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德國人旗袍

德國人旗袍

發布時間:2022-05-22 18:23:14

1. 吉娜穿旗袍蠻腰纖細不像生過娃,郎朗一臉寵溺,這樣的穿搭你喜歡嗎

吉娜自從和郎朗結婚以來,獲得了無數的目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甜蜜的日子,還因為吉娜的身材也是非常好的。雖然因為懷孕期間身體變化不大而引起了很多爭議,但是產後回來的吉娜,在懷孕前就已經完全減肥了,還是那麼入味,清冷,迷人。

吉娜穿旗袍的顏色

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很難穿上旗袍的魅力。首先,外國人的大骨架不適合輕薄溫柔的旗袍。對於其他具有古代東方韻味的旗袍,只有中國女性才能穿出最好的味道。和吉娜改良的時髦旗袍,更容易駕馭和搭配。假設你每天都穿旗袍。相比吉娜,你只需要簡單優雅。

2. 為什麼旗袍馬褂沒漢服美觀求原因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日本說:「嚡!支那!我認得你。我們從未敗給過你們,因為我是華夏傳人,你乃蠻夷。」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朝鮮說:「若不是你們的腐朽無能,我們斷不會被倭寇侵佔。你們根本配不上真正的中央之國。」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越南說:「勝戰敗果的窩囊廢!如此宗主國,指望不得!」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蒙古說:「咱們一齊做了滿清三百年奴才,看來你們還沒做夠啊!」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阿拉伯說:「兇手!殘暴鎮壓回民的兇手。只是你們太健忘,你們的祖先,被屠戮的更多。」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匈牙利說:「大單於在天之靈可以安心了。秦漢的子孫還在自己奴役自己。」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荷蘭說:「鄙視你們!攻打我們收復台灣的時候用火槍大炮,200年後對付英國人的時候用大刀長矛。世界史上也難找了!」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加拿大說:「嗨!老朋友!又來給我們修鐵路了?」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英國說:「東亞病夫!仍記得圓明園否?其實很早你我的命運就註定了。1640和1644咱們分別逼死了國王和皇帝,從那以後,哈哈……」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法國說:「對不起,法租界里你們和狗依然不得入內。不過聽俺老爺爺說十里洋場穿旗袍的女人都很有味兒,令他流連忘返。開衩越高,他越開心哩!」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俄羅斯說:「我代表沙皇感謝你們,清國人。150萬平方公里是你們贈與俄羅斯民族的最好禮物。當我們犯神經質宣布要還給你們的時候,你們又不敢要。握握手,世世代代好朋友!」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德國說:「咦?你們的豬尾巴呢?恍然想起那次扶清滅洋的鬧劇,曾使我們對貴國公民的無知和愚昧感到萬分驚詫。希望下次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領頭的還是我們德國人。」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埃及說:「我們踢開英國佬宣布獨立的時候,你們卻仍穿著這種衣服,依然受著各種外國人的擺布。」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印度說:「看見你讓我也想起我們的苦難歲月。不過好歹我們也只聽英國人的。而你們要讓列強輪番蹂躪。」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說:「走開!你讓我們又記起了華人在滿清頒布遷界禁海令後曾漂洋過海來南洋逃荒的日子。」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全世界的華人說:「從那個年代起,我們在世界各地就再也抬不起頭來!」

當我們穿起旗袍馬褂,我們才幡然醒悟過來辜鴻銘的話:「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當我們穿起漢服,日本說:「這是大唐!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我承認,日本從未打敗過漢軍。」

當我們穿起漢服,朝鮮說:「這是大明!我們真正尊敬的國度。大明衣冠,是韓服的奶媽。數百年,華夏威儀今日始復。」

當我們穿起漢服,越南說:「頂樓上的!我們也一樣,無一日不思慕中華!」

當我們穿起漢服,蒙古說:「大汗說過,你們都是英勇的戰士。大汗叮囑我們不要忘記兩個地方,一個是釣魚城,一個是北平!」

當我們穿起漢服,伊拉克、伊朗說:「當我們叫做大食的時候,天下唯懼大唐!在怛羅斯城我們就已明白,不可東進!」

當我們穿起漢服,土庫曼說:「我們的大宛馬,只願意獻給大漢!」

當我們穿起漢服,義大利說:「我們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我們叫羅馬,你們叫大漢!」

