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
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
③中山装
A.基础、时间、设计者
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B.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C.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疑难探究)认识我国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原因: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1)演变①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中山装
③改革开放后:从穿暖到穿好,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2)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开放性
②原因: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贰』 《七龙珠》有哪些昙花一现的美女,人设全都没有利用起来
我感觉在龙珠的故事里,由于热血打斗的元素较多,因此,女性角色们的出场机会极为有限,唯一一个战力强的女战士也就是人造人18号了。对于龙珠中的美女们而言,比较出名的也就那么几位:布尔玛、18号、琪琪、兰琪以及比迪丽。其实,还有一些昙花一现但是人设没有完全被利用起来的的美女角色存在,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吧!其中一位还是富二代呢!
第一个,帕蕾丝
死罗兰上校是红缎带军团的成员,是布鲁将军的手下,从颜值角度来讲,是不输于布尔玛的。根据故事的设定,紫罗兰上校曾经为红缎带军团找到了一颗龙珠,可见其办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在孙悟空攻击军团总部的时候,紫罗兰上校果断的叛变了,直接去军团的财宝库中寻找财宝,可见其忠诚度是不怎么样的。
第四位,玛伦
在龙珠世界中,一共有两个玛伦,一个是克林的女儿,另一个是克林的前女友,克林这是作死的节奏啊!我们要说的玛伦就是克林的前女友,玛伦的长相感觉和布尔玛是比较接近的,但是身材更加完美,可见克林这小子的女人缘是不错的。后来,因为感情问题,克林和玛伦分手了,从此也就不再出现了。
『叁』 需要关于建国后50~60年代中国服装的资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
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
(3)旗袍门禁扩展阅读: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肆』 进口袋提到的口袋福利是什么
中山装是因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如今中山装和旗袍已经成为我国男女服装的代表。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伍』 旗袍开衩在左和在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从满族妇女的服装到流行长久的各款旗袍,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记录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旗袍表现曲线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开衩时高时低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中国的民族服装服饰难以计数,仅在本届博览会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尽管民族服装很美,但由于缝制复杂,穿着烦琐,很多人已不再穿着。但旗袍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睐,成为中国一道流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