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Ⅱ 校服的歷史.
、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Ⅲ 中國校服什麼時候改革啊
教育部的網站
Ⅳ 中國校服的基本樣式是誰發明的,求具體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Ⅳ 中國大陸校服什麼時候改革
中國校服這幾十年是不會改革了...
額...教委為了發揚傳統保守的風范...
讓學生們統一穿水桶裝...
一般COSPLAY店都有日本水手服賣...
Ⅵ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生活的一些回憶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恐怕只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當然由於各自的價值觀不同,有人認為那是一個恐怖故事,充滿了迫害飢餓等等,而有的則以一種理想主義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那個時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無論處於什麼時代何種社會環境,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油鹽柴米醬醋茶永遠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個所謂政治掛帥的瘋狂時代也不例外。那麼那個時代,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怎麼過的呢?
如果問今天80、90後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會回答,錢最重要。但是如果問70年代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99%都會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消費品都由國家按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標準定量供應,票券就是供應憑證,它直接關繫到每個人每個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麼煙喝多少酒,換句話說,在當時可以用錢買到的東西幾乎都要票券,有錢沒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無法獲得,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甚至可以說是票券的一種補充。大體上說,當時的票券分為2種,一種是糧票,主要用來購買糧食以及糧食製品,糧票又分為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2種,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區發行,只能在當地使用。後者由國家發行,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使用;一種是購物券,主要用於購買各種日用消費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區,糧票和購物券發放的標准不太一樣,比如邊疆地區要比內地多一點;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業發放的標准也不一樣,比如在糧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點,在崗工人要比脫產幹部多一點……因此,當時普通中國人家裡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糧本,二是購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的職工,那還有一個醫療本。而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3種關系,一,戶口關系,二,糧食關系,三,組織關系,這3種關系伴隨了當時普通中國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種關系最為重要,它直接關繫到在計劃體制下,你能從國家那裡獲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業製成品,比如自行車。因此,在改革開放前,票券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家裡最重要的東西。
衣
在色彩上,「灰藍白黑(青)綠」的確是當時中國人衣著的主色彩,大體上說穿灰色的以幹部尤其是中高級幹部為多,藍、白色以工人、普通機關幹部和學生為多,黑(青)色以農民為多,綠色則是軍人的專用色彩。因此從當時人們的穿著的色調和樣式,你大體都可以判斷出他們各自的職業甚至等級,比如穿帶4個兜軍裝的就是軍官,2個兜的就是戰士。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衣著無論在色彩還是在款式上可選擇的餘地都不多,以至於以後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來反映當時中國人在衣著方面的變化。而在當時,父親的衣服改給兒子穿,老大穿剩給老二,老二再傳給老三的現象在當時的中國家庭不是少數。本人就因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運地位於末席,有時候新衣服對於我來說只是過年時的一雙球鞋。對於現在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各種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經成為時尚的一部分。而改革開放前,中小學生最標準的服裝是什麼呢?高年級的學生一般穿仿65式軍服,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而對於中低年級的學生平時著裝沒有特別規定,但是在重大集會和一些集體活動中,白襯衣藍褲子白球鞋紅領巾(或者紅袖套)則是標准著裝,當時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纖為主。至於鞋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布鞋解放鞋還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國人最常穿的,當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麼活動時候才穿皮鞋,而對於很多工人來說,作為勞保的黃色翻毛大皮鞋則四季不離腳。不過,在我記憶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幾種不需要購物券的商品。
食
說到食,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城鎮人口每個月吃多少吃什麼事實上是由國家規定的。糧食分為主糧和雜糧,按照職業和年齡的不同每個人每月可購若干斤,同樣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應,糧食和植物油都由國營糧店供應。而動物性油脂,比如豬油則歸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購買,當然購買豬肉牛肉也要用肉票。當時普通中國城鎮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這兩樣同樣是定量憑票供應。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記得只有醬油,醋,茶葉還有鹽以及一些調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煙(主要是過濾嘴香煙),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這些商品的大到綜合性商場小到2、3個人的小賣部幾乎都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在當時中國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鐵皮或者玻璃罐子裝起來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飯,或者有客人來,或者在學校受到表彰才能從那個神秘的罐子裡面得到一個小小的幸福,而在當時那個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慾望。順便說一句,糖在當時是定量供應,但是准備結婚的人可以憑結婚證得到額外的供應。而在副食品裡面,雞鴨和魚不需要購物券,但對於普通中國家庭來說,雞鴨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節這樣重大的節日才上飯桌的,而魚主要是靠自然生長捕撈,所以有一定的季節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時候的價格卻很便宜,比如抗浪魚,我記得曾經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間。由於當時沒有農貿自由市場,城鎮居民消費的蔬菜則是由國營菜站供應,主要是一些季節性蔬菜,價格寫在一個牌子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當時大多數普通中國家庭,吃飽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資供應貧乏,所以當時城市中飯店酒樓很少,所謂的飯店也主要是賣一些諸如面條米線之類的雜糧食品為主,當然在一些飯館也賣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數居民很少去那裡消費,而且在飯館裡面吃飯,如果沒有糧票,那些鐵面無私的營業員是不會給你一個米粒的,不過當時的物價卻非常便宜,一碗米線或者面條,2兩糧票0.05元到0.15元之間。
住
