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十世紀十大科技發明是什麼
1、飛機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
美國的萊特兄弟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萊特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2、青黴素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葯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
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
3、電視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電視,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4、原子彈
1945年8月,毀滅地球的播朵拉盒子在日本廣島與長崎被打開,當時國際強權一心只想以這種威力極大的致命破壞武器去壓倒對方。美國首先在1945年7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蘇聯緊接著在1949年成功試爆,英國是1952年,法國是1960年,中國是1964年。
5、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計算機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思考的形態。70年代末電腦廠商開始開發較小型的個人電腦,到了80年代初市場上有了大眾化的電腦消費產品。個人電腦加快社會數字化腳步,幾乎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被電腦完全感染.沒有人能夠拒絕電腦進人生活之中。
6、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
7、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
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
8、激光技術
1960年,梅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可實際應用的紅寶石激光器。它標志著激光技術的誕生。
近年來,激光技術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應用的范圍不斷拓展,如激光保鮮、激光育種、激光醫療、激光美容等等,已成為科技人員研究的熱門領域。
9、塑料
開始於1909年美國人L·貝克蘭發明的酚醛塑料的製作方法。
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
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
10、尼龍
1928年,美國有機化學家卡羅瑟斯應聘在美國杜邦公司設於威爾明頓的實驗室中進行有機化學研究。1935年以己二酸與己二胺為原料製得聚合物,由於這兩個組分中均含有6個碳原子,當時稱為聚合物66。他又將這一聚合物熔融後經注射針壓出,在張力下拉伸稱為纖維。
這種纖維即聚醯胺66纖維,1939年實現工業化後定名為耐綸(Nylon),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
尼龍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尼龍的出現使紡織品的面貌煥然一新。用這種纖維織成的尼龍絲襪既透明又比絲襪耐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年,尼龍工業被轉向制降落傘、飛機輪胎簾子布、軍服等軍工產品。
㈡ 層析的常用層析
◆吸附層析
吸附劑的吸附力強弱,是由能否有效地接受或供給電子,或提供和接受活潑氫來決定。被吸附物的化學結構如與吸附劑有相似的電子特性,吸附就更牢固。常用吸附劑的吸附力的強弱順序為:活性炭、氧化鋁、硅膠、氧化鎂、碳酸鈣、磷酸鈣、石膏、纖維素、澱粉和糖等。以活性炭的吸附力最強。吸附劑在使用前須先用加熱脫水等方法活化。大多數吸附劑遇水即鈍化,因此吸附層析大多用於能溶於有機溶劑的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較少用於無機化合物。洗脫溶劑的解析能力的強弱順序是:醋酸、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醚、氯仿、苯、四氯化碳和己烷等。為了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常用兩種或數種不同強度的溶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合適洗脫能力的溶劑系統,以獲得最佳分離效果。
◆分配層析
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兩相系統。一般是水相和有機溶劑相。常用支持物是硅膠、纖維素和澱粉等,這些親水物質能儲留相當量的水。被分離物質在兩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比率不同,展層時就會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動的區帶。
◆離子交換層析
