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披肩,白紅相配,彰顯純潔高貴。黑色披肩,黑紅相配,彰顯深邃妖艷。具體要看您的個人喜好。
柏秀名品鞋坊,專營耐克
阿迪
匡威
愛步等品牌鞋子,期待您的惠顧哦。
B. 紅色的旗袍外面配什麼顏色的大衣
紅色旗袍外賣應該配比較素氣或者淺顏色的外套,那樣才會彰顯出旗袍的氣質,也會更加般配
C. 滿族人的傳統風俗和習慣
滿族風俗習慣
婚姻家庭
滿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子女隨父姓.滿族人十分重視修家譜,家譜按輩分,從祖上一代代排下來,只記男子名,配偶只記某某氏.
見面禮節
滿族有孝敬長輩,講究請安問好,重視禮節規矩的傳統.男子請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問好.過年行跪拜禮.女子問安要雙腿並立,雙手放在右膝上,曲膝弓腰,問好.此外還有相抱之禮,執手禮等.
居室
滿族的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縈羅桿".住房一般有東,中西三間,其中東,西兩間為正房,門向南開.西間稱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為尊,俗稱"萬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
服飾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的馬蹄袖袍馬褂,頭頂後束辮徒垂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腳著呈船形的雙鼻皮長布鞋,大拇指戴扳指;婦女剛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盤轡",戴耳環,腰間掛長手帕,天足,蹬花盆底鞋
滿族的帽子有禮帽和便帽,又分暖帽的涼帽;婦女戴"坤秋"帽或"臣兔",後來婦女頭飾不斷的改進,貴族婦女多戴鋼子,飾以絹花球翠,
滿族入關後,滿漢服裝漸趨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魁力流傳下來.經過不斷的改進,旗袍的樣式逐漸成為直領,窄袖.右大開襟,釘扣拌,緊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穿上後即能體現身姿,又可顯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睡扁頭
滿族的一種育兒習慣。即幼兒出生後,讓他(她)仰面睡覺,枕頭內裝上小米之類的囊物。因為,幼兒在學會走路以前骨骼很軟,有意識地"睡扁頭",可使後腦約扁平美觀,背部寬板健美。也可令幼兒的鬢角突起,不致成凹鬢角。這一習俗後被漢族普遍接受。
悠車
這種悠車是滿族撫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車形似船,用繩子系在大樑上。當孩子要睡覺時,母親就把他抱進悠車里,邊唱邊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神石、神竿、照牆
滿族人家庭院里迎大門立一約6尺高的神竿,竿的頂端是包著一塊紅布的風磨銅頂,竿頂下約1尺左右,橫置一短竿。神竿根部放三塊石頭,叫「神石」。神竿後築影壁,影壁牆頭飾有雨搭。傳說,這些是祭祀先祖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曾上山挖過人參,神竿就是他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拉棍,即「索絡竿」;神石就是野炊支鍋用的石頭;影壁就是背人參用的背夾。
禁忌
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這與滿族的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有關,也與狗在滿族人生活、生產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有關。
先提供一些給你吧,我到圖書館再找找!
