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中華旗袍女英雄束縛

中華旗袍女英雄束縛

發布時間:2022-05-25 16:25:17

1. 中國與旗袍

這不是帶不代表的問題。
旗袍是在滿清入關後,進行「剃發易服」的屠殺。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因此,漢服在中原大地斷絕了。經過幾百年的時間,人們漸漸對漢服不再了解,而更多地了解旗袍,只知道旗袍。
因此現在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中國人才會誤把出現最多的旗袍當成了傳統服裝。對此我們很痛心。
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復興漢服的團體,在復興我們的漢服,還有我們的漢文化。而現在知道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消逝了幾百年的漢服一定會重回歷史舞台、、、樓主別郁悶了啊。。。
附「剃發易服」的網路資料和「漢服吧」

http://ke..com/view/15692.html?wtp=tt
http://tieba..com/f?kw=%BA%BA%B7%FE&t=4

2. 中國旗袍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的發展演變過程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們穿的所謂「旗袍」,不能確定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它是中華多個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編人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統稱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後來則將婦女的家居之袍稱之為「旗袍」,「旗袍」成了專用名稱。
旗袍在近現代的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它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取捨」、「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它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並演變出東西合壁的現代旗。無論從其外形塑造還是內部結構來看,無不蘊涵著東西方服飾風格的雙重特點,旗袍的基礎形制源自中國傳統服飾,而緊身的外形強調著形體的存在,突出表現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這種適體的造型是以相應的結構處理為基礎的,特別是胸、腰、臀圍上相同數量的放鬆取值,更是鑒於東方女性的體形特點而設置的。這種純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那樣,主旋律是越劇調兒,但整個感覺又是現代的。

3. 旗袍女英雄

羅剎

4. 求newface作品集

《神 奇女 俠 VS 毒藤女》、《中華 旗袍 娘絲 襪 女英雄》3-4、《終極拘束 改造監 獄戰艦》、《魔物與 秘寶RPG》1-2.、終 結者 上 官紅、李...

5. 旗袍承載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夢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1]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2-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5]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6-7]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8]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9]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2]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6. 要類似 奴隸手機 作者:趙大寶 txt 的較長篇小說

不過這種小說很少有完本的

7. 求坑神newface作品集

《神 奇女 俠 VS 毒藤女》、《中華 旗袍 娘絲 襪 女英雄》3-4、《終極拘束 改造監 獄戰艦》、《魔物與 秘寶RPG》1-2.、終 結者 上 官紅、李

8. 坑神newface作品集

《神 奇女 俠 VS 毒藤女》、《中華 旗袍 娘絲 襪 女英雄》3-4、《終極拘束 改造監 獄戰艦》、《魔物與 秘寶RPG》1-2.、終 結者 上 官紅、李

9. 中國古代 近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原因

《水滸傳》作者的婦女觀與現實主義

——淺析《水滸傳》女性形象

《水滸傳》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它描繪了一場農民起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後從勝利到失敗的全過程。書中那些生龍活虎的英雄人物和生機勃勃的斗爭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那些女性形象孫二娘、顧大嫂、扈三娘,以至潘金蓮、閻婆惜等都深為人們矚目。書中作者或著力描寫,或串聯故事情節的女性人物達七十多人,其中有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正面形象,如梁山泊女英雄、賢妻良母、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有作者絕對否定的反面人物,上到統治階層的婦女,下至「淫婦」、媒婆、社會餘孽;還有一些處於中間狀態的婦女。這里上至公主、郡主,下到市民婦女、漁婦村姑、煙花妓女,《水滸轉》不僅真實地再現了北宋末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復雜激烈的階級矛盾,同時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廣闊、深刻、色彩紛呈的宋代婦女生活畫卷。

我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隨著封建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觀念緊密結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類的說教成為桎梏婦女的精神枷鎖,婦女完全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一切正當的權利。《水滸傳》從民間傳說到成書,經歷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宋代程朱唯心主義理學從南宋中後期開始取得了統治階級官方哲學的地位,作為統治一個時代的思想,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水滸傳》的作者作為那個時代的

文人,不可能擺脫這些束縛而超然存在。因此,這些觀念不可能不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一部《水滸轉》僅從婦女形象分析就可以反映出作者基本上落後的乃至復雜的婦女觀,與此同時,盡管封建色彩的落後的成分佔相當地位,但也鮮明地顯示了一些進步,使我們不時感到作者的婦女觀與現實主義創作的撞擊。