當我們穿起漢服,匈牙利說:「祖上傳下的話,不許我們招惹秦皇漢武的子孫!」

當我們穿起漢服,土耳其說:「我們真正服過的皇帝只有你們的天可汗!壯哉大唐!巍乎華夏!」

當我們穿起漢服,荷蘭說:「在俺們輝煌的時代,只有明軍的火器讓我們心驚!」

當我們穿起漢服,英國說:「貴國人做紳士的時候,我們都是猴子!」

當我們穿起漢服,美國說:「當你們做世界強國的時候,我們還被拘禁在歐洲大陸和不列顛的宗教裁判所里呢!」

當我們穿起漢服,法國說:「我認得你們!是你們祖先創造的文明,成為啟蒙運動的明燈!」

當我們穿起漢服,俄羅斯說:「洪武驅逐蒙元之時,我莫斯科大公國還在給蒙古人交租納貢。為了表示對紅巾軍的尊敬,我們喜歡被叫做紅毛鬼!」

當我們穿起漢服,衣索比亞說:「五百年前的一支強大的船隊來過這里,但卻是賜予我們和平和財富。你們又回來了么?」

當我們穿起漢服,埃及說:「我們丟失了三千年前的文明,你們卻能傳承下來。中國人真是偉大!」

當我們穿起漢服,印度說:「我們有種姓的時候,你們有科舉。我們土邦林立的時候,你們有一統。唉,在華夏面前我們只能做阿三!」

當我們穿起漢服,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說:「我們記憶中的天朝上國又回來了!」

當我們穿起漢服,全世界的華人說:「尋宗問祖這么多年,我們終於找到了文化的歸屬!這才是真正的故國衣冠!」

當我們穿上漢服,我們對自己說:「華夏兒女不能躺在祖蔭上過日子!華夏復興,匹夫有責!盡我等綿薄之力,再造衣冠上國,重振禮儀之邦!」

3. 中外禮儀差異及原因分析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於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
5,日常行為習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為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願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麼幫忙。

