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琵琶行》中弹琵琶的女子的形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㈡ 琵琶女的故事
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除了乐天自己迁谪的感怀外,其中的“琵琶女”也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
不过,至今还有几处疑点琢磨不透,今试剖析之。
故事发生在秋意浓浓的晚上,白大才子在浔阳江边送别客人。因为喝闷酒没有歌舞助兴,宾主都提不起神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相顾无语,心里那个失落……这时候月亮也失去了光泽(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时水上传来一阵悦耳的琵琶声,看到这里不知为什么总会想到那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然那也算不上末世。
关于故事情节也不多叙了,直接切入正题了。
首先,琵琶女的身世分析。
在白居易的自序中,琵琶女也就是一位饱历沧桑的长安倡女。一直没有弄明白古代的这种倡女和青楼女子有多大的区别(首先声明没有歧视的意思),猜测中可能倡女是那种卖艺不卖身的类型的吧!
从她的自述中可以得之,她是从小就被训练弹琵琶了,到十三岁时已经名列教坊第一部了。精湛的技艺让各位师傅赞服,闭月羞花的容貌让同行都嫉妒死了。这样得出色,自然身后也少不了狂热的追求者,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如此沉醉在温柔乡中。从她后来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她当时甚至连随便抓住哪个王孙公子从良,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都没有去想过(当然侯门一入深似海,向来和王孙公子们的纠缠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是那些先前落魄潦倒的白丁。譬如听她弹曲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还有李益都一水的薄悻之人),以至于“暮去朝来颜色故”。遇到白居易一伙人的时候,已经铅华洗尽,满腔怨恨的商人之妇了。
可能这时候她在想,怎么没早点遇到乐天,或者晚出生两年;小白肯定也在遗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不禁让人怅然久矣……临别还留下似是无情却有情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劝慰她。
其二,其性格分析。
琵琶女偶遇小白之时,已经从良而嫁做商人妇了。然而溢于言表的是,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也许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说,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也对,不过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丈夫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
看到这里,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商人好可怜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算社会的平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是不甘心,毕竟见过大世面的人。一直还是在当时世界上都可以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的人,随商人来到这蛮荒之地,也不免心有戚戚焉,一副鹤立鸡群的惨样!
琵琶女也许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知稼穑之艰难啊!当然,新婚燕尔的,谁想离开娇妻去干活呢!但毕竟商人不是王孙公子,可以为无所事事为她的美貌整日神魂颠倒,要吃饭、生活还得去奔波挣钱的。琵琶女非但不心存欣慰,可以不为后半生发愁了,反而怨恨至深,见识何其短也!
说句不好听的话,她应该一辈子去卖唱,从良干什么?她可惜的是“秋月春风等闲度”,恋倦的是“钿头银箅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商人离别之后,留下她坐守空船,虽有良辰美景也行同虚设,只会引发她更多的唏嘘感叹罢了。抱起那见证她繁华半世的琵琶,无限春怨恨芳华,如绵绵不断散开的涟漪笼罩在整个江面,终于赢得白居易一行人的盛情邀请。
她仿佛拾回了往日的回忆,瞬间闪过一抹少女的矜持与娇羞!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诚然,琵琶女的命运是可怜的,她的性格更是可悲的。阅尽了繁华世事,见识到了世态炎凉,没有从中解脱,反而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责任,还是她自己的悲哀也就了然于心!所以这样的人也没有什么值得同情之处,仅为个人看法。
㈢ 简述琵琶女的形象及其意义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㈣ 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1、才貌双全,但受封建社会摧残的歌女形象。
2、晚景凄凉,遭社会遗弃,满怀愤懑。
3、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4)琵琶女旗袍图片扩展阅读:
琵琶行(白居易诗作),《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资料链接:网络-琵琶行
㈤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白居易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5)琵琶女旗袍图片扩展阅读: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㈥ 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高超技术姿色美艳
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高超技术姿色美艳的诗句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 后《六幺》 。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 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 不知数。
《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㈦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该形象出自《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㈧ 概括琵琶女的形象,她的人生经历了什么
琵琶女说自己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她姓名。曲子弹好后曾经使得技艺高超的乐师佩服,梳妆打扮好了常常被貌美的歌女妒忌。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奏一支曲子能得到的丝绸不知其数。
后来上了年纪,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只得嫁给商人为妻,但是上个月商人出去做生意,把她自己留在了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与她作伴。
㈨ “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悲惨凄凉,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㈩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身世
琵琶女说自己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她姓名。曲子弹好后曾经使得技艺高超的乐师佩服,梳妆打扮好了常常被貌美的歌女妒忌。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奏一支曲子能得到的丝绸不知其数。
后来上了年纪,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只得嫁给商人为妻,但是上个月商人出去做生意,把她自己留在了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与她作伴。
(10)琵琶女旗袍图片扩展阅读:
《琵琶行》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