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三大才女是谁
我知道的"三才女"好像与楼上的不太相同!被人称为"清末三才女"的好像应该是:秋瑾、吴芝瑛和徐自华。 秋瑾(1875-1907年),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吴芝瑛( 1868-1934 )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清同治七年 (1868年)二月二十日生,安徽桐城人。父吴康之,号鞠隐,历任山东宁阳、禹城等县知县,工书善,系清末桐城派文学家。吴芝瑛自幼聪慧异常,及长,博览群书,尤嗜唐宋诸大家诗文和各家法贴,虽严寒酷暑未尝.秋瑾、吴芝瑛和徐寄尘素有“三才女”之称,姐儿三互换兰谱,以生死相托。 光绪十一年 (1885年),出嫁到无锡,与江南名士廉泉结为夫妇。光绪二十四年随夫移居北京,未见即闻名京师,慈禧太后亦曾召见。光绪二十六年的庚子之役后,清政府为赔偿巨额赔款而横征暴敛,百姓受苦。吴芝瑛上书清廷,倡导“国民捐”,主张“产多则多捐,产少则少捐,无产则不捐”。此举刺痛了达官贵人,招来非议。光绪二十九年,她在京结识了与之为邻的女侠秋瑾,并结为金兰之交。光绪三十年,她力劝丈夫不屈事清廷,辞职南归。于上海曹家渡小万柳堂隐居,她自号“万柳夫人”。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凶讯传来,她悲痛欲绝。秋瑾牺牲后10天,她不顾个人安危,愤笔写了《秋女士传》,又撰述《记秋女士遗事》,并表示愿以身家性命保秋氏家族。在丈夫廉泉的协助下,她和徐自华一起,葬秋瑾于杭州,亲书墓表,勒石竖碑。她义葬秋瑾之举,触怒了清廷,清廷欲加严惩。她毫不畏惧,给两江总督端方写信说:“是非纵有公论,处理则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英文《泰晤士报》于头版刊登吴芝瑛大幅照片,发表吴芝瑛的美国女友麦美德撰写的专文,声援吴芝瑛义举。清廷在中外舆论的压力下,未敢贸然加害于吴芝瑛。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告捷。不久上海民军组成,吴芝瑛慷慨疏财,以助粮饷,并致书上海女子北伐队司令陈也月请缨,继而写了《从军乐》六章,气势磅礴,传诵一时。清朝覆灭,民国肇始。 不久,衰世凯窃得国柄,爬上了总统宝座。吴芝瑛于江苏独立后的第七天即挺身而出,投入反袁斗争。在致袁世凯的《上袁氏万言书》中,揭露他假共和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罪行。她向袁发出警告:“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吴芝瑛生前即被人视为奇女子。她在原籍桐城拥有田地、房舍遗产极多,她毅然全部捐赠,在家乡办了一所以父名命名的鞠隐学堂 ( 后改称鞠隐小学 ) 。她还不惜变卖家藏董其昌手书《史记》真迹全部,以数千金赎出误入妓院为娼的良家女子李频香,并结为诗友。她对救济妇孺的慈善单位的捐助,亦不在少数。她晚年为沉疴所困,家境甚窘,沪上小万柳堂已变卖易主,仍回无锡城中故居栖身。民国 23 年 3 月 1 日,病逝于无锡,终年 66 岁。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著名女诗人,同盟会员。 故居在崇福镇庙弄19号,系晚清建筑,有三厅一过楼。徐氏当年所居楼舍保存尚完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秋瑾为策划浙江起义急需军饷,着男装来崇福找徐自华相商,自华与妹蕴华当即倾奁中饰物约值黄金30两相助。为报知己之遇,秋瑾脱双翠钏相赠,说:“事之成败未可知,姑留此以为纪念。”临行,又以如遭不幸请“埋骨西泠”相嘱。推想当时三女子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悲壮的。同年农历六月六日,秋瑾在绍兴遇难。消息传到崇福,徐自华悲痛欲绝,作《哭鉴湖女侠》诗12首哀挽。农历十一月,徐氏姐妹冒风雪渡江去绍兴,将停厝在文种山的秋瑾灵柩护送至杭州,觅地安葬于西泠桥畔。这件事在革命志士中引起极大的震动,以为徐氏姐妹之高义不让须眉! 徐自华一生任侠好义,赞助革命。闲暇时喜吟咏,柳亚子评其词可与李清照媲美。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与小淑的《双韵轩诗稿》同为后人所重。
B. 清朝离现在有多久
清朝距离现在已有103年。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科技文化与思想眼界均受到极大的封闭与抑制。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绞杀,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C. 光绪元宝北洋造34年的值钱吗多少
我倒某拍卖公司(大型正规的拍卖公司)网站帮您查询了一下资料,33年34年北洋光绪7.2钱各一枚,估价2500元-3500元,但是很遗憾最后还是流拍未成交。千万警惕:一些不法的拍卖公司高估价格,骗取前期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