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旗袍单排扣牛仔布

旗袍单排扣牛仔布

发布时间:2021-08-08 13:20:28

① 近现代史上服装都有些什么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1、20世纪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长袍。太平天国有着与清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的制服。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装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这时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部有装饰;之后衣身变短,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别高。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娘饰。
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帽或阔边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关。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2、20世纪20至30年代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西式服装穿着方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妇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2.2.1男芒服饰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袋盖,门襟7粒扣,袖口钉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样式。这是民国中后期起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的装束,即将长袍、西服裤、补帽和皮鞋组合起来穿。这是中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男子服饰式样,不失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之气。文雅中显露干练。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长袄长至臀围线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口肥大宽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下摆有直角,圆角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在留日学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服、西式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还在穿宽衣大绣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放足以后,女子的鞋袜随之改变,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妇女已经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时代背景
中国在这个时期处于战争叫期,虽然经济上遭受打击,社会也动荡不安,但是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里,西式服装的引进并没有停止脚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时装专刊,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以及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的流行信息,而时装表演到此时已经是展示服装的重要途径。当时上海的时尚也辐射到东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饰及形象
3.2.1 男子服饰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变化已经不大显著,基本沿用前一时期的服装样式。
3.2.2女子服饰
(1)旗袍。旗袍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妇女通用的标准服,各个阶层的妇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减短长度,减低领高和省去一些烦琐的装饰,总体上更加轻便、适体,同时借鉴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装饰和设计手法,如将边衩收为前衩,将单襟改收为双襟,并存领、袖、肩等处加以处理,形成了如开钗领、 荷叶袖等有新意的变化。
到了30年代后期,引进的西式女服饰饰种类相当齐全。这些服装的广泛传播,已经具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时装”的意味。
(2)内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为新式的女性内衣。
(3)披风,有单有夹,长度一般到膝盖部位,色彩丰富。披风的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往往不用,任其敞开。
(4)大衣。此时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炮。

4、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4.2典型服饰及形象
4.2.1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装,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2)衬衫。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
(3)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4.2.2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饰品 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5、20世纪60至70年代
5.1 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在颜色上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色军装,戴草绿色军帽,扎宽皮带,佩戴毛泽东像章,手拿红色语录本,背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老三色(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6、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热”。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6.2典型服饰及形象
6.2.1男子服饰 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便装有夹克。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色、酱红、湖蓝、米色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色。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6.2.2女子服饰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当时的主要服装式样有:春秋装、衬衫、西装套装、羽绒服、各式大衣、皮夹克、皮风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1)春秋装。翻领,翻驳头,门襟钉3粒纽,两只有袋盖的暗袋。这是女青年和中年妇女都较喜欢的款式。
(2)女衬衫。70年代后期女式衬衫有两种时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衬衫的长尖型硬领,另一种是在衬衫的领边和襟上都镶较宽的荷叶边。进入80年代后,女式衬衫的变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夹克式、西装式、馕拼式等。看的外形蓬松。背缝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细。领有翻折领、松紧领、无领等,款式各异。
(3)西服套装。基本款式是翻驳领。两粒纽,只有袋盖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妇女穿着。。 (4)羽绒服。以涂层尼龙布为面料,内部填充羽绒或羽毛。
(5)健美裤。一种黑色弹力针织踏脚裤。之后材料、颜色、放松度也有变化。
6.2.3服饰品
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复,此时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米色、绿色等。同时西方的运动鞋也被引入中国,因为起初只有一个品牌“NIKE”而被称为“耐克鞋”。手套、围巾、帽子、提包等附属物的使用也不仅考虎实用机能,而要通过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来取得整体的审美效果。夏季开始流行用遮阳镜。
改革开放以后又可以烫发和化妆,起初大家烫成大波浪为时髦,而后就有了和国际时尚接轨的各种发式。