支持物是人工交聯的帶有能解離基團的有機高分子,如離子交換樹脂、離子交換纖維素、離子交換凝膠等。帶陽離子基團的,如磺酸基(—SO3H)、羧甲基(—CH2COOH)和磷酸基等為陽離子交換劑。帶陰離子基團的,如DEAE—(二乙基胺乙基)和QAE—(四級胺乙基)等為陰離子交換劑。離子交換層析只適用於能在水中解離的化合物,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對於蛋白質、核酸、氨基酸及核苷酸的分離分析有極好的分辨力。離子交換基團在水溶液中解離後,能吸引水中被分離物的離子,各種物質在離子交換劑上的離子濃度與周圍溶液的離子濃度保持平衡狀態,各種離子有不同的交換常數,K值愈高,被吸附愈牢。洗脫時,增加溶液的離子強度,如改變pH,增加鹽濃度,離子被取代而解吸下來。洗脫過程中,按K值不同,分成不同的區帶。
◆凝膠過濾層析
支持物是人工合成的交聯高聚物,在水中膨脹後成為凝膠。凝膠內為內水層,凝膠周圍的水為外水層。控制交聯度以形成不同孔徑的網狀結構。交聯度小的孔徑大,交聯度大的孔徑小。凝膠只允許被分離物質中小於孔徑的分子進入,大於孔徑的分子被排斥在外水層,最先被洗脫下來。而進入孔徑的分子也按分子量大小大致分離成不同的區帶。選擇不同規格的凝膠,可把一個混合物按分子量的差異分成不同的組分。這種方法曾被稱為分子篩。目前常用的凝膠商品有:葡聚糖凝膠(sephadex)、聚丙烯醯胺凝膠(bio-gel)、瓊脂糖凝膠(sepharose)和聚苯乙烯凝膠(styragel)等。
◆親和層析
在一對有專一的相互作用的物質中,把其中之一聯結在支持物上,用於純化相對的另一物質。常見的親和對如:酶和抑制劑,抗原和抗體,激素和受體等。支持物為瓊脂糖或纖維素等。
◆氣相層析
屬於分配層析或吸附層析,僅適用於分析分離揮發性和低揮發性物質。固定相是在惰性支持物(如磨細的耐火磚)上覆蓋一層高沸點液體,如硅油、高沸點石蠟和油脂、環氧類聚合物。外塗層約為支持物重量的20%。分析時操作溫度范圍,一般從室溫到200℃。特殊的層析柱能達到500℃。流動相常用氦、氬或氮為展層氣體。氣相層析分離的區帶十分清晰,是由於揮發性物質在兩相間能很快達到平衡,所需分析時間大為縮短,一般為數分鍾至10餘分鍾。檢測記錄系統繪出的各峰是測定流出氣體電阻變化的結果,因而測定樣品量可到微克和毫微克水平。具有快速、靈敏和微量的優點。氣相層析也能用於分離制備樣品,但需增加將流出氣體通過冷凍將分離物回收的裝置。
◆紙層析
以濾紙為支持物的分配層析。組成濾紙的纖維素是親水物質,能形成水相和展層溶劑的兩相系統,被分離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保持平衡關系。紙層析用於分析簡單的混合物時可做單向層析。對於復雜的混合物,可做雙向層析。1944年A.J.P.馬丁第一次用紙層析分析氨基酸,得到很好的分離效果,開創了近代層析的發展和應用的新局面。70年代以後,紙層析已逐漸為其他分辨力更高、速度更快和更微量化的新方法,如離子交換層析、薄層層析、高效液相層析等所代替。
◆薄層層析
在玻璃片、金屬箔或塑料片上鋪上一層約1~2毫米的支持物,如纖維素、硅膠、離子交換劑、氧化鋁或聚醯胺等,根據需要做不同類型的層析。聚醯胺薄膜是一種特異的薄層,將尼龍溶解於濃甲酸中,塗在滌綸片基上,當甲酸揮發後,在滌綸片基上形成一層多孔的薄膜,其分辨力超過了用尼龍粉鋪成的薄層。薄層層析較紙層析優越在於分辨高,展層時間短。例如用紙層析做氨基酸分析,往往需要兩天時間,而且對層析條件要求嚴格,不易得到滿意的分離效果。如用薄層層析做,一般約需半小時,分離效果更好。薄層層析一般用於定性分析。也能用於定量分析和制備樣品。
◆高效液相層析(又名高壓液相色譜)
70年代新發展的層析法。其特點是:用高壓輸液泵,壓強最高可達5000psi(相當於34個標准大氣壓)。用直徑約3~10微米的超細支持物裝填均勻的不銹鋼柱。常用的支持物是在玻璃小珠上塗一層1~2微米的二氧化硅,經硫醯氯反應生成Si—Cl,進一步連接疏水的烷基,如Si—C18H37,或陽離子交換基團—Si(CH2)n—C6H4SO3H,或陰離子交換基團—Si(CH2)nNH2。這種支持物能承受很高的壓力,化學性能穩定。用不同類型支持物的HPLC,可做吸附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和凝膠過濾層析。其分析微量化可達10-10克水平。但用於制備,可以純化上克的樣品。展層時間短,一般需幾分鍾到10餘分鍾。其分析速度、精確度可與氣相層析媲美。HPLC適於分析分離不揮發和極性物質。而氣相層析只適用於揮發性物質,兩者互為補充,都是目前最為理想的層析法。HPLC配有程序控制洗脫溶劑的梯度混合儀,數據處理的積分儀和記錄儀等電子系統,成為一種先進的分析儀器,在生物化學、化學、醫葯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相層析
在吸附層析中,高極性物質在層析柱上吸附較牢,洗脫時發生拖尾現象和保留時間長的問題。如果在支持物上塗上一層高碳原子的疏水性強的烷烴類,洗脫液用極性強的溶劑,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則被分離樣品中的極性強的物質不被吸附,最先洗下來,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這種層析法與普通的吸附層析法相反,故稱為反相層析。目前用HPLC做反相層析常用的ODS柱,即在支持物的表面上連接了C18H37Si—基團。
◆同系層析
在核酸分析中,將樣品經核酸酶部分裂解成不同長度的核苷酸片段,用同位素標記後,在DEAE纖維素薄層上分離,用含有未標記的相同的核苷酸片段作展層溶劑,這樣,未標記的核苷酸把標記過的核苷酸推進,使按分子量大小不同把標記核苷酸片段,按由小到大的次序排列,達到分離的目的。於是把這種層析法稱為同系層析。同系層析和電泳相結合曾用於寡核苷酸的順序分析。
紙層析是層析法的一種,要了解紙層法還得從層析法開始.層析法又稱色層分析法或色譜法(Chromatography),是一種基於被分離物質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的不同,使它們在某種基質中移動速度不同而進行分離和分析的方法。例如:我們利用物質在溶解度、吸附能力、立體化學特性及分子的大小、帶電情況及離子交換、親和力的大小及特異的生物學反應等方面的差異,使其在流動相與固定相之間的分配系數(或稱分配常數)不同,達到彼此分離的目的。
