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山洲第二中學代碼
文山州第二中學代碼,
學校發給你的大厚本上,
是有的。
也可以上州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管理系統,
立馬就知道了。
B. 文山州一中就是市一中嗎
文山州第一中學,始建於1916年(文山等四縣聯合中學)。是雲南省重點中學,全州唯一一所省一級二等完全中學、文山州品牌學校。是「雲南省科研體聯合單位」、「雲南省現代教育技術試點學校」、「國家體育人才後備力量籃球試點學校」。 學校佔地面積245畝,擁有現代化圖書館、資源豐富的網路中心、400米塑膠跑道運動場、設施齊全的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地址:雲南省文山州螺峰路185號(新址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開化鎮秀峰路158號)
文山市第一中學(原:文山縣第一中學)成立於1972年。36年來,歷經了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從建校起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是我校「從零開始、艱苦創業」的時期,學校以幾間低矮的平房為基地,以幾十位教職工的創業精神為基礎,不斷奮進,迅猛發展,到80年代中期初具規模,學校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從8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末,是我校「抓住機遇、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學校的辦學效益,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形成了「修德敬業、學有專長、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尊師守紀、誠實好學、開拓進取、勇攀高峰」的學風。1995年5月被認定為省二級一等完全中學。二級一等完中的認定,標志著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師資力量,硬體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學校位於雲南省文山市開化鎮普陽路延長線。文山市第一中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初中部和一個高中部。初中部位於建和路,佔地面積130餘畝,高中部位於卧龍小區,佔地面積210餘畝。
C. 文山州第一中學使用的教科書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答: 文山州第一中學使用的教科書是人教出版社出版的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D. 文山州第一中學十大未解之謎
文山州第一中學相關信息,
可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E. 文山軍事化中學
文山州第一中學相關信息,可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只要努力付出過,就會有收獲。
F. 文山州第一中學的組織機構
文山州一中組織機構、工作職責及崗位設置
黨政辦公室 教務處
德育處 總務處
學生處 體衛處
財務室 年級建設
G. 文山州第一中學2018年高考成級
文山州第一中學錄取分數線相關信息可嘗試咨詢學校教務處。只要努力付出過,就會有收獲。
H. 文山市第一中學騰龍校區是南校區嗎
文山市第一中學騰龍校區是南校區。
文山市第一中學(原:文山縣第一中學)位於雲南省文山市開化鎮普陽路延長線。文山市第一中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北校區和一個南校區。南校區位於城南大溝絞,北校區位於普陽路延長線,佔地面積210餘畝。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76個教學班,學生4103人,教職工329人,專任教師288人。其中,享受省政府津貼的教師1人,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2人,一級教師82人,研究生10人。
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州級學科帶頭人20人,縣級學科帶頭人40餘人。在全省教育綜合改革中,面向全州公開招聘了100餘名優秀在職教師,使學校師資力量躋身於全州領先水平。
建校以來,文山市第一中學共辦初中教學班170個,已畢業學生7679人;高中已畢業178個班共6317人。為清華、北大等省內外大中專院校輸送了4267名合格新生,為文山經濟建設培養了上萬名合格人才。
不少學生大學畢業後繼續在國內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發展卓有成效。恢復高考以來,已有30人獲得全州高考文科或理科狀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文山市第一中學
I. 文山州第一中學的發展沿革
●1916年文山等四縣聯合中學
●1931年雲南省立第四中學
●1932年雲南省立開化中學
●1933年省立開化簡易師范學校
●1937年省立開化簡易師范學校文山初級中學
●1939年雲南省立開廣中學
●1950年雲南省文山中學
●1959年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學 文山地處邊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部族頭人互掠奪,兵戈相防,無教育事業,直到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始有私人設館授徒,清康熙六年(1667年)以後,各縣才先後開辦書院、義學、私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文山縣首建教育行政機關勸學所,並創辦新學制高等小學堂,地點在文山五子祠(今群藝館)。
民國五年(1916年),雲南省教育廳訓令,創辦文山等四縣(文山、西疇、馬關、屏邊)聯合中學校名為「四縣聯合中學」省參議員陳子鑒(德厚人)任校長,校址仍在五子祠。是為文山地區第一所中學。