7、20世纪90年代
7.1 社会背景
与以前各个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服装是与国际通行服装最为相似的一个时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时髦女子的着装与国际时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饰及形象
7.2.1 男子服饰
男了服饰的品帅和七八十年代大体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显变化。西装的驳头明显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纽扣的西装,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处的宽大奔裤、太子裤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裤子。此外,还有一种在裤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并有两条装饰线的尺寸宽大的板裤。这个时代的男子服饰讲究休闲,有各种非正式的便装,比如各种绞花棒针编织衫、牛仔、卡其夹克、连帽运动夹、棉麻织物制作的西装领或方领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饰
当时比较典型的服装有:短小厂装、吊带背心和吊带长裙、喇叭裤、超短裙等。
(1)职业套装。与80年代的挺括外观不同恢复了纤长主题轮廓,不用 垫肩,讲究柔软裁剪,合体,带有温和的女性特征。
(2)短小上装。通常用有弹性的针织物制成,紧体,胸、腰处的凹凸曲线十分不明显。款式多样,长袖、短袖、烟囱领和鸡心领等都有,衣长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为“露脐装”。
(3)喇叭裤。这个时候的喇叭裤裤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拢但不非常紧,整体更加流畅。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种材新型化纤材料、弹力材料等。后整理的技术使其外观肌理更加丰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宽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宽的“A字形裙”
7.2.3 服饰品
女鞋盛行厚底宽头的样式,到了20世纪末的夏季流行不穿丝袜,在脚趾甲上涂指甲油时髦了起来,美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烫发先流行青春型的直发后来是染色的前卫形碎发。

怎么样穿旗袍显得有女人味呢什么款式的旗袍比较好看

旗袍其实是上海的女人们非常钟爱的一款服饰,其中蕴含了中西文化,我认为开叉的旗袍会比较好看,并且中式的旗袍也会很好看,我相信爱美的女士们穿上一定会显得很有女人味的。

说到旗袍,旗袍的样式和种类都非常多。分为高领,低领,双排扣,单排扣,高腰,低腰,开胸等种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款式来穿旗袍,旗袍对身材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并且在搭配旗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一些单品的搭配,以及发型和鞋子的搭配。我们可以选择大波浪发型,也可以选择盘头的发型,来彰显女士们的气质。

③ 从辛亥革命到近代的服装变迁 论文

摘自:http://wenku..com/view/a37be5d1240c844769eaee24.html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1、20世纪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长袍。太平天国有着与清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的制服。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装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这时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部有装饰;之后衣身变短,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别高。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娘饰。
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帽或阔边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关。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2、20世纪20至30年代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西式服装穿着方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妇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2.2.1男芒服饰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袋盖,门襟7粒扣,袖口钉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样式。这是民国中后期起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的装束,即将长袍、西服裤、补帽和皮鞋组合起来穿。这是中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男子服饰式样,不失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之气。文雅中显露干练。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长袄长至臀围线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口肥大宽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下摆有直角,圆角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在留日学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服、西式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还在穿宽衣大绣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放足以后,女子的鞋袜随之改变,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妇女已经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时代背景
中国在这个时期处于战争叫期,虽然经济上遭受打击,社会也动荡不安,但是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里,西式服装的引进并没有停止脚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时装专刊,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以及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的流行信息,而时装表演到此时已经是展示服装的重要途径。当时上海的时尚也辐射到东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饰及形象
3.2.1 男子服饰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变化已经不大显著,基本沿用前一时期的服装样式。
3.2.2女子服饰
(1)旗袍。旗袍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妇女通用的标准服,各个阶层的妇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减短长度,减低领高和省去一些烦琐的装饰,总体上更加轻便、适体,同时借鉴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装饰和设计手法,如将边衩收为前衩,将单襟改收为双襟,并存领、袖、肩等处加以处理,形成了如开钗领、 荷叶袖等有新意的变化。
到了30年代后期,引进的西式女服饰饰种类相当齐全。这些服装的广泛传播,已经具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时装”的意味。
(2)内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为新式的女性内衣。
(3)披风,有单有夹,长度一般到膝盖部位,色彩丰富。披风的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往往不用,任其敞开。
(4)大衣。此时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炮。

