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的作品鑒賞
蘇軾的詞具有多種風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創豪放一派;有的婉轉多情,並不亞於柳、秦諸家。這首《蝶戀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純愛情詞。它毫無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男子的單相思。
上片回憶了戀愛的全過程:初遇——破滅——思念。「記得畫屏初會遇」,寫出這愛情的開端是美妙的,令人難忘的,與心愛的人在畫屏之間的初次會遇,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可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情緣突然被割斷了,這無異於一場美夢的破滅,一切幸福的嚮往都化為泡影,所以緊接著就說「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與情人相會了。「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進一步寫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雖然是「高唐夢斷」,情絲卻還緊緊相連:梁間的雙飛燕春來又秋去,美麗的春光幾度從窗前悄悄走過,而對她的思念卻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半分。其特別標舉燕子是雙飛,春光是從紗窗前走過,是因為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這幾年是在極度的思念中度過的,是在沒有希望的等待中度過的。
下片回過頭來集中描述他們之間最甜蜜的一次會遇。「那日綉簾相見處」,點明相會的時間與地點。「低眼佯行,笑整香雲縷」,活畫出女方的嬌羞之態:低眉垂眼,假意要走開,卻微笑著用手整理自己的鬢發。一個「佯」字,見出她的忸怩之態,一個「笑」字,傳出鍾情於他的心底秘密。當人理鬢自也是一種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悅於人的親昵表示。「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進一步寫出女方的內心活動:斂起眉頭不說話,不是對他無情,實在出於害羞。一個姑娘家當然不好在人前輕率地傾吐自己的愛情,可愈是如此,愈見其純真,愈是招人疼愛。全詞就以此甜蜜的回憶的結束而結束,活潑而有分寸,細膩而有餘味。
作者在這里描寫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熱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樸素的,就像愛情本身那麼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樣樸素。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樓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會中的青年士子無疑。他們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愛情,但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他們之間的愛情的中斷,決不是女方的變心,更不是男方的負情,而是受著外力的壓迫與阻撓。
此詞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順敘、倒敘的交叉運用,使結構錯落有致。上片先寫愛情的「好夢驚回」,下片再寫甜蜜的歡會,自然是倒敘。單就上片說,從初會寫到破裂,再寫到無窮盡的思念,自然又是順敘。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簡單的情節,頗有點像現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說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搖曳生姿的藝術效果。二是運用了反襯手法,即以相見之歡反襯相離之苦。此詞下片特意集中筆墨將勾魂攝魄的歡會詳加描述,就正是為了反襯男主人公失戀的痛苦。因為只有愛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過如此的歡愉,才能產生如此的痛苦。這比說任何傷心的話更傷心十分。 北京大學教授劉默:東坡作詞雖以豪放著稱,但其情詞卻又機為婉約柔美,而且一掃花間以來的綺靡香膩之態。他寫女性形象,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艷,感情真夢而不落於輕,虎盡鉛華而突出神韻。這首詞即是很好的例證。戀情詞風調如此婉轉柔媚,同樣出自東坡筆下,何嘗遜於秦七、小晏。
② 歐陽修的蝶戀花 怎麼賞析
蝶戀花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賞析】
本詞抒寫了一片難以指實的、濃重的感傷之情,大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那種對於整個人生的迷惘和得不到解脫的苦悶,詞中也同時包含著主人公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眷戀,以及他甘心為此憔悴的執著感情。「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兩句,表現了主人公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狀,語淡而意遠。
③ 清遠連州有什麼特產
孔雀石
廣東省陽春市地處廣東西部,是我國礦產資源及種類最多,儲藏量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有近30種可觀賞的奇石,其中孔雀石最佳,該石種既可雕制首飾。
連州刺綉