層析法的最大特點是分離效率高,它能分離各種性質極相類似的物質。而且它既可以用於少量物質的分析鑒定,又可用於大量物質的分離純化制備。因此,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分離手段與方法,它廣泛地應用於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產上。現在,它在石油、化工、醫葯衛生、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等領域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層析根據固定相基質的形式分類,層析可以分為紙層析、薄層層析和柱層析。其中紙層析是指以濾紙作為基質的層析。
㈢ 做豆腐點漿事加聚丙稀醯胺可以嗎
不可以,聚丙稀醯胺是污水處理劑,不能用於豆製品,豆腐點漿是需要添加食品添加劑的。
㈣ 抗菌劑的測試
ISO標准 (14項)
ISO 17299-1-2013 紡織品 除臭性的測定 第1部分:總則
ISO 17299-2-2013 紡織品 除臭性的測定 第2部分:檢知管法
ISO 17299-3-2013 紡織品 除臭性的測定 第3部分:氣相色譜法
ISO 18184-2014 紡織品--紡織產品的抗病毒活性的測定
ISO 13629-2-2014 紡織品抗真菌性能測試標准第2部分 平板法
ISO 13629-1-2012 紡織品的抗真菌活性測定.第1部分 熒光法
ISO 20743:2013 紡織品--紡織產品的抗菌活性測定
ISO 20645-2004 紡織織品--抗菌活性度的測定 瓊脂擴散盤試驗
ISO 11721-2:2003 紡織品.纖維素紡織品抗菌性的測定.土埋試驗.第2部分:防腐處理長期有效性的鑒定
ISO 11721-1:2001 紡織品 纖維素紡織品抗菌性的測定 土埋試驗 第1部分:防腐處理的評定
ISO 846-1997 塑料 微生物作用的評價
ISO 22196-2011 塑料與其他無孔表面的抗菌性測定
ISO 16187-2013 鞋類和鞋類部件抗細菌性能評估試驗方法
ISO 27447-2009 精細陶瓷(高級陶瓷、高級工業陶瓷)半導體光催化材料抗菌活性的試驗方法
日本標准 (7項)
JIS R1706-2013 精細陶瓷(高級陶瓷、高技術陶瓷) 光催化材料抗菌性能的測定--使用細菌噬菌體Qβ的試驗方法
JIS R1756-2013 精細陶瓷(高級陶瓷、高技術陶瓷)室內光環境下光催化材料抗菌活性的試驗方法--使用細菌噬菌體Qβ的試驗方法
JIS R1702-2012 精細陶瓷(高級陶瓷、高技術陶瓷) 光催化材料抗菌活性和功效的試驗方法
JIS Z 2911-2010 耐黴菌活性測定方法
JIS Z 2801-2000 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試驗方法及抗菌效果
JIS T9107-2005 單用途抗菌外科橡膠手頭
JIS L 1902-2002 紡織製品抗菌活性和效率的測試
美國標准 (ASTM標准3項,AATCC標准6項)
AATCC 100-2012 紡織材料抗菌整理劑的評定
AATCC 90-2011 紡織品抗菌性能測定 瓊脂平板法
AATCC 147-2004 織物材料抗菌活性測定:平行條紋法
AATCC 30-2004 紡織材料抗真菌性的評定:紡織材料的防霉防腐性
AATCC 194-2006 紡織品在長期測試條件抗室內塵蟎性能的測定
AATCC 174-1998 地毯的抗菌性能評價
ASTM E2149-2013a 在動態接觸條件下測定穩態抗菌劑的抗菌行為
ASTM D4576-2008 藍色原料(皮革)抗黴菌生長的試驗方法
ASTM G21-96-2002 合成聚合材料防霉(耐真菌)性能測試標准
NSF P172-2006 家用和商用洗衣機除菌性能
其他國家/地區標准
EN 14119-2003 紡織品的試驗細菌影響的評估
NF G39-014-2005 紡織織物.抗菌活性的測定.瓊脂擴散木片試驗
中國標准
國家強制標准 (9項)
GB 15981-1995 消毒與滅菌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標准(附錄B:消毒劑定性消毒試驗; 附錄C:消毒劑定量消毒試驗)
GB 15979-2002 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准(附錄C4:溶出性抗(抑)菌產品;附錄C5:非溶出性抗(抑)菌產品)
GB 19192-2003 隱形眼鏡護理液衛生要求
GB 21551.1-2008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通則
GB 21551.2-2010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
GB 21551.3-2010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空氣凈化器的特殊要求
GB 21551.4-2010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電冰箱的特殊要求
GB 21551.5-2010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洗衣機的特殊要求
GB 21551.6-2010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空調器的特殊要求
國家推薦標准 (19項)
GB/T 21510-2008 納米無機材料抗菌性能檢測方法
GB/T 23763-2009 光催化抗菌材料及製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GB/T 30706-2014 可見光照射下光催化抗菌材料及製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及評價
GB/T 31402-2015 塑料 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試驗方法
GB/T 24128-2009 塑料防霉性能試驗方法
GB/T 24170.1-2009 表面抗菌不銹鋼 第1部分:電化學法
GB/T 28116-2011 抗菌骨質瓷器
GB/T 31713-2015 抗菌紡織品安全性衛生要求
