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最初是誰設計的 又是在哪一年開始盛行的
僅供參考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2.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清代男人旗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的。
清代婦女的旗袍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⑵ 旗袍根據哪個民族
旗袍是根據漢族的民族服飾特點設計的。
旗袍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女裝,其設計靈感來源於漢族的民族服飾。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起源於清朝末年,受到漢族女性服飾的影響,並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女裝。它融合了漢服與其他民族服飾的元素,展現出優雅、端莊的特點。
二、旗袍與漢族服飾的關系
旗袍的設計靈感主要來源於漢族的傳統服飾,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服飾特點。其開衩、立領、側擺線條等設計元素,都體現了漢族服飾的特色。同時,旗袍也融合了其他民族服飾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三、旗袍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逐漸演變為多種款式和風格,但無論怎麼變化,其核心設計理念依然是對漢族服飾的繼承和發揚。現代旗袍在保持傳統元素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時尚元素,展現出更多的魅力和風格。
綜上所述,旗袍是根據漢族的民族服飾特點設計的,並融合了其他民族服飾的元素。旗袍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⑶ 旗袍分為哪幾派
1. 海派旗袍起源於上海,這是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大都市。海派旗袍的設計理念在於展現女性的身姿美,強調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和諧。它巧妙地將傳統元素與西方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風格。海派旗袍的肩袖設計大膽創新,能夠根據個人身形量身定製,使得每一件旗袍都如同量身打造的藝術品。其圖案設計常常採用精緻的刺綉或是各種花紋,使用的面料也是多種多樣,充滿了豐富的變化。此外,海派旗袍還引入了諸如翻領、V領、荷葉領等西式領型,以及荷葉袖、開衩袖等多樣化的袖型。
2. 京派旗袍承襲了北京地區的宮廷文化,因此在風格上顯得更為內斂和官方。這種旗袍結合了滿族的傳統服裝與漢族的立領設計,整體造型以直立寬松為特點,顏色偏好深色調,給人以穩重、端莊的感覺。京派旗袍的邊緣裝飾常用寬邊的滾邊設計,長度一般過膝,整體風格較為保守。其圖案設計多採用傳統的牡丹、梅蘭、青瓷等元素,面料主要使用綢緞等高檔材質,整體呈現出一種高雅的傳統美。
3. 蘇派旗袍起源於江南水鄉蘇州,其風格與京派和海派形成鮮明對比。蘇派旗袍的特點在於融合了蘇綉的精湛技藝,以及吳門畫派的藝術風格。其面料選用上乘,刺綉工藝復雜且種類繁多,針法細致入微,色彩搭配典雅而純潔。在傳統的基礎上,蘇派旗袍還進行了創新,引入了斜襟、琵琶襟、雙開襟等多樣化的設計,深受年輕女性的喜愛。
4. 粵派旗袍,又稱廣派旗袍,是受西方風格影響較深的旗袍流派之一。它主張「露、亮、奇」的設計理念,與傳統旗袍風格有著顯著的區別。在廣東和香港地區,旗袍被稱為「長衫」,其樣式更為簡約,色彩更加豐富,適合日常穿著,同時也適用於特殊場合,如婚禮。粵派旗袍有時會無圖案裝飾,無緄邊盤扣,但在婚禮或重要場合,人們會選擇更為繁復樣式的旗袍來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