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校服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校服

发布时间:2021-08-05 04:38:28

Ⅰ 中国的校服什么时候出现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Ⅱ 校服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板书)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板书)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板书)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板书)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板书)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板书)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板书)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Ⅲ 中国校服什么时候改革啊

教育部的网站

Ⅳ 中国校服的基本样式是谁发明的,求具体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Ⅳ 中国大陆校服什么时候改革

中国校服这几十年是不会改革了...
额...教委为了发扬传统保守的风范...
让学生们统一穿水桶装...
一般COSPLAY店都有日本水手服卖...

Ⅵ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生活的一些回忆

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恐怕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当然由于各自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那是一个恐怖故事,充满了迫害饥饿等等,而有的则以一种理想主义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何种社会环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油盐柴米酱醋茶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个所谓政治挂帅的疯狂时代也不例外。那么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如果问今天80、90后的中国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钱最重要。但是如果问70年代的中国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99%都会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人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由国家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标准定量供应,票券就是供应凭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么烟喝多少酒,换句话说,在当时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几乎都要票券,有钱没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无法获得,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甚至可以说是票券的一种补充。大体上说,当时的票券分为2种,一种是粮票,主要用来购买粮食以及粮食制品,粮票又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2种,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区发行,只能在当地使用。后者由国家发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使用;一种是购物券,主要用于购买各种日用消费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区,粮票和购物券发放的标准不太一样,比如边疆地区要比内地多一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发放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粮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点,在岗工人要比脱产干部多一点……因此,当时普通中国人家里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粮本,二是购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的职工,那还有一个医疗本。而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有3种关系,一,户口关系,二,粮食关系,三,组织关系,这3种关系伴随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种关系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计划体制下,你能从国家那里获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制成品,比如自行车。因此,在改革开放前,票券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家里最重要的东西。



在色彩上,“灰蓝白黑(青)绿”的确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色调和样式,你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比如穿带4个兜军装的就是军官,2个兜的就是战士。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衣着无论在色彩还是在款式上可选择的余地都不多,以至于以后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来反映当时中国人在衣着方面的变化。而在当时,父亲的衣服改给儿子穿,老大穿剩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家庭不是少数。本人就因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运地位于末席,有时候新衣服对于我来说只是过年时的一双球鞋。对于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各种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经成为时尚的一部分。而改革开放前,中小学生最标准的服装是什么呢?高年级的学生一般穿仿65式军服,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平时着装没有特别规定,但是在重大集会和一些集体活动中,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红领巾(或者红袖套)则是标准着装,当时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纤为主。至于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鞋解放鞋还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国人最常穿的,当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么活动时候才穿皮鞋,而对于很多工人来说,作为劳保的黄色翻毛大皮鞋则四季不离脚。不过,在我记忆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几种不需要购物券的商品。



说到食,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城镇人口每个月吃多少吃什么事实上是由国家规定的。粮食分为主粮和杂粮,按照职业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每月可购若干斤,同样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应,粮食和植物油都由国营粮店供应。而动物性油脂,比如猪油则归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购买,当然购买猪肉牛肉也要用肉票。当时普通中国城镇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这两样同样是定量凭票供应。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记得只有酱油,醋,茶叶还有盐以及一些调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烟(主要是过滤嘴香烟),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这些商品的大到综合性商场小到2、3个人的小卖部几乎都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在当时中国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铁皮或者玻璃罐子装起来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饭,或者有客人来,或者在学校受到表彰才能从那个神秘的罐子里面得到一个小小的幸福,而在当时那个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欲望。顺便说一句,糖在当时是定量供应,但是准备结婚的人可以凭结婚证得到额外的供应。而在副食品里面,鸡鸭和鱼不需要购物券,但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来说,鸡鸭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才上饭桌的,而鱼主要是靠自然生长捕捞,所以有一定的季节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时候的价格却很便宜,比如抗浪鱼,我记得曾经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间。由于当时没有农贸自由市场,城镇居民消费的蔬菜则是由国营菜站供应,主要是一些季节性蔬菜,价格写在一个牌子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当时大多数普通中国家庭,吃饱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资供应贫乏,所以当时城市中饭店酒楼很少,所谓的饭店也主要是卖一些诸如面条米线之类的杂粮食品为主,当然在一些饭馆也卖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数居民很少去那里消费,而且在饭馆里面吃饭,如果没有粮票,那些铁面无私的营业员是不会给你一个米粒的,不过当时的物价却非常便宜,一碗米线或者面条,2两粮票0.05元到0.15元之间。