連州刺綉源遠流長。民間習俗,一個女子閨中必備的基本功包括紡織、縫紉、刺綉。她們自幼學刺綉,從簡單的十字花、蓮藕花開始,漸漸將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練習得熟透,直到會在自家上山割茅草穿的布鞋鞋幫上綉花,在娃娃鞋頭剪貼貓公耳、眼、鼻;在衣襟、圍裙、布袋上刺上一朵朵嬌艷的花朵,一片片青翠的綠葉,一隻只憨態可掬的動物,才算是學成了,有資格出嫁。冬日,大姑娘小媳婦在一起挑花,為得是穿上漂亮的新裝過新年。一件件應節的刺綉出來了,紅、黃、綠、白等絲線交織的花卉禽獸圖案虛實相生,聚散相宜,於簡單的重復、對稱中體現出古樸、美觀、典雅的風格。漸漸,連州刺綉成了一個行業。當綢緞、金銀線、珠鏈等高級材料進入刺綉行業後,這古樸的技藝終於登堂入室,與藝術結緣。一襲紅旗袍,上綉鴛鴦戲水,彩蝶戀花,倍添東方新娘的嬌羞俏麗;古拙、典雅的黑綢旗袍上松、柏、梅、鹿,令女壽星精神矍鑠,光彩照人連州刺綉藝人還成功地挽救了廣東瀕臨絕跡的金銀綉技藝,使之煥發出驕人的光彩。刺綉工藝中,金銀綉最考人,滑溜溜的綢布上,先放金銀線,中層放棉花,下面還得加上絨線。綉女們針針用心,絲絲留意。她們進行的是藝術創造,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們都是刺綉藝術家。連州珠綉旗袍,絨綉西班牙披巾,線絨手袋,金銀彩綉靠墊、日本和服腰帶等,都是出口創匯的省優產品,深得人們的喜愛。
連州根雕
連州根雕藝術孕育於層巒疊嶂的大山之中。地質學家考證:連州處於大地構造復雜的邊緣,褶皺厲害,斷裂極多。此地,簸箕山、大東山、大龍山、靜福山、大霧山連成一體,構成1500平方公里的廣袤山區。這便是連州根雕藝術的天然溫床。都說根雕七分源於天然。連州奇山秀水間生長的樹根,活脫就是一件件極具神韻的藝術晶。紮根岩層的樹根,或雄奇,或遒勁,或精巧,或粗獷,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掘出地面便是一件不假矯飾的藝術佳作。
連州白茶
又叫「藤婆條」,是連州家家必備的茶,具有清熱、潤肺、解暑消毒的作用。據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被貶到連州當刺史時,嶺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當時有不少中原人也遷移到連州來,因水土不服而生瘡中毒。劉禹錫發現山寨中的原住居民卻身體強健,很少患病。了解後得知,原來山寨里的人們經常去山頂摘一種葉面呈白色的藤狀枝葉回來煎茶喝,這種茶具有祛病健身的作用。於是劉禹錫請人將這種藤葉製成茶餅分發給百姓服用,終於解除了當地的疫病。後來,飲用白茶的習俗在連州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英德紅茶
「英紅」是與「祁紅」、「滇紅」等並列的中國五大紅茶之一。它外形成條、色澤烏潤、內質鮮甘、香氣濃郁、入口醇厚而深受贊賞,通常售價30元/斤。
連州木屐
連州有一首民謠:「三江草鞋,連州屐;東陂馬蹄,西岸石。」連州人很喜歡穿這種木屐。每當夏夜,連州人會穿上木屐,手搖葵扇,悠然慢行在石板街上。連州木屐已有幾百年歷史,在東南亞一帶都小有名氣。它用白花木或泡桐木做鞋底,面上交叉或平行釘上條帶,穿在腳上很涼快。現在的連州木屐又設計出多種流線屐型,穿著更舒適。
西牛筍干
地處連江口下游的沖積小平原所產筍干色澤金黃鮮艷,肉質爽滑甘甜,筍尖、筍干、筍衣等品種齊全,是英德有名特產,30元/斤。
英石
英石是與太湖石、靈壁石、黃臘石並列的中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產於英德東北25公里的英山,所以叫「英石」,有很高觀賞收藏價值。在英石腳望埠鎮的英石市場里可以買到。
④ 歐陽修的三首蝶戀花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追問: 那第二首呢? 回答: 這是深閨佳人的傷春詞。作者以含蘊的筆法描寫了幽居深院的少婦傷春及懷人的復雜思緒和怨情。不寫佳人先寫佳人居處。三迭「深」字,則佳人禁錮高門,內外隔絕、閨房寂落之況,可以想見。樹多霧濃、簾幕嚴密,愈見其深。「章台路」當指伊人「遊冶處」,望而不見正由宅深樓高而來。可知物質環境之華貴,終難彌補感情世界之凄清。望所歡而不見,感青春之難留,佳人眼中之景,不免變得暗淡蕭索。感花搖落而有淚,含淚而問花,花亂落而不語。傷花實則自傷,佳人與落花同一命運。是花是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含蘊最為深沉。整首詞如泣如訴,凄婉動人,意境渾融,語言清麗,尤其是最後兩句,向為詞評家所贊譽。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品味詩詞,朗誦是很重要的。朗誦時,除了要抓住節奏,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更應該注重情感的把握。所以,我在讀的時候更注意這一點。整體來看,全詞充滿了感傷、抑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無奈和傷痛。然而,到底是誰擁有這樣復雜難解的心緒?是一個女子,一個深鎖閨中,愁緒滿懷,卻無計鎖春的等待心上人歸來的女子,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哀怨和愁苦。「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寫的是「怨」,「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寫的是「恨」,「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寫的是「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寫的是「苦」。古人煉字講求傳神,注重「詩眼」。賈島「推敲」的故事,「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佳句,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蝶戀花》中的「橫」和「狂」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詞中的「深」字更是高人一籌。古人作詩擅長運用疊字,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佳句中,疊字的運用酣暢淋漓的宣洩了詩情意旨。