D. 溫柔的女人應該怎麼穿
1、韓版洋氣亮片連衣裙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冬天已經很沉悶了,需要來點blingbling的衣服帶來好心情呀。約會相親必備款哦,氣質知性。冬天作為內搭,小淑女的氣質馬上就來了。開春的時候,也可以單穿哦,非常甜美。
2、背心碎花連衣裙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在這個寒冷的通天,就是需要這樣一套能帶來溫暖的穿搭哦。碎花連衣裙和針織馬甲,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溫柔。腰間可以加一條細腰帶,凸顯小蠻腰呢。作為內搭完全不會輸哦,分開穿也會魅力無限呢。
3、娃娃領英倫風大衣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這是一眼溫柔的韓劇女主角的氣質優雅的風衣,在眾多風衣裡面簡直太出彩啦。雖說長款的風衣會比較壓個子,但是這種修身的版型是很適合身材嬌小的女生的。大大的翻領,會襯托的臉型很小哦。
4、卡其色水貂毛A字大衣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這件大衣是滿屏古典優雅的氣息,真的讓人愛慘了。小巧淑女的翻領,不挑人穿。袖口做了泡泡袖的設計,甜美淑女呦。
5、系帶波點套裝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針織上衣的領口一側設計了系帶,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發揮。下身裙子是波點花樣的,與系帶的波點相呼應哦。
6、羊羔絨短外套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羊羔絨外套好火爆呀,帶給人很溫暖的感覺。甜美的短外套,小個子們可以放心入手哦。
7、V領針織衫+百褶半身裙兩件套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
喜歡黑紅搭配的,千萬不要錯過這套哦。裙子的下擺是百褶裙,超級減齡哦。
8、吊帶連衣裙
女人第一次約會穿搭攻略:
這組套裝是可正式可日常的,上身非常顯高級了。
E. 袁姍姍身體的哪個獨特部位,比馬甲線更驚艷
袁姍姍從被嘲被黑到擁有"馬甲線"逆襲,她的成名之路伴隨著"黑紅"的特點,但是她的好心態和正能量讓她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擁有好身材的她出席活動的造型幾乎不會穿錯,而且能夠很好的展現她的氣質,比馬甲線更驚艷的是袁姍姍的直角肩!穿星空裙,這個鎖骨絕了!
旗袍是非常能夠彰顯古典氣質的單品,袁姍姍穿上旗袍有一種民國時期大家閨秀的氣質,相比禮服的冷艷性感,這件旗袍並不是修身的款式,而且稍寬松的版型,給人一種清秀的美,但是腰部還是很好的突出身材曲線,長及小腿優雅大方。這件旗袍是藍色底,干凈清新,旗袍的下擺有立體生動的粉色花朵刺綉,復古典雅,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袁姍姍把頭發偏分紮起,輕熟氣質立顯。
袁姍姍緊致有型的好身材讓她駕馭各種禮服都輕松自如,無論是性感風還是優雅範,都能很好的展現,這不得不歸功於她的好身材,緊實不幹癟的身材讓她在選擇禮服上的局限少了很多,畢竟禮服是很挑身材的單品,而且女明星們都會格外重視禮服造型,一個好身材能夠風格可以讓你的風格更多變,如果我們生活中有正式場合,可以像袁姍姍一樣選擇設計新穎的禮服,絕對讓你成為人群焦點。
F. 硬糖少女水墨風旗袍造型登上舞台,硬糖少女里最紅的是誰
硬糖少女303出道將近一年了,雖然出道以後的人氣一直不如隔壁的The9,不溫不火的,但是硬糖少女303還是有一批追隨的粉絲,而硬糖少女303也是用優質的舞台回饋粉絲。
硬糖少女303穿上了水墨封的旗袍上台演出,讓粉絲和觀眾都大飽眼福。
在硬糖少女303裡面誰是最紅的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希林娜依高硬糖少女303的C位希林娜依高應該是硬糖少女裡面最為有國民度的一位了,希林娜依高是《中國好聲音》裡面走出來的歌手,眾所周知《中國好聲音》是一檔國民度很高的節目,最火的時候男女老少都愛看。相比於選秀節目的粉絲群體固定,參加過《中國好聲音》都希林娜依高的國民度應該是很高的,更何況,C位原本就是人氣最佳的那一位。
G. 旗袍、馬褂這類服裝樣式源自什麼民族
當然是滿族了
H. 求中國各地人的穿著習慣,喜好服飾的色調
如果說各地人。不如從各民族分類。壯族服飾
壯族崇尚黑色,故男女衣著皆以黑色為主。女子戴黑頭巾,穿黑色或青色右衽斜襟上衣,領襟、袖口、衣擺均綉有花邊。下著寬大黑褲,褲腳鑲飾花帶,腰系圍裙,節日時穿綉花鞋,肩背壯錦筒包,喜歡佩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男子穿黑色對襟布扣短衣,或銅扣大襟衣,系腰帶,寬大中式褲長僅及膝下,打綁腿,穿草鞋或剪口布鞋,包黑布頭帽。桂南地區壯族男子穿無領琵琶襟上衣、長褲、雙鉤頭鴨嘴鞋,衣褲皆有邊飾。壯族男子有紋身習俗,壯族女子有染齒習俗。