4、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4.2典型服饰及形象
4.2.1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装,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2)衬衫。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
(3)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4.2.2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饰品 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5、20世纪60至70年代
5.1 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在颜色上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色军装,戴草绿色军帽,扎宽皮带,佩戴毛泽东像章,手拿红色语录本,背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老三色(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6、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热”。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6.2典型服饰及形象
6.2.1男子服饰 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便装有夹克。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色、酱红、湖蓝、米色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色。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6.2.2女子服饰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当时的主要服装式样有:春秋装、衬衫、西装套装、羽绒服、各式大衣、皮夹克、皮风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1)春秋装。翻领,翻驳头,门襟钉3粒纽,两只有袋盖的暗袋。这是女青年和中年妇女都较喜欢的款式。
(2)女衬衫。70年代后期女式衬衫有两种时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衬衫的长尖型硬领,另一种是在衬衫的领边和襟上都镶较宽的荷叶边。进入80年代后,女式衬衫的变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夹克式、西装式、馕拼式等。看的外形蓬松。背缝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细。领有翻折领、松紧领、无领等,款式各异。
(3)西服套装。基本款式是翻驳领。两粒纽,只有袋盖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妇女穿着。。 (4)羽绒服。以涂层尼龙布为面料,内部填充羽绒或羽毛。
(5)健美裤。一种黑色弹力针织踏脚裤。之后材料、颜色、放松度也有变化。
6.2.3服饰品
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复,此时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米色、绿色等。同时西方的运动鞋也被引入中国,因为起初只有一个品牌“NIKE”而被称为“耐克鞋”。手套、围巾、帽子、提包等附属物的使用也不仅考虎实用机能,而要通过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来取得整体的审美效果。夏季开始流行用遮阳镜。
改革开放以后又可以烫发和化妆,起初大家烫成大波浪为时髦,而后就有了和国际时尚接轨的各种发式。

7、20世纪90年代
7.1 社会背景
与以前各个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服装是与国际通行服装最为相似的一个时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时髦女子的着装与国际时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饰及形象
7.2.1 男子服饰
男了服饰的品帅和七八十年代大体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显变化。西装的驳头明显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纽扣的西装,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处的宽大奔裤、太子裤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裤子。此外,还有一种在裤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并有两条装饰线的尺寸宽大的板裤。这个时代的男子服饰讲究休闲,有各种非正式的便装,比如各种绞花棒针编织衫、牛仔、卡其夹克、连帽运动夹、棉麻织物制作的西装领或方领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饰
当时比较典型的服装有:短小厂装、吊带背心和吊带长裙、喇叭裤、超短裙等。
(1)职业套装。与80年代的挺括外观不同恢复了纤长主题轮廓,不用 垫肩,讲究柔软裁剪,合体,带有温和的女性特征。
(2)短小上装。通常用有弹性的针织物制成,紧体,胸、腰处的凹凸曲线十分不明显。款式多样,长袖、短袖、烟囱领和鸡心领等都有,衣长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为“露脐装”。
(3)喇叭裤。这个时候的喇叭裤裤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拢但不非常紧,整体更加流畅。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种材新型化纤材料、弹力材料等。后整理的技术使其外观肌理更加丰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宽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宽的“A字形裙”
7.2.3 服饰品
女鞋盛行厚底宽头的样式,到了20世纪末的夏季流行不穿丝袜,在脚趾甲上涂指甲油时髦了起来,美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烫发先流行青春型的直发后来是染色的前卫形碎发。

④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旗袍单排扣牛仔布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⑤ 陈赫前妻博眼球,穿旗袍上衣却混搭阔腿裤,对此你怎么看