GB/T 24253-2009 紡織品 防蟎性能的評價
GB/T 24346-2009 紡織品 防霉性能的評價
GB/T 20944.1-2007 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1部分:瓊脂平皿擴散法
GB/T 20944.2-2007 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2部分:吸收法
GB/T 20944.3-2008 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3部分:震盪法
GB/T 23164-2008 地毯抗微生物活性測定
GB/T 28023-2011 絮用纖維製品抗菌整理劑殘留量的測定
GB/T 21866-2008 抗菌塗料(漆膜)抗菌性測定法和抗菌效果
GB/T 1741-2007 漆膜耐黴菌性測定法
GB/T 4768-2008 防霉包裝
GB/T 4857.21-1995 包裝 運輸包裝件 防霉試驗方法
行業標准 (48項)
HG/T 3794-2005 無機抗菌劑-性能及評價
HG/T 3950-2007 抗菌塗料
HG/T 4317-2012 含銀抗菌溶液
HG/T 4301-2012 橡膠防霉性能測試方法
HG/T 3663-2014 膠鞋抗菌性能的試驗方法
SN/T 2162-2008 殼聚糖抗菌棉紡織品檢驗規程
SN/T 2399-2010 抗菌金屬材料評價方法
SN/T 2936-2011 進出口水性塗料中酚類防霉劑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離譜法
SN/T 3124-2012 橡膠及橡膠製品中酚類防霉劑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SN/T 3122-2012 無機抗菌材料抗菌性能試驗方法
SN/T 2558.4-2012 進出口功能性紡織品檢驗方法 第4部分:抗菌性能 平板瓊脂法
SN/T3655-2013 食品接觸材料 紙、再生纖維材料 異噻唑啉酮類抗菌劑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
SN/T 2558.9-2015 進出口功能性紡織品檢驗方法 第9部分:抗菌性能 阻抗法
SN/T 4307-2015 光催化抗菌材料安全性評價方法
SN/T 4488-2016 進出口紡織品 異噻唑啉酮類抗菌劑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SN/T 4448-2016 皮革材料中異噻唑啉酮防霉劑的含量測定
QB/T 2850-2007 抗菌抑菌型洗滌劑
QB/T 4199-2011 皮革 防霉性能測試方法
QB/T 2738-2012 日化產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評價方法
QB/T 4341-2012 抗菌聚氨酯合成革 抗菌性能試驗方法和抗菌效果
QB/T4371-2012 傢具抗菌性能的評價
QB/T 2881-2013 鞋類和鞋類部件 抗菌性能技術條件
QB/T 4715-2014 合成革用抗菌劑
QB/T 5132-2017 家用和類似用途乾衣機的抗菌、除菌功能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QB/T 5133-2017 家用和類似用途洗碗機的抗菌、除菌功能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JC/T 885-2001 建築用防霉密封膠
JC/T 939-2004 建築用抗菌塑料管抗細菌性能
JC/T 1054-2007 鍍膜抗菌玻璃
JC/T 2039-2010 抗菌防霉木質裝飾板
JC/T 897-2014 抗菌陶瓷製品抗菌性能
YB/T 4171-2008 含銅抗菌不銹鋼
FZ/T73023-2006 抗菌針織品
FZ/T 01100-2008 紡織品 防蟎性能的評定
FZ/T 60030-2009 家用紡織品防霉性能測試方法
FZ/T 62015-2009 抗菌毛巾
FZ/T 62012-2009 防蟎床上用品
FZ/T 52035-2014 抗菌滌綸短纖維
FZ/T 54034-2010 抗菌聚醯胺預取向絲
FZ/T 54035-2010 抗菌聚醯胺彈力絲
LY/T 1926-2010 抗菌木(竹)質地板 抗菌性能檢驗方法與抗菌效果
LY/T 2230-2013 人造板防霉性能評價
YY/T 1477.1-2016 接觸性創面敷料性能評價用標准試驗模型 第1部分:評價抗菌活性的體外創面模型
CAS 157-2007 家用殺菌電冰箱
CAS 115-2005 保健功能紡織品
CH/T 8002-1991 測繪儀器防霉、防霧、防銹
JB/T 5750-2014 氣象儀器防鹽霧、防潮濕、防黴菌 工藝技術要求
SC 123-1984 漁船電子設備防鹽霧、防霉、防濕熱的技術要求
DA/T 26-2000 揮發性檔案防霉劑防霉效果測定法
其他標准 (6項)
DB31/T 363-2006 防蛀、防霉類日用化學品衛生安全要求
DB 35/T 1058-2010 抗菌滌綸長絲
DB 35/T 1048-2010 抗菌鞋用針織間隔織物
DB 35/T 977-2010 抑菌型紙尿褲(含紙尿片/墊)
DB 44/T 1291-2014 木塑防霉性能測試方法
DB44/T 1703-2015 耐久性抗菌聚醯胺纖維
㈤ 增稠劑的增稠劑種類
按增稠劑相對分子質量分類,有低分子增稠劑和高分子增稠劑:其中,低分子增稠劑和高分子增稠劑還可進一步按其分子中所含功能基團分類,主要有無機增稠劑、纖維素類、脂肪醇、脂肪酸類、醚類、聚丙烯酸酯和締合型聚氨酯增稠劑類等。
1、低分子增稠劑:
用無機鹽(如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銨、單乙醇胺氯化物、二乙醇胺氯化物、硫酸鈉、磷酸鈉、磷酸二鈉和三磷酸五鈉等)做增稠劑的體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劑水溶液體系,最常用的無機鹽增稠劑是氯化鈉,增稠效果明顯。
2、高分子增稠劑:
一類吸水膨脹而形成觸變性的凝膠礦物。主要有膨潤土、凹凸棒土、硅酸鋁等,其中膨潤土最為常用。
