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末代皇帝溥儀的幾位妃子的生平
1、溥儀的第一位妻子,名郭布羅·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世稱婉容,為清朝中國的末代皇後。
婉容是滿洲正白旗人,字慕鴻,號植蓮,其父為內務府大臣郭布羅·榮源。婉容從小開始不僅讀書習字、彈琴繪畫,還向一位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任薩姆女士學習英語。優裕富足的生活環境、顯赫的家族地位,良好的世家教育,讓婉容成為一個極為優秀的姑娘。
1922年,秀外慧中,端莊秀美,才藝雙絕的婉容被選入宮,成為溥儀的妻子,也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位皇後。在最開始的時候,溥儀和婉容過了一段極為幸福的時光,可是後來卻因為文綉的出走,使得夫妻之間生了間隙。這段不如意的時光,讓婉容染上了煙癮。
2、文綉(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文綉是溥儀親自圈點的妃子,為了能夠在大婚時跪迎皇後,比婉容早一天抬進皇宮。文綉全名為額爾德特·文綉,生於公元1909年,去世於公元1953年,是蒙古族鄂爾德特氏人。字蕙心,自號愛蓮,是滿洲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
文綉是以照片入選皇妃的,最開始宗親貴族並不願意溥儀選其為妃,因為她長的並不好看,可是溥儀卻認定了她。文綉進宮後,在初期與溥儀感情尚好,可後來因為宮廷壓扎等等事宜,被逐出宮。據說被逐之時,她袖藏利剪,預備自盡殉清,好在被人救下。
3、祥貴人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北京滿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經貝勒毓朗之女介紹下與溥儀結婚,封為「祥貴人」。六年後病故,由溥儀追謚「明賢貴妃」。
4、福貴人李玉琴(1928年7月15日—2001年4月24日),是偽滿洲政府時期的女子,系日本官員挑選入宮,為吉林長春漢人。1957年與溥儀離婚,後再嫁。文化大革命期間,她因為曾作過溥儀的貴人而受到迫害。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5、李淑賢(約1925年—1997年6月9日)是新中國時期,由周恩來安排嫁與溥儀,原為北京朝陽區關廂醫院的護士。李淑賢從小失去父母,是個孤兒,在嫁與溥儀之後,兩人過著幸福和諧的婚姻生活,相親相愛,幾乎達到不能分離的地步。後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
網路--婉容
網路--文綉
網路--譚玉齡
網路--李玉琴
網路--李淑賢
B. 滿清末代皇帝溥儀是什麼病因導致沒有子嗣
溥儀是悲慘的一生,作為一個男人的難言之隱卻被公諸於眾,人所共知,甚至連身邊的太監、宮女的都嘲笑他。
1996年,婉容的貼身太監孫耀庭爆出一個驚天大秘密:“溥儀是同性戀。隨著這個驚天秘密的出現,關於溥儀的種種傳聞如火山岩漿一樣噴涌而出。
李淑賢親口對賈英華說道 :結婚之後 ,溥儀的 「病 」一直沒有好 。經過一段治療 ,溥儀自認為有了一點療效 ,於是 ,兩人之間有過一次不成功的夫妻生活 。結果 ,鬧得雙方都極不愉快 。而且 ,溥儀很快就尿了血 。這件事發生在溥儀新婚兩個星期之後 。
溥儀的一生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講,他是一個失敗者做了一輩子的傀儡,從婚姻的角度來看,也是一個失敗的丈夫,他為每一任妻子帶去了痛苦。
資料內容參考:毓嶦《我所知道的溥儀》
賈英華《末代太監孫耀庭傳》
C.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跟他的妃子文秀最後的命運怎樣
溥儀,1945年被蘇聯俘獲,後移交中國服刑,1959年大赦,1967年去世 文秀,1930年與溥儀離婚後,用贍養費在北京辦了一小學,未再婚,1950年去世
D. 《末代皇帝》,皇妃文綉結婚時,為什麼不梳旗頭,而且她穿的蒙古袍,難道她不是八旗人
貌似戴了,清朝時滿蒙一家,關系很好.不過淑妃文綉確是滿人,清朝前期後宮蒙古女子很多,如孝庄太後,孝端皇後,順治的兩位皇後都是蒙人.自乾隆後後宮的蒙古女人就比較少了.