一 遮掩不住的光輝

作者以贊許的目光、熱烈的情感、粗獷有力的筆觸為我們塑造了三位女英雄,堪稱一百零八員好漢中三員傑出的女將,農民起義隊伍中不讓須眉的三位女首領。在古代文學畫廊中,作者破天荒地塑造了母夜叉孫二娘、母大蟲顧大嫂、一丈青扈三娘三位綠林女傑的形象。若論打家劫舍、除暴安良、征討敵寇的言行舉止,她們與李逵、魯智深等好漢確無多少差別。她們分明是巾幗女傑,在她們身上我們不僅看到粗豪、勇猛、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更見臨危不亂的膽識、謀劃周全的精細、善於應變的機敏。武松在孟州殺人,逃到張青酒店,孫二娘巧妙地把武松化裝成行者,從而免除了一場災禍。在此謀劃之中,孫二娘表現出感人肺腑的對親人的關切,動人心弦的兄嫂情誼,那超人的膽識,更令人欽佩。顧大嫂的兩個表弟解珍、解寶被豪強毛太公陷害入獄,定成死罪。為劫牢救人,她設法爭取盟友——孫新的哥哥登州兵馬提轄孫立,先佯裝有病,後持刀相逼,軟硬兼施以達到預期目的。一往無前的氣概,令人折服。扈三娘「使兩口日月刀,好生了得」的武藝又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聚義後,她們沖鋒陷陣,

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她們又以女性特有的身份,掌管酒店,打探消息;扮村婦,做智取大名府的內應;裝艄婆,當「爭功奪城」的先鋒。三位女英雄為梁山事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說對三位女英雄的塑造有男性化的傾向,有誣蔑之意,我們不能贊同。有人說那個時代「一些比較成功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妓女」,確有一定道理。處在封建時代的作者對女性的熟悉有很大的局限性,雖然這三位女性還不是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但這三位「女主角」畢竟擺脫了「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藩籬,是作者首創的落草聚義的綠林女傑。「為敷衍故事情節的需要而捏造出來的工具」之說,也是站不住腳的。作者大可不必寫這三位女將,而去寫一百零八員須眉男子,其實也不會過多地影響全書情節的發展。這三位女將的出現既不能說是對女性的輕蔑,也不是完全落後的婦女觀的產物,但將其視為「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亦是不能使人接受的。列寧說,反對中世紀制度,反對封建制度的全部斗爭,是在「平等」的口號下進行的。作為農民起義軍的成員,男女同上沙場,不可不視為一種平等。我想把它看成民主思想的萌芽,看成在那黑暗時代里作者現實主義創作所透露的一絲曙光,是不過分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在女子深受四條繩索束縛的時代,作者敢於塑造如此強悍的女性形象,而且將她們列於一百零八將之中,無疑表現了作者極大的膽識。《水滸傳》中三位女英雄的出現不僅僅是現實主義創作的產物,也反映了作者婦女觀中進步的一面。

在作者對三位女英雄的描寫中,不難看到其婦女觀中的另一面,即有著強烈的封建主義色彩的落後一面。其代表人物毋庸置疑,首推一丈青扈三娘了。扈三娘本是訂親待嫁的大家閨秀,兩軍陣前驍勇非凡,也只落得個聽憑擺布的結局。先做宋太公義女,又應宋江主張,與王矮虎作配,結為夫妻;到頭來,丈夫身亡沒來得及有任何感情上的表示就隨之而去了。盡管孫二娘的死與扈三娘的死在封建倫理道德上是同出一轍,而孫二娘到底還「尋得屍首燒化,痛哭了一場」。在作者筆下,戰場上的扈三娘與感情生活中的扈三娘判若兩人。扈三娘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是十個回合活捉了王矮虎,刀法嫻熟的歐鵬斗一丈青不下,若不是援兵紛至,宋江亦只待束手被擒。作者在有聲有色的「無條件的、直率的真實」的戰場廝殺場面的描寫中,為我們獻上了一位女將領。雖然扈三娘在一百零八位好漢中位列五十九,也算一個不小的人物了,但她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不在於滿門抄斬,未婚夫被殺,自身被俘;不在於嫁給了其貌醜陋、貪酒好色的手下敗將;也不在於丈夫戰死,報仇之中隨之而去;其不幸是在這滅頂之災、突起大禍的面前,在人生重大感情變遷之中她木然處之,無動於衷;面對決定終身的不如意的婚姻,她卻唯唯諾諾地「拜謝了」。在這一方面作者把一丈青塑造成一個毫無思想、毫無情感,一個完全屈從於封建倫理的女性。這恐怕便是人們所說英雄人物缺乏血肉、形象蒼白無力的症結所在。這樣塑造人物不但違背了作者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的初衷,而且讓人物墮入封建倫理的泥沼。