歐陽修不僅承繼了古人的二字相疊,「深深」二語本已寫出庭院的幽深、空曠,卻再用一個「深」字的設問,讓庭院的「深」「曠」更加讓人尋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可以說是別具一格。不僅體現其用疊字之功,詞的洗練,更可體現詞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遠。 景深著一「堆」字,在於「簾幕無重數」寫出庭院的無比幽深。那麼,在楊柳茂密堆積如煙,如同重重簾幕的空曠的大院子里,有哪些人呢?詞人沒有讓你看到人物,筆鋒一宕,先說一句「玉勒雕鞍遊冶處」再說「樓高不見章台路」來鋪寫人物的出場,從景深寫到情深。詞中寫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空空的庭院里只有女子孤零零的一個人,期盼的人哪裡去了?在「玉勒雕鞍遊冶處」尋歡作樂。一方在院中苦苦期盼,流淚傷心,一方卻在煙花樓中醉生夢死。在深深的庭院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對比當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怨恨」情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上片就在景物的描寫里,抒寫了女主人公的抑鬱情懷。 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只覺無奈,僅能將情感寄予與之同命的花上。「感時花濺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慨。似乎我們看見:一個黃昏,一個苗條瘦弱的女子,扛著鋤頭,提著花籃,在四處飄落花兒的林子里葬花,吟唱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花開易見落難尋……」女子在這暮色將逝的夜晚,憶念章台的丈夫,眼前僅有在暴風雨橫遭摧殘的花,聯想自己愁苦命運,不禁潸然淚下。女子的愁苦、傷痛無處傾訴,滿懷疑問叩問花兒。花卻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花不解人,還是花不肯給予同情?令人納然。花不便不語,反而象故意和女子作對,拋棄她紛紛飛過空盪盪的鞦韆。人兒走馬章台,花兒飛過鞦韆,有情之人,無情之物都對她報以冷漠,她怎不傷心,怎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鎖的庭院,層層疊疊的楊柳,飄過鞦韆的落花,苦苦等待無奈的女子構成了一幅令人傷懷的春怨圖,一個悵然若失、傷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語淺而意入,情感層層推進,景與情就這樣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了。 很多著作認為這首詞表現的是閨怨。寫了一個獨居庭院的女子,她的愁、怨、傷、悲。其實我認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魯迅先生曾說過:「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魯迅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賞析詩詞的一個關鍵問題,即要知人論詩(詞)。歐陽修四歲而孤,從小是個苦命的孩子,身於貧寒家庭的他,力經挫折,堅韌不拔而能入京作官,可以一展抱負。他需要多大的志向,承受多少的痛苦啊。然命運多舛,他卻由於和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出京當了一個小官。所以,我們在他的《醉翁亭記》里,看見他飲酒行令,投壺對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心甘嗎?他忘記自己的志向了嗎?而我們高中學習了他另一篇《伶官傳序》,在他「滿招損,謙受益」,「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痛切總結中,有他「兼濟天下」的抱負。他是一個滿腹經綸、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的人才,然而他卻沒有機會,空餘惆悵和傷痛。我想歷經變動,壯志難酬的他肯定有怨、有恨、有苦,有悲,那種孤獨、傷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韻相合。我倒覺得與其說本詞寫的是閨怨,倒不如認為歐先生一首《蝶戀花》借獨居深院的女子來表達自己被拋棄的怨、恨、傷、悲。在這樣的基礎上,「雨橫風狂」似乎象徵著政治斗爭的肆虐、無窮,而「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似乎是傾訴自己大志難申的無可奈何。
⑤ 歐陽修的蝶戀花的鑒賞
在浩如煙海、眾星捧月的文學作品裡,「蝶戀花」為詞牌的詩詞層出不窮。李煜、柳永、晏殊、蘇軾等偉大詩人均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就連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曾為之添詞。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佳句,滿腔激情地暢訴偉人胸懷。偉人的慷慨激揚,偉人的志在天下,不言而喻,常人難及。然歐陽修作為文人為我們展示了《蝶戀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眾多詩詞中脫穎而出,至今流傳不衰,源於怎樣的藝術魅力呢?我們該如何賞析呢?就讓我們走進他,去品味品味。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品味詩詞,朗誦是很重要的。朗誦時,除了要抓住節奏,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更應該注重情感的把握。所以,我在讀的時候更注意這一點。整體來看,全詞充滿了感傷、抑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無奈和傷痛。然而,到底是誰擁有這樣復雜難解的心緒?是一個女子,一個深鎖閨中,愁緒滿懷,卻無計鎖春的等待心上人歸來的女子,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哀怨和愁苦。