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一直和光緒帝站在一條戰線上,幫助光緒帝出謀劃策,這就讓慈禧很是憤怒,所以慈禧就找了一個罪名按在了珍妃的頭上,就讓人把珍妃的旗袍當眾扒下,然後對珍妃打板子,慈禧此舉就是想要珍妃受不了這種羞辱而自殺的。
慈禧也是一個狠人,她命人扒了珍妃的旗袍,還把珍妃扒的一絲不掛,就那樣光著屁股被打板子,古代女人都是很封建的,慈禧就想著用這樣的法子逼著珍妃去死,畢竟都這樣赤裸裸的暴露在大家的眼前了,一般女子都是活不下去的,可惜慈禧也是錯看了珍妃,珍妃不敢自殺,她怕死,於是就臣服於慈禧了,但是慈禧並沒有因為珍妃這樣態度就罷休。
慈禧把珍妃關進了牢里,後來就遇上了八國聯軍攻打紫禁城,慈禧就決定棄城而逃,她想到了還關在牢裡面的珍妃,於是就派人對珍妃說,八國聯軍攻下紫禁城了,所以現在她們都要自殺,珍妃知道慈禧不會自殺於是就不自殺,最後慈禧在出逃前讓太監把珍妃扔下了井裡。
『貳』 我是個男的,我的一個男同學請我吃飯的時候我如果送他一件旗袍的話會怎樣呢
人生在世,不就短短幾十年,拼也好,混也好,都是瞬間,過程不同,結果相同,人生所有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尋常的日子裡,健康最好。
『叄』 旗袍雙層的作用是不是防止走光
1、可以防止走光。
2、可以增加設計層次,一般雙層的話,你會發現基本上都是有長有短,或者顏色有撞色。
當然,如果你是指里襯的雙層的話,那是因為里襯跟身體貼合更加舒適,而且沒有毛頭。這樣才能顯出好的質量和做工。
試想,沒有里襯的旗袍,裡面都是縫邊毛頭,挨在身體上是不是不舒服呢?
『肆』 我們班班干是個男的,我如果和他說建議他買一件旗袍來穿的話會怎樣呢
被罵,嚴重的挨打
『伍』 古代宮女穿什麼樣的衣服挨板子
一、我認為首先你要明白幾點:
1、古代宮女穿什麼樣的衣服挨板子那是根據朝代不同、宮中地位不同穿的衣服肯定是不同的。
2、挨板子那是因為犯了宮規,或者陷入了後宮爭斗之中,你認為他們挨板子時候還會選擇穿什麼衣服嗎、
3、但是穿衣是有忌諱的比如一般不準穿太過素凈的白色衣服,因為那是皇帝死時才能穿;另一方面一般不穿金色的衣服,那是皇帝的特權。
4、另外古代宮女也好還是妃子也罷在受刑時候一般是褪衣受杖,要是穿著衣服一般狀況是受刑後衣肉連體,那種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受的,宮門似海,也是作為宮中女子的悲哀吧。
5、宮中女子服裝是受外面影響的,並不存在什麼宮中女子就有特有之處,只不過在裝飾方面有的是宮外之人要忌諱的、不能隨便佩戴的。
6、宮女,泛指被選入宮中供帝王聲色享用的女子。歷代封建帝王一人佔有成千上萬的女子,根據其好惡程度,將宮中女子分成若乾等級。一是禮法允許,歷代沿制的嬪妃類。二是宮中數不清的女官和宮娥等等,這部分女子可隨時召來,封以頭銜,博取帝王一時之歡心。三是宮中龐大的女樂倡優,她們色藝出眾,專供帝王享樂和應酬之需。一般宮女統稱宮眷,分宮女和女官兩種。
二、各朝代女子服飾為以下:
1、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
2、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
3、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
北朝的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4、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5、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6、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7、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8、清代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其前身是明朝的六合一統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
『陸』 一大喲大家阿拉法
赫圖阿拉
中國滿族後金政權都城。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橫崗」之意。故址在今遼寧省新賓縣。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努爾哈赤始建城堡於此。2年後,又增修外城。內城周2千米,努爾哈赤及其親族居住。外城周4.5千米,居住精悍部卒。外城北門外,鐵匠、弓匠分區居住。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即汗位,建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定都於此。天命六年(1621),始遷都至遼陽。天聰八年(1634),尊為盛京。今僅內、外城城牆有部分殘存,城門遺跡尚清晰可辨,其餘建築已盪然無存。
2006年05月25日,赫圖阿拉故城作為明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滿族
滿族古稱肅慎、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為982.118萬;2000年人口普查時,滿族人口為1068萬。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現在,只有黑龍江市愛琿鎮和富裕縣,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115年,由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稱皇帝,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領有中國全境。中華民國成立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長期以來,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唐朝時期,公元698年,滿族先民靺鞨人在現今牡丹江地區,建立了「震國」,其首領大怍榮受大唐冊封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國。