「世界女子過去一大部分的歷史,是被男子征服的歷史。在這時期,道德上風俗上習慣上法律上政治上經濟上一切種種,凡是女子所處的地位,無一不在男子的下層。男子好像天神,是主人。」(李達《女子解放論》1919年10月)《水滸傳》作者的確為我們塑造了三位女英雄,然而作者筆下的女英雄並沒有掙脫「被男子征服的歷史」的藩籬。我們的女英雄地位「無一不在男子的下層。」盡管她們的武藝高強,顯然分別居於她們丈夫以上,但上樑山之後每每出征,她們又都隨夫而行;排座次時,也只列於其夫之下;她們的出路並不因為她們有一番英雄業績而放出異彩,她們走的是一條與那個時代的婦女殊途同歸之路——「夫唱婦隨」、「夫死婦隨」。作者把孫二娘與其夫張青的死排在一個章回(第一百一十八回)中;王矮虎去後,扈三娘僅「略戰一合」,便面門中一銅磚,落馬而死;三女將中唯一未戰死沙場的顧大嫂,也只能隨著孫新——她的天神、她的主人而去。讀到此處,三位女英雄的結局,與以前屢建戰功的表現顯然相互脫節,令人氣悶,令人惋惜。惋惜之餘,不難發現束縛三位女英雄性格發展的繩索便是作者思想的繩索,這就是作者「夫為妻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

二 在一片咬牙切齒憎恨的前後

潘金蓮、閻婆惜、潘巧雲、賈氏是《水滸傳》中的四位「淫婦」,她們都是與人通姦,被人殺死的。作者有心讓她們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然而這幾位「淫婦」卻引起了眾多的爭論。

對於這幾位女性,作者詳略不同地向讀者介紹了她們的出身,生

活環境,坎坷遭遇,人物性格,使我們對她們成為「淫婦」前的真實生活有所了解。做人使女的潘金蓮「不肯依從」那個大戶的糾纏,被「倒貼些房奩」白白嫁與了「身不滿五尺,面目生得猙獰,頭腦可笑」的武大;只因閻婆得了一口棺材、十兩銀子的救濟而「無可報答」,用女兒閻婆惜與宋江「做個親眷來往」。她們有分別遇上了「這般三答不回頭,四答和轉身的人」,「只愛學使槍棒,於女色上不十分要緊」的宋押司,「一個月倒有二十來日當牢上宿」、「心思亦不在女人身上」的丈夫,「平昔只顧打熬氣力,不親女色」的員外。這便是潘金蓮們的婚姻——殘酷的報復,廉價的買賣,任意的擺布,無奈的依從。這便是「淫婦」們的人生旅程的前期生活。書讀至此,引起了人們幾多憤恨,幾多不平,幾多同情。盡管「淫婦」們的生活引起幾代人的爭議,但都以作者的真實描寫為依據,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筆法的成功。

潘金蓮們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得宋代——封建統治階級集歷代腐朽反動的婦女觀之大成的時代。皇權、神權、族權、夫權四條繩索緊緊地套在中國女性的脖子上,婦女的命運已經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社會不給她們以出路,作者同樣沒有給她們出路。在她們「偷人」、通姦、甚至殺夫之後,得到了「應得」的下場。武松「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取出心肝五臟,供養在靈前」;宋江「去那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那顆頭伶伶仃仃落在枕頭上」;潘巧雲被「一刀從心窩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賈氏被盧俊義「割腹剜心,凌遲處死,拋棄屍首」。這就是作者為「淫婦」們