「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寫的是「怨」,「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寫的是「恨」,「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寫的是「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寫的是「苦」。古人煉字講求傳神,注重「詩眼」。賈島「推敲」的故事,「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佳句,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蝶戀花》中的「橫」和「狂」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詞中的「深」字更是高人一籌。古人作詩擅長運用疊字,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佳句中,疊字的運用酣暢淋漓的宣洩了詩情意旨。歐陽修不僅承繼了古人的二字相疊,「深深」二語本已寫出庭院的幽深、空曠,卻再用一個「深」字的設問,讓庭院的「深」「曠」更加讓人尋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可以說是別具一格。不僅體現其用疊字之功,詞的洗練,更可體現詞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遠。
景深著一「堆」字,在於「簾幕無重數」寫出庭院的無比幽深。那麼,在楊柳茂密堆積如煙,如同重重簾幕的空曠的大院子里,有哪些人呢?詞人沒有讓你看到人物,筆鋒一宕,先說一句「玉勒雕鞍遊冶處」再說「樓高不見章台路」來鋪寫人物的出場,從景深寫到情深。詞中寫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空空的庭院里只有女子孤零零的一個人,期盼的人哪裡去了?在「玉勒雕鞍遊冶處」尋歡作樂。一方在院中苦苦期盼,流淚傷心,一方卻在煙花樓中醉生夢死。在深深的庭院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對比當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怨恨」情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上片就在景物的描寫里,抒寫了女主人公的抑鬱情懷。
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只覺無奈,僅能將情感寄予與之同命的花上。「感時花濺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慨。似乎我們看見:一個黃昏,一個苗條瘦弱的女子,扛著鋤頭,提著花籃,在四處飄落花兒的林子里葬花,吟唱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花開易見落難尋……」女子在這暮色將逝的夜晚,憶念章台的丈夫,眼前僅有在暴風雨橫遭摧殘的花,聯想自己愁苦命運,不禁潸然淚下。女子的愁苦、傷痛無處傾訴,滿懷疑問叩問花兒。花卻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花不解人,還是花不肯給予同情?令人納然。花不便不語,反而象故意和女子作對,拋棄她紛紛飛過空盪盪的鞦韆。人兒走馬章台,花兒飛過鞦韆,有情之人,無情之物都對她報以冷漠,她怎不傷心,怎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鎖的庭院,層層疊疊的楊柳,飄過鞦韆的落花,苦苦等待無奈的女子構成了一幅令人傷懷的春怨圖,一個悵然若失、傷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語淺而意入,情感層層推進,景與情就這樣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了。
很多著作認為這首詞表現的是閨怨。寫了一個獨居庭院的女子,她的愁、怨、傷、悲。其實我認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魯迅先生曾說過:「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魯迅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賞析詩詞的一個關鍵問題,即要知人論詩(詞)。歐陽修四歲而孤,從小是個苦命的孩子,身於貧寒家庭的他,力經挫折,堅韌不拔而能入京作官,可以一展抱負。他需要多大的志向,承受多少的痛苦啊。然命運多舛,他卻由於和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出京當了一個小官。所以,我們在他的《醉翁亭記》里,看見他飲酒行令,投壺對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心甘嗎?他忘記自己的志向了嗎?而我們高中學習了他另一篇《伶官傳序》,在他「滿招損,謙受益」,「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痛切總結中,有他「兼濟天下」的抱負。他是一個滿腹經綸、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的人才,然而他卻沒有機會,空餘惆悵和傷痛。我想歷經變動,壯志難酬的他肯定有怨、有恨、有苦,有悲,那種孤獨、傷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韻相合。我倒覺得與其說本詞寫的是閨怨,倒不如認為歐先生一首《蝶戀花》借獨居深院的女子來表達自己被拋棄的怨、恨、傷、悲。在這樣的基礎上,「雨橫風狂」似乎象徵著政治斗爭的肆虐、無窮,而「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似乎是傾訴自己大志難申的無可奈何。
