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上海海派旗袍張

上海海派旗袍張

發布時間:2021-08-07 03:02:27

『壹』 傳統旗袍與海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嚴格的京派和海派區別了。
簡單說兩點--
京派旗袍:傳統派-大家風范。
源於明清服飾文化,特別晚清時期的旗裝改良,具體為旗裝收腰設計,加上漢服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范。
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海派旗袍:西化派-貼身。
興於民國上海女學生,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
海派旗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
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
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京派旗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
海派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京派旗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
海派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京派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
海派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貳』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特色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當時的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後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清代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叄』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的介紹

旗袍由滿族女裝演變而來,因滿族曾被稱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滿族婦女和宮廷中女性服裝樣式,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被漢族的婦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後,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海派旗袍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

『肆』 海派旗袍的介紹

旗袍(qipao,cheongsam)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伍』 海派旗袍和廣式旗袍的區別

旗袍大概分京派和海派,廣式旗袍應該是海派的一個細分吧

『陸』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所謂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民國年間的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海派文化完成於二十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們無疑會聯想起旗袍美女的綽約風姿來。

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當然也無所謂「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線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形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到後來還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西化,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由於紡織品的大量進口而極為豐富,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類、紗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或絲綢。其次,旗袍廓形修長緊身,尤其適應南方婦女消瘦苗條的身材特徵。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終扮演著流行的主角,風靡於上海灘的街頭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由於開埠之初與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上海深受歐美流行的影響。時裝業發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為一切時髦之物的中心,稱之為「全國時裝中心」也不為過,更有所謂「東方巴黎」之美譽。海派裝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範。

相對於海派的創新,京派就顯得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式樣。

也許海派文化可稱之為海洋文化,那麼京派文化則可稱之為內陸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舊京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壁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會為源頭,中等階層妝飾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但缺乏整體更新的內在動力。上流社會以舊清遺留下來的大家望族和軍閥政客為主,多沿襲舊制而著旗袍。旗袍款型類似過去,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以傳統的綢緞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採用棉布,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得
豐富。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和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柒』 海派旗袍紋樣研究誰有可以傳我

這個是專業資料~~可以去買些相關資料看看吧

『捌』 海派旗袍盤扣的製作方法

旗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嚴格的京派和海派區別了。
簡單說兩點--
京派旗袍:傳統派-大家風范。
源於明清服飾文化,特別晚清時期的旗裝改良,具體為旗裝收腰設計,加上漢服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范。
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海派旗袍:西化派-貼身。
興於民國上海女學生,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
海派旗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
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
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玖』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麼區別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郁;「京派」風格則大氣恢弘,矜持凝練,但免不了官派風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開埠,「中體西用」、「西學東漸」,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 到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向西化,一反傳統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類、 莎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與絲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化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閨秀,任風雲變幻,世風搖擺,它自巋然不動。 相 對於「海派」的開放與創新,「京派」就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樣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舊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總是守著它固有的宮廷范,不肯跟風。 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璧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的豐富。 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和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猶如名門閨秀,「海派」猶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時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 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連,難以割離了。

『拾』 海派旗袍藝術館怎麼

開在環球港4樓, 有一種老上海風情的感覺,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旗袍展覽,還有些老照片圖片可以觀賞, 值得推薦

與上海海派旗袍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什麼衣服裙子才好看 瀏覽:807
現在流行什麼風格的童裝 瀏覽:569
在鄭州金水區哪裡改褲子 瀏覽:82
廣州哪裡有便宜男外套批發市場 瀏覽:38
曾志偉脫哪個女星褲子 瀏覽:336
咖啡色褲子搭配什麼顏色衣女 瀏覽:427
純棉的棉衣怎麼洗不掉色 瀏覽:800
三明金光絨校服面料批發 瀏覽:607
如何幾圍巾好看視頻 瀏覽:755
為什麼男的襯衫裡面要穿工字背心 瀏覽:732
鈴蘭校服上衣2020年新款 瀏覽:428
怎樣織帽子荷葉 瀏覽:75
失禁屎拉褲子視頻 瀏覽:412
天貓襯衫圖片 瀏覽:80
睡衣展架圖片 瀏覽:951
蛇吞象與帽子 瀏覽:987
新褲子樂隊的版權在哪 瀏覽:381
中國秋季校服圖片 瀏覽:518
上海童裝進貨哪裡便宜 瀏覽:701
童裝的呢子大衣圖片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