提要本文從中西方禮儀文化在見面、談吐、饋贈、用餐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禮儀形態,探討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差異和風俗習慣。關鍵詞:禮儀;饋贈;思維方式;價值觀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跨國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越發明顯,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禮儀風俗和傳統習慣,就有可能會引起誤會,導致交際無法進行,因此,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勢必要了解一些禮儀的差異。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禮儀的差異(一)見面禮儀的差異1、見面時的打招呼禮儀。打招呼是人際交往中最為平常的事情,是聯絡感情的手段,溝通心靈的方式,增進友誼的紐帶,所以,絕對不能輕視和小看。見面時打招呼既表示親切、友好,也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招呼語的表達上,中國人大多使用「吃飯了嗎?」「你干什麼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個人生活的語句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與關心。可在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因為這些是屬於個人的隱私,因為在西方人看來「我到哪裡去」、「我忙什麼」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無權干涉,往往有管閑事和窺視隱私的誤解,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者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跟對方有進一步的交往,只不過是一種禮儀形式。因此,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Hello!」,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禮了。2、見面致意禮儀。見面禮儀是日常社交禮儀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禮儀,而握手禮是當今國際交往中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一種致意禮儀。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環境下,握手的時機、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領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區別在於握手時伸手順序的不同。從握手禮的實施順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方文化通常應遵循兩個優先:即長者優先和女士優先。而西方文化著重強調的是女士優先,婦女在各種場合均應受到特別的尊重和照顧,因而在介紹時通常要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但16歲以下的女子沒有這個優先權。除了握手禮,吻禮也是盛行於西方的一種見面致意禮節,包括親吻禮、擁抱禮和吻手禮。這三種吻禮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務往來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流社會異性之間的一種最高層次的見面禮,適合於已婚女士。(二)談吐禮儀的差異1、稱呼禮儀。稱呼是人際交往中比較重要的禮節,關乎個人修養,社會和諧,文明高雅,但是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問題也不少,而且中外稱呼習慣不完全一樣。在我國,人們在稱呼自己時,習慣說「本人」或「鄙人」,而稱呼他人時則習慣稱「您」,在西方稱呼對方時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閣下」。在我國,人們習慣稱呼職務、官銜等,並與其姓連在一起,如張局(長)、趙總(經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國家,同我們不一樣,不習慣把官銜、職務、職業與姓名連在一起,想要強調他的部長、總統身份時,只稱「部長先生」、「總統先生」。中西有些稱呼完全一樣,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國特有的一些稱呼,不能隨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爺、叔叔、大媽、同志、師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為像老張、吳老等稱呼在我國有親切與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長輩親人也是如此,這表明西方比較崇尚平等、自由,人們卻忌諱「老」字,因為在他們看來,老是虛弱、沒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所以即使面對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稱呼他們為「老XX」或「XX老」,否則會引發不愉快。2、交談禮儀。交談是人們彼此交流感情、傳遞信息、增進了解和友誼的重要形式。若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辦法是說話真誠明了,並且明智地選擇話題。在交談話題的選擇上,中國人喜歡問人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國,人們在一起聊天時多半會談到家庭、婚姻、孩子、經濟收入等問題,這正是中國人所謂的拉家常。因為按中國的禮貌傳統,了解私事是接近對方、關心對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體現,這些話題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使人有親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齡、婚姻及男性的工資收入、財產狀況、個人情況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在交談中如果被提及,那會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對歐美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對方的隱私權,是一種極為失禮的行為,而且還會認為提問者極為缺乏教養。因此,一般來說,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間宜選擇比較簡單的話題,如天氣、當天的新聞、四周的環境等,因為這些話題比較安全,不容易引起誤會和不快。(三)饋贈禮儀的差異1、接受禮品的方式不同。東西方接受禮品的方式不一樣,東方人接受禮物時往往顯得比較恭敬和虔誠,一般是用雙手接受禮品,並輕微低頭表示感謝,並說「您太客氣了」之類的話,習慣在受禮時說「受之有愧」等自謙語,而且隨即將禮品收起來,等到贈禮人離開後再慢慢打開欣賞。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很隨意,但很注重禮品的包裝,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邊欣賞,邊說一些像「這禮物很漂亮」等感謝的話,甚至高興時還會擁抱對方一下,與送禮者共同分享這份禮物的喜悅。2、感謝語不同。一般在受到禮品之後,西方人往往會在一周之後,寫一封感謝信或者打打電話致謝,而國人則基本沒有這個習慣。