陈赫是喜剧界的佼佼者, 无论是在综艺节目中还是在舞台上,这张富有表情的面孔都充满了喜悦,但张子轩的婚姻出轨使“好男人”的形象永远消失了, 尽管他的前妻徐婧不比张子轩漂亮,但从外表和身材上来说,她完全是个大美女, 婚姻失败后,徐婧始终保持非常低调的状态, 如今,徐婧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环游世界,生活时尚和肆无忌,的穿着上,他的着装风格也越来越时尚, 就像这款旗袍上衣搭配阔腿裤一样,可以说相当抢眼。

现在徐婧也有一个新的外国男朋友,离婚的六年后,不仅拥有最美丽的外表,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爱情, 离婚不是失败, 做自己真的很令人兴奋。她的旅行,不单是看了什么风景,吃了什么美食,花费多少钱,也是遇见什么人或事,和未知的自己对话,邂逅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旅行能拓宽世界,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我们多多少少会去旅游,习惯于高声说话,到了安静的地方会自然而然控制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加行为上的控制能让我们在旅行中收获不小,而且,旅途有危险的存在,也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但也有让人记一辈子的温暖,希望所有在爱情里受过伤害的姑娘都能像许婧那样活出自己的模样,除了爱情,还有其他值得追逐的东西。

⑥ 现在北京,10月15回家结婚,需订制中山装,旗袍各一套,求好的店推荐。有什么猫腻么拜谢。

2.6 毛呢服装 woolen garment
由纯毛、毛混纺织物为面料制成的服装。
2.7 棉布服装 cotton clothes
由全棉、棉混纺织物制成的服装。
2.8 丝绸服装 silk garment
由天然丝、人造丝、合成丝织物制成的服装。
2.9 化纤服装 chemical fiber garment
由各种化学纤维织物制成的服装。
2.10裘革服装 fur or leather garment
由裘皮或革皮制成的服装。
2.11羽绒服装 down garment
内充羽绒的服装。
2.12人造毛皮服装 artificial fur and leather garment
由天然或化学纤维仿各种毛皮的织物为面料制成的服装。
2.13男式服装 men's wear
成年男子穿着的服装。
2.14女式服装 women's wear
成年女子穿着的服装。
2.15儿童服装 children's wear
适合儿童穿着的服装。
2.16婴儿服装 infant's wear
适合周岁以内婴儿穿着的服装。

3 服装成品
3.1 上装
3.1.1 西服 suit
西式上衣。按钉纽扣不同,可分为单排口西服、双排扣西服等;按驳头不同,可分为平驳头西服、戗驳头西服等。
同义词:西装
3.1.2 中山服 zhongshan jacket
根据孙中山先生曾穿着的立领、贴袋衣服的式样演变而成的上衣。
同义词:中山装
3.1.3 军便装 undress uniform
仿军服式样的上衣。
3.1.4 青年服 young men's jacket
立领、三开袋或三贴袋式样的上衣。 ·
3.1.5 茄克衫 jacket
衣长较短,宽胸围、紧袖口、紧下摆式样的上衣。
3.1.6 猎装 hunting coat
原打猎时穿的服装,现在已发展为日常生活穿的多口袋、开背叉式样上衣,有短袖、长袖之分。
3.1.7 衬衫 shirt(男)、blouse(女)
穿在内外上衣之间,也可单独穿用的上衣。男衬衫通常胸前有口袋,袖口有袖头。
3.1.8 中西式上衣 eastern and western style coat
中式,装袖的上衣。
3.1.9 中式上衣 Chinese style coat
中式领,连袖的上衣,有单、夹之分。
3.1.10 牛仔服 cowboy wear
原美国西部牛仔穿的上衣,现在已发展为日常生活的上衣,多用坚固呢制作。主要有牛仔茄克衫、牛仔衬衫、牛仔背心等品种。
3.1.11 棉袄 cotton wadded jacket
内絮棉花、化纤棉、驼毛等保暖材料的上衣。有中式棉袄、中西式棉袄之分。
3.1.12 羽绒服 down wear
内充羽绒的上衣,具保暖性,为寒冷地区穿着。
3.1.13 防寒服 cotton wadded jacket
内絮化纤棉等保暖材料的上衣。款式不拘。
3.1.14 背心 vest
无袖上衣。可穿于外衣之内,也可穿于外面,便于双手活动。主要有西服背心,棉背心,羽绒背心等品种。
同义词:马甲、坎肩