⑥ 歐陽修的《蝶戀花》鑒賞內容「幾日行雲何處去…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品味詩詞,朗誦是很重要的。朗誦時,除了要抓住節奏,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更應該注重情感的把握。所以,我在讀的時候更注意這一點。整體來看,全詞充滿了感傷、抑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無奈和傷痛。然而,到底是誰擁有這樣復雜難解的心緒?是一個女子,一個深鎖閨中,愁緒滿懷,卻無計鎖春的等待心上人歸來的女子,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哀怨和愁苦。「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寫的是「怨」,「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寫的是「恨」,「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寫的是「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寫的是「苦」。古人煉字講求傳神,注重「詩眼」。賈島「推敲」的故事,「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佳句,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蝶戀花》中的「橫」和「狂」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詞中的「深」字更是高人一籌。古人作詩擅長運用疊字,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佳句中,疊字的運用酣暢淋漓的宣洩了詩情意旨。歐陽修不僅承繼了古人的二字相疊,「深深」二語本已寫出庭院的幽深、空曠,卻再用一個「深」字的設問,讓庭院的「深」「曠」更加讓人尋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可以說是別具一格。不僅體現其用疊字之功,詞的洗練,更可體現詞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遠。
景深著一「堆」字,在於「簾幕無重數」寫出庭院的無比幽深。那麼,在楊柳茂密堆積如煙,如同重重簾幕的空曠的大院子里,有哪些人呢?詞人沒有讓你看到人物,筆鋒一宕,先說一句「玉勒雕鞍遊冶處」再說「樓高不見章台路」來鋪寫人物的出場,從景深寫到情深。詞中寫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空空的庭院里只有女子孤零零的一個人,期盼的人哪裡去了?在「玉勒雕鞍遊冶處」尋歡作樂。一方在院中苦苦期盼,流淚傷心,一方卻在煙花樓中醉生夢死。在深深的庭院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對比當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怨恨」情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上片就在景物的描寫里,抒寫了女主人公的抑鬱情懷。
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只覺無奈,僅能將情感寄予與之同命的花上。「感時花濺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慨。似乎我們看見:一個黃昏,一個苗條瘦弱的女子,扛著鋤頭,提著花籃,在四處飄落花兒的林子里葬花,吟唱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花開易見落難尋……」女子在這暮色將逝的夜晚,憶念章台的丈夫,眼前僅有在暴風雨橫遭摧殘的花,聯想自己愁苦命運,不禁潸然淚下。女子的愁苦、傷痛無處傾訴,滿懷疑問叩問花兒。花卻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花不解人,還是花不肯給予同情?令人納然。花不便不語,反而象故意和女子作對,拋棄她紛紛飛過空盪盪的鞦韆。人兒走馬章台,花兒飛過鞦韆,有情之人,無情之物都對她報以冷漠,她怎不傷心,怎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鎖的庭院,層層疊疊的楊柳,飄過鞦韆的落花,苦苦等待無奈的女子構成了一幅令人傷懷的春怨圖,一個悵然若失、傷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語淺而意入,情感層層推進,景與情就這樣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了。
很多著作認為這首詞表現的是閨怨。寫了一個獨居庭院的女子,她的愁、怨、傷、悲。其實我認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魯迅先生曾說過:「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魯迅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賞析詩詞的一個關鍵問題,即要知人論詩(詞)。歐陽修四歲而孤,從小是個苦命的孩子,身於貧寒家庭的他,力經挫折,堅韌不拔而能入京作官,可以一展抱負。他需要多大的志向,承受多少的痛苦啊。然命運多舛,他卻由於和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出京當了一個小官。所以,我們在他的《醉翁亭記》里,看見他飲酒行令,投壺對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心甘嗎?他忘記自己的志向了嗎?而我們高中學習了他另一篇《伶官傳序》,在他「滿招損,謙受益」,「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痛切總結中,有他「兼濟天下」的抱負。他是一個滿腹經綸、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的人才,然而他卻沒有機會,空餘惆悵和傷痛。我想歷經變動,壯志難酬的他肯定有怨、有恨、有苦,有悲,那種孤獨、傷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韻相合。我倒覺得與其說本詞寫的是閨怨,倒不如認為歐先生一首《蝶戀花》借獨居深院的女子來表達自己被拋棄的怨、恨、傷、悲。在這樣的基礎上,「雨橫風狂」似乎象徵著政治斗爭的肆虐、無窮,而「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似乎是傾訴自己大志難申的無可奈何。
