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對清朝旗裝描寫,要多點
和碩親王
親王朝冠,與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曾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
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里,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餘與皇子同。
朝珠、朝帶、吉服帶、雨冠、雨衣、雨裳,均與皇子同。崇德元年,定親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八。前舍林,嵌東珠四。後金花,嵌東珠三。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四。服用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滿翠四補等緞。
親王明轎一,木質,灑金,不施幰。蓋、轅、桿皆魨朱飾金。暖轎一,銀頂,金黃蓋幨,紅幃,緞、氈各惟其時。初制,親王明轎廣三尺三寸,地平廣與轎面同。俱施羊肝漆灑金,上下雕玲瓏花卉。直桿、橫桿、撐桿各二,肩桿四,俱朱魨貼金飾。紅布幰衣、油綢雨衣各一。
親王福晉吉服褂,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與皇子福晉同。側福晉冠頂等各飾東珠九。服與嫡福晉同。並按崇德元年,定親王嫡妃冠頂嵌東珠八,側妃嵌東珠七。順治九年,定嫡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側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嫡妃同。
親王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紅蓋,四角皁緣。金黃幨,紅幃,朱轅,輿用金頂。
自親王以下、貝勒以上各側室,均降嫡一等。並按初制,親王妃車、轎紅蓋,紅幃,金黃垂幨,蓋角青緣。其側妃車、轎亦紅蓋,紅幃,蓋角青緣,紅垂幨。
親王世子
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吉服冠、端罩、補服、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同。順治九年,定親王世子冠頂三層,共嵌東珠九。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三。服與親王同。
親王世子明轎一,制同前。暖轎一。紅蓋,金黃幨,紅幃。餘如親王。
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綴為帶。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與親王福晉同。順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親王側妃。其側妃冠頂嵌東珠八。服與嫡妃同。
親王世子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紅幨。餘如親王福晉。初制,親王世子妃轎、車蓋、幃與親王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蓋角青緣,青垂幨。
多羅郡王及郡王長子服飾
多羅郡王
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吉服冠、端罩皆與親王世子同。
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世子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七。前舍林,嵌東珠三。後金花,嵌東珠二。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與親王同。
郡王明轎一,暖轎一。紅蓋,紅幨,紅幃。餘同親王世子。初制,郡王以下、貝勒以上,俱坐明轎,八人舁之,如親王儀。輔國公以上,亦坐明轎,四人舁之。原乘馬者聽。
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吉服冠與世子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吉服褂,綉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與世子福晉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頂嵌東珠七,側妃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嫡妃冠服與世子側妃同。其側妃冠頂嵌東珠七。服用蟒緞、妝緞,各色花、表緞。
郡王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皁幨。餘如親王世子福晉。輿用銀頂。初制,郡王妃轎、車蓋、幃與親王世子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蓋角藍緣,藍垂幨。
郡王長子
郡王長子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郡王長子福晉暖轎及朱輪車,四角藍緣,藍幨。餘如郡王福晉。初制,郡王長子妃轎、車蓋、幃與郡王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四角青緣,青幃,紅幨。
多羅貝勒
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
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綉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珠絛用石青色。餘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絛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後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
貝勒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
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
貝勒夫人暖轎及朱輪車,四角皁緣,皁幃。餘如郡王長子福晉。初制,貝勒夫人轎、車與郡王長子側妃同,其側夫人轎車,紅蓋,藍緣,藍幃,紅幨。
多羅貝勒、固山貝子服飾
多羅貝勒
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
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綉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珠絛用石青色。餘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絛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後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
貝勒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
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
貝勒夫人暖轎及朱輪車,四角皁緣,皁幃。餘如郡王長子福晉。初制,貝勒夫人轎、車與郡王長子側妃同,其側夫人轎車,紅蓋,藍緣,藍幃,紅幨。
固山貝子
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遇賞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貝勒。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團。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貝勒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一。吉服帶與貝勒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五。前舍林,後金花,各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藍寶石一。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六,舍林增嵌東珠一,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一。服與貝勒同。
貝子明轎一,暖轎一。紅蓋,紅幨,青幃。餘如貝勒。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餘皆與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嫡夫人冠頂嵌東珠五。側夫人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嫡 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五。服與嫡夫人同。
