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記一輛紡車
記一輛紡車
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後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戰場的戰友,心裡充滿了深深的懷念。
那是一輛普通的紡車。說它普通,一來它的車架,輪葉,錠子,跟一般農村用的手搖紡車沒有什麼兩樣;二來它是延安上千上萬輛紡車中的一輛。的確,那個時候在延安的人,無論是機關的幹部,學校的教員和學員,也無論是部隊的指揮員和戰斗員,在工作、學習或者練兵的間隙里,誰沒有使用過紡車呢?紡車跟戰斗用的槍,耕田用的犁,學慣用的書和筆一樣,成為大家親密的夥伴。
在延安,紡車是作為戰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鎖陝甘寧邊區,想困死抗日的領導力量。我們抗日軍民熱烈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結果徹底粉碎了敵人圍困的陰謀。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據地的人,不但吃得飽,而且穿得暖,堅持了抗戰,爭取到了抗戰的最後勝利。開荒,種莊稼,種蔬菜,是保證足食的戰線;紡羊毛,紡棉花,是保證豐衣的戰線。
大家用紡的毛線織毛衣,織呢子;用紡的棉紗合線,織布。很多同志穿的衣服鞋襪,就是自己紡線或者跟同志們換工勞動做成的。開墾南泥灣的部隊甚至能夠在打仗、練兵和進行政治、文化學習而外,紡毛線給指戰員發軍裝呢。同志們親手紡線織布做的衣服,穿著格外舒適,也格外愛惜。那個時候,人們對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線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雙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舊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捨得丟棄。總是臟了洗洗,破了補補,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齊干凈,越樸素穿著越隨心。西裝革履,華麗的服飾,只有在演劇的時候作演員的服裝,平時不要說穿,就是看看也覺得礙眼、隔路。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內容,那就是整潔,樸素,自然。
紡線,勞動量並不太小,紡久了會胳膊疼腰酸;不過在刻苦學習和緊張工作的間隙里紡線,除了經濟上對敵斗爭的意義而外,也是一種很有興趣的生活。在紡線的時候,眼看著勻凈的毛線或者棉紗從拇指和食指中間的毛卷里或者棉條里抽出來,又細又長,連綿不斷,簡直會有一種藝術創作的快感,搖動的車輪,旋轉的錠子,爭著發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那有節奏的樂音和歌聲是和諧的,優美的。
紡線也需要技術。車搖慢了,線抽快了,線會斷頭;車搖快了,線抽慢了,毛卷、棉條會擰成繩,線會打成結。搖車,抽線,配合恰當,成為熟練的技巧,可不簡單,需要用很大的耐心和毅力下一番工夫。初學紡線,往往不知道勁往哪兒使。一會兒毛卷擰成繩了,一會兒棉紗打成結了,紡手急得滿頭大汗。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為斷頭接不好生紡車的氣,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紡車砸碎。可是那關紡車什麼事呢?盡管人急得站起來,坐下去,一點也沒有用,紡車總是安安穩穩地呆在那裡,像露出頭角的蝸牛,像著陸停駛的飛機,一聲不響,彷彿只是在等待,等待。一直等到使用紡車的人心平氣和了,左右手動作協調,用力適當,快慢均勻了,左手拇指和食指間的毛線或者棉紗就會像魔術家帽子里的綵綢一樣無窮無盡地抽出來。那彷彿不是用羊毛、棉花紡線,而是從毛卷里或者棉條里往外抽線,線是現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條里的。熟練的紡手,趁著一豆燈光或者朦朧的月光,也能搖車,抽線,上線,一切做得優游自如。線上在錠子上,線穗子就跟著一層層加大,直到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從錠子上取下穗子,也像從果樹上摘下果實,勞動後收獲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質享受都不能比擬的。這個時候,就連起初想砸毀紡車的人也對紡車發生了感情。那種感情,是凱旋的騎士對戰馬的感情,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的射手對良弓的感情。
紡線有幾種姿勢:可以坐著蒲團紡,可以坐著矮凳紡,也可以把紡車墊得高高的站著紡。站著紡線,步子有進有退,手臂盡量伸直,像"白鶴晾翅",一抽線能拉得很長很長。這樣氣勢最開闊,肢體最舒展;興致高的時候,很難說那是生產,是舞蹈,還是體育鍛煉。
