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格格服旗袍百度百科

格格服旗袍百度百科

發布時間:2022-05-30 10:51:34

A. 格格服清朝又稱什麼

格格服清朝又稱旗裝。

B. 旗袍起源於我過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的長袍,寬袍大袖,三百年來沒有改變。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說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歡迎。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當時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追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國內外通商交流的機會越來頻繁,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大量湧入,使得人們選擇的范圍廣了、著裝的觀念也改變了。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名門閨秀追趕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騎馬、跳舞、打高爾夫球,這也就要求服裝更美觀、和體。加上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就更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無所謂「海派旗袍」了。

C. 有關格格服的歷史

格格服就是旗袍,滿族女子的傳統服飾,在滿清入關時傳入中原原意為旗女之袍。

D. 影樓里格格服在清朝又稱什麼裝

旗裝,旗袍就是由此演變過來的

E. 中國古代有哪些服飾如旗袍那一類的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 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


F. 格格裝是不是就是旗裝如果不是,有什麼區別

格格裝就是旗裝,格格這個詞語是在清朝才有的!
而清朝能稱呼為格格的不是只有公主,是所有滿族未婚配的女子的稱呼!
什麼只有公主才稱呼格格,這個是瓊瑤劇的誤導,其實在清朝也稱呼皇帝的女兒為公主的!
所以可以說格格裝就是旗裝!

G. 明朝格格服裝和清朝格格的服裝一樣嗎

明朝沒有格格!!!明朝只有公主!%>_<%
清朝既有公主又有格格。
不一樣。
明朝公主都是金冊 二千石。不像清朝有固倫 和碩之分。

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
石,婿曰駙馬都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
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余遞減有差。郡主以下,恩禮既殺,無足書者。今依前史例,作《公主傳》,而駙馬都尉附焉。

《明史 公主傳》

http://hi..com/cathyleo1983/blog/item/0be0a7de0d8fe351cdbf1a64.html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滿語中原來是對女性的一般對稱。而在漢語中出現時則大多:一是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二是皇帝和親王妾室的稱謂。
滿人早期對國君女、酋長女或一般婦女的稱呼。皇太極即位後,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規定,皇後所生之女稱固倫(或作固龍、古倫,滿語,譯成漢語即國家)公主,妃嬪所生女及中宮撫養者稱和碩公主,格格遂成為皇家貴族小姐婚前的統稱。清制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女,未予封號者均稱格格,若加封,秩分五等,即親王女稱和碩格格,封郡主;封郡王女為多羅格格,封縣主;貝勒女為多羅格格,封郡君;貝子女為固山格格,封縣君;鎮國公、輔國公女為格格,封鄉君。以上五等或為側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格格於許婚後,報宗人府,查明合例奏請受封,已受封者不隨父升降。另外,在清初後妃制度不健全時期,後宮中沒有其他的位號,也稱皇帝、皇子的伺妾為格格。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細分: 親王之女封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郡王之女封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貝勒之女封多羅格格,出正室為郡君,側室為鄉君; 貝子之女,正室所出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室生稱宗女,不受封;
(補充一點,例如和孝固倫公主,她就不是皇後所生。)
公主服飾
皇帝女兒為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確規定。固倫公主一般為皇後所生,地位較尊貴,其冠服同親王福晉。和碩公主為皇帝妃、嬪所生,其冠服同親王世子福晉。 朝冠 固倫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頂大簪舍林領約各用東珠八。順治元年改為十。和碩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頂大簪舍林領約各用東珠七。順治元年改為各飾東珠九。 按《清會典》記:公主之朝冠,皆冬用薰貂,夏用青絨。頂皆上銜紅寶石,朱緯上皆周綴金孔雀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全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垂絛末亦綴珊瑚。青緞帶。 固倫公主之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每孔雀飾東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結飾東珠三,垂絛金黃色。 和碩公主之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每孔雀飾東珠六。 吉服冠 固倫公主之吉服冠,薰貂,頂皆上銜紅寶石。和碩公主之制同。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的朝服為朝袍、朝褂和朝裙,為朝祭時的禮服。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的朝服服制相同。 朝袍 朝袍分為冬夏二季,其色均為香色。冬朝袍披領及袖為石青色,片金加海龍緣。其文為龍紋五爪。前後及兩袖袖端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色絛,雜飾惟宜。夏朝袍,袍身、披領及袖端皆為片金緣,余皆如冬朝袍。 朝褂 朝褂為石青色,片金緣。其綉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色絛,雜飾惟宜。 朝裙 朝裙分為冬夏兩種。冬朝裙,上用紅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裙邊為片金加海龍緣。夏朝裙為片金緣,緞紗因時而異,余如冬朝裙。 龍褂 龍褂是吉服褂,一般在吉慶活動時套在龍袍或蟒袍外穿的圓領、平袖的對襟褂。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皆為五爪金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各一團,兩肩為行龍各一團。色用石青。6 金約 固倫公主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結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 和碩公主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余制如固倫公主。 耳飾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采帨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采帨制相同。月白色,不綉花文。結佩惟宜。 領約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領約俱鏤金,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色絛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