貝子夫人車,紅蓋,青緣,青幃,紅幨。初制,貝子夫人車與貝勒側夫人同。其側夫人車,青蓋,紅緣,青幃,紅幨。
鎮國公、輔國公服飾
鎮國公
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頂用紅寶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里。補服前後綉四爪正蟒方補。朝服、蟒袍、朝珠與貝子同。
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吉服帶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四。前舍林,嵌東珠一。後金花,嵌綠松石一。帶如貝子。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五,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補。餘與貝勒同。
鎮國公明轎一,暖轎一。皁蓋,紅幨,皁幃。餘如貝子。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綉花八團。餘皆與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嵌東珠五。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四。服與嫡夫人同。
鎮國公夫人車,朱輪,皁蓋,紅緣,皁幃。紅幨。自公夫人以上,蓋、幃均用雲緞,鎮國將軍夫人以下用素緞。並按初制,鎮國公夫人車蓋、幃與貝子側夫人同。其側夫人車,青蓋,藍緣,青幃,紅幨。
輔國公
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前舍林,嵌綠松石一。後金花,嵌寶石一。帶如鎮國公。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四,舍林、金花、帶、服色俱與鎮國公同。
輔國公明轎一,暖轎一。青蓋,紅幨,青幃。餘如鎮國公。自輔國公以上,用輿夫四。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與鎮國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夫人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嵌東珠四。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三。服與嫡夫人同。
輔國公夫人車,朱輪,皁蓋,青緣,皁幃,紅幨。初制,輔國公夫人車蓋、幃與鎮國公側夫人同。其側夫車,青蓋,藍幃,紅幨。
宗室將軍服飾
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吉服冠頂用珊瑚。補服前後綉麒麟。餘皆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鎮國將軍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鑲圓版,嵌紅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中節嵌東珠,帶用金鑲方玉版,各嵌紅寶石一。補服綉麒麟,餘與鎮國公同。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鎮國將軍夫人車,朱輪,皁蓋,青緣,皁幃,紅幨。初制,鎮國將軍夫人車蓋、帷與輔國公側夫人同。
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綉獅。餘皆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輔國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帶用圓金版。順治九年,定冠頂改銜紅寶石,中節嵌小紅寶石一。帶如鎮國將軍。補服綉獅。餘與鎮國公同。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輔國將軍夫人車,朱輪,青蓋,紅幨,青幃。初制,輔國將軍夫人車蓋、帷皆以藍緞為之,紅垂幨。
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補服前後綉豹。餘皆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國將軍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玲瓏J4金方鐵版。順治九年,定冠頂上銜紅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圓版。補服綉豹。餘與鎮國公同。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奉國將軍淑人車,均朱輪,皁蓋,皁幃,皁幨。初制,奉國將軍淑人及奉恩將軍恭人車,蓋、幃、幨皆以青緞為之。
奉恩將軍
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綉虎,餘皆視武四品,惟衣裾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用紅色。順治九年,定奉恩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鑲銀圓版。補服綉虎,餘與鎮國公同。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奉恩將軍恭人車,均朱輪,皁蓋,皁幃,皁幨。初制,奉國將軍淑人及奉恩將軍恭人車,蓋、幃、幨皆以青緞為之。
公主及額附服飾
固倫公主
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崇德元年,定固倫公主冠頂嵌東珠八。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
固倫公主暖轎一,金頂朱輪車一。皆金黃蓋,紅幃,紅緣,蓋角金黃幨。初制,固倫公主車轎蓋以金黃緞為之,蓋角垂檐皆紅緣。
固倫額駙吉服冠,頂用紅寶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帶用金黃色。餘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倫額駙冠服與貝子同。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六。舍林嵌東珠二。金花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一。
和碩公主
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與固倫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碩公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固倫公主同。
和碩公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紅幃,蓋角金黃緣。餘同固倫公主。和碩公主以下、縣主以上,輿用銀頂。並按初制,固倫公主車、轎皆紅緞為之,蓋角亦金黃緣。
和碩額駙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餘與鎮國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碩額駙冠服與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階服用。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四,舍林嵌東珠一。金花嵌綠松石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
諸格格服飾
和碩格格(郡主)
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與和碩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和碩公主同。
郡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紅幃,紅幨,蓋角皁緣。餘如和碩公主。初制,郡主蓋、幃與和碩公主同,惟蓋角青緣。
郡主額駙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嵌東珠一。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八年,定冠、帶與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補服。
多羅格格(縣主)
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與郡主同。崇德元年,定縣主冠頂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蟒緞、妝緞,各樣花、素緞。
縣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青幨,蓋角青緣。餘如郡主。初制,縣主蓋、幃俱同和碩公主,惟蓋角藍緣。
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縣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每片嵌紅寶石四。
多羅格格(郡君)
