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琵琶行》中彈琵琶的女子的形象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㈡ 琵琶女的故事
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除了樂天自己遷謫的感懷外,其中的「琵琶女」也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
不過,至今還有幾處疑點琢磨不透,今試剖析之。
故事發生在秋意濃濃的晚上,白大才子在潯陽江邊送別客人。因為喝悶酒沒有歌舞助興,賓主都提不起神來。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相顧無語,心裡那個失落……這時候月亮也失去了光澤(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時水上傳來一陣悅耳的琵琶聲,看到這里不知為什麼總會想到那首「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雖然那也算不上末世。
關於故事情節也不多敘了,直接切入正題了。
首先,琵琶女的身世分析。
在白居易的自序中,琵琶女也就是一位飽歷滄桑的長安倡女。一直沒有弄明白古代的這種倡女和青樓女子有多大的區別(首先聲明沒有歧視的意思),猜測中可能倡女是那種賣藝不賣身的類型的吧!
從她的自述中可以得之,她是從小就被訓練彈琵琶了,到十三歲時已經名列教坊第一部了。精湛的技藝讓各位師傅贊服,閉月羞花的容貌讓同行都嫉妒死了。這樣得出色,自然身後也少不了狂熱的追求者,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如此沉醉在溫柔鄉中。從她後來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很自然流露出來的時候,就知道她當時甚至連隨便抓住哪個王孫公子從良,過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都沒有去想過(當然侯門一入深似海,向來和王孫公子們的糾纏是沒有好結果的,即使是那些先前落魄潦倒的白丁。譬如聽她彈曲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還有李益都一水的薄悻之人),以至於「暮去朝來顏色故」。遇到白居易一夥人的時候,已經鉛華洗盡,滿腔怨恨的商人之婦了。
可能這時候她在想,怎麼沒早點遇到樂天,或者晚出生兩年;小白肯定也在遺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不禁讓人悵然久矣……臨別還留下似是無情卻有情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來勸慰她。
其二,其性格分析。
琵琶女偶遇小白之時,已經從良而嫁做商人婦了。然而溢於言表的是,琵琶女不滿於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也許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說,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也對,不過從她的骨子裡還是充滿了對商人丈夫的不滿,以至於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
看到這里,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商人好可憐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算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是不甘心,畢竟見過大世面的人。一直還是在當時世界上都可以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的人,隨商人來到這蠻荒之地,也不免心有戚戚焉,一副鶴立雞群的慘樣!
琵琶女也許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知稼穡之艱難啊!當然,新婚燕爾的,誰想離開嬌妻去幹活呢!但畢竟商人不是王孫公子,可以為無所事事為她的美貌整日神魂顛倒,要吃飯、生活還得去奔波掙錢的。琵琶女非但不心存欣慰,可以不為後半生發愁了,反而怨恨至深,見識何其短也!
說句不好聽的話,她應該一輩子去賣唱,從良干什麼?她可惜的是「秋月春風等閑度」,戀倦的是「鈿頭銀箅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商人離別之後,留下她坐守空船,雖有良辰美景也行同虛設,只會引發她更多的唏噓感嘆罷了。抱起那見證她繁華半世的琵琶,無限春怨恨芳華,如綿綿不斷散開的漣漪籠罩在整個江面,終於贏得白居易一行人的盛情邀請。
她彷彿拾回了往日的回憶,瞬間閃過一抹少女的矜持與嬌羞!以至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誠然,琵琶女的命運是可憐的,她的性格更是可悲的。閱盡了繁華世事,見識到了世態炎涼,沒有從中解脫,反而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時代的責任,還是她自己的悲哀也就瞭然於心!所以這樣的人也沒有什麼值得同情之處,僅為個人看法。
㈢ 簡述琵琶女的形象及其意義
作者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悲劇,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特別是歌女的不幸遭遇。「夢啼妝淚紅闌干」是對當時社會的強烈控訴。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不但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侮辱、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華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詩人也僅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個人的悲劇,卻沒有認識到這是社會的悲劇,更沒有揭示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根源,這說明作者的階級局限性,他還不可能從本質上來認識和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
㈣ 琵琶行並序中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哪些特點
琵琶行並序中琵琶女的形象具有以下特點:
1、才貌雙全,但受封建社會摧殘的歌女形象。
2、晚景凄涼,遭社會遺棄,滿懷憤懣。
3、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4)琵琶女旗袍圖片擴展閱讀:
琵琶行(白居易詩作),《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資料鏈接:網路-琵琶行
㈤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會的廣大婦女的形象,寫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
白居易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5)琵琶女旗袍圖片擴展閱讀:
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盪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
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㈥ 琵琶行中表現琵琶女高超技術姿色美艷
琵琶行中表現琵琶女高超技術姿色美艷的詩句為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 ,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 ,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 ,初為《霓裳》 後《六幺》 。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 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 收撥當心畫 ,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 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 不知數。
《琵琶行》 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㈦ 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會的廣大婦女的形象,寫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該形象出自《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㈧ 概括琵琶女的形象,她的人生經歷了什麼
琵琶女說自己原是京城歌女負有盛名,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她姓名。曲子彈好後曾經使得技藝高超的樂師佩服,梳妝打扮好了常常被貌美的歌女妒忌。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後來獻彩,彈奏一支曲子能得到的絲綢不知其數。
後來上了年紀,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只得嫁給商人為妻,但是上個月商人出去做生意,把她自己留在了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與她作伴。
㈨ 「琵琶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悲慘凄涼,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會的廣大婦女的形象。寫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㈩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身世
琵琶女說自己原是京城歌女負有盛名,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她姓名。曲子彈好後曾經使得技藝高超的樂師佩服,梳妝打扮好了常常被貌美的歌女妒忌。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後來獻彩,彈奏一支曲子能得到的絲綢不知其數。
後來上了年紀,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只得嫁給商人為妻,但是上個月商人出去做生意,把她自己留在了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與她作伴。
(10)琵琶女旗袍圖片擴展閱讀:
《琵琶行》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消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