謙虛歷來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在送禮時也有所表現,送禮者一般喜歡強調自己禮品的微薄,而不介紹所送禮品的珍貴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區區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西方人在送禮時,喜歡向受禮者介紹禮品的獨特意義和價值,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特別重視,如「這是我特意為你選的」。3、禮品價值的意義不同。贈送是友好的表示,禮品是友好的象徵,所謂禮輕情意重,送禮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所以要講真情。人們在選擇禮品時,都是將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過贈送禮品來表達對對方的情誼和尊重。禮品如果能融入和體現送禮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禮品。真正好的禮品不是用價格可以衡量的,送禮的心意重於禮品本身價值,因此在選擇禮品時,不能只著眼於禮品的價值,更要著眼於禮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中方在送禮時一般都比較貴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價值較低的禮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則比較重視禮品的感情價值,禮品價值過高,會被誤認為有求於他們,是一種賄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給英國人禮品時,禮品要輕,可送些鮮花、小工藝品或者巧克力,都會得到英國人的喜歡,特別是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會格外欣賞。德國人不喜歡首飾或鮮艷奪目的禮品,喜歡價格適中、典雅別致的禮物,但包裝一定要盡善盡美,德國人認為只有當關系發展到相當密切時,才有必要送禮。4、送花。此外,鮮花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含義,中西方對不同的鮮花有不同的解釋,如在我國,牡丹是國花,表示富貴吉祥;菊花代表高潔;康乃馨代表著熱情、魅力、真情、溫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國家的國花,象徵著愛情;康乃馨則表示傷感或拒絕,單獨送人時必須慎之又慎;菊、蓮和杜鵑,在國內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卻不宜用作禮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禮之花」,用於送人便有詛咒之意;蓮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鵑則被視為「貧賤之花」,用於送人也難免發生誤會,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選擇鮮花作為禮品,一定要考慮所送的場合和對象,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產生。(四)餐飲禮儀的差異1、餐具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飯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圓桌,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通常是長桌。2、餐飲氛圍不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相互讓菜,勸酒,甚至不醉不歸,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講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單,Mood:迷人的氣氛,Music:動聽的音樂,Manners:優雅的進餐禮節。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禮。西餐實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會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會上,人們是只祝酒不勸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3、餐飲觀念不同。中國人如果在家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葷素搭配,會准備滿滿一桌,並很謙虛地說「今天沒有什麼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宴請結束時,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會覺得很沒面子,認為飯菜准備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沒吃飽等。唯恐怠慢了客人,盡顯主人好客熱情之道。而西方宴請,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餘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這些是我的拿手菜來招待大家」的話。在西方,親朋好友之間聚會,實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國,AA制一般只被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和白領所接受,傳統的中國人不願意這樣「小氣」的各掏各的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來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和西方人會對AA制持有不同的態度。二、中西禮儀文化差異的來源(一)思維方式的不同。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主觀聯系的直覺思維和直觀實用的思維原則,注重直觀、整體、經驗。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西方人主張「主客二分」的對立思維模式,分剖精細的邏輯思維和純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二)價值觀不同。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三)倫理道德觀不同。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擔心創新危險,總要瞻前顧後,權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密切了親情關系,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四)風俗習慣的差異。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於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俗。三、結束語總之,在中西禮儀差異的比較中,我們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禮儀在操作層面上的差別,也要了解產生差異的真正原因,中西禮儀各有特點,因文化背景而異,無好壞之分,只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鑒,但不能一味盲從,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西禮儀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作者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參考文獻:[1]張秋筠.商務禮儀教程.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11.[2]何偉祥.公關禮儀.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3]董桂英.公關禮儀教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7.

