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新娘蒙紅蓋頭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有什麼寓意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文化不斷的融合,現在人們在結婚的時候有兩種類型的婚禮。第一種是西式婚禮,即將結婚的新人穿上婚紗和西裝在教堂里向上帝許諾。另一種便是中式婚禮,雙方戴著鳳冠霞帔,在好友和親人的面前拜堂成親。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直從古流傳到現在。在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很久之前的習俗,例如:在新婚之夜鬧洞房,第二天,新婦向婆婆進酒等。相信,不管在哪裡的小夥伴,都會看到一幕便是新娘蒙著紅蓋頭被新郎娶進門。
人的一生中有三大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是結婚。給新娘子蓋上紅蓋頭是為了圖吉利。紅色這一顏色在我國古代代表著吉利,在人們眼裡是幸福的徵兆。新娘子蓋上紅蓋頭,在由新郎揭開。寓意著這對夫妻在眾人的祝願下,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㈡ 古代公主嫁妝清單,一般有些什麼
1、針線盒,自古針線便是女紅的必須品,會不會女紅便是判斷女子是否可以成為賢妻良母的標准。陪嫁備針線盒有個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娘家庭溫馨、幸福,做為人尊敬的巧手能幹新娘。因此,針線盒也成了女子陪嫁的必須品,古時候無論是貧民老百姓還是大家的千金小姐嫁妝都要備它,婚後更是用它作為生活和消遣的一個工具。
2、壓錢箱 ,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古代女子嫁妝清單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3、鴛鴦枕 ,鴛鴦從古至今都是愛情的永恆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餘生。因此也多用來形容相互扶持的,相親相愛的夫妻。「鴛鴦枕」陪嫁則更是表達了對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的美好祝願。
4、龍鳳毛巾 ,龍鳳毛巾,顧名思義一條龍巾,一條鳳巾,一般是要准備兩條的,新娘新郎各一條。其實,毛巾自古就是喜慶的象徵。在新娘的嫁妝上備上毛巾,不僅是為了烘托結婚的喜慶,更是為了表達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們的婚後生活溫馨貼意、長長久久、幸福甜蜜。
5、喜盆,喜盆,又叫聚喜寶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妝的喜盆要用紅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後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則證明婆婆正式接納了媳婦。喜盆中還要放置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紅棗、蓮子、桂圓,以寓意早生貴子;大蔥和明子,以祝福將來生孩子聰明等等。
6、喜梳,喜梳也是中國古代傳統嫁妝的必備物品。在婚禮前夜,新娘由長輩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堂。婚禮後,還要將新郎和新娘的頭發梳在一起,秤之為「結發」,有「結發夫妻」「白頭偕老」之意。
7、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8、都斗,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男方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兒嫁過去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松無憂的富裕生活。
9、剪刀,是古代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綉,共享人生的榮華富貴。
10、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11、綉花鞋,鞋與「偕」同音,寓意夫妻相親相愛,長相廝守,在花繁錦綉的美好歲月中白頭偕老,共沐生活的瑰麗與芬芳。
12、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准,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㈢ 古代新娘的帽子被稱為什麼
向紅色手帕的叫做蓋頭,像桂冠似的叫鳳冠。
㈣ 古代皇後妃子戴的帽子,舊時女子出嫁時戴的禮帽叫什麼冠
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叫冕旒,也用作皇帝的代稱冕(corona)。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皇後是鳳冠。但不是皇後妃嬪戴的那種有鳳龍圖案的冠。而是彩冠,即花冠等(女子的一種冠飾),上頭有假花或其他吉祥圖案。肯定有。但鳳龍圖飾的,只能是貴族富家。戴冠,所受重量可不輕,雖然如此,依舊很是討女子喜歡。到了明代,更是流行,而新娘戴的冠也被稱為「鳳冠」。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頭冠叫鳳冠,服飾叫霞帔,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
鳳冠: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㈤ 球古代新娘裝束圖+描寫
我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哪個朝代的,不過大致的稱呼有:夫君、官人、相公、老爺、大人,這個美圖給你欣賞吧,我很喜歡
㈥ 古人的帽子為什麼帶個紅色的球
古人戴帽有講究
呂永海
(選自《語文報·高一版》824期)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國語》有雲:「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帽子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下面我們就對「帽」的種類和適用場合做一番探究。
冠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如:「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而且要「冠而字」「以敬其名」。這種冠禮是一輩子的大事。應該戴帽而未戴的,是不合禮儀的。有人為了合乎禮儀,甚至獻出了生命。例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絲繩)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而冠不免。」這是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啊,結果被人砍死。