為了提高生產率,大家也進行技術改革,運用物理學上輪軸和摩擦傳動的道理,在輪子和錠子中間安裝加速輪,加快錠子旋轉的速度,把手工生產的工具變成半機械化。大多數紡車是在紡羊毛、紡棉花的勞動實踐中培養出來的木工做的;安裝加速輪也是在勞動實踐中大家摸索出來的創造發明。從勞動實踐中還不斷總結出一些新的經驗。譬如,紡羊毛跟紡棉花常有不同的要求:羊毛要松一些,干一些;棉花要緊一些,潮一些。因此彈過的羊毛要捲成卷,棉花要搓成條,烘曬毛卷和陰潤棉條都有一定的火候分寸。這些技術經驗,不靠實踐是一輩子也不知道里邊的奧妙的。
為了交流經驗,互相提高,紡線也開展競賽。三五十輛或者百幾十輛紡車搬在一起,在同一個時間里比紡線的數量和質量。成績好的有獎勵,譬如獎一輛紡車,獎手巾、肥皂、筆記本之類。那是很光榮的。更光榮是被稱為紡毛突擊手、紡紗突擊手。競賽,有的時候在禮堂,有的時候在窯洞前邊,更有的時候在山根河邊的坪壩上。在坪壩上競賽的那種場面最壯闊,"沙場秋點兵"或者能有那種氣派?不,陣容相近,熱鬧不夠。那是盛大的節日里賽會的場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廠房,深谷是車間,幕天席地,群山環拱,怕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地方哪一種輕工業生產有那樣的規模哩。你看,整齊的紡車行列,精神飽滿的紡手隊伍,一聲號令,百車齊鳴,別的不說,只那嗡嗡的響聲就有點像飛機場上機群起飛,揚子江邊船隻拔錨。那哪是競賽,那是萬馬奔騰,在共同完成一項戰斗任務。因此競賽結束,無論是紡得多的還是紡得比較少的,得獎的還是沒有得獎的,大家都感到勝利的快樂。
就這樣,用勞動的雙手,自力更生。紡線,不只在經濟上保證了革命根據地的人大家有衣穿,使大家學會了一套生產勞動的本領,而且在思想上還教育了大家認識"勞動為人生第一需要"的意義;自覺地克服了那種"認為勞動只是一種負擔,凡是勞動都應當付給一定報酬的習慣"《從莫斯科--喀山鐵路的第一次星期六義務勞動到五一節全俄星期六義務勞動》(《列寧全集》第31卷)。。勞動為集體,同時也為自己。在勞動的過程里,很少人為了個人的什麼去錙銖計較;倒是為集體做了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就因為這些,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想起它像想起老朋友,心裡充滿了深深的懷念。圍繞著這種懷念,也想起延安的種種生活。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圍工作,學習,勞動,同志的友誼,革命大家庭的溫暖,把大家團結得像一個人。真是既團結,緊張,又嚴肅,活潑。那個時候,物質生活曾經是艱苦的、困難的吧,但是,比起無限豐富的精神生活來,那算得了什麼!憑著崇高的理想,豪邁的氣概,樂觀的志趣,克服困難不也是一種享受嗎?
跟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
⑵ 吳伯蕭的一篇散文 記述了延安的生活
《菜園小記》,蘊藏著一種內在的情感,顯得深沉而厚實,這是因為他寫的是親身見聞、親身經歷,當年的延安生活,充實、壯麗,充滿著希望和朝氣,艱難困苦壓不倒共產黨人。
⑶ 在戰爭時期,軍統、中統特務為何始終無法打入延安
隱蔽戰線斗爭一直是受到黨中央重視的。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11月5日,西北政治保衛局就以原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中的政治保衛局幹部為基礎,在瓦窯堡正式成立,負責西北蘇區和紅軍中的肅反、保衛工作。保衛局首任局長為王首道,1936年2月後由周興接任。1936年6月,保衛局隨中央遷至保安(今志丹縣),1937年1月遷到延安棉土溝。1937年9月,西北政治保衛局更名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負責陝甘寧邊區的鋤奸、肅特保衛工作。在延安隱蔽戰線斗爭史上,邊區保安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利劍。
除專門的保衛機關外,邊區還成立人民自願協助政府進行鋤奸保衛工作的群眾團體「鋤奸委員會」,同時作為鄉政權對群眾鋤奸工作的領導機構。除了公開的保衛組織之外,保衛系統還在各鄉村、街道、工廠、學校、合作社、機關、團體、部隊,設立秘密的「工作網」,作為保衛機關的「耳目」,這就使得敵特的滲透困難重重。
⑷ 人民警察服裝還會改嗎
看時代的需求,以後也許會改