人們正在研究用無機物和其它物質復合合成增稠劑,如 M Chtourou 等人正在研究用銨鹽的有機衍生物和類屬蒙脫石的突尼西亞黏土合成增稠劑,並且有了很大的進展。
(5)學生校服素瓊聚醯胺纖維擴展閱讀
用無機鹽來做增稠劑的體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劑水溶液體系,表面活性劑在水溶液中形成膠束,電解質的存在使膠束的締合數增加,導致球形膠束向棒狀膠束轉化,使運動阻力增大,從而使體系的黏稠度增加。
但當電解質過量時會影響膠束結構,降低運動阻力,從而使體系黏稠度降低,這就是所說的「鹽析」。因此電解質加入量一般質量分數為1%~2%,而且和他類型的增稠劑共同作用,使體系更加穩定。
纖維素類增稠劑的增稠機理是: 纖維素增稠劑分子的疏水主鏈與周圍水分子通過氫鍵締合,提高了聚合物本身的流體體積,減少了顆粒自由活動的空間,從而提高了體系黏度。
也可以通過分子鏈的纏繞實現黏度的提高,表現為在靜態和低剪切有高黏度,在高剪切下為低黏度。這是因為靜態或低剪切速度時,纖維素分子鏈處於無序狀態而使體系呈現高黏性; 而在高剪切速度時,分子平行於流動方向作有序排列,易於相互滑動,所以體系黏度下降。
天然膠增稠劑增稠機理是通過聚多糖中糖單元含有3個羥基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三維水化網路結構,從而達到增稠的效果。
㈥ 多糖分解後的產物
多糖是由很多個單糖分子縮合而成的高聚物。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體內都含有多糖。同低聚糖一樣,多糖是由單糖通過糖苷鍵連接起來的,從多糖的形狀上看,可分為直鏈和支鏈兩種,而且多糖鏈中由於糖苷鍵的類型不同可有不同的空間結構;如直鏈多糖的 α(1->4)-葡聚糖和 β(1->3)-葡聚糖具有空心螺旋構象,而 β(1->4)-葡聚糖和 α(1->3)-葡聚糖具有鋸齒形帶狀構象。由一種單糖構成的多糖叫純多糖,由二種以上單糖構成的多糖叫雜多糖
一、多糖的結構
1.直鏈多糖
直鏈澱粉是由 200—300 個 α(1->4)-葡萄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的鏈狀縮聚物;其基本結構單位是「麥芽糖基」 。
纖維素是由上千個(平均含有 3000 個)葡萄糖以 β(1->4)-糖苷鍵相連結形成的鏈狀縮聚物;其基本結構單位是「纖維二糖基」。
2.支鏈多糖
直鏈多糖的結構特點一般用二糖結構作為重復單位就可表示出來,支鏈多糖則可以看成由許多直鏈多糖相互連接而呈分支狀。支鏈澱粉是一種支鏈多糖,其相對分子量比直鏈澱粉的大。有的支鏈多糖分子量可高達 600 萬,其中可有 50 個以上支鏈,而且每個支鏈是由 17—30 個數目不等的葡萄糖基構成的。在支鏈澱粉中,主鏈和支鏈都是由 α(1->4)-糖苷鍵連接起來的;在分支點上,是主鏈(直鏈)上的一個葡萄糖基 6 位上的羥基與支鏈上一個葡萄糖苷羥基形成糖苷鍵,因此構成分支。在分支點上的葡萄糖基的 1,4,6 三個羥基都參與了糖苷鍵的形成。
目前位置:首頁—>糖類化合物—>N8 多糖
多糖
二、純多糖和雜多糖
1. 純多糖
葡聚糖是最重要的純多糖,常見的澱粉、纖維素、右旋糖酐等都是一些來源不同或糖苷鍵不同的葡聚糖。自然界中以游離態存在的單糖很少,一般都為多糖形式。在實驗室或工業生產中是由各種純多糖為原料製取相應的單糖的。其它一些純多糖在自然界中也有相當的分布。]
2.雜多糖
雜多糖可以分成動物粘多糖、植物雜多糖及微生物雜多糖等。
1)動物粘多糖
在動物體內的粘多糖通常是以一定的方式與蛋白相連,而蛋白肽鍵上的氨基又可與另外的多糖結合,這就構成了在水介質中具有彈性的凝膠狀網路;在粘多糖的單糖組分中常含有糖醛酸結構部分。
(1)透明質酸
透明質酸最初發現於眼球內的玻璃體,也存在於解膜中,在動物的結締組織中也存在透明質酸。有些細菌中因含有透明質酸酶,因面能分解透明質酸而侵害機體。
透明質酸是一個直鏈的雜多糖,其兩端連接在一系列的蛋白肽鏈上,透明質酸具有 β-葡萄糖醛酸 (1->3)β乙醯氨基葡萄糖(1->4)的結構單元。
(2)粘液素
在粘膜分泌的粘蛋白中,含有粘液素,這是一種粘度很大的粘多糖,其糖鏈較短而分支較多,存在於機體與外界接角的粘膜部分。粘液素在呼吸道中可捕獲空氣中的細菌,也可防止消化液中有害物質對胃壁的侵害,對潰瘍性胃組織有保護作用。粘液素與透明質酸的結構差別是乙醯氨基葡萄糖是 6-硫酸酯,具有 β-葡萄糖醛酸 (1->3)β-乙醯氨基葡萄糖 6-硫酸酯 1->4 的重復結構單元。
(3)肝素
是一種含有硫酸酯的粘多糖,為動物體內的一種天然抗凝血物質。肝素最早在肝臟中被發現,也存在於肺、肌肉、血管壁、腸粘膜等組織中,但正常血液中幾乎不存在肝素。肝素可用作血液體外循環時徨的抗凝血劑也用於防止脈管中血栓形成。
肝素屬於不均一的多糖分子,相對分子質量平均 17,000。它的組分是氨基葡萄糖和二種糖醛酸,其中以艾杜糖醛酸為主,其次是葡萄糖醛酸。分子結構可用一個四糖重復單元表示,氨基葡萄糖苷是 α-型的,糖醛酸糖苷是 β-型。肝素的含硫量在 9—12.9% 之間,硫酸基連接在氨基葡萄糖的 2 位氨基和 6 位羥基上,分別形成硫醯胺和硫酸酯。在艾杜糖醛酸的2位羥基成硫酸酯。在生物體內,肝素的硫酸基呈負離子狀態。
目前位置:首頁—>糖類化合物—>N8 多糖
多糖
2)植物雜多糖
在植物中除纖維素外,還有叫做半纖維素的雜多糖,在半纖維素中含有糖醛酸,所以它溶於鹼液並易被酸水解。水解產物主要是五個碳的糖;如木糖、阿拉伯糖以及甘露糖、半乳糖和糖醛酸。小麥的麥秸中,半纖維素部分結構為:
樹膠也是一種植物雜多糖,其基本結構特徵為:
瓊脂是一個海藻多糖,它是由瓊脂膠和瓊脂糖構成的混合物。瓊脂的 1—2% 水溶液冷卻後便形成凝膠,是微生物培養基的常用介質,也用作免疫擴散和血清免疫電泳的介質。瓊脂糖在生化分析、純化中用於膠過濾材料;瓊脂膠是瓊脂糖的硫酸酯,其解離後產生電荷,有相當強的吸附作用,因此不適用作膠過濾材料。瓊脂糖的結構重復單元是一個瓊脂四糖,但只有兩個單糖組分,即 D半乳糖和 3,6-脫水 L-半乳糖,各佔50%。
3.微生物雜多糖
在微生物中,有多種雜多糖。如細菌莢膜是具有免疫活性的雜多糖,而在細菌體的細胞壁中,存在胞壁質或磷壁(酸)質等的主要成分也是由雜多糖與多肽組成糖蛋白或由雜多糖與氨基酸形成酯.