⑦ 蝶戀花秦觀翻譯及賞析
長江滾滾,東流去,激浪飛珠濺雪。
長江之水急速翻騰,向東流去,浪花像飛起的珍珠、濺起的雪花。
獨見一峰青崒嵂,當住中流萬折。
只見一座高峻的山峰,擋住了中流曲折江水。
應是天公,恐他瀾倒,特向江心設。
這應該是天公怕長江的水流氣勢兇猛,特意在江心設下這座山峰的吧
屹然今古,舟郎指點爭說。
從古至今,屹然挺立,船夫爭相指點談論。
岸邊無數青山,縈回紫翠,掩映雲千疊。
兩岸無數的青山,盤旋往復,如同紫色的翠玉,映照襯托著層層重疊的雲朵
都讓洪濤恣洶涌,卻把此峰孤絕。
卻都躲開了氣勢盛大的江水,讓浪濤姿意洶涌,使這座山峰顯現出了高峻的身姿
薄暮煙扉,高空日煥,諳歷陰晴徹。
(見慣了)淡淡的暮色,炊煙中的柴扉,高空中明亮的太陽,熟悉地了解陰天晴空。
行人過此,為君幾度擊楫。
行人經過此地,(感動得)為你多少次拍擊手中的船槳。
小孤山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山體奇特秀美,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如撞鍾,北觀嘯天龍,是萬里長江的絕勝,江上第一奇景,還有小姑與彭郎相愛,難成眷屬,投江殉情,死後化作「小姑山」,而彭郎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彭郎磯」,與小姑山隔江相對的凄美傳說,如果按秦觀一貫的風格,寫小孤山似乎應該從這個傳說入手,寫一段清新雋永的愛情之歌,但是這首詞,氣象恢宏雄偉,與秦觀的清新婉麗,柔和淡雅的文風十分不符,與「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相比,簡直不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第一句,先寫長江的水勢,「滾滾」、「激浪」來形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現,一座高峻的山峰,擋住了洶涌的江水。第三句,將此山傲立此處的原因,想像為天公設立,使此山有了中流抵柱的神韻,既表明小孤山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傑作,不可多得,又進一步襯託了小孤山所處環境的凶險,可謂神來之筆。後世謝枋得詩「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就是脫胎於此句。
下闋以兩岸群山為襯托,用擬人的手法,說群山雖然高(掩映雲千疊),雖然美(縈回紫翠),但在洶涌的江水面前都退縮了(都讓洪濤恣洶涌),只有小孤山屹立在中流,日復一日,感動著過往行人。
這首詞壯思逸飛,境界開闊,是秦觀詞中少有的豪放之作。
⑧ 蝶戀花·早行的作品鑒賞
此首純寫離情,題曰「早行」,出現在詞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風中離家時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景。篇中沒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間也很少有連結性詞語,所以,詞中的離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繪的不同畫面,靠人物的表情、動作和演出來完成的。
上片寫別前。開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驚烏棲不定」寫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烏鴉誤以為天明,故而飛叫不定。這是從視覺與聽覺兩方的感受概括出來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將闌,轆轤牽金井」兩句,點明將曉。這是從聽覺方面來寫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經快要滴盡,夜色將闌。同時遠處傳來轆轤的轉動聲,吊桶撞擊著井口聲,已經有人起早汲水了。這三句表現出由深夜到將曉這一時間的進程。「喚起」兩句另是一段,轉寫女方的悲傷。「喚起」的施動者是誰過去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行者,「知天已曉,喚起所別之人」;一種認為「聞烏驚漏殘、轆轤聲響而驚醒淚落。」「喚起」,既是前三句不同聲響造成的後果,同時又是時間演變的必然進程:離別的時刻來到了。所以,就全篇來看,似以後一種解釋為佳。如解釋為行者把女方「喚起」,則自然要沖淡這首詞所表出的那種離情的深刻性。「兩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後的精神煥發,而是離別時的情緒緊張與全神貫注。聯系下句「淚花落枕紅綿冷」,可見這雙眼睛已被淚水洗過,「喚起」之後,仍帶有淚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時,這一句還暗中交待出這位女子的美麗,烘托出傷別的氣氛。「冷」字還暗出這位女子同樣一夜不曾合眼,淚水早已把枕芯濕透,連「紅綿」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寫別時、別後。前三句寫別時依依難舍之狀,曲折傳神。「執手」,分別時雙方的手相互緊握。古詩文里「執手」,多和惜別有關,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詞里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詩經·邶風·擊鼓》里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霜風吹鬢影」,是行者飽看女方,刻印下別前最深刻的印象:鬢發在秋季晨風中微微卷動。「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二句,看似寫情,實則是寫動作。作者幾度要走,卻又幾度轉回來,相互傾吐離別的話語。這話語滿是離愁。「難聽」不是不好聽,而是令人心碎,難以忍聽。終篇兩句寫別後景象,又是一段。這兩句寫行者遠去,但還戀戀不舍地回頭遙望女子居住的高樓,然而這高樓已隱入地平線下去了,眼中只見斗柄橫斜,天色放亮,寒露襲人,雞聲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遠了。