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龍袍、領約、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同縣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服與縣主同。
郡君車,紅蓋,紅幨,青幃,蓋角青緣。初制,郡君車蓋紅緞為之,藍幃,蓋角藍緣。
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額駙冠頂上嵌藍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
固山格格(縣君)
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與郡君同。崇德元年,定縣君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郡君同。
縣君車,皁蓋,紅幨,皁幃,蓋角紅緣。初制,縣君車蓋青緞為之,蓋角紅緣。
縣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縣君額駙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J4金方鐵版四片。
格格
鎮國公女鄉君車,皁蓋,皁幃,紅幨,蓋角青緣。初制,鎮國公女鄉君車蓋、幃亦以青緞為之,蓋角藍緣。
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同縣君。
輔國公女鄉君車,青幃,蓋去緣飾。餘如鎮國公女。郡君以下車皆朱輪。並按初制,輔國公女鄉君車青蓋、藍幃。
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與鎮國公女鄉君同。崇德元年,定鄉君冠頂嵌東珠二。順治九年,定鎮國公女鄉君冠頂嵌東珠三。服與縣君同。
鄉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鄉君額駙冠用金頂。帶用J4金圓鐵版四片。
另外清時還規定親王、郡王、貝勒側室女,封授視嫡降二等。冠、服各視所降品級服用。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側室女,雖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與鄉君同。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2)旗袍行隔君四季通用擴展閱讀
1、婉約美
作為典型展現女性婀娜身材線條的服飾,穿上旗袍的女人們渾身被緊緊包裹著,走路的時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動著纖細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舉手投足間,屬於女性的柔軟與美麗便一覽無遺。在中國的歷史上,古典婦女們給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極致,婉約清麗,含蓄內斂,十足水做的美人兒。
而旗袍的出現,則是讓這些弱質纖纖的美人們不露痕跡地將自己的美與氣質展現出來,或清純,或妖艷,或俏麗,或賢淑,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總之,旗袍演繹出了各種女人的美與婉約來。
2、曲線美
穿著旗袍對於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現出一種玲瓏的曲線美。這對於嬌小的東方女人來說,塞進旗袍里的自己彷彿一下子變挺了,自信十足,因為不管是身材還是氣韻,都是這件或簡約或華美的旗袍給彰顯出來。
相較之下,外國的女人穿起旗袍來實在差得太多了,要麼肩膀過寬,要麼手臂太粗,要麼就是屁股太大,總給人一種那裡不對勁的地方,破壞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設計上遵循上緊下松的原則,既能展現出東方女人的體態美和精緻的臉龐,同時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夠圓潤等身材缺陷,對於東方的女人們來說,實在是難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緊實包裹著女性身體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貴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開叉的設計卻泄露了人內心最隱秘的願望,將女性修長優美的腿部悉數展露。
伴隨著小碎步,那道若隱若現的美好風景也讓人不由得心猿意馬起來。旗袍將東方別具特色的性感與含蓄美演繹到極致,無時無刻不展現出女人們楚楚動人的身姿。
C. 四季古詩各有哪幾句
清代女詩人吳絳雪的<春夏秋冬>全文
《春》詩: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日月長
《秋》詩: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冬》詩: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別包含了一首七言絕句,即:
鶯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鶯。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日月長;
長月日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紅爐透炭炙寒風, 炭炙寒風御隆冬;
冬隆御風寒炙炭, 風寒炙炭透爐紅。
D. 杭州四季青到杭州旗袍一條街怎麼走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漢字是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元號系統。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據網上搜索,大約有十餘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3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9%的書面資料,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台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海》是目前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國際標准萬國碼(Unicode)6.2版的漢字數達到7.68餘萬漢字。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多元碼)可以打出萬國碼所有漢字,其中,國務院於2013年8月19日頒布實施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1~3碼首屏即見,不需按翻頁鍵(PgDn)尋找。1碼加翻頁可見該筆形的所有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共3500字)。
E. 女子穿旗袍如何行禮
穿旗袍應該這樣行禮:
雙手放在身體左側,側身,
雙腿微微彎曲,身體稍微向下蹲點後起身。
F. 穿旗袍應該怎樣行禮
你好! 穿旗袍應該這樣行禮:
雙手放在身體左側,側身,雙腿微微彎曲,身體稍微向下蹲點後起身。
答題人:心向善美而行從仁義
G. 穿旗袍時應如何行禮旗袍的來源
來源:
旗袍本是滿族旗人婦女的土著服裝。以後漢族婦女穿著的也多起來,並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女式服裝。
據說,最早穿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藍布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紛紛加以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又表示贊揚。於是,旗袍一時間竟成為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點是寬大、平直、衣至長足;而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世紀20 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起初式樣與清末的差不多。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至20 代末,由於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總的說是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
到了30 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時旗袍式樣的變化主要是在領、袖和衣長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後又流行起低領來。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也大致如此。
從40 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