H. 求清朝格格服飾的介紹

女袍:與男袍有很大的區別。清代官場女服隨夫,多指補服,冠,帶。就常服說,無論後妃宮眷,一律皆短袖長袍,婦女旗袍無開契,無短袍,一般艘長至蔽足。女袍多裝飾,在衣襟,袖邊,領口等處鑲嵌各種彩花為尚,又以多層領子和多層袖頭為美。

官袍;是清代的補服之一,它是古代章服之制和滿洲民族服飾特點相結合的產物。皇帝穿龍袍,皇帝以下,皇子,親王,郡王,以尊卑不同,飾以不等數的龍爪。貝勒,貝子,鎮國公等皆以蟒為飾紋。一品文,武官分別飾以仙鶴。

辛亥後,寬衣大袍成普及,女袍變短,男袍逐漸廢棄。女袍也由寬腰直筒式,漸變成緊身合體的曲線形,流向型的款式,今天旗袍已經為世界所青睞,無疑是滿族對人類服飾文化的一大貢獻。

褂:史載「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為之外褂」外褂分常服褂和補褂,另者形制相同,只是補褂是官服。兩褂皆長過肘對襟飾扣。另一種叫行褂,是區別於外褂的短褂,也稱「馬褂」。

馬褂:即對襟短袍,袖身皆短,配長衫。旗人婦女也服馬褂,與男式的肥袖方形不同,多為窄袖,有對襟,捻襟和琵琶襟等,但農村婦女則穿寬袖馬褂。清代馬褂最引人注目的是黃馬褂,明黃色為皇帝服用,朝臣得賜為榮。御前大臣,內大臣,正黃旗都統等准服,服褂時有各種限制。

坎肩:是漢人「半臂」演化來的,亦稱「搭護」和「背心」。其種類有琵琶襟坎肩,帶大襟坎肩,人字襟坎肩等。目前,除「巴圖魯」坎肩絕跡外,其餘幾中已經流入到其他民族服飾中。

(8)格格服旗袍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清朝格格服飾的種類: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

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

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

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I.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9)格格服旗袍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J. 還珠格格裡面格格的服裝叫做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與格格服旗袍百度百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仔褲縫在裙子外面 瀏覽:521
劍網三二小姐校服哪個好看 瀏覽:568
要麼穿上旗袍柔情萬種 瀏覽:75
文胸應該怎麼帶 瀏覽:285
廣州昌崗尾貨男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262
衣除器哪個牌子好 瀏覽:666
玉林福綿牛仔褲批發多少錢一條 瀏覽:322
長款白色t恤下面穿什麼圖片 瀏覽:780
看一下我和女兒誰選的裙子好看 瀏覽:138
五常紗線皺紋勞保手套采購批發 瀏覽:354
我們來了睡衣走秀背景音樂 瀏覽:266
男女混搭旗袍走秀視頻 瀏覽:463
關於帽子的文字 瀏覽:788
三隻小熊童裝專賣店電話多少 瀏覽:707
咖啡色大衣綠色裙子好看圖片 瀏覽:244
怎麼描述一條褲子 瀏覽:348
怎樣計算鉤針帽子的針數 瀏覽:483
帽子圖像是什麼品牌 瀏覽:278
粗線織老年帽子 瀏覽:83
小學生校服是深藍還是淺藍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