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四朵蝴蝶之一,原名胡瑞華,後更名胡蝶
⑵ 有沒有出現很多舊上海旗袍的電影,推薦幾部
花樣年華
長恨歌
愛神
2046
阮玲玉 (也是張曼玉旗袍)
美人依舊
紫蝴蝶
茉莉花開
東京審判
天堂口
色戒
畫魂
胭脂扣
喜福會
京華煙雲
旗袍(籌劃中)
⑶ 舊上海旗袍舞肩上披的叫什麼
披肩
⑷ 買老上海灘時期的旗袍哪裡有
可以定做一件,穿著還合適,你是參加什麼場合穿啊。我可以幫你。你的三圍是多少,平時穿什麼碼的衣服,要什麼料子的,是格的還是花的,是傳統款式側開襟,或傳統款式或拉鏈。上網查完告訴我
⑸ 電影裡面30年代上海高貴女人穿的旗袍有買嗎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oegasam〕旗袍起源於滿族服飾,興盛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為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一種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其式樣從滿族婦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稱。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 夏衍 《法西斯細菌》第三幕:「 靜子 三十一歲,穿著質素的旗袍,已經完全是一個中年的 中國 主婦了。」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傳統舊時時裝,被譽為近代中國女性時裝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近代中國女性賢淑、典雅、性感、清麗,詮釋著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城市女性特有的時尚 性情與氣質。
⑹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所謂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民國年間的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海派文化完成於二十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們無疑會聯想起旗袍美女的綽約風姿來。
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當然也無所謂「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線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形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到後來還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西化,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由於紡織品的大量進口而極為豐富,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類、紗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或絲綢。其次,旗袍廓形修長緊身,尤其適應南方婦女消瘦苗條的身材特徵。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終扮演著流行的主角,風靡於上海灘的街頭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由於開埠之初與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上海深受歐美流行的影響。時裝業發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為一切時髦之物的中心,稱之為「全國時裝中心」也不為過,更有所謂「東方巴黎」之美譽。海派裝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範。
相對於海派的創新,京派就顯得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式樣。
也許海派文化可稱之為海洋文化,那麼京派文化則可稱之為內陸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舊京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壁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會為源頭,中等階層妝飾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但缺乏整體更新的內在動力。上流社會以舊清遺留下來的大家望族和軍閥政客為主,多沿襲舊制而著旗袍。旗袍款型類似過去,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以傳統的綢緞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採用棉布,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得
豐富。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和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⑺ 歷史上的旗袍女郎,真像劇里一樣婀娜多姿嗎
一提到旗袍我們都會想到第一個應該是電影《花樣年華》里張曼玉各種各樣的旗袍展現了東方婀娜多姿的美麗。但是大家在看完一些滿清後妃們的旗袍就對電影的描述生了質疑。不過我們可以肯定旗袍這一傳統服飾在我國古代到現代所佔據的重要地位。電影中的旗袍展現的只是一部分旗袍的美麗,真正旗袍的魅力卻遠遠不止這些。
在近代為了消除階級之間的差別,以及對於先進文化的追求,旗袍作為人們日常的服飾,也進行了一番改良。不但在厚度上越來越薄,在行動上也越來越方便,以前這旗袍可不止一層,但是在近代隨著擺地旗袍,馬褂旗袍的產生讓它變得越來越受人們歡迎。並且我們可以在一些電影作品中看到真實的阮玲玉,蝴蝶等等將旗袍穿出比現代電影中更加多姿的美。最後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旗袍都是彰顯東方美的最佳衣著。
⑻ 請問哪裡有老上海名媛的照片,就是那些穿旗袍的,老上海的海報
在傾城網上: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02/0012_1730193079.html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02/0012_1731092569.html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02/0012_1731552919.html
⑼ 誰有老上海風情穿著旗袍的女人的圖片 要大一點的
我有很多怎麼傳給你?
⑽ 想要拍老上海花樣年華感覺的,,穿旗袍的女人那種味道的
淮海路 雁盪路 或者你直接去上海 影視城 去那裡拍絕對有感覺人家拍戲都去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