警服,是指各警察統一的制服,是警察身份和執法的重要標志,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警察風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服裝的變化,從側面記錄了社會發展過程的軌跡。警服的變化亦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法律、經濟、人文狀況,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共和國的歷史將會記住這一天。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10月1日,中國公檢法司大換裝,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革。歷史上的任何典章制度和服裝的變化,無不從一個側面記錄著歷史事件及發展過程的軌跡。公檢法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業服裝帶著明顯的時代烙印。警服的歷史要比法官服和檢察官服久遠許多。
1928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最初的肅反委員會、政治保衛局、民警局、刑事偵探局,就成了人民公安的雛形。那時,公安人員與紅軍戰士穿一樣的服裝。193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從延安邊區保衛處、檢查處等部門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轄的延安市警察隊。警察隊員的著裝區別於當時的幹部、戰士所著的灰布軍裝,著黑色警察制服
帽子的樣式與八路軍軍帽相同,沒有帽徽,領章是用鋁合金特製的,正面鑄有「邊警」二字,意為「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有一個特殊的地區,也曾實行警銜制和統一著裝,那就是在194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事管制的旅大地區。旅大市人民警察實行警銜制,按警銜著裝,警銜分為警監、警正、警佐、警長、警士,警服是統一制式,夏裝為綠黃色,冬裝為青色。
⑸ 警服的歷史沿革
警察在中國的出現還是在本世紀初。1902年以後,清政府仿效東西方各國建立警察機構,但警察的服飾從形式到章程都沒有統一規定。到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全國才有了統一的警察服裝。民國時期的警服也先後經歷了11次比較大的變革。
1928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最初的肅反委員會、政治保衛局、民警局、刑事偵探局,就成了人民公安的雛形。那時,公安人員與紅軍戰士穿一樣的服裝。193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從延安邊區保衛處、檢查處等部門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轄的延安市警察隊。警察隊員的著裝區別於當時的幹部、戰士所著的灰布軍裝,著黑色警察制服,帽子的樣式與八路軍軍帽相同,沒有帽徽,領章是用鋁合金特製的,正面鑄有「邊警」二字,意為「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國有一個特殊的地區,也曾實行警銜制和統一著裝,那就是在194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事管制的旅大地區。旅大市人民警察實行警銜制,按警銜著裝,警銜分為警監、警正、警佐、警長、警士,警服是統一制式,夏裝為綠黃色,冬裝為青色。
中國成立後,警服先後經歷了五0式、五五式、五八式、六五式、七二式、八三式、八九式、九九式等八次沿鞋換裝。前四款警服和解放軍服裝大致相同,只是標志上有區別,從七二式開始區別於軍服。 1966年3月公安部就民警的服裝制式改式問題向國務院寫了專題報告,提出新式的民警服裝制式、技術規格和質量均與解放軍幹部相同。1966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全國實行這一服裝制式。
各警種服裝的上衣均為深棕綠色;下裝均為藏藍色,無紅色褲線。取消原來女警服中的列寧服上衣和裙子。所有幹警的服裝樣式全與解放軍空軍幹部服裝相同。帽徽為圓形,中心是國旗,國旗周圍雕金色麥穗和齒輪。 1972年1月,為區別軍、警服裝,突出人民警察的特點,國務院批准公安部《關於改革人民警察服裝的通知》。人民警察服裝顏色由深棕綠色改為藏藍色。
夏、冬季警服除交通民警夏服上衣為白色外,其他警種的上衣、下裝均為藏藍色。男民警戴藍色大檐帽,女民警戴藍色無檐帽,均套白色鑲藍牙線的帽罩。
鑒於72制式警服存在著顏色不鮮明和吸熱性強等問題,1974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戶籍、治安、刑事、外事、司法、鐵路、航運等諸警種,由當天起夏季警服均改著與交通民警相同的上白下藍的警服。邊防、森林和鐵路押運民警,夏冬季服裝均改著與消防民警相同的上綠下藍警服。 1999年4月,公安部召開警服設計發布會,國內30家著名服裝公司設計師的五百多套設計方案參加招標。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經過專家論證、評審,廣泛徵求各警種、各層次幹警和社會各界意見,又經過從南到北三個城市試穿,進一步改進到最後定型。「九九」式警服的顏色,選用與國際上警服主流色調相一致的藏藍色,完全區別於軍隊的草綠色,形成鮮明的警察制服體系,在面料上也提高了檔次。尤其是採用國際通用的型號制,實行量體套裁,對每一位民警進行量體,按人製作,由製作廠家直接發到民警個人手裡,大大提高了警服的合體率。至此,中國警察穿著新式警服閃亮登上了世界大舞台。