目前位置:首頁—>糖類化合物—>N8 多糖
多糖
三、常見的重要多糖
1.澱粉
澱粉是植物體內主要的能量儲備型態,是人體所需糖類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穀物中澱粉的含量最高,一般在 75% 以上。用酸處理澱粉時,澱粉發生水解,先生成糊精等低聚糖,繼而再水解成麥芽糖或異多芽糖,最後生成 D-(+)-葡萄糖。
澱粉由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部分組成。乾燥的澱粉呈顆粒狀,直鏈澱粉是線型螺旋形聚合物難溶於水,支鏈澱粉有較多分支、易於和水分子形成氫鍵,故信於水,用熱水處理澱粉,可得到約 80% 的可溶性支鏈澱粉,和 20% 不溶性直鏈澱粉。
直鏈澱粉在稀酸中水解得到麥芽糖和葡萄糖,支鏈澱粉在稀酸中水解時還可得到異麥芽糖。異麥芽糖是兩個 D-(+)-葡萄糖單位通過 α-(1->6)-糖苷鍵形成的。
直鏈澱粉完全甲基化後的水解產物主要是 2,3,6-三-O-甲基葡萄糖,而來源於無還原性端糖基的 2,3,4,6-四-O-甲基葡萄糖還不到 0.5%,支鏈澱粉的完全甲基化後的水解產物主要是 2,3,6-三-O-甲基葡萄糖,但生成的 2,3,4,6-四-O-甲基葡萄糖量可高達 5%,而且還有 2,3-二-O-甲基葡萄糖生成。這說明支鏈澱粉的鏈長比直鏈的短,在 6 位上有分支點。
直鏈澱粉中主要是 α(1->4)-糖苷鍵,這是直鏈澱粉的一級結構;直鏈澱粉的鏈不是直線型,而是盤旋成一個螺旋,每盤旋一周約含有六個葡萄糖單位,此為直鏈澱粉的二級結構;另外,盤旋的直鏈澱粉也不是直筒形的,盤旋的長鏈還可以彎折形成一個表面上不規則的形狀,此為直鏈澱粉的三級結構;如果多條直鏈澱粉之間通過分子間力或氫鍵自行結合在一起,形成結構更復雜的復合型直鏈澱粉,此為四級結構。直鏈結構的澱粉,其二級結構的中間空穴可以絡合碘分子形成藍色絡合物,而支鏈澱粉與磺作用呈紫紅色。
目前位置:首頁—>糖類化合物—>N8 多糖
多糖
澱粉是食品、醫葯、化工、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而改性澱粉則有更為廣闊的應用領域,例如澱粉與丙烯腈的接枝共聚物,用鹼液處理後,可得到分子內含有醯氨基和羥基的共聚物,該共聚物有極強的吸水能力(可吸收本身質量 1000 倍以上的水份)和可降解性,在農業、衛生、環境、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應用。
2.纖維素
纖維素在自然界中有廣泛分布和豐富的儲量,木材、亞麻、棉花、禾桿等是纖維素的主要來源。食草動物的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可產生纖維素酶使纖維素水解,所以食草動物能以富含纖維素的植物為食。纖維素的糖鏈是平展排列的,相互作用形成纖維素束,這是由於相鄰纖維素分子中的羥基互相作用生成氫鍵而使糖鏈之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若干個纖維素束相互絞在一起就形成繩索狀結構,這種繩索狀結構按一定規律排起來就形成肉眼所見的植物纖維紋理。
纖維素中的糖苷鍵是 β-(1->4)-型,纖維素無色、無味、不於水及一般的有機溶劑,也不具有還原性(如不能還原試劑)。纖維素較澱粉推於水解,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纖維素可得纖維四糖、三糖、二糖等,最後水解產物為 D-(+)-葡萄糖。
果膠是多聚半乳糖醛酸;木質素不屬糖類,是一種結構不一的多酚類化合物,它與纖維素結合緊密,起著提高植物的機械強度的作用。
X 衍射和電酉暈⒕笛芯拷峁�礱饗宋�胤腫有緯傻男∈�本段?3nm,分子之間通過氫鍵聯結,具有較強的結晶性質,但不溶於水,也無甜味。纖維素可溶於 Schweitzer 溶液,分子中的羥基與銅離子形成銅氨絡合物,這個絡合物遇酸後即被分解,使纖維素又沉澱下來。
纖維素作為細胞外壁的支撐和保護物質,可使細胞有足夠的韌性和剛性;在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研究中是很有價值的載體材料。
纖維素及其衍生物有許多重要的應用。例如人造棉、人造絲就是一種粘膠纖維。將纖維素用氫氯化鈉溶液處理生成的鈉鹽再與CS2作用,生成纖維素黃原酸酯的鈉鹽,然後把黃酸酯的鹽以細絲壓入稀硫酸中進行水解、得到粘膠纖維,較短的纖維稱作人造棉毛,較長的纖維叫作人造絲。
目前位置:首頁—>糖類化合物—>N8 多糖
多糖
纖維素羥基
纖維素中的羥基可進行醚化和酯化反應,生成纖維素醚和纖維素酯。如: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硝酸纖維素,醋酸纖維素等等,它們分別在紡織、塗料、造紙、皮革(用於分散劑、乳化劑、整理劑、增稠劑、增強劑、膠粘劑、上漿劑、塗膜劑等)膠片、絕緣材料、復合材料(如玻璃纖維、碳纖維、鋼纖維、聚丙烯纖維)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3.甲殼素與殼聚糖
甲殼素(也稱甲殼質)是乙醯氨基純多糖,其名稱是 2-乙醯氨基-2-脫氧-β-(1->4)-D-葡聚糖,是 N-乙醯氨基 2-脫氧葡萄糖通過 β(1->4)糖苷鍵連接形成的直鏈多糖。
由於在甲殼素分子間存著很強的怪鍵作用,又有醯胺基團存在,所以甲殼素不溶於一般溶劑,加熱時也不熔化,在200度時則開始分解。在酸性深劑中受熱溶解時發生降解。甲殼素脫去分子中的乙醯基則轉變為殼聚糖,即氨基多糖,其溶解性較大,也稱為可溶性甲殼素。甲殼素和殼聚糖的結構與纖維素相似。
甲殼素在節肢動物的外殼中含量非常高,是蝦、蟹、昆蟲等外殼的重要成分;在自然界中每年由生物體合成的甲殼素有數十億噸之多,遠遠超過其它的氨基多糖,是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