4. 德國與中國禮儀方面有何差異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鍾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准。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5. 送德國人什麼東西好

外國人一般對於中國文化很有興趣,可以送外國人一些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如中國結,瓷器,文房四寶,玉器、中國山水畫、紫砂茶具、京劇臉譜、四大名茶茶葉、刺綉(蘇綉或湘綉)、無錫泥人、一套唐裝、傳統吉祥圖案的布藝或掛件。

6. 10分。有關德國近代服裝。

中國人的服裝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C勻說暮諫�淖虐字峙�園尊�姆羯��淺l拍俊?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7. 世界各國的主要風俗禮儀有哪些

新加坡人注重禮節,很少公開表露幽默感。 在與新加坡人交流時,不要涉及政治和宗教問題。 沙烏地阿拉伯人非常講究禮儀,見面時,先互相問候,說「你好」,然後握手並說「身體好」。 與沙烏地阿拉伯人交談時,不要過度贊美他所持有的物品,否則他會立刻送給你,而不接受則是非常失禮的。 德國人矜持、勤奮、沉隱、做事講究效率,作風嚴謹,被認為近乎刻板。 與德國人交談時,選擇鄉村風光、汽車、體育動運等話題較為合適,而宗教與黨派之爭的話題要避免。 俄羅斯人素以熱情、豪放著稱於世,組織紀律性強,喜歡統一行動。 與俄羅斯人交談時,政治矛盾、經濟難題、宗教矛盾、民族糾紛等都應避免。 芬蘭人性格內斂,行事低調,堅忍頑強,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 芬蘭人在與別人講話時,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 捷克人講究風度和儀態,厭惡舉止輕浮的人。 他們喜歡談論體育運動,不喜歡談論政治問題和家庭瑣事。 美國人性格外露、坦率、真誠、熱情、自信,辦事比較乾脆利落。 在與美國人交談時,體育運動、商業運作和家庭生活等是恰當的話題。 墨西哥人熱情、友好而隨和。 在與墨西哥人交談時,選擇墨西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方面的話題是恰當的,不宜過多談論移民之類的問題。 非洲各國由於國情、民族、地域的不同,在民族習俗和社會風貌上差異較大。 舉例來說,埃及人正直、熱情、好客,對自己國家古老的文明引以為豪,與之交談時,應迴避中東政治的話題;南非經濟發達,種族較為分化,與南非人交談時,種族政策和社會政策是不合時宜的話題,而體育運動、自然風光、礦產資源等話題較為合適。 中國民族眾多,在飲食、著裝、禁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就飲食而言,藏族飲食以牛、羊肉為主,喜飲青稞酒、酥油茶和奶茶;蒙古族喜食奶與肉,烤全羊久負盛名;朝鮮族飲食注重節令,菜餚多有滋補和醫療功用等。 在著裝上,旗袍是滿族女子的典型服裝,滿族入關後,更發展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苗族服飾達一百三十多種,享譽世界……共同構築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服飾文化。 另外,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如:回族忌食豬肉,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肥」,而說「壯」,忌說「肉」,而說「菜」;朝鮮族忌諱人稱「鮮族」;等等。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文化習俗,有利於彼此間更好地交往。

8. 各國婚禮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
1.色彩差異
首先我們最能一目瞭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禮上,使用的顏色的差異,在中國結婚是喜慶的代表色的大紅色,希望新人能夠紅紅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國外結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純潔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純真的愛情,因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願新人婚後像天使一樣生活的美好幸福。

2.儀式差異
其次,就是婚禮上儀式的區別,比如在中式婚禮中父母環節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雙方給父母行叩拜禮,敬茶等,這傳揚的是中國的孝道,結婚是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講過對方的父母,正式認門,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而西方國家是沒有叩拜禮敬茶這些環節的,我們在婚禮上能看到的關於父母的環節其實就一個,而且還只能看到父親,就是父親在進場的時候,女兒挽著父親的手,父親親自將女兒待到新郎面前,將女兒交給對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樣去愛護呵護自己的女兒。

3.服飾差異
中國與西方結婚,服飾上的差異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國基本採用的是唐裝或者是漢服,女性穿著就是鳳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裝或者漢服的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飾禮服、婚紗,一般情況下都是婚紗,近年來我國也很多穿婚紗結婚的,男士就是西裝,在重要場合男士的服裝都是西裝,是最得體最隆重的服飾。

4.總結
如果是一一列舉的話肯定還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來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互相之間的借鑒採納,形成了很多結合式的婚禮新形勢,比如年輕人喜歡西式也喜歡中式的,在迎親時候採用中式婚禮格調,酒店儀式的時候採用西式婚禮,這也是很好的結合,也充分體現了現代多元化的文化時代。

二、中西方婚禮對比
1.主持人
在婚禮上中西方的主持人是有差別的,在中國通常採用新人的長輩或者是有恩與他的人作為婚禮主持人,亦或者是專業的婚禮機構主持人。

而西方所有的婚禮主持人都是牧師或者是神父,因為他們覺得婚禮是神聖的,神父和牧師是神的指使人,所以讓他們作為自己的見證,就是得到神的認可,能夠獲得幸福。

2.禮節
在禮節上對比中西方,在中國禮節相當繁瑣,首先我們就拿賓客送禮一說吧,都是包紅包,送的是真金白銀,最關鍵的是送的數字還有一定的講究。

但是在西方賓客不會給新人送紅包,都是送上自己挑選的禮物,基本新人收到的都是禮品,而且也不會攀比誰誰誰送的什麼,貴重與否,國外更注重的是心意。

3.繁瑣
首先我們懂得在中國禮節中國,繁文縟節這是傳統所繼承傳承下來的東西,而結婚是大事,所以在禮節方面非常的繁瑣,三書六禮,以及婚禮時候,還有婚後等等都有很多問題,而現代已經是非常簡潔,但是同樣能看出相比較西方的而言還是繁瑣很多。