99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藍色,警服根據民警執勤的需要,在不同氣候、不同場合、執行不同任務、警用裝備的攜帶與使用等方面作了周密的考慮。99式新警服分為常服、作訓服和多功能服。
99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藍色,交、巡警襯衫採用淺藍色,高級警官襯衫採用白色,普通民警襯衫採用鐵灰色。高級警官、交巡警領帶顏 色為藍色,其他警種的領帶為銀灰色。服飾佩戴帽徽、領花、警銜、警號、胸徽,大帽徽裝訂在大檐帽、涼帽、栽絨帽上;小帽徽裝訂在女呢帽和便帽上。領花分為 金屬領花和電腦綉花兩種,金屬領花用於常服和茄克服;電腦綉花用於制式長、短袖襯衫上。警銜分為三種:硬警銜用於常服、茄克服;軟式警銜用於長、短襯衫; 套式警銜用於多功能服。
99式新警服分為常服、作訓服和多功能服。常服主要用於民警執勤時穿,作訓服用於巡警、特警等處置突發事件、執行追捕任務和進行訓練時穿著。多功能服分為2種:帶反光條的交、巡警穿著,無反光條的,普通民警穿著。
2005年,公安部又宣傳將99式警服的鐵灰色襯衫換成淺清藍色襯衫。
⑹ ③下面這些詞語,有的是近幾十年出現的,有的是在原有含+基礎上有了新的含義
崑山美味的壽司人人都愛,但是如果處理過程或是出現質量問題時,往往會「病從口入」,可能導致腹瀉、嘔吐等典型的消化道症狀,有時候一些人「熬一熬」就過去了,但有些人可能就差點「熬不過去」。
日前,39健康從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重症醫學科(ICU)救治了一例因食用大量壽司感染沙門氏菌並導致多臟器衰竭的女性患者。
美餐後反復腹痛腹瀉發熱,入院時已是病危狀態
家住深圳的阿芳(化名)今年36歲,平素身體健康,1個月前突然出現腹痛、腹瀉、發熱,自認為沒事便在網上查了些資料自行購葯服用,因疫情原因擔心被發熱門診隔離,「堅持」了三周,家人卻發現她精神狀態越來越差,終於因高熱(40℃)不退、嗜睡還反應遲鈍,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最終輾轉送至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經過發熱門診排除新冠肺炎相關發熱後,請胃腸外科二值陳春宇主治醫師急會診,發現阿芳精神狀態差,呼吸淺促(30-40次/分),意識淡漠,皮膚和眼結膜可見廣泛分布出血點,伴彌漫性腹膜炎體征,急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37×109/L,血小板只有15×109/L,血壓80/60mmHg,心律140次/分,血氧飽和度不足90%,嚴重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可患者只能用睜眼、點頭回答醫生指令,家屬也無法提供對診斷有幫助的病史信息。病人已經出現了呼吸、循環、血液、腎臟、中樞、內環境、消化道等多個臟器系統的功能障礙,遂緊急將其收入ICU搶救治療。
阿芳在ICU的主管醫生石一鳴主治醫師介紹到,任何一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進一步衰竭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而患者竟然已經出現七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障礙,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出現了嚴重的「死亡三聯征」——重度低體溫、嚴重酸中毒和凝血機能障礙。為了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春華主任醫師聯系醫院開通綠色搶救通道,並組織重症醫學科、消化內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血液內科、超聲科、檢驗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團隊立即進行搶救治療——呼吸機、升壓葯、抗感染、血液凈化、輸血、液體復甦、血流動力學監測及線粒體數量監測等,很快患者被各種儀器設備圍繞,監護儀上的報警聲無時無刻不提示著,患者已經命懸一線。
20餘天搶救恢復生命體征,食用被沙門氏菌污染的壽司是誘因
由於腹部急診CT可見大量腹腔積液,病人伴腹膜炎體征,命懸一線,在病人和家屬的充分信任下,經多學科緊急會診後,麻醉科冒著極高風險進行麻醉保駕護航,胃腸外科緊急進行腹腔鏡探查,可惜均未發現臟器壞死或者穿孔病情,病人的診斷依然是個謎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年紀輕輕既往身體健康的阿芳的病情如此凶險呢?