設計的下場。為了使這種設計顯得合理,作者分別鋪陳了大量的故事情節,在這些故事情節中,作者沒有給四位女性一絲惋惜,一點同情,只是一片咬牙切齒的憎恨。而恰恰是這些故事情節,模糊了四位女性性格扭曲的前因,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也引起相當讀者對四位女性的憎恨。「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糊糊塗塗地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三千多年了。」(魯迅《我之節烈觀》1918年8月15日)三千多年的憎恨,是那麼習以為常。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潘金蓮該殺夫,閻婆惜該訛詐,潘巧雲該墮落,賈氏該通姦。這四位女性的結局是封建時代只追求個性解放、只追求所謂個人幸福的婦女的必然結局。我們不能要求作者有這樣的思想態度,問題的關鍵是,作者在鋪陳這些故事情節時,始終抱著「萬惡淫為首」、「婦女是禍端」的封建觀念,字里行間滲滿了這樣的女性就是罪惡源泉的說教。而前文關於四位女性身世的交待正是作者「無條件的,直率的真實」,「按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契可夫《寫給瑪-符-基塞列娃》),使我們得到了那個特定的環境,得到了那個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人物,從而理出了人物自身性格發展的脈絡。這樣,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就與作者主觀的思想動機產生了強烈的典型的撞擊。前面讀者所闡發的憤恨、不平與同情,並非作者主觀意圖的產物,而是源於作者一絲不苟、客觀如實地敘述。然而,後面「鮮血飛出」和「心肝五臟」的驚人情節,則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反映了歷史的普遍的心態。一個創作方法的客觀如實,一個精心設計的驚人情節,

產生了作者萬萬意想不到的後果。社會上的潘金蓮成了長久討論不休的話題。文學界也由西門慶、潘金蓮這一市民風情畫卷,啟導出了《金瓶梅》,又由《金瓶梅》啟導出了《紅樓夢》。這深遠影響的產生恐怕不能不歸結為現實主義的成功。

三 設計完整的女性形象——瓊英

瓊英雖是全書後半部才出現的一位女性,卻是作者著墨最集中,敘述最完全,描寫最完備,結局最「完美」的婦女形象,是依作者主觀意圖刻畫的一位典型女性。若說前面所提三位女英雄,作者給予了過多的男性化的描寫,那麼「容貌如花」、「玉體輕盈」、「白伶百俐」、「威風凜凜」的瓊英,方是「紅妝」英雄。作者在「瓊英處女做先鋒」、「張清緣配瓊英」、「張清瓊英雙建功」等幾個章回中著力描繪了這位女將。她的身世,她的成長,她的威武,以至天配良緣,從一而終,以「貞節孝義」之名而歸的一生。作者將其作為完美女性的化身加以塑造,以至到了神化的地步。在她的身上不僅有與三位女英雄相同的領兵作戰、奮力搏殺的特點,更有其自身的個性。可惜這些特點和個性完全是作者主觀意圖的體現,是作者落後的倫理觀念的標簽,絕不是現實主義的「這一個」。她「忠君」,瓊英不幸落入田虎的隊伍,雖身不由己,而心向朝廷;她「孝親」,「素有報仇雪恥之志」,「欲報父仇,雖粉骨碎身,亦所不辭」;她「義氣」,瓊英一接觸宋江起義軍就將自己的身世和盤托出,便跟定了這支已經招安的隊伍;她「貞節」,張清戰死,「瓊英哀慟昏絕」,苦守貞節撫養孤兒成人。作者還巧妙地

杜撰了一個故事:「有塊美玉,白賽霜雪,一毫瑕疵兒也沒有。」「一聲霹靂」,「卻怎麼就變成做一個婦人的屍骸!」由此引出仇夫人(瓊英母)被田虎擄去,不從田虎,撞岡而死的過程。雖說此段是瓊英報仇的依據,但更見作者對瓊英母女二人的頌揚之意。便有了以下「天子大嘉瓊英母子貞孝,降敕特贈瓊英母宋氏為介休貞節縣君,著彼處有司,建造坊祠,表揚貞節,春秋享祀。封瓊英為貞孝宜人------」的記載。