蔣林靜出演過很多的作品,她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很棒,把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她演的角色很深入人心,她善於抓住每一個機遇,而且很用心的去演好每一個角色。由於有著先前小百花劇院的越劇演員的生涯,為蔣林靜在電視劇中出演各類角色鋪平了曲折的演藝道路。
希望蔣林靜以後會有很多更好的作品展示給觀眾,加油,蔣林靜,通過你的努力你的事業肯定會越來越好。
F. 求龍族3《末代皇帝&最後一個克格勃》之後的章節
單行本龍族3下沒出版,但是有第一章《源家次子》 源氏重工大廈里危機重重,日本分部的追殺,死侍的進攻,三人組力透重圍,終於闖入了密室。愷撒與楚子航聯合源稚生,三人與地下的古龍死侍進行了一番殊死搏鬥,但從此也走上了勢不兩立的道路。與此同時,路明非卻在源氏重工大廈里迷了路,在路鳴澤的指引下,來到了上杉繪梨衣的身邊,意外地,兩人像朋友一樣開始交往開來…… 路明非將上杉繪梨衣帶出了源氏重工大廈,藏在某間旅館里。而這正好促成了老闆將為路明非准備一場世紀婚禮的意圖,一場以路明非和繪梨衣為中心的戀愛劇本寫成。劇本的最後,路明非放走了原本將要被抹殺的繪梨衣。源稚生領導的蛇岐八家打開了藏骸之井,叛變的支部、鬼、殺不死的王將、卡塞爾學院執行部聚集於此,龍王再次睜開了它暴怒的眼睛,這世界將被龍王的怒火淹沒! 第一章 源家次子座頭鯨人生中第一次想到了要退休,要告別他視為生命的牛郎事業。因為今天的麻煩實在是太大了,大到高天原可能得關張。 「你們還不知道我的厲害!我要拆掉這間店的招牌,叫你們滾出新宿區!」肥婆怒吼著,像頭噴火的暴龍。 全體牛郎站成一排,鞠躬不起,座頭鯨打頭第一個。 都怪Basara King和他的朋友們。 昨晚肥婆和閨蜜們包下三樓的「夏月間」,點名要Basara King和右京陪酒,為了湊數還拖上了小櫻花。座頭鯨擔心老闆的禁臠被推倒,跑步前去匯報。 一周以來老闆們始終住在秘密辦公室里,豈止深居簡出,簡直足不出戶,只靠座頭鯨送到門口的方便食品為生。換作別人花費重金買下一間奢華的夜店,肯定要盛裝登台跟客人們見見面,宣布自己對這間店的所有權,可老闆們似乎不希望店裡的人知道她們的存在,下到服務生上到牛郎,店裡的人還都以為座頭鯨仍是這里的主人。座頭鯨不清楚老闆們的用意,也不敢打聽。 推開門的時候座頭鯨被那香艷的場面給震了,超大號的Rimowa行李箱攤開在地上,地板上鋪滿女裝女鞋,從Max Mara的羊絨大衣到Burberry Prorsum的風衣,再到Jimmy Choo的羅馬鞋,Wolford的絲襪晾在椅背上,Victoria's Secret的內衣晾在空調出風口……還在往下滴水。蘇恩曦穿著鬆鬆垮垮的T恤和沙灘褲,蓬鬆的頭發里至少能藏幾只喜鵲;酒德麻衣單手吊在屋頂上,穿著長長的白色絲綢睡衣,手拿一本偵探小說,活脫脫就是個貞子。 豪華辦公室變成了大學女生宿舍,老闆們已經悶得長出蘑菇來了。 座頭鯨趕緊深鞠躬,「真對不起沒有敲門就闖進來,可有一群客人把Basara King他們三個都給叫進包間里去了,我怕客人們喝醉了對他們動手動腳,特意來請示該怎麼辦。」 「人生中重要的經歷嘛,不是蠻好的么?」酒德麻衣低頭讀書眉毛都不抬。 「不不!Basara King和右京都是矜持的人!小櫻花也是正派的男孩!」座頭鯨肯定不能說老闆們的寶貝是浪貨。 「矜持和正派也得長大啊。」 蘇恩曦目不轉睛地看電視,「如果他們被推倒了,你就開一瓶香檳送過去,說這是店裡送的成年禮。」 「這樣……真的可以么?」座頭鯨驚駭了。 「那還能怎麼樣?我香檳都送了你還想讓我怎樣?再送果盤和小吃么?」蘇恩曦懶洋洋地揮手,「無事退朝!」 座頭鯨滿頭霧水地離開了秘密辦公室既然老闆都不關心「愛郎」們的貞操,座頭鯨也不好多過問,他讓侍者放了一瓶香檳在夏月間門口,自己去四樓睡覺了。 凌晨五點,殺豬般的吼聲從三樓炸到四樓。座頭鯨從夢中被炸醒,心說不會吧?莫非Basara King堅貞不屈不肯就範,把肥婆給揍了? 他三步並兩步沖下樓去看究竟,才知道他的牛郎們把客人灌醉了扔在包間里,自己出去鬼混了,肥婆和閨蜜們睡了七個小時,悠悠轉醒,氣得七竅生煙。 這在牛郎俱樂部可是犯了大忌,Basara King他們這么做等於砸了高天原的招牌,按理應該掃地出門。但座頭鯨雖有清理門戶的心,卻沒有犯上作亂的膽,這三位是老闆的寶貝,Basara King和右京又都是很有潛力的花樣男子,本著英雄相惜的原則,座頭鯨必須保住他們。想保住那三位爺和這間店,就得先把肥婆給安撫了。座頭鯨把全體牛郎召集到舞池中來給客人道歉,藤原勘助查出了肥婆的身份,居然是東京都稅務署一位要員的女兒,得罪了稅務署的要員,高天原確實很難在新宿區立足。 肥婆猛拍大腿,白肉水波般震顫,「誰道歉都沒有用!去把右京給我找來!讓他跪下來親我的腳面!」 「右京他們應該是臨時有急事外出,他們回來我一定帶他們向幾位賠罪,您看這樣可以么?昨夜您的消費全部免單,再贈送您終生貴賓卡。」座頭鯨點頭哈腰,「年輕人不懂事,您多包涵!」 「免單?貴賓卡?你在跟我談錢的事么?」