原因終於找到了——檢驗科開通綠色通道,阿芳的血培養結果提示檢測到沙門氏菌屬,病理科骨髓閱片排除血液病!此時,醫生再次追問家屬患者的飲食習慣,原來阿芳平時喜歡吃壽司等生冷食物,此次發病前曾進食過大量壽司。
楊春華仔細診查患者,結合補充的病史和各項檢查結果,明確這次造成患者病情危重的元兇為沙門氏菌——由於患者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生冷食物,大量的沙門氏菌經消化道入血,造成患者出現嚴重感染性休克,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
原因找到,那就好辦了!經過針對性治療和積極對症支持治療,在ICU、胃腸外科、血液內科、超聲科、消化內科、輸血科、檢驗科等多個學科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經過20餘天的奮力救治,終於逆轉「死亡三聯征」,阿芳各器官功能逐步好轉,生命體征也逐步穩定,並脫離床邊血透機、呼吸機、升壓葯等器官功能支持,最終好轉出院。
楊春華介紹到,沙門氏菌屬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常寄生在人類和動物的消化系統當中,肉蛋奶以及相關製品等均可被污染。然而沙門氏菌屬不分解利用蛋白質,難以通過肉眼或者氣味判斷食物是否被污染。沙門氏菌屬為形態以及構造相似的一大類細菌,已發現的菌種超過兩千種,其中包括傷寒桿菌。沙門氏菌屬在糞便中存活可超過1月,在水中可存活超過2周。患者、無症狀攜帶者、家養以及野生動物均可成為沙門氏菌屬的傳染源。發病者通常在接觸感染源的1到3天內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既往報道中出現過血液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嚴重並發症預後不佳甚至死亡。因此他提醒,如出現有嘔吐、腹瀉或發熱等不適症狀,應盡快至醫院就診。
這樣做,可以預防沙門氏菌感染
1、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廚房用具要分開,在冰箱里也要避免把生熟食物放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層當中。上層放熟食物,下層放生食物,嚴防交叉污染。
2、生食蔬果前,一定要用流動自來水洗凈。
3、熟食最好在10℃以下低溫保存,食用前必須用80℃以上高溫加熱15分鍾以上。
4、在日常生活中講究手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5、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⑺ 警察不符合規定穿警服
公安民警遇到四種情形可不著警服。《規定》要求,除執行特殊偵查、警衛等任務或者從事秘密工作不宜著裝,工作時間非因公外出,女民警懷孕後體型發生顯著變化,或者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著裝的情形外,公安民警在工作時間應當著裝。
《規定》同時要求,公安民警在工作時間,通常著執勤服;參加訓練時,通常著作訓服;參加授銜儀式、宣誓、閱警、重大會議、外事等活動時,除主管(主辦)單位另有規定外,著常服。
(7)陝甘寧邊區人察制服擴展閱讀;
警察職業的特殊性使其始終處於社會焦點中,警服是警察身份和執法的重要標志,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警察風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服裝的變化,從側面記錄了社會發展過程的軌跡。警服的變化亦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法律、經濟、人文狀況,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共和國的歷史將會記住這一天。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10月1日,中國公檢法司大換裝,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革。
歷史上的任何典章制度和服裝的變化,無不從一個側面記錄著歷史事件及發展過程的軌跡。公檢法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業服裝帶著明顯的時代烙印。
警服的歷史要比法官服和檢察官服久遠許多。
警察在中國的出現還是在本世紀初。1902年以後,清政府仿效東西方各國建立警察機構,但警察的服飾從形式到章程都沒有統一規定。到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全國才有了統一的警察服裝。民國時期的警服也先後經歷了11次比較大的變革。
1928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最初的肅反委員會、政治保衛局、民警局、刑事偵探局,就成了人民公安的雛形。那時,公安人員與紅軍戰士穿一樣的服裝。193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從延安邊區保衛處、檢查處等部門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轄的延安市警察隊。
警察隊員的著裝區別於當時的幹部、戰士所著的灰布軍裝,著黑色警察制服,帽子的樣式與八路軍軍帽相同,沒有帽徽,領章是用鋁合金特製的,正面鑄有「邊警」二字,意為「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有一個特殊的地區,也曾實行警銜制和統一著裝,那就是在194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事管制的旅大地區。旅大市人民警察實行警銜制,按警銜著裝,警銜分為警監、警正、警佐、警長、警士,警服是統一制式,夏裝為綠黃色,冬裝為青色。
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隊伍是陝甘寧人民警察還是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隊伍是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使敵後抗日根據地得以開辟,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隨著根據地和政權建設的不斷發展,在建立民主政權的同時,公安機關也隨之建立。
(8)陝甘寧邊區人察制服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為了維護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市的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1938年5月成立了延安市警察隊,全稱「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簡稱「邊警」。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支比較正規的人民警察隊伍。各敵後抗日根據地也相繼建立了除奸保衛機構,如晉察冀邊區公安總局、晉綏公安局、冀魯豫邊區政府公安總局等。除奸保衛機構的普遍建立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對保衛抗日政權,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