在改革开放前, 普通城镇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边人群)几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当时城镇几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由单位自行建造的或者产权属于该单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权由单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该单位的职工和家属,房租水电费等由单位收取,日常维护管理也由单位负责,这种住房一般都是单元楼或者筒子楼,卫生以及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另一种则是散布城区各街道的公有房。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后公有化的产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权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给没有单位自建房的职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外的城镇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由房管局(所)负责。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杂院,居住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家几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杂院里面住过非常快乐的几年),而且卫生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条街的居民公用一个或者两个左右的公共厕所,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那时的居民却觉得没有什么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样,那时候的房租水电等费用却真的非常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一些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这些费用甚至全免。这种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两劳人员,当时两劳人员释放回归社会,如果没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户口到粮食局上了粮食关系,再由街道出个证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请分配间住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改革开放前,普通中国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车,公交车和火车轮船。在市内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当时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会大城市都没有出租车,更别说私家车。公交车又分为燃油汽车和电车,不过有一段时期中国可能燃油供应紧张,很多城市的燃油公交车都改装成燃气,即在公交车的车顶加装一个巨大的气囊,里面灌注天然气或者煤气作为燃料,当时成都很多公交车就做了改装,看起来非常威风。在那个时候,公交车的票价也非常便宜,票价实行分段收费,即在2至3站之内是2分钱,2至3站以外在此基础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但我记得一般最高的票价不超过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而少年儿童则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为2种,一种是可以乘坐所有线路的公交车,另一种则是限乘某些线路和区间的公交车。说到行,当然不能不提自行车,自行车是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拥有一辆“永久”“凤凰”或者“飞鸽”牌自行车几乎是当时每个中国人最炙热的向往,有一辆新“永久”“凤凰”或者“飞鸽”牌自行车的自豪感绝不输于今天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和绝大多数商品一样,购买自行车也是要票的,不过这种购物券与其他购物券不同的是它的发放不是全民性质的,它带有某种福利和奖励色彩。购买自行车的票一般发放到各单位(好像是由商业局负责发放),再由各单位以抽签或者奖励劳模先进工作者的方式分配,那些单位上没有分配到票或者没有抽到票的人就只能非常羡慕的看着那些幸运儿往自己家里推“凤凰”了。当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代表中国家庭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自行车盗窃案都属于比较严重的犯罪,类似今天的汽车盗窃案。而火车轮船以及长途客车则是当时普通中国人城际出行的主要方式。乘坐飞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的象征,而非财富的象征。我记得原则上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凭单位介绍信才可以乘坐飞机,以至于有一次我父亲因为紧急军务乘坐了一次军用飞机,我就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好几天,这在今天是看来非常可笑的。因此,火车就成为当时普通中国人长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和今天一样,当时火车也分为硬座,硬铺和软卧三种,不同的是坐软卧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同样是一种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的象征,原则上能坐软卧的也同样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有一次,我坐火车无意中闯入了软卧车厢于是被乘务员象对待地主崽子一样赶了出来,于是恶毒地发誓有一天“老子也要坐一把”,多年以后夙愿得尝,却发现不过尔尔。至于轮船主要是沿江和内海周边人们的出行工具,和飞机,火车一样,轮船2等舱以上同样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特有等级制度。当然长途客车可能是当时最平民化也最平等的长途交通工具。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机动车大概可以主要分为客运汽车,货运汽车和公车三种。客运汽车主要就是那种象大面包似的客车。货运汽车则多数都是解放牌的,就是雷锋开的那种。而公车分为2种,一种主要是北京212吉普,一般为军队公检法等机关的公务车;另一种主要是上海牌轿车,一般为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公务车。和今天一个科级干部都可能有专车不同的是,当时在中国能够有自己专车的干部理论上一般均为地师级以上,地师级以下的干部可以因为公务调动单位车辆,但是不能专用,比如当时昆明军区属于大军区,而军区机关内我记得除了几位主官和政委有专车外,其他下属职能部门的头儿上下班都只能骑自行车。

(以上只是对于改革开放前,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点点个人回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生活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比如物价文革后期与改革开放前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比如公车问题,事实上在文革后期公车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很多不够级别的官员已经开始把公车专有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忆模糊甚至淡忘了,因此文中叙述的部分肯定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基于自我的记忆以及行文的方便,我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来描述那段时光,并不是说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都是一直处于我所说的状态,而且由于当时中国事实上处于一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因此本人对于当时农村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知之甚少,因此所叙述的基本上都在我在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所见所闻,片面也就在所难免,望见谅。)
http://bbs.tiexue.net/post_3054288_1.html

Ⅶ 中国60.70.80.90年代服装变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国人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7)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校服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当时物资紧缺,商品供应匮乏。这种服饰上的统一,也倒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当时的社会,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氛围浓重,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服务。因此,那种标榜个性、明媚艳丽的服饰,在那个时代并不为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

时间来到90年代,时尚风潮一夜吹起。年轻人纷纷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服饰指导原则。不仅服装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选择,染发、耳钉、文身等配饰亚文化也开始兴起。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不再随波逐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购物的便利,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不同的风格之间,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因为,更加发达的经济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更为分散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让人们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审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声音之间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和包容。

Ⅷ 中国校服的由来

【中国校服发展史】
中国一百年校服的变化(19张)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看看这时期的学生吧,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但这可不算校服,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锵、锵~~~80年代后期,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校服一统天下 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虽说没有文件强行规定学校必须做,学生必须穿,仅是要求在有条件的重点学校推广,但好多学校还是做了自己的校服。 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对于校服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校服将会变得怎样也不好下结论,我们也不妨试目以待。

网络“校服”,更多在http://ke..com/view/1118095.htm?wtp=pic
祝好运。

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校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陈冠希潮牌如何 浏览:20
羽绒服不打湿怎么洗 浏览:315
男装青少年潮流品牌有哪些 浏览:621
在香港古驰的皮带多少钱 浏览:639
商务女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329
夏天花裤子搭配 浏览:800
圆脸女适合带哪种帽子 浏览:762
米白色裤子泡一晚上一块白 浏览:27
牛仔裤怎样搭配体恤衫 浏览:991
可爱春秋绒睡衣图片 浏览:34
白色西装搭配什么裤子好看吗 浏览:616
套头中长款针织衫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206
加肥加大码女装300斤厂家 浏览:587
哪个牌子的衣便宜又好 浏览:153
男士手套奢侈品品牌 浏览:370
中国云南复古民族风女装 浏览:967
七分袖修身旗袍 浏览:56
童装棉毛裤 浏览:211
女装加厚t新款 浏览:165
裤子拉锁总开怎么办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