冕「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冕」是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如「故天子裯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弁古代貴族男子戴的一種僅次於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用,分為兩種。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是文冠,在祭祀時用;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是武冠,冠上鑲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在田獵戰伐時用。如:「不說(tuō脫掉)弁而死於崔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胄古代戰士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móu)」,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則多稱「盔」。如:「左右免胄而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杜甫《垂老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南鄉子》)
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東漢會要》)「幘」的意思是:嚴密保護頭發。由此看來,「幘」就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巾幘,或稱帕頭。「幘」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逐漸成為主要的冠帽。如:「文武官皆免冠著幘。」(《晉書·輿服志》)
巾就是裹頭布。「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釋名·釋首飾》)意思是說二十歲成人之後,貴族戴冠,而百姓只能戴巾。至於「巾」是如何發展來的,《玉篇》解釋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可見「巾」原本是勞動人民帶在身上的擦汗布,為了禦寒或防曬,有時也裹在頭上當帽子用,於是便成了頭巾。「巾」後來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中漸漸流行,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陌頭是一種平民的頭巾,也稱「絡頭、綃頭、幧頭」等,如:「綃頭綃紗也,鈔發使上從也,或曰陌頭,言其從後縱橫陌而前也。」(《釋名·釋首飾》)
因為帽子的頂部要收針,手工織的收的不好的話裸著很難看。用個毛線球的話就可以遮住收針的部分了。也不一定是毛線球,還有可能是弄個小尖尖之類的。
㈦ 古代新郎新娘的帽子的圖片
http://image..com/i?z=3&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21&tn=image&word=%B7%EF%B9%DA%CF%BC%E0%FA&pn=20
㈧ 古代孝子戴孝帽,帽子上有好多紅絨球,這有什麼說法嗎
嗯,古代孝子戴孝冒帽子上有好多榮紅榮球啊,就是紅色的是證明是村孫子輩
㈨ 中國古代婚禮有幾種類別
2種。
1、周制婚禮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裡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雲霞。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
婚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朴干凈,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後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商周時期的昏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2、發展型婚禮
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後世中國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其它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展型」。
婚禮是什麼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後的戰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後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一天。
與後世婚禮不同,先秦至兩漢婚禮,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節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雲:「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婚禮有了賀客和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
婚禮的歡慶的氣氛本是生民常態,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後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則來自滿族。根據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像征。
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一席。到後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9)古時候新娘帽子多少個球擴展閱讀:
中式婚禮婚禮禁忌:
1、 生花易於枯萎,故婚事諱之,只有連招花和石榴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閏女出嫁,誠等丈夫,後者則意諭多子多孫。
2、新婦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
3、安床後到新婚前夜,準新郎忌一個人獨睡新床,要找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則俗謂〝困空鋪,不死尪,亦死某″認為是凶兆。
4、結婚當天, 新娘出門時, 姑嫂均要迴避, 不能相送。因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掃"同音, 都不吉利。
5、成親之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發哭發,不哭不發″不哭的話反而禁忌。
6、 婚後三日,新人回門,須在當天日落以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宿。萬一有特殊原因無法回家,夫妻也要分開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7、 迎娶途中,若花轎和花轎相逢,叫做〝喜沖喜″,會帶來不祥。解決的辦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雙方媒人各以預備的花交換,這叫做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