肥婆從坤包里抓出大把鈔票扔在座頭鯨臉上,「你是在跟我談錢的事么?」 座頭鯨心裡暗暗叫苦,肥婆這么作態,看來是很難善罷甘休了。肥婆深深地迷戀右京,卻因為右京犯錯而不依不饒,看來是想一舉打掉右京的傲氣,叫他從此百依百順。 肥婆大力地拍拍自己的左腿,「Basara King!」再拍拍自己的右腿,「右京!否則,我就去警視廳告你們迷奸!」 她晃晃封在塑料袋裡的香檳酒杯,「就憑我的酒量,區區幾杯香檳就能讓我暈倒?你說我把這東西送去警視廳,會不會化驗出迷葯來?」 殺手鐧終於亮出來了,如果那幫熊孩子真的傻到在酒里下葯,高天原就全完了! 「諸位請息怒!諸位請息怒!這件事雖然是Basara King和右京的不對,但歸根到底我是這間店的店長!是我管教不力!就由我這個犯下大錯的男人代替他們親吻諸位美人的腳面吧!」座頭鯨橫下一條心,准備自己吞下這奇恥大辱。 肥婆上下打量座頭鯨,不由得縮了縮腳。自己這細嫩的腳背,光頭佬那鋼刷般的胡須,這真的能算作賠罪么?這是要行什麼酷刑吧? 她斜眼瞅著座頭鯨,在肚裡編織著刻薄的言辭。什麼男派花道,不過是靠著容貌和媚態混飯的賤男人,女人假意恭維他兩句他就覺得自己是用柔情救世的救世主了? 歸根到底不過是金錢和色相的交易!而老鯨已經老到沒有色相可以拿出來交易了! 藤原勘助閃身攔在座頭鯨面前。他知道下一刻從那張大嘴裡會吐出什麼樣的話,那些話會把座頭鯨幾十年的自尊毀於一旦。 年輕牛郎們比座頭鯨懂事,知道所謂「男派花道」不過是座頭鯨用來美化自己的概念,好像他確實從事著某個高端上檔次的行業,就跟愷撒把牛郎店生涯描繪為女性心理咨詢師是一個意思。但愷撒大可不必為自己這段牛郎生涯自卑,他取悅這些女人不過是圖一時的新鮮 感和為了完成任務而忍辱負重,他回到義大利仍是一擲千金的貴公子。但座頭鯨不一樣,他是個真真正正的牛郎,他一生可以拿來炫耀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男性魅力,如果這層善意的謊言被揭穿…… 牛郎們緊張地護在座頭鯨左右,但在事實面前他們的保護就像紙一樣不堪一擊。肥婆冷眼看著這幫花枝招展的男人,覺得他們是如此地卑賤不堪,而自己則是寶刀在手,隨時都能取座頭鯨項上人頭。 大門轟然洞開,雨後初晴,晨光斜斜地照進舞池。愷撒和楚子航扶著門氣喘吁吁,濕透的襯衫緊緊貼在身上,水滴從發梢上墜落。 這個要命的時候,這倆不知好歹的傢伙居然回來了。 「喲,大家都還沒睡吶?昨晚店裡的生意不錯?」愷撒揮手致意。他從亮處看向暗處,看不太清楚,只覺得舞池裡都是人。 他們只能藏在設備間里躲避搜索,天亮時分警視廳搜查組抵達源氏重工,這座大廈不得不打開大門歡迎。蛇岐八家用了整整一夜來清掃現場,染血的地面用高壓水槍沖洗,死侍的屍體全部投入電梯井中,再投入大量冰塊以免其腐爛,警員們乘坐電梯上到高層去搜查橘政宗的辦公室,卻沒有想到電梯下方堆積著如山的屍骨。愷撒和楚子航偷偷躲進警車的後備箱,藉此逃離了源氏重工。蛇岐八家可以封鎖整座大廈,但還不敢搜查警視廳的車。所以他們一直折騰到早上才回來。
G. 旗袍又叫什麼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陳數旗袍照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現代旗袍(12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旗袍特徵
綜述
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旗袍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樣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H. 中國旗袍為什麼叫小鳳仙
原因:
「小鳳仙裝」也是一種旗袍,由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正是由周海媚扮演的清末名妓小鳳仙穿著而出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
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8)末代皇帝旗袍絲襪擴展閱讀
樣式變遷
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
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
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I. 末代皇帝皇後誰演的
一、末代皇帝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1987年電影版——皇後由陳沖飾演。
2、1988年電視劇版——皇後由羅歷歌飾演。
3、2014年電視劇版(《末代皇帝傳奇》)——皇後由蔣林靜飾演。