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如真清之『斷腸院落,一廉風絮。』又『掩重關、偏城鍾鼓』之類是也。」其實,「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也是「以景結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該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畫面組成,並配合以不同的聲響。正是這一連串的畫面與音響的完美組合,才充分表現出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形象地體現出時間的推移、場景的變換、人物的表情與動作的貫串。詞中還特別注意擷取某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來精心刻畫,如「驚烏」、「更漏」、「轆轤」、「霜風」、「鬢影」、「斗柄」、「雞鳴」等等。與此同時,作者還特別著意於某些動詞與形容詞的提煉,如「棲不定」的「棲」字,「牽金井」的「牽」字,「喚起」的「喚」字,還有「吹」、「清」、「冷」等等,這一系列手法綜合起來,不僅增強了詞的表現力,而且還烘托出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環境氛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真實感。 王世貞《藝苑卮言》:美成能作景語,不能作情語;能入麗字,不能入雅字,以故價微劣於柳。然至「枕痕一線紅生玉」,又「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動人。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末句「雞相應」,妙在想不到,又曉行時所必到。閩刻謂「鴛鴦冷」三字妙,真不可與談詞。
江順治《詞學集成》:張祖望曰:「淚花落枕紅綿冷」……苦語也。
黃蘇《蓼園詞選》說:按首一闋,言未行前,聞烏驚漏殘,轆轤響而驚醒淚落。次闋言別時情況凄楚,玉人遠而惟雞相應,更覺凄婉矣。
沈謙《填詞雜說》:「喚起兩眸清炯炯」、「閑里覷人毒」、「眼波才動被人情」、「更無言語空相覲」,傳神阿堵,已無剩美。
喬批《片玉集》:秀語。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紀別之詞。從將曉景物說起,而喚睡醒,而倚枕泣別,而臨風執手,而臨別依依,而行人遠去,次第寫出,情文相生,為自來錄別者希有之作。結句七字神韻無窮,吟諷不厭,在五代詞中,亦上乘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送別,景真情真。「月皎」句,點明夜深。「更漏」兩句,點明將曉。天將曉即須趕路,故不得不喚人起,但被喚之人猛驚將別,故先眸清,而繼之以淚落,落淚至於濕透紅綿,則悲傷更甚矣。以次寫睡起之情,最為傳神。「執手」句,為門外送別時之情景,「風吹鬢影」,寫實極生動。「去意」二句,寫難分之情亦纏綿。「樓上」兩句,則為人去後之景象。斗斜露寒,雞聲四起,而人則去遠矣。此作將別前、方別及別後都寫得沈著之至。
⑨ 歐陽修的《蝶戀花》
蝶戀花
年代:【宋】 作者:【歐陽修】 體裁:【詞】 類別:【】
庭院深深深幾許,[1]
楊柳堆煙,[2]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3]
樓高不見章台路。[4]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5]
【注釋】
[1]幾許:多少。
[2]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3]玉勒:玉制的馬銜。雕鞍:精雕的馬鞍。遊冶處:指歌樓妓院。
[4]章台:漢長安街名。《漢書·張敞傳》有「走馬章台街」語。唐許堯佐《章台柳傳》,記妓女柳氏事。後因以章台為歌妓聚居之地。
[5]亂紅:落花。
此詞寫暮春閨怨,一起一結頗受推賞。「庭院」深深,「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既濃且密——生活在這種內外隔絕的陰森、幽遂環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訴之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生活是優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諸句,逐層深入地展示了現實的凄風苦雨對其芳心的無情蹂躪:情人薄倖,冶遊不歸;春光將逝,年華如水。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迴避答案,「亂花飛過鞦韆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後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託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了生活在幽閉狀態下的貴族少歸難以明言的內心隱痛。
當然,溯其淵源,此前,溫庭筠有「百舌問花花不語」(《惜春詞》)句,嚴惲也有「盡日問花花不語」(《落花》)句,歐陽修結句或許由此脫化而來,但不獨語言更為流美,意蘊更為深厚,而且境界之渾成與韻味之悠長,也遠過於溫、嚴原句。
【集評】
李清照《詞序》:歐陽公作《蝶戀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
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簾深樓迥及「亂紅飛過」等句,殆有寄託,不
僅送春也。或見《陽春集》。李易安定為六一詞。易安雲:
「此詞余極愛之。」乃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詞論》:永叔詞雲「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此可謂層
深而渾成。何也?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