具有美麗圖案的壯錦很著名,其圖案有自然形和幾何形。自然形圖案有鳥、獸、蟲、魚、龍、鳳、花草或山川等,幾何紋圖案有菱形紋、回紋、萬字紋、水波紋等,形象簡朴而和諧。壯錦一般用於婦女的頭巾、褶裙、圍腰、綉鞋以及被面、包等日用品上。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滿族服飾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在傳統上,滿族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入關後,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滿族的服飾在款式上、色彩上和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過去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個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漢族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 在長袍之外,男子還要套穿馬褂,馬褂有長袖(對襟、窄袖、身略長)、短袖(袖長及肘,身長及臍,有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之分。另外「巴圖魯」是男子特有的坎肩,也稱「一字襟」或「勇士坎肩」,分前後身兩片,兩肩及前胸都裝有排扣,兩側腋下至下擺也有排扣,因此可隔袍穿脫,「巴圖魯」意為勇士,許多八旗子弟穿在長袍外,以示其勇武。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女子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
滿族婦女的"旗鞋"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為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綉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結辮。而婦女的發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發、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繹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綉,服飾的衣襟、鞋頊、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回族服飾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服飾色彩崇尚黑白色。男子戴黑色或白色軟帽,穿白布對襟上衣、黑色中式長褲、外套黑坎肩。女子傳統裝束為素色右衽大襟或對襟長衫,領口、衣襟、下擺都有滾邊,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中老年婦女在長衫外套一件深色長坎肩,年輕婦女套短坎肩。衣裝不尚花飾。由於伊斯蘭教規定女子必須遮蓋頭面,故回族女子從九歲時開始戴蓋頭。蓋頭的顏色標志著女子的身份與年齡,未婚少女戴鮮艷的綠色蓋頭,已婚婦女戴莊重的黑色蓋頭,老年婦女戴潔凈的白色蓋頭。回族宗教人員的服飾與阿拉伯人服飾相似,阿訇穿寬大長衫,用白布纏頭。
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為無檐小圓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已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I. 玫紅色旗袍做什麼色壓襟好看
沒有紅色旗袍做什麼色壓褶好看呢?黑色的吧,黑色的壓褶能好看一些吧,黑紅搭配更是絕配。
J. 請問那種清末民初的那種象旗袍一樣的襖叫什麼阿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男式旗鞋是滿族及愛新覺羅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獸皮或家畜皮製成。幫底相連,形狀前平後圓,口方,前臉上聚皮納褶,四周安有六個小耳,穿皮條或麻繩系緊。冬季鞋內放兀拉草,輕便、暖和。貴族則穿靴,上朝穿方頭朝靴,平時穿一種薄底短筒輕便靴,俗稱「快靴」,也叫「爬山虎靴」。還有一種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幫、圓口或方口式,鞋臉上鑲著皮條製成的單梁或雙梁。 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也有圓領的)捻襟、窄袖(也稱箭袖、馬蹄袖)扣絆、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有單、夾、棉、皮等幾種。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邊鑲有彩條。另外,滿族坎肩的樣式也很多,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還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稱為巴圖魯坎肩。坎肩也正是以這種獨有的魅力,流傳至今,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服飾。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系。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 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滿族男子一般戴禮帽。大凡禮帽,一般都在頂珠之下裝有短翎管,用來佩飾羽翎。日常滿族男子戴的,還有圓形瓜皮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