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满族的服饰特色有什么
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B. 满族女人的旗帽有和讲究
旗帽? 你是指女性带的帽子吗?
C. 满族皇帝帽子怎么做
清史稿里服饰规格里有介绍的。具体的你自己查一下吧
皇帝的帽子分很多种:凉帽 暖帽 朝冠等
D. 满族文化的民族装束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满族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鲜使臣申忠一路过赫图阿拉,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清初时发型普遍为金钱鼠尾式,清中叶后,出现了留发越来越多的趋势,但仍然远少于清末及清装剧留半头的发型。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人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同于汉族人缠足陋习,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E. 满族有哪些工艺品
1,剪纸
2,萨满神鼓、腰铃、神帽
3,弓箭、马鞍、皮水袋
4,传统达拉赤、花盆底鞋
工艺品(英:art craft)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对一组价值艺 术品的总称。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是人类的无 价之宝。
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F. 满族头上戴什么帽子
礼帽、毡帽、暖帽、凉帽...
G. 满族服饰的手工技艺
众多满族服饰技艺涵盖其中,如“扣攀”、“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女工在创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随手动,手随心动,作品质朴厚重、浑然天成。绣花大量用于服饰其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女工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二十个步骤。
2008年,满族刺绣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扩大满族服饰的影响,使满族服饰不在民族本性上失掉,张滢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将具有满族特色文化的服饰刺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 清朝年间百姓女人戴的帽子帽扣是什么做的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
I. 满族女子帽饰
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要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以作装饰,俗称之为“旗头”。你说的那个垂下的流苏一样的长繐,压根就没有这回事,是编剧自己想的。清史稿中亦无任何记载。
J. 清朝皇帝帽子制作图解
这种帽子,正好能够与满族的剃发蓄辫习惯结合,避免受凉. 大体上分三种:便帽,就是便衣出行的布帽; 礼帽,礼帽又分两种:夏天帽 冬天帽 另外,满洲八旗兵的帽子,有用铁皮制作的,八旗兵攻城时,头稍微一低,帽子就可以把整个身体遮住,用来挡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