書中被瓊英石子打翻落馬的段三娘,成為作者偏愛的女英雄的強烈反襯,從另一角度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婦女觀。寫段三娘出場:「只見人叢里閃出一個女子來」,「眼大露凶光,眉粗橫殺氣。腰肢坌蠢,全無裊娜風情;麵皮頑厚------」好一幅潑婦、刁婆相貌。亮相第一戰,便「被王慶就勢扭悴定,只一交,把女子顛翻。」起身後「毫無羞怒之色,倒把王慶贊」,僅此一筆不僅交待了此人的武藝,更刻畫出此人刁頑的性格。段三娘的婚配是「自己看中意了對頭兒」,「雖是段太公,也不敢拗她」,這便更播下了罪惡的種子。對段三娘的死,書中道:「從小不循閨訓,自家擇配,做下迷天大罪」。在作者看來,其大罪構成有二,即不循閨訓與自家擇配。作者在幾個章回中同時集中刻畫了這二位女性,正反兩方面相互陪襯。段三娘的行為顯得那麼齷齪,段三娘的下場令世人不齒;瓊英的形象是那麼完美無瑕,瓊英的言行舉止那麼符合封建禮教的規范,且有一個善養天年的好結局。作者的用心顯而易見。這已經不是在刻畫人物,而是要通過這兩個人物來表

現作者的觀念。它分明告訴讀者,一個好女性只有嚴守閨訓,嚴守禮教,即使在動盪不安的封建社會里,也可以名節昭彰天下,受到推崇。作者婦女觀中落後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是與孫二娘、顧大嫂相比,作者給與瓊英的也是更多的溢美之辭。聯系起來看,瓊英的品貌出眾,武藝超群,高高居於三位女英雄之上。三位女英雄就這樣在作者有意或無意中也成為瓊英的陪襯人、墊腳人。顯然,這是讀者不願意接受的。這主觀意願與客觀效果的矛盾,恐怕不能不說是作者婦女觀中落後的一面加之「以自己的主觀設想來代替生活本身」而導致的。盡管作者頗下了一番功夫,但瓊英這一形象仍然蒼白無力,缺乏立體感、真實感。關於瓊英的許多描寫,如她的夢中學藝,宿世姻緣,母親的「白石」「屍骸」,以至管家葉清到宋江帳中敘述瓊英的身世,一談即合,都是經不住推敲的。由此可見,在塑造瓊英這個人物時,作者復雜的婦女觀與現實主義撞擊的結果是違背了尊重生活、緣於生活的原則,讓人物完全隱匿在封建倫理道德的陰影之下。作為作者主觀意念投影的瓊英,是以規范的封建倫理雕塑成的模特,是作者婦女觀中落後一面的產物。因此,人物形象不能光彩照人,不能給後世讀者留下什麼印象和影響。

四 被損害、被侮辱的婦女形象

作者在塑造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的過程中,時而輕輕幾筆,為讀者獻上了一批被損害、被侮辱的婦女形象。那開黑店的張青認為「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不可害」的思想,實則是作者對待生活在封建

社會底層的弱女子們的思想態度。

林娘子算不得貧弱女子,其夫、其父均為京城教頭,可算是上層社會的貴婦人了。而自她一出場,便是掙扎在苦難深淵中的婦女形象,只因美貌過人,遭來一場橫禍。作者以深沉動人的筆調為我們展現了林娘子短促一生的最後時刻:斥戲、拒奸、勸夫、殉節。在那情長長、恨綿綿的敘述之中,作者盡情歌頌了那忠貞不渝的愛情,歌頌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反抗精神,對林娘子獻上了無限真切的敬意,給予了真切的同情。

金翠蓮是《水滸傳》文始出現的弱女子,被鄭屠夫「強媒硬保」、「虛錢實契」霸佔了身體,「未及三個月」便被趕出,並「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作者首先讓她在隨父賣唱中遇到魯智深,魯智深仗義疏財,拔拳相助,使金翠蓮父女擺脫窘迫之境,有了一條生路。之後,作者又讓她們遇上趙員外,金翠蓮被趙員外「養做外宅,衣食豐足」。作者希望這弱女子有一個好的生活出路,把其同情融入兩次巧遇之中。