蝦、蟹殼中除了含有甲殼素外、還含有碳酸鈣和蛋白質等;用稀酸在常溫下分解碳酸鹽,再用稀鹼經加熱分解蛋白質,然後經過脫色處理就可得到白色的甲殼素產品。甲殼素在 40—60% 的 NaOH 溶液中受熱,在 100—160 度的范圍內進行非均相脫乙醯基的反應,可以得到脫乙醯化度在 80% 左右的殼聚糖,在 160 度時,殼聚糖在 50% 的溶液中不分解。通過增加脫乙醯基反應的次數、降低反應溫度、縮短反應時間的方法可得到脫乙醯化度高達 90% 以上的高相對分子質量(50—60萬)的殼聚糖。
殼聚糖在 6 位上的氧化和2位氨基的磺酸化生成的產物與高效凝血劑肝素在結構上有極大的相似性;為尋求製得廉價的抗凝血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與纖維素的反應性能和反應途徑相類似,甲殼素和殼聚糖也能進行羥乙基化、羧甲基化及氰乙基化反應生成相應的衍生物,反應主要在 6 位碳的羥基上發生。
殼聚糖通過分子中的氨基和羥基可與一些重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的合物,用於吸附分離相應的金屬離子,如:Hg2+、Cu2+、Au2+、Ag+等。甲殼素和殼聚糖通過絡合及離子效換作用,可對蛋白質、氨基酸、核酸、酚類、鹵素以及某些染料等進行吸附;使其應用前景極具潛力。目前甲殼素和殼聚糖在工業上的應用主要是用於重金屬離子螯合劑及活性污泥絮凝劑;殼聚糖對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很強,並且毒性低,又可生物分解。在紡織、印染工業中,用殼聚糖處理過的棉、毛織物及化纖品,可提高染色性、改善機械性和耐折皺性,提高耐用水性和電絕緣性。用甲殼素的手術縫合線柔軟,機械強度高,易被機體吸收;而且可用常規的方法消素養處理並能長期保存使用,很有價值。
近十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甲殼素和殼聚糖在很多方面(如:醫葯、生物、化工、環境、紡織、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洗滌劑等)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㈦ 吸附薄層層析與分配,離子交換薄層層分析的區別
吸附層析固定相是固體吸附劑,利用各組分在吸附劑表面吸附能力的差別而分離
分配層析固定相為液體,利用各組分在兩液相分配系數的差別或溶解度不同使物質分離
離子交換層析固定相為離子交換劑,利用各組分對離子交換劑的親和力不同而進行分離
㈧ 柱層析怎麼選擇洗脫劑
◆吸附層析 吸附劑的吸附力強弱,是由能否有效地接受或供給電子,或提供和接受活潑氫來決定。被吸附物的化學結構如與吸附劑有相似的電子特性,吸附就更牢固。常用吸附劑的吸附力的強弱順序為:活性炭、氧化鋁、硅膠、氧化鎂、碳酸鈣、磷酸鈣、石膏、纖維素、澱粉和糖等。以活性炭的吸附力最強。吸附劑在使用前須先用加熱脫水等方法活化。大多數吸附劑遇水即鈍化,因此吸附層析大多用於能溶於有機溶劑的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較少用於無機化合物。洗脫溶劑的解析能力的強弱順序是:醋酸、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醚、氯仿、苯、四氯化碳和己烷等。為了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常用兩種或數種不同強度的溶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合適洗脫能力的溶劑系統,以獲得最佳分離效果。 ◆分配層析 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兩相系統。一般是水相和有機溶劑相。常用支持物是硅膠、纖維素和澱粉等,這些親水物質能儲留相當量的水。被分離物質在兩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比率不同,展層時就會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動的區帶。 ◆離子交換層析 支持物是人工交聯的帶有能解離基團的有機高分子,如離子交換樹脂、離子交換纖維素、離子交換凝膠等。帶陽離子基團的,如磺酸基(—SO3H)、羧甲基(—CH2COOH)和磷酸基等為陽離子交換劑。帶陰離子基團的,如DEAE—(二乙基胺乙基)和QAE—(四級胺乙基)等為陰離子交換劑。離子交換層析只適用於能在水中解離的化合物,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對於蛋白質、核酸、氨基酸及核苷酸的分離分析有極好的分辨力。離子交換基團在水溶液中解離後,能吸引水中被分離物的離子,各種物質在離子交換劑上的離子濃度與周圍溶液的離子濃度保持平衡狀態,各種離子有不同的交換常數,K值愈高,被吸附愈牢。洗脫時,增加溶液的離子強度,如改變pH,增加鹽濃度,離子被取代而解吸下來。洗脫過程中,按K值不同,分成不同的區帶。 ◆凝膠過濾層析 支持物是人工合成的交聯高聚物,在水中膨脹後成為凝膠。凝膠內為內水層,凝膠周圍的水為外水層。控制交聯度以形成不同孔徑的網狀結構。交聯度小的孔徑大,交聯度大的孔徑小。凝膠只允許被分離物質中小於孔徑的分子進入,大於孔徑的分子被排斥在外水層,最先被洗脫下來。而進入孔徑的分子也按分子量大小大致分離成不同的區帶。選擇不同規格的凝膠,可把一個混合物按分子量的差異分成不同的組分。這種方法曾被稱為分子篩。目前常用的凝膠商品有:葡聚糖凝膠(sephadex)、聚丙烯醯胺凝膠(bio-gel)、瓊脂糖凝膠(sepharose)和聚苯乙烯凝膠(styragel)等。 ◆親和層析 在一對有專一的相互作用的物質中,把其中之一聯結在支持物上,用於純化相對的另一物質。常見的親和對如:酶和抑制劑,抗原和抗體,激素和受體等。支持物為瓊脂糖或纖維素等。 ◆氣相層析 屬於分配層析或吸附層析,僅適用於分析分離揮發性和低揮發性物質。固定相是在惰性支持物(如磨細的耐火磚)上覆蓋一層高沸點液體,如硅油、高沸點石蠟和油脂、環氧類聚合物。外塗層約為支持物重量的20%。分析時操作溫度范圍,一般從室溫到200℃。特殊的層析柱能達到500℃。