图
人们逐渐发现,带钩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革带上配带钩在春秋时期成为了风尚。带钩对还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记?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齐国继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机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装死,躲过一劫。
虽然实用性远不如今天的皮带扣,但是一条带有精美带钩的革带绝对是当时的装逼利器。
带钩种类繁多,在形状上有棒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匙形及琵琶形,装饰纹样有鸟纹、兽纹、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0?2?0?2?0?2?0?2?0?2?0?2
陕西宝鸡出图的水禽形金带钩
战国玉带钩
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说林训》记有:“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人们已经通过带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社会地位。
今时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条有着大Logo带扣的腰带,会被人认为俗气并疯狂diss之。
大Logo皮带
|腰不好就别用蹀躞带了|
西晋至隋唐时期,革带的功能、形制都趋于多样性。唐宋文献中常出现的“玉带”、“金带”都属于革带,区别只在于革带上的装饰物材质。
唐《通典》对不同阶级的人应系何种腰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带?[kuǎ]:腰带上的装饰物,如玉、金、银等);四品,金带,十一???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当时武官还使用一种"蹀[dié]躞[xiè]带",“蹀躞”原意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态。直到宋辽,武官都流行使用这种腰带。
辽代蹀躞带及带?示意图
蹀躞带装饰物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链,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真(用于雕凿的楔子)、哕厥(骨头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辽代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带
|古代没有高腰裤|
明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成为了辨等级的工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明朝官员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革带是活动的,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明代官服示意图,“撩袍端带”为明代官员常使用的姿势。
关于腰带佩戴的位置,《礼记?6?深衣》早有记载:“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腰带下忌压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处,在肋骨和胯骨之间是为得体。如下穿法对古人来说,是不够尊重的。
现代的高腰裤,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到明永乐年间,革带的形制因礼制需要而成为了定法。革带上装饰物的数量和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明·玉花树腰带
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中出土的玉带,使用了14块和田玉,底部镶以金托,镂空雕出了翔于云间的龙。明初的革带绝大多数为素面玉带,就连万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带。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带陪葬,在当时极其罕见,可见汪兴祖功高盖世。
汪兴祖墓陪葬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自称皇室后裔?掀起衣服看腰带!|
清代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皇室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尤其对于爱新觉罗这一宗族。顺治十八年规定了用腰带颜色区分身份高低,汉族官员只能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
《清会典》更详细记载了皇室的腰带颜色:“凡宗室觉罗皆别以带,宗室系金黄带,觉罗系红带。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皇太极的正黄色腰带和鳌拜的青色腰带,鳌拜权倾一时,在腰带颜色上也不敢越级。
所以,下次有人给自己加戏,自称爱新觉罗后人,什么民族资产被冻结在XX银行等人来投资,你只需问一句:“您腰带是什么颜色?”,便可以让骗子无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显自己的“皇室后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统爱新觉罗后人往往低调到隐姓埋名,多改“金”姓。
|点击阅读更多|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
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