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鞦韆,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
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
----------------------------
這首詞以生動的形象 、清淺的語言,含蓄委婉、深沉細膩地表現了閨中思婦復雜的內心感受,是閨怨詞中傳誦千古的名作。
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疊字之工,致使全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由此而生深遠之意境。詞人首先對女主人公的居處作了精心的描繪。「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這兩句,似乎是一組電影搖動鏡頭,由遠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隨著鏡頭所指,先是看到一叢叢楊柳從眼前移過。「楊柳堆煙 」,說的是早晨楊柳籠上層層霧氣的景象 。著一「 堆 」字,則楊柳之密,霧氣之濃,宛如一幅水墨畫 。隨著這一叢叢楊柳過去 ,詞人又把鏡頭搖向庭院,搖向簾幕。這簾幕不是一重,而是過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瑣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無重數 」。「 無重數」,即無數重。一句「無重數」,令人感到這座庭院簡直是無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遊冶處」,宕開一筆,把視線引向她丈夫那裡;然後折過筆來寫道:「樓高不見章台路」。原來這詞中女子正獨處高樓,她的目光正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向丈夫經常遊冶的地方凝神遠望。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詞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於是她感到無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只好把感情寄託到命運同她一樣的花上。這兩句包含著無限的傷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評曰:「『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王又華《古今詞論》引)他的意思是說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一起來。這兩句情感層次如下: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 。見花落淚 ,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在憶念走馬章台(漢長安章台街,後世藉以指遊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唯有在狂風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泄的對象。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於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痴情地發問。第三層是花兒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但不語,反而象故意拋舍她似地紛紛飛過鞦韆而去 。人兒走馬章台,花兒飛過鞦韆 ,有情之人 、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 ,怎能不讓人傷心 !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 、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
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並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筍有苞有節一樣 ,自然生成,逐次展開,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
這首詞意境深遠。詞中寫景寫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 ,渾然天成 ,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彌漫的早晨 ,下片是寫風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評曰 :「『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 唐宋詞選釋 》)暮春時節,風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彷彿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唯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尤其是結句,近人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 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 以我觀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鞦韆,烘託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 、悵然若失的神態。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⑩ 蝶戀花品牌
蝶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