在改革開放前, 普通城鎮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邊人群)幾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當時城鎮幾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體分為2種,一種是由單位自行建造的或者產權屬於該單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權由單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該單位的職工和家屬,房租水電費等由單位收取,日常維護管理也由單位負責,這種住房一般都是單元樓或者筒子樓,衛生以及居住條件相對較好。另一種則是散布城區各街道的公有房。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後公有化的產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資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權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給沒有單位自建房的職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外的城鎮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也由房管局(所)負責。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雜院,居住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家幾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雜院裡面住過非常快樂的幾年),而且衛生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條街的居民公用一個或者兩個左右的公共廁所,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那時的居民卻覺得沒有什麼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樣,那時候的房租水電等費用卻真的非常便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對於一些鰥寡孤獨的五保戶,這些費用甚至全免。這種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兩勞人員,當時兩勞人員釋放回歸社會,如果沒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戶口到糧食局上了糧食關系,再由街道出個證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請分配間住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行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車,公交車和火車輪船。在市內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車或者公交車,當時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會大城市都沒有計程車,更別說私家車。公交車又分為燃油汽車和電車,不過有一段時期中國可能燃油供應緊張,很多城市的燃油公交車都改裝成燃氣,即在公交車的車頂加裝一個巨大的氣囊,裡面灌注天然氣或者煤氣作為燃料,當時成都很多公交車就做了改裝,看起來非常威風。在那個時候,公交車的票價也非常便宜,票價實行分段收費,即在2至3站之內是2分錢,2至3站以外在此基礎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但我記得一般最高的票價不超過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而少年兒童則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為2種,一種是可以乘坐所有線路的公交車,另一種則是限乘某些線路和區間的公交車。說到行,當然不能不提自行車,自行車是當時中國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擁有一輛「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幾乎是當時每個中國人最炙熱的嚮往,有一輛新「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的自豪感絕不輸於今天有一輛賓士或者寶馬。和絕大多數商品一樣,購買自行車也是要票的,不過這種購物券與其他購物券不同的是它的發放不是全民性質的,它帶有某種福利和獎勵色彩。購買自行車的票一般發放到各單位(好像是由商業局負責發放),再由各單位以抽簽或者獎勵勞模先進工作者的方式分配,那些單位上沒有分配到票或者沒有抽到票的人就只能非常羨慕的看著那些幸運兒往自己家裡推「鳳凰」了。當時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是代表中國家庭富裕程度和社會地位的標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長時間內,自行車盜竊案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犯罪,類似今天的汽車盜竊案。而火車輪船以及長途客車則是當時普通中國人城際出行的主要方式。乘坐飛機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而非財富的象徵。我記得原則上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憑單位介紹信才可以乘坐飛機,以至於有一次我父親因為緊急軍務乘坐了一次軍用飛機,我就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了好幾天,這在今天是看來非常可笑的。因此,火車就成為當時普通中國人長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和今天一樣,當時火車也分為硬座,硬鋪和軟卧三種,不同的是坐軟卧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同樣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原則上能坐軟卧的也同樣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有一次,我坐火車無意中闖入了軟卧車廂於是被乘務員象對待地主崽子一樣趕了出來,於是惡毒地發誓有一天「老子也要坐一把」,多年以後夙願得嘗,卻發現不過爾爾。至於輪船主要是沿江和內海周邊人們的出行工具,和飛機,火車一樣,輪船2等艙以上同樣體現出當時中國社會特有等級制度。當然長途客車可能是當時最平民化也最平等的長途交通工具。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機動車大概可以主要分為客運汽車,貨運汽車和公車三種。客運汽車主要就是那種象大麵包似的客車。貨運汽車則多數都是解放牌的,就是雷鋒開的那種。而公車分為2種,一種主要是北京212吉普,一般為軍隊公檢法等機關的公務車;另一種主要是上海牌轎車,一般為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公務車。和今天一個科級幹部都可能有專車不同的是,當時在中國能夠有自己專車的幹部理論上一般均為地師級以上,地師級以下的幹部可以因為公務調動單位車輛,但是不能專用,比如當時昆明軍區屬於大軍區,而軍區機關內我記得除了幾位主官和政委有專車外,其他下屬職能部門的頭兒上下班都只能騎自行車。
(以上只是對於改革開放前,對於中國社會生活的一點點個人回憶。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生活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比如物價文革後期與改革開放前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比如公車問題,事實上在文革後期公車管理也沒有那麼嚴格了,很多不夠級別的官員已經開始把公車專有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記憶模糊甚至淡忘了,因此文中敘述的部分肯定有錯誤的地方,但是基於自我的記憶以及行文的方便,我以一種靜態的方式來描述那段時光,並不是說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前都是一直處於我所說的狀態,而且由於當時中國事實上處於一種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因此本人對於當時農村以及農民的生活狀態知之甚少,因此所敘述的基本上都在我在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的所見所聞,片面也就在所難免,望見諒。)
http://bbs.tiexue.net/post_3054288_1.html
Ⅶ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7)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校服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Ⅷ 中國校服的由來
【中國校服發展史】
中國一百年校服的變化(19張)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咯,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鏘、鏘~~~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雖說沒有文件強行規定學校必須做,學生必須穿,僅是要求在有條件的重點學校推廣,但好多學校還是做了自己的校服。 二十一世紀一十年代:對於校服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校服將會變得怎樣也不好下結論,我們也不妨試目以待。
網路「校服」,更多在http://ke..com/view/1118095.htm?wtp=pic
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