渤海國歷經15代國王,229年後被契丹族建立的「遼」所滅。當時渤海國民間使用的是古老的原始森林象形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其上層人物及官方通用漢字。大約在五代時期,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遼滅渤海國後,恐女真人為患,將數千大戶遷於遼陽之南,號「熟女真」;散居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各部落稱「生女真」。公元1115年,生女真的完顏部強盛起來,在現今黑龍江阿城地區建立了金國。完顏希尹仿漢字和契丹字創製成女真文。蒙古滅金後,其文字也隨著消亡。到了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爾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於1599年,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創造出老滿文。到了1623年,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關鍵性改革,也就是有圈點的滿文。滿文使用了二百多年,對滿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滿族問鼎中原,統一全國之後,滿文逐漸被漢字所代替。 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為必然趨勢,一批滿族書畫愛好者隨之出現。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後經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至今,滿族書法作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長盛不衰。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 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為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天足,著花鞋。但現今的「旗袍」並非歷史上滿族女子的服裝, 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減方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 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柒』 戒網癮學校教官打學生屁股用什麼工具,竹板,木板還是棍子,還是膠皮管,一般打多少下(⊙_⊙)
用的鋼管打,有時情緒不好就直接拿皮帶打,打多少下要看心情,心情好就打20下,心情不好打多少下都數不清了,因為已經打暈了
『捌』 珍妃挨板子的詳細描寫
在戊戌政變前夕,慈禧到底打沒打過珍妃,為何要打珍妃,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胡思敬在《國聞備乘》當中記載,慈禧曾就賣官一事責問珍妃:「他事猶可宥,汝寧不知祖宗家法而黷貨若此。誰實教之?」珍妃反唇相譏道:「祖宗家法亦自有壞之在先者,妾何敢爾?此太後之教也。」一語戳中了慈禧的軟肋,讓慈禧氣結於胸。於是下令對珍妃「袒而杖之,降貴人」。「袒而杖之」,就是脫了褲子赤身露體地挨板子。慈禧設禁牌兩塊,一塊專為珍妃、瑾妃而設,諭曰:「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後懿旨:瑾貴人、珍貴人著加恩准其上殿當差隨侍,謹言慎行,改過自新。」
溥儀著《我的前半生》也記載慈禧曾打過珍妃。《清史稿》後妃傳中記載:「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進珍妃。以忤太後,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後出巡,沉於井。」關鍵即在那「習尚奢華」,「屢有乞請」八字中。清制,皇後每年例銀一千兩,妃每年三百兩,嬪二百兩,分月例支。珍妃的祖父裕泰是陝甘總督,父親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伯父長善任廣州將軍達十二年之久,珍妃自幼即生長在伯父府中,享盡鍾鳴鼎食之家的奢華。入宮之後每年區區二、三百兩銀子怎夠她用度?虧空日巨,怎麼辦?解決之道是利用皇帝對她的寵幸,串通奏事處的太監,私賣官缺,而主謀則是其胞兄志。賣官所得,大部歸太監和志,珍妃不過是他們的搖錢樹。
有學人查閱故宮檔案,找到當時太醫的處方單據,給珍妃開的處方都是活血化淤的治外傷葯物。身為貴妃,如果說是無意跌倒受傷幾乎不可能。因此可以斷定是受了慈禧的杖責。
珍妃喜歡照相,尤其喜歡女扮男裝照相,有時還穿著光緒皇帝的衣服照相。慈禧命人到珍妃宮中搜出照相機和穿男裝的相片,大怒,為此珍妃又受了「掌嘴」之罰。
『玖』 參加隆重婚禮時,穿著應該注意些什麼
我們總是要參加別人的婚禮,在婚禮上需要注意自己的穿著。特別是在參加隆重的婚禮時,更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我認為在參加這樣的婚禮時,穿著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3.不要穿的太特別,免得搶新郎和新娘的風頭。
我們是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所以一定不能夠顯得自己是主場,穿衣服隨大眾就可以了,追求個性的人也可以稍微突出一點,但是不要讓自己成為整場的主角,要不然就會搶新郎和新娘的風頭了。這樣就顯得特別的沒有禮貌,還不得體。如果自己是新郎和新娘的特別好的朋友,也可以稍微穿的特別一點,這樣能夠凸顯我們的位置,但是也不能夠超過新郎和新娘的風頭。穿衣服的時候要多讓身邊的人看看,讓他們多給自己提建議,這樣能夠避免自己的問題。
『拾』 電視劇「旗袍」丁默群死了嗎
死了 啊 挨那麼多槍 還不死 那都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