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同年代,人民警察的警服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由以前的淡綠色變成了現在的深綠色目前已經偏向於深藍色,雖然他的制服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的本質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他們遵循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原則。
⑵ 急!!! 1840到1949 中國百姓服裝的變遷
1840年,我國民族主要以滿足為代表,滿足的傳統服飾為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洲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1840——1911年的歷史講完了
再說說1911——1949的歷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滿族消亡了
建立了民國主要以中山裝為主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⑶ 簡述汽車維修制服的變化過程
你好,汽車維修的變化,過去是一把扳手走天下,七分修三分養,工人累死累活一身油氣。現代高端科技故障診斷,一身白大掛——神奇,維修也變成了七分養三分維。你說變化大不大
⑷ 服裝的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可以在我們身邊穿衣服仍有哪些的陋我
50年代因受蘇聯服飾的影響,女性都愛穿布拉吉,就是連衣裙、列寧裝(一種雙排扣制服),男士都愛穿中山裝。
60年代女孩愛穿工裝褲,就是雙背帶的那種褲子,或是背帶裙。男士都是一致的蘭或灰的制服。那時的人都很簡撲,由於剛解放不久,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很多人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當時有句流行的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新兵入伍都會發一個軍綠色的針線包,裡面有幾枚針,兩箍線,一個銀色的頂針。針線包是革命傳統之一,是從紅軍時期傳下來的傳家寶。
60年代後期以及70年代和80年代初,軍裝成為全國人服飾的主流。人們都以穿一身軍裝為榮,軍帽軍裝解放鞋,再肩挎一個用紅絲線綉著為人民服務的軍用帆布挎包,那就是當時最時髦的服飾了。
80年代後期服飾開始多樣化起來,但是很多人都覺得必須備有一身西裝,還有就是一種斜紋黑呢子的大衣,不管穿不穿,就是壓箱底也必須有。
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蘿卜褲、喇叭褲、踩腳褲在女性中盛行起來,男士的服飾也開始從西裝向休閑轉變。女士們喜歡用各式紗巾搭配服裝,絲巾扣、領帶扣、胸花、項鏈、手飾都跟著服裝盛興起來,服裝色彩也開始趨向個性化,不再追求統一。
進入21世紀服裝的演變已達到完全個性化,正統、休閑、名牌、DIY,流行風格也向多面化發展。人們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再也沒有人去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⑸ 警察制服的演變史
http://epaper.loone.cn/site1/czrb/html/2009-07/01/content_218211.htm點擊下就知道,很詳細,有圖片!
⑹ 建國以來幾個時期的警察制服的區別,今天可算是知道了
人民警察是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力量,警服是警察的專業制服,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同時也代表著國家的強制力。刑法第279條就規定了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罪,其中冒充人民警察招搖撞騙的,將從重處罰。一般來說,冒充警察最多的方式就是穿警服了。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警服的變遷史吧。
第一,1950年時期的統一制服。全國解放時期國內並沒有統一的警服樣式,後來,1950年公安部向各地下發統一制服的通知,並明確了樣式,被稱為"50式警服",並分為警察服和幹部服。
但近年法院的制服再次大變樣,公安機關的警服很可能也要隨著時代變化和潮流改變進行新一輪的改革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⑺ 海關制服的變動
①1950~1959年,男、女海關人員制服均為人民裝,軍式硬帽,帽徽和銅扣上有「海關」字樣,冬季制服面料為藏青呢料,夏季用黃卡其布。
②1960~1966年男制服為中山裝,海軍式硬帽;女裝上衣為西服,下身著裙子(冬季改穿長褲),海軍式軟帽。男女一律用刻有關徽的銅扣,佩戴海關專用臂章和帽徽。
③1967~1971年,男女制服一律採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服式樣,佩戴圓形國旗帽徽,用凸型塑料紐扣。冬夏季制服均用深灰色卡其布。
④1972~1978年,男女制服均為軍便服,佩戴人民警察式樣帽徽及菱形臂章.夏服為棉滌平紋布;冬季為卡其布.顏色均為深灰色(1975年將夏服改為米灰色)。
⑤1979~1984年,男制服為中山裝加軟肩章,女制服為小翻領加軟肩章。用國徽作帽徽和壓有「海關」字樣的銅扣,並配帶周恩來總理書寫字體、紅底金字長方形的「中國海關」證章。夏服用米灰色棉滌卡其布,短袖衫用米灰色棉滌府綢,冬服用藏青色毛滌華達呢。
⑥1985~1996年,男女制服均為小翻領西裝,有肩章,系領帶,下面為西服筒褲,夏季女服加筒裙。男戴大沿帽,女戴平頂帽。肩章為黑色加金牙邊,中間有金黃色關徽。領花為金黃色銅質,由和平鴿、關徽組成。用有關徽標志的黃色金屬扣。
⑦1997~1999年,海關制服款式未作大的改動,重點是提高面料、輔料質量和制服加工水平,設計與制服相配套的肩章、號牌。
⑧2000年起,海關制服款式做了一些調整,提高面料質量,區別不同溫度區域選用不用的面料,並統一規定海關查驗服、緝毒服、海上緝私工作服和馴犬服的款式。圖示為春秋裝。
⑻ 我國近代服飾變化的趨勢是什麼
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中國近現代服裝史:
近現代服飾(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