3.2 下装
3.2.1 西裤 trousers
裤管有侧缝,穿着分前后,注意与体型协调的裤。
3.2.2 西短裤 short pants
工艺上与西裤基本相同,裤长在膝盖以上的短裤。
3.2.3 中式裤 Chinese style slack
传统的大裤腰,无侧缝,无前后之分的裤。
3.2.4 背带裤 overalls
有背带的裤。
3.2.5 马裤 riding breeches
骑马时穿的裤腿收紧的裤。
3.2.6 灯笼裤 knickerbockers
裤管宽大、脚口收紧似灯笼状的裤。
3.2.7 裙裤 culotte
裤管展宽、外观似裙的裤。
3.2.8 牛仔裤 jeans
为美国拓荒时期,以帆布制成的坚牢工作裤所演变而来,现多用坚固呢制成的裤。
3.2.9 连衣裤 jumpsuit
上衣与裤子相连接的服装。
3.2.10 喇叭裤 bell-bottom trousers
裤腿呈喇叭状的西裤。
3.2.11 棉裤 cotton wadded trousers
内絮棉花、化纤棉、驼毛等保暖材料的御寒裤。
3.2.12 羽绒裤 down wadded trousers
内充羽绒的御寒裤。
3.2.13 连衣裙 dress
上衣下裙连成一件式的服装。
3.2.14 背心裙 jumper skirt
无领、无袖的背心状连裙装。
3.2.15 斜裙 A-line skirt
由腰部至下摆斜向展开呈"A"字形的裙。
3.2.16 喇叭裙 flare skirt
裙体上部与人体腰臀紧贴附,由臀线斜向下展开,形状如喇叭的裙。
3.2.17 超短裙 mini-skirts
一种下摆在大腿中部或以上的短裙。
同义词;迷你裙
3.2.18 褶裙 pleated-skirt
整个裙身由有规则的褶形组成的裙。
3.2.19 节裙 tiered skirt
裙体以多层次的横向多片剪接,外形如塔状的裙。
同义词;塔裙
3.2.20 简裙 straight skirt
从腰开始自然垂落的筒状或管状裙。
同义词:统裙、直裙、直统裙
3.2.21 旗袍裙 Qipao style skirt
左右侧缝开叉的裙。
3.2.22 西服裙 skirt
与西服上衣配套,通常采用收省、打褶等方法使裙体合身,长度在膝盖上下的裙子
3.3 全身装
3.3.1 风雨衣 all-weather coat
防风防雨两用单、夹长外衣。
3.3.2 风衣 trench coat
防风单、夹长外衣。
3.3.3 披风 cape
无袖,披在肩上的防风外衣。
3.3.4 斗蓬 mantle
有帽的披风。
3.3.5 大衣 overcoat
为了防御风寒,穿在一般衣服外面的外衣,款式按流行时尚而变化。主要有毛呢大衣、棉大衣、羽绒大衣、裘皮大衣、革皮大衣、人造毛皮大衣等品种。
3.3.6 旗袍Qipao
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叉的中国传统女袍。
3.3.7 睡袍 night-gown
卧室中穿的宽松而较长的袍服。
3.3.8 睡衣裤 pyjamas
包含上衣和裤子的二件式睡衣。
3.3.9 套装 suits
上下装配套穿用的服装。由同色同料或造型格调一致的衣、裤、裙等相配而成。
3.4 礼服
3.4.1 新娘礼服 wedding gown
源于欧美地区,新娘行婚礼时穿的礼服。
3.4.2 燕尾服 swallowtailed coat
为男士在特定场合穿的礼服,前身短,后身如燕尾形呈二片开叉。
3.4.3 夜礼服 evening dress
在夜间社交场合中,妇女所穿的华丽裙服。
3.5 职业服 business suit
行业人员从业时按规定穿着的具有标识性的专用服装。有邮电服、铁路服、海关服、海运服、民航服、税务服、交通监督服、工商管理服等。
3.6 劳动保护服 working wear
特殊行业人员工作时提供便利和保护人体的服装。有矿工服、炼钢服、石油工人服、养路I作服等。