在眾多被損害、被侮辱的婦女形象中,李師師可謂引人注目的一個。她是上依傍當朝皇帝,即使「公子王孫,富家子弟,誰敢來她家討茶吃」,是名著一時的煙花妓女。作者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在梁山隊伍招安受挫中選擇了這一下情上達的理想人物。作者把李師師放在政治斗爭中去寫,實際上讓她直接參與了一場嚴肅的政治斗爭。我們看到李師師既有頭腦又深明大義,她理解梁山好漢的處境,同情並尊

重他們;她明辨是非,對蔡京一夥深為不滿。然而李師師不是政治活動家,而是與宋徽宗有著特殊關系的妓女。作者用調侃的筆調寫了李師師對燕青的「嘲惹」,但充分暴露了李師師內心的矛盾和嚮往。正是作者對李師師的生活所做的客觀、真實而深刻的描繪,使讀者體察到李師師的追求和痛苦。作者現實主義筆觸所到之處,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政治上遠遠超出達官顯宦的妓女,生活上血肉較為豐滿的女人。可以肯定的是,《水滸傳》的作者以不同於歷來封建文人的眼光,以較為別致的筆調,著力刻畫了這個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女性形象,以贊許的口吻強調了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表現出作者對這位下層女子的愛憐。

在《水滸傳》女性形象中,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占相當的比例,除林娘子、金翠蓮、李師師外,還有王進的母親,王有金的女兒,宋玉蓮等人物。她們都不是書中的主要人物,有的甚至是次要而次要的人物,是作者為繁衍故事情節而塑造的形象。作者對此著墨不多,有時只是寥寥幾筆,便刻畫了她們各自的生活經歷,以及或賢惠,或剛烈,或柔弱的悲劇性格,給讀者留下了較為鮮明的印象。作者以多種方式表達了對這類婦女的同情,傾注了憐憫的愛。作者都為她們安排了結局,即現實生活中的出路。出路不外乎兩條,一是被封建社會或傳統道德逼得自盡,一是獲得暫時安穩的生活,個別人還獲得「衣食豐足」的富貴。在作者看來,讓自盡的得到褒揚,讓獲得暫時安寧的使人安慰。在今天的讀者看來,這樣的出路是悲慘的,是經不住推敲

的。得到褒揚的並沒有脫離封建道德觀中節烈的范疇,人物也沒有擺脫成為封建社會犧牲品的命運;獲得暫時安寧的,即使像金翠蓮那樣嫁給趙員外的,也時時處於監視之中。然而,寫於那個時代的《水滸傳》,確實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刻畫這部分婦女形象時,始終懷著真切的同情,字里行間溢滿了這種同情。同情反映著作者對造成弱女子們不幸的黑暗現實的不滿,這是作者以嚴肅的現實主義筆法在刻畫人物,更是作者復雜的婦女觀中進步一面的具體表現。

引起我們深深注意的是,作者讓獲得暫時安穩生活的女性中,包括金翠蓮、張太公的女兒等一類人物。這類女性有的曾被惡霸霸佔過,有的慘遭強人蹂躪,按照封建禮教的邏輯,這類女性已經喪失名節,已經無顏再生,只有一死了事,成為封建道德的殉葬品。然而作者沒有這樣做,不但讓她們繼續生活下去,有的人物,如金翠蓮還對梁山事業發生過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我所指的現實主義甚至可以違背作者的見解而表露出來。」(《致瑪-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我們認為,作者在對這類女性注入同情時,在一定程度上思想已經不自覺地脫離了封建道德的陰影,而是按照真實的生活線索,按照生活的邏輯提煉、刻畫人物,這是難能可貴的。

同情弱者,同情下層社會中的弱女子,不把她們一律視作庸庸碌碌、刁鑽古怪的下等人,為讀者獻上了個性較為飽滿的苦苦掙扎的下層婦女形象。甚至還以贊許的筆調,描寫與此類女性相近的一類「下等人」,如李小二渾家的機警,何九叔老婆的精明,都可以證明,是

作者的現實主義筆法、婦女觀中進步一面相統一所產生的效果。

《水滸傳》刻畫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寫作意圖十分明顯,即贊揚梁山泊的英雄好漢。《水滸傳》畢竟是男人的世界,是男子生活、奮斗的舞台。女性形象不是書中的主要人物,即使是孫二娘、顧大嫂、扈三娘三位女英雄,也不是作者主要刻畫的人物。因此,在女性形象中,凡與梁山泊英雄同路的,作者便予以贊揚;凡與梁山泊英雄同心的,作者便寄予同情;凡與梁山泊英雄為敵的,便絕對沒有好下場。我們可以把這條線索作為解開書中女性形象的注腳。