二、皇後簡介:
溥儀的妻子婉容,是一個從自由走向封閉的女人。她接受過西方教育,又具有貴族的血統,溥儀一心想復辟,不管不顧她,最終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越來越遠。
三、人物簡介:
1、陳沖(Joan Chen),1961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美籍華裔女演員,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
1976年,因出演電影《青春》而嶄露頭角。1980年,憑借電影《小花》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1988年,主演的電影《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大獎 。1994年憑借《紅玫瑰與白玫瑰》獲得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7年,執導的電影《天浴》入圍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囊括第3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 。2007年,憑借電影《意》獲得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2013年參與中央電視台綜藝節目《舞出我人生》錄制,2014年10月,擔任第51屆台灣金馬獎評委會主席。 2016年,參演電影《沒有別的愛》和古裝劇《如懿傳》。
2、姓名,羅歷歌,1981年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班,未畢業即在《吳王金戈越王劍》劇中扮演女主角西施,榮獲新編劇目表演獎。
3、蔣林靜,1980年2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畢業於浙江藝術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2012年憑借古裝傳奇劇《武則天秘史》中王皇後一角奪得優酷大劇盛典最佳女配角,2013年憑借年代抗戰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蔣英一角榮獲「金牛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
2000年因出演古裝傳奇劇《江山為重》中阿蘭爾春一角正式進入演藝圈,2004年在古裝武俠劇《大唐雙龍傳》中飾演碧秀心,2009年因出演年代諜戰劇《大西南剿匪記》中雙面間諜藍玉而受到觀眾關注 ,2010年憑借《旗袍旗袍》中梅月堇一角人氣升高 ,隨後出演年代愛情劇《血色黎明》中女一號王靜秋。2014年出演年代傳奇劇《末代皇帝傳奇》中的女一號郭布羅·婉容而獲得了更多關注 。2017年拍攝林玉芬執導的古裝傳奇劇《醉玲瓏》。
J. 末代皇帝的妃子文綉最後是怎麼去世的
因病去世。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因劉振東表現較好,解除其監督管制,分配到北京西城區清潔隊當工人。有了工作掙到工資,一家子生活有了保障,文綉和劉振東也搬遷到清潔隊附近的西城辟柴胡同,住進約有10平方米的小房裡。
1953年9月18日,文綉因突發心肌梗塞逝世於家中,終年44歲,一生未育有子女。當時只有劉振東守在身旁。事後,由劉振東所在清潔隊幫助釘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北京安定門外的公義墓地里。
人物生平
額爾德特·文綉出生於北平方家胡同錫珍府邸。父去世後,母蔣氏攜三女析居花市,過平民生活。8歲時,就讀於花市私立敦本小學,聰穎好學,頗諳事理。
1922年,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後。初期,與溥儀感情尚好。1924年被逐出宮之際,袖藏利剪,自盡殉清,未果。
1931年8月,伺機脫出天津,登報公開表示與溥儀離婚,「刀妃革命」一時間成為天字型大小新聞;10月,正式宣告與溥儀離婚。
1932年,任教於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學,後因不堪忍受騷擾辭職,過隱居生活。「七七事變」後,堅辭拒絕日偽的威逼利誘,大節不虧。
1947年夏,與國民黨少校軍官劉振東結婚。一年後,因時局動盪,劉退役,靠租平板車生活。解放後,因有立功表現,劉被解除管制,成為一名環衛工人。1953年,文綉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