毛呢服装:woolen garment ,由纯毛、毛混纺织物为面料制成的服装。
棉布服装:cotton clothes ,由全棉、棉混纺织物制成的服装。
丝绸服装:silk garment ,由天然丝、人造丝、合成丝织物制成的服装。
化纤服装:chemical fiber garment,由各种化学纤维织物制成的服装。
裘革服装:fur or leather garment ,由裘皮或革皮制成的服装。
人造毛皮服装:artificial fur and leather garment ,由天然或化学纤维仿各种毛皮的织物为面料制成的服装。
婴儿服装:infants wear,适合周岁以内婴儿穿着的服装。
服饰:clothing,指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按穿着对象分类:
男式服装:mens wear,简称男装,是成年男子穿着的服装。
女式服装:womens wear,简称女装,是成年女子穿着的服装。
儿童服装:childrens wear,简称童装,是适合儿童穿着的服装。
职业服:professional garments,职业服是社团或行业成员在社会环境中从业工作时,为展示整体形象需要,满足工作者的动作要求,从而为达到社团目标所穿着的服装。

上装的成品术语:
西服:Western-style clothes,又称西装,即西式上衣的一种形式。按钉纽扣的左右排数不同,可分为单排扣西服和双排扣西服;按照上下粒数的不同,分为一粒扣西服、两粒扣西服、三粒扣西服等。粒数与排数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单排两粒扣西服、双排三粒扣西服等;按照驳头造型的不同,可分为平驳头西服、枪驳头西服、青果领西服等。西服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男士礼服。
背心:vest,也称为马甲或坎肩,是一种无领无袖,且较短的上衣。
牛仔服:cowboys clothes,原为美国人在开发西部、黄金热时期所穿着的一种用帆布制作的上衣。
中山服:Zhongshan coat,又称中山装。根据孙中山先生曾穿着的款式命名。
茄克:jacket,指衣长较短、胸围宽松、紧袖口克夫、紧下摆克夫式样的上衣。
猎装:hunting wear,原本是适合打猎时所穿的服装,具有防露水和子弹袋收腰等结构。
衬衫:shirt,按照穿着对象的不同分为男衬衫和女衬衫。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配西装的传统衬衫和外穿的休闲衬衫
棉袄:cotton padded coat,凡是内絮棉花、腈纶棉、太空棉、驼毛等保温材料的上衣均称为棉袄。
羽绒服:down coat,内充羽绒填料的上衣。

下装的成品术语:
背心裙:Jumper skirt,指上半身连有无领无袖背心结构的裙装。
斜裙:bias skirt,指从腰部到下摆斜向展开的裙子。
鱼尾裙:fish tail skirt,指裙体呈鱼尾状的裙子。腰部、臀部及大腿中部呈合体造型,往下逐步放开下摆展成鱼尾状。
超短裙:miniskirt,又称迷你裙。这是一种长度在大腿中部及以上的短裙
筒裙:barrel skirt, tube skirt,又称统裙、直裙或直统裙。
旗袍裙:cheongsam skirt, hobble skirt, slim skirt,通常指左右侧缝开衩的裙。
西服裙:tailored skirt,又称西装裙。它通常与西服上衣或衬衣配套穿着。