流動相常用氦、氬或氮為展層氣體。氣相層析分離的區帶十分清晰,是由於揮發性物質在兩相間能很快達到平衡,所需分析時間大為縮短,一般為數分鍾至10餘分鍾。檢測記錄系統繪出的各峰是測定流出氣體電阻變化的結果,因而測定樣品量可到微克和毫微克水平。具有快速、靈敏和微量的優點。氣相層析也能用於分離制備樣品,但需增加將流出氣體通過冷凍將分離物回收的裝置。 ◆紙層析 以濾紙為支持物的分配層析。組成濾紙的纖維素是親水物質,能形成水相和展層溶劑的兩相系統,被分離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保持平衡關系。紙層析用於分析簡單的混合物時可做單向層析。對於復雜的混合物,可做雙向層析。1944年A.J.P.馬丁第一次用紙層析分析氨基酸,得到很好的分離效果,開創了近代層析的發展和應用的新局面。70年代以後,紙層析已逐漸為其他分辨力更高、速度更快和更微量化的新方法,如離子交換層析、薄層層析、高效液相層析等所代替。 ◆薄層層析 在玻璃片、金屬箔或塑料片上鋪上一層約1~2毫米的支持物,如纖維素、硅膠、離子交換劑、氧化鋁或聚醯胺等,根據需要做不同類型的層析。聚醯胺薄膜是一種特異的薄層,將尼龍溶解於濃甲酸中,塗在滌綸片基上,當甲酸揮發後,在滌綸片基上形成一層多孔的薄膜,其分辨力超過了用尼龍粉鋪成的薄層。薄層層析較紙層析優越在於分辨高,展層時間短。例如用紙層析做氨基酸分析,往往需要兩天時間,而且對層析條件要求嚴格,不易得到滿意的分離效果。如用薄層層析做,一般約需半小時,分離效果更好。薄層層析一般用於定性分析。也能用於定量分析和制備樣品。 ◆高效液相層析(又名高壓液相色譜) 70年代新發展的層析法。其特點是:用高壓輸液泵,壓強最高可達5000psi(相當於34個標准大氣壓)。用直徑約3~10微米的超細支持物裝填均勻的不銹鋼柱。常用的支持物是在玻璃小珠上塗一層1~2微米的二氧化硅,經硫醯氯反應生成Si—Cl,進一步連接疏水的烷基,如Si—C18H37,或陽離子交換基團—Si(CH2)n—C6H4SO3H,或陰離子交換基團—Si(CH2)nNH2。這種支持物能承受很高的壓力,化學性能穩定。用不同類型支持物的HPLC,可做吸附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和凝膠過濾層析。其分析微量化可達10-10克水平。但用於制備,可以純化上克的樣品。展層時間短,一般需幾分鍾到10餘分鍾。其分析速度、精確度可與氣相層析媲美。HPLC適於分析分離不揮發和極性物質。而氣相層析只適用於揮發性物質,兩者互為補充,都是目前最為理想的層析法。HPLC配有程序控制洗脫溶劑的梯度混合儀,數據處理的積分儀和記錄儀等電子系統,成為一種先進的分析儀器,在生物化學、化學、醫葯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相層析 在吸附層析中,高極性物質在層析柱上吸附較牢,洗脫時發生拖尾現象和保留時間長的問題。如果在支持物上塗上一層高碳原子的疏水性強的烷烴類,洗脫液用極性強的溶劑,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則被分離樣品中的極性強的物質不被吸附,最先洗下來,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這種層析法與普通的吸附層析法相反,故稱為反相層析。目前用HPLC做反相層析常用的ODS柱,即在支持物的表面上連接了C18H37Si—基團。 ◆同系層析 在核酸分析中,將樣品經核酸酶部分裂解成不同長度的核苷酸片段,用同位素標記後,在DEAE纖維素薄層上分離,用含有未標記的相同的核苷酸片段作展層溶劑,這樣,未標記的核苷酸把標記過的核苷酸推進,使按分子量大小不同把標記核苷酸片段,按由小到大的次序排列,達到分離的目的。於是把這種層析法稱為同系層析。同系層析和電泳相結合曾用於寡核苷酸的順序分析。
㈨ 什麼是高分子
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分子,又叫大分子,一般指相對分子質量高達幾千到幾百萬的化合物,絕大多數高分子化合物是許多相對分子質量不同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因此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平均相對分子量。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千百個原子以共價鍵相互連接而成的,雖然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但都是以簡單的結構單元和重復的方式連接的。
(9)學生校服素瓊聚醯胺纖維擴展閱讀
高分子的分類
一、天然高分子(natural polymers)
指以由重復單元連接成的線型長鏈為基本結構的高分子量化合物,是存在於動物、植物及生物體內的高分子物質。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分為:多肽、蛋白質、酶等;多聚磷酸酯、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等;多糖如澱粉、肝糖、菊粉、纖維素、甲殼素等;橡膠類如巴西橡膠、杜仲膠等;樹脂類如阿拉伯樹脂、瓊脂、褐藻膠等。
二、合成高分子
分子由一千個以上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形成,分子量可達幾萬至幾百萬,這類分子稱為高分子,或稱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高分子化合物稱為天然高分子,如澱粉、纖維素、棉、麻、絲、毛都是天然高分子,人體中的蛋白質、糖類、核酸等也是天然高分子。用化學方法合成的高分子稱為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聚醯胺(尼龍)等都是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