「一個經驗豐富的作家總是自相矛盾的,因為經驗充實,則要求廣大的、有組織力的思想,而這些思想是同集團和階級底狹隘的目的對立的。所以,在每個俄國作家的作品裡,你都可以發現那些超出他們傾向范圍而且在本質上與之相矛盾的過剩題材和多餘思想。」(高爾基:《〈俄國文學史〉序言》)從作者在《水滸傳》描寫婦女形象所表露出的婦女觀中,我們已經特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作者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其婦女觀基本上是屬於那個時代,即封建的、落後的,這一主導思想貫穿在對各類婦女形象的描述之中。作者在對三位女英雄贊頌的同時,依然沒能擺脫封建倫理觀念的束縛,不時地流露出「夫唱婦隨」、「夫死婦隨」的意識。作者在對「淫婦」們無情鞭撻之中,將其提倡的禁慾主義、「女人是禍水」的思想典型化。作者把禁慾,完整地說,是飽口腹之慾,而禁異性之欲,視為英雄好漢的品質,反之便認為是產生罪惡的源泉。作者在對瓊英極

力美化之時,更將其婦女觀中封建、落後的一面表現的充分無遺。作者在對林娘子的愛情歌頌之時,亦淡淡地散發出「貞女節婦」的氣味。

然而,作者究竟是不同凡響的生活在動盪不安的封建社會的文人,目光所及,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對各類女性給予了足夠的注意和比較,得出較為客觀的認識,又構成作者復雜的婦女觀中進步的一面。作者蘸著贊頌之情的筆墨,表現了女英雄們的豪情義氣、斗爭精神,書寫下她們不凡的業績,為我們樹立了不可多得的女中豪傑形象。在中華大地上,三位女英雄有口皆碑,這難道不是作者的功績所在嗎?普列漢諾夫說:「早期現實主義者是保守的,部分地甚至是反動的思想方式,並沒有妨礙他們很好地研究他們周圍的環境,並創造出在藝術上很有價值的東西來。」(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當《水滸傳》的作者以認真嚴肅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進行寫作時,當作者以「寫盡」的筆法刻畫婦女形象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與自己的復雜的婦女觀相撞擊。撞擊的結果各不相同。或撞擊得融會貫通,人物形象就較為鮮明;或撞擊得脫離了生活基礎,人物形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血肉,讀者也難以接受;或撞擊得疑點重重,一時無法解釋,引起歷代讀者關注。隨著生活的發展,時代的前進,引出後世讀者的爭論,使得人物形象大於作者寫作的初衷,使得人物的客觀效應、後世效應遠遠超過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因此,對《水滸傳》中眾多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不但能夠使我們深入發現、明確了解封建社會的婦女生活,展開廣闊的真實生活的畫卷,而且對於作

家應該走怎樣的創作道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怎樣達到思想境界和創作方法的和諧統一,都留下了深深的思索的餘地,這也是《水滸傳》留下的寶貴的文學遺產之一。

10. 求一部小說

太多了

與中華旗袍女英雄束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教育局哪個科室負責 瀏覽:116
女裝如何色彩 瀏覽:82
一萬多校服費 瀏覽:452
早春時尚配圍巾品牌及商品 瀏覽:281
哪裡有男裝網路批發 瀏覽:406
裙子小姐的全部小說 瀏覽:224
天貓童裝怎麼引流 瀏覽:424
怎麼洗發光的羽絨服 瀏覽:563
怎樣才能成為淘寶童裝的小模特 瀏覽:470
粉色衛衣弄上油怎麼洗 瀏覽:50
西西和女裝深圳專櫃 瀏覽:438
濟南賣的好的童裝 瀏覽:670
誰家有三小學生不穿的校服 瀏覽:284
想問一下巴蜀校服一套多少錢 瀏覽:4
短的白色棉襖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16
校服小女孩卡通圖片 瀏覽:824
長款淡墨綠羽絨服搭配 瀏覽:20
裙子純色尺碼160 瀏覽:912
戶外褲子什麼面料吸濕 瀏覽:529
極帝鵝童裝簡介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