裤子的成品术语:
西裤:trousers/pants,主要指与西装上衣配套穿着的裤子。
背带裤 bib pants,指裤腰上装有跨肩背带的裤子。
马裤:riding breeches,指骑马时穿着的裤子。
灯笼裤:knickerbockers, knickers, bloomers, pantalets,指裤管直筒宽大、裤脚口收紧、外形似灯笼状的一种裤子。
连衣裤:overalls,指上衣与裤子连为一体的服装。
喇叭裤:flare trousers, bell-bottom pants,指裤腿成喇叭形的西裤。

全身装成品术语:
连衣裙:one-piece dress,指上衣与下裙连成单体的一件式服装。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
新娘礼服:bridal gown, bridal veil,是指女性在出嫁时所穿着的服装。
燕尾服:swallow-tailed coat, swallowtail,是男士在正规的特定场合穿着的礼服。
夜礼服:evening dress, evening suit,指夜间社交场合中,女士所穿着的华丽裙服。
大衣:overcoat,指为了防风御寒,上下连为一体,穿在一般衣服外面的长外衣。
雨衣 weather-all coat & cloak,用于防风防雨两用的外衣,有单、夹、长、短之分。
披风:dress smock, manteau, mantle,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的防风外衣。
睡衣裤:sleepwear,指包括上衣和裤子两件式配套穿着的睡衣。

套装:suit,指上下装配套穿着的服装。通常由同种同色面料制作,使上下成为格调一致的造型。

⑦ 张雨绮性感旗袍造型好美,修身设计好身材一览无遗,有女神范吗

“星女郎”张雨绮在出道后,一直以美丽的外表而受到网民的认可。现在,她又靠着自己的气质拥有了大量忠实的粉丝。张雨绮的美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类型,因此她诠释出了“大女人的风格”。她的小公主的性格,也可以从她的穿着中得以体现。

即使腿长像张雨绮的女孩,仍然会选择厚底的小皮鞋来优化腿部线条。尽管透明丝袜无法掩盖,但它们可以释放禁欲感,黑色短裤只有一种颜色,而前绑带则代表精致。顶部通过贴身的身体显示出腰部的修长感。女粉丝的粉红色与沉稳而优雅的黑色拼接在一起,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优雅的深色也可以在装饰袖孔处的钻石蝴蝶结后凸显女孩的内心,而宽松的灯笼袖不会显得发胖。实际上,只能使用白色连衣裙来制作仙女般的图像。张雨绮上的衣服颜色很简单,但它是鲜白色,使她的风格更加明亮美丽。长裙加上高腰给她带来迷人的身材,但上身的羽毛元素更轻盈,蓬松效果削弱了身材线条的丰满度。不会给人以过分沉重的感觉。

⑧ 绿色旗袍搭配那种耳环

看你是什么脸形化什么妆别的首饰是什么了。绿色也分好多种呢。如果是传统样式我觉得戴白珍珠或黄金玉翠首饰不会有问题。改良的旗袍嘛,配你的脸形和发型好了。整体上美观协调就好。

与旗袍单排扣牛仔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宝衣是怎样织的 浏览:710
童装销售员职责 浏览:203
审车后发动机皮带异响 浏览:864
朵夕品牌是女装吗 浏览:796
新裤子如何洗 浏览:414
男装潮牌运动裤修身型 浏览:164
中老年冬季帽子批发厂家 浏览:694
旗袍属于哪个省 浏览:53
怎样安装皮带技术措施 浏览:179
儿童人造棉睡衣的式样 浏览:642
制服换装时间 浏览:688
童装如何做吸引客流 浏览:156
什么的裤子好看吗 浏览:575
大众凌渡正时皮带多少公里 浏览:966
2013女士格子衬衫图片 浏览:71
长版衬衫如何搭配图片 浏览:54
牛仔裤羊羔绒搭配图片 浏览:141
白色羽绒衣搭配裤子 浏览:985
斐乐童装分几个系列 浏览:667
最贵的户外男装品牌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