1925年,因兵災匪禍,經費不濟,學校停辦。1929年,與文山師范合並,僅上課一學期,又因兵亂而停辦。
1931年,奉省教育廳令,成立「雲南省立第四中學」。校長胡佔一,校舍以「四縣聯合中學」舊址為基礎,修繕擴大。「九一八」事變發生後,10月31日,學校通電成立義勇軍,全校師生員工全部參軍,正式編為「雲南小學生義勇軍第一獨立大隊,校長胡佔一任大隊長。
義勇軍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出壁報、講演、抵制日貨、排演話劇,先後演出了《愛國男女》《中華兒女》《安南亡國恨》等新劇,喚醒民眾參加抗日。
1932年,省教育廳省劃為十一個學區,每一個學區設一所中心校。省立四中被指定為開化學區中心校,更名為「雲南省立開化中學」,包含文山、邱北、馬關、西疇、廣南、富寧、麻栗坡、河口、靖邊、猛丁等10個縣區,校長仍為胡佔一。
1933年9月,學校更名為「雲南立開化簡易師范學校」;1937rh,奉命增設「省立文山初級中學」;1939年,「簡易師范」與「初級中學」合並成「省立開廣中學」,分設初中部、高中部和師范部,成為文山地區的第一所完全中學。
1944年,學校奉命增設「開廣師范學校」,1946年「開廣師范」停辦,學校更名為「雲南省立開廣中學」,一直到解放。
從1933年開始,教育廳實行全省中等學校畢業會考制、統一命題、制卷、監考和評卷,一科不及格者不予畢業。直到1938年,歷屆簡師畢業生均參加會考,畢業生中服務教育者居多,成為文山地區教育事業的骨幹。其間,還有不少同學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戰場。
其間,經楚圖南先生介紹,曾聘得北大畢業的蔡超塵到校任教。蔡先生博學多才,在教學中介始進步書刊,宣傳革命思想,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提倡學生要讀活書,要關心國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當局所不容,被迫離開文山。
1947年8月,文山地下黨負責人岳世華(化名岳維嵩)經人介紹到本校高中部任教。他在進步學生中組織青年讀書會「拓荒社」,創辦《拓荒》《黎明》等周刊(壁報),並指導演出《又喜臨門》等話劇,抨擊反動統治,在學生中灌輸革命道理,對學生影響很大,不少學生走上革命道路,為雲南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1949年底,雲南和平解放,開廣中學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50年春人發政府將原「國立西南師范學校」、「文山縣立中學」、「開廣中學」三校合並,更名為「雲南省文山中學」。
從1950年到1957年,根據全國教育工會提出的「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必須向工農開門」的指導方針,大批工農子弟得以入學,學生數從371人增加到1146人,教職工從42人增加到93人。
解放初期,學校在堅持正常教學的同時師生還參加了鎮反、抗美援朝、減租退押、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等運動。為配合當時的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學校文工隊排練了《白毛女》《赤葉河》等大型歌劇在社會上公演,影響很大。
1955年,師范部從文山中學分出去,成立文山師范學校。1959年,學校更名為「文山州第一中學」。1960年,由於班級、生額猛增,原五子祠校址滿足不了需要,決定搬遷校址。由州政府劃給西山原文山軍分區械修所和原籌辦「文山大學」(未辦成)的地域共140餘畝,經專業隊施工和師生勞動,新校址於8月竣工,9月,全校搬到新校址上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初期,批判「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許多教師被批鬥,嚴重影響了教學秩序;後來,「武鬥」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外出大串聯,師生組織「戰斗隊」,斗「走資派」,打內戰,無政府主義思想泛濫。學校秩序大亂,日常工作停頓。1969年復課後,遵照毛澤東主席「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指示,學校組織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學工、學農、學軍,參加生產勞動,自己動手建設校園。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實知識分於政策,教職工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校端正了教育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全面發展的教有方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迅速發展。
1950至今,學校為社會輸送了初中畢業生15829多人,高中畢業生12046人。其中,5489人升入大、中專院校深造(1950年以前281人,1977至2004年5208人升入),其中不少同學分別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重點院校錄取,部分學生大學畢業後到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烏拉圭、韓國國等國家留學。
1990年以來,我校先後受國家部級以上表彰的教師8人,受省級表彰的12人,受州級表彰的數十人、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開展教學科研,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分別在省內外報刊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學校被團中央評為「學習雷鋒先進集體」、「社會實踐合格單位」。多次受到省、州的表彰和獎勵。
1980年,我校被列為省重點中學;
1994年,學校躋身省一級完中行列;
2003年,被列為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2005年,晉升為省一級二等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