三、中西方婚姻觀差異
1.西方
西方人的婚姻觀是簡單純粹的,認為結婚婚姻是屬於我個人的問題,任何人都沒有干涉的權利,而更不屬於道德的問題,我喜歡一個人就跟他生活在一起,不喜歡就和平分開各自尋找屬於自己的下一段幸福,所以西方的離婚率也是居高不下的。

而婚姻中的第三者也不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因為這是自己的自由,喜歡一個人沒有錯,既然喜歡就勇敢的去追求,不論對方是否有家庭,這跟我追求自己的愛沒有關系。反而是不想愛的兩個人非得在一起才是最為殘忍的事,家庭觀念也是淡泊的。

2.中國
中國人的婚姻觀念大部分人還是相當傳統的,認為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慎重,而且結婚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因為會有男方女方的家庭,互相都會融入到對方的家庭中,得到對方家人的認可,這樣才能獲得幸福。

而且婚姻中出現第三者是丟臉的事情,也會受到道德譴責的行為,因為傳統的觀念讓我們知道家庭對於我們而言的重要性,介入別人的婚姻這種人是人人唾棄,像過街老鼠一樣的存在。而且婚姻對於我們而言是忠誠,是一輩子的長相廝守,而不是愛就在一起不愛就分開,因為牽扯的問題很多,所以婚姻本身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

9. 男友是德國人,想給遠方的他一份帶有心意的聖誕禮物,對其文化又不了解,誰知道德國中年男人一般喜歡什麼

我有個朋友在德國留學,你可以送他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德國人很喜歡國外的東西,尤其是中國...比如像德國很流行的唐裝.等等~

10. 漢斯抱怨與金星結婚十年!從未過夫妻正常生活,金星霸氣回應 ,你怎麼

金星在娛樂圈中的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金星也是我們國內變性的第一人。不得不說,當初的金星也確實是非常的大膽,敢於去做這樣子的嘗試,那就證明了金星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人,而且也說明金星是一個完全不在乎外界看法的人。對於金星來說,只要她自己覺得是對的,那麼即便會面對千夫所指,她也會勇敢地走下去。

在外人的眼中,金星給人的感覺就是相當的強勢,可是在自己老公面前,金星則更像是一個小女人,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多年以來,她的丈夫會一直寵愛她的原因了。雖然金星是一個變性人,然而在金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一直以來金星也是特別的努力,即便是在娛樂圈當中,很多人在看到金星時也會尊稱一聲「金姐」,這其實就代表著金星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是非常足的。

與德國人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粉色配什麼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171
寧波這珥女裝原創設計師品牌 瀏覽:86
傑克女裝是什麼牌子 瀏覽:545
穿幫皮帶的褲子就肚子疼 瀏覽:483
童裝店代理哪個品牌比較好 瀏覽:17
童裝吊牌尺碼該怎樣標注 瀏覽:979
旗袍xs方領 瀏覽:710
女款唐裝旗袍 瀏覽:397
哪個牌子的運動褲子型正 瀏覽:150
身高1米的寶寶穿多大的裙子 瀏覽:568
睡衣小英雄的服裝在哪裡 瀏覽:300
東漢官員帽子 瀏覽:112
fhomme男裝加盟費多少 瀏覽:630
超市裡褲子質量 瀏覽:282
陳冠希針織帽子 瀏覽:10
微商怎樣掃馬甲呢 瀏覽:491
廣州哪裡做韓版女裝貨源 瀏覽:80
代理孕婦裝品牌哪個好 瀏覽:88
褲子上有油巴怎麼洗 瀏覽:302
秋冬季節羽絨服如何搭配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