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門禁

旗袍門禁

發布時間:2021-08-04 18:09:56

『壹』 歷史研究性學習——中國民生百年變遷(服飾)

一、近現代服飾的變化
1.總趨勢(總特點):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
2.近代:
(1)男子服飾:
①長袍馬褂——流行整個近代
②西裝——鴉片戰爭後傳入,民國流行
(疑難探究)西裝何時傳入我國?為何流行?
(西裝的傳入:鴉片戰爭後傳入,民國初流行。流行的原因:從穿的角度:適體、瀟灑;從社會轉型:是民國成立後剪發易服的產物;從社會思潮:民國初年崇洋風氣的產物。或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略;西學思潮)
③中山裝
A.基礎、時間、設計者
B.造型特徵: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疑難探究)從西裝到中山裝你能讀出哪些啟示?(從西裝到中山裝:反映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2)女子服飾——旗袍的變化及流行:
由寬松肥大到適體、短袍窄袖(20世紀20年代)
(疑難探究)談談你對我國古代服飾的特點的認識。
A.樣式變化不大,寬松肥大,遮蓋了女性的曲線;反映了晚清時期,在封建倫理道德之下,人們的思想拘謹、保守、呆板。
B.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連,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但也反映了當時的民族特色。
C.是手工產品,歷代服飾既體現了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水平。也反映我國的文明文化的歷程。
(疑難探究)認識我國近代服飾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特點:中西並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從保守、呆板向適體、方便過渡。
原因:①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社會結構變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中國人開始追求個性解放
3.現代(新中國成立後):
(1)演變①20世紀50、60年代:蘇式服裝(列寧裝、連衣裙)
②20世紀60、70年代:中山裝
③改革開放後:從穿暖到穿好,款式新穎,層出不窮
(2)現代服飾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①特點:政治性、保守性——開放性
②原因:①政治因素;②經濟基礎;③改革開放後的觀念變化。

『貳』 《七龍珠》有哪些曇花一現的美女,人設全都沒有利用起來

我感覺在龍珠的故事裡,由於熱血打鬥的元素較多,因此,女性角色們的出場機會極為有限,唯一一個戰力強的女戰士也就是人造人18號了。對於龍珠中的美女們而言,比較出名的也就那麼幾位:布爾瑪、18號、琪琪、蘭琪以及比迪麗。其實,還有一些曇花一現但是人設沒有完全被利用起來的的美女角色存在,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吧!其中一位還是富二代呢!

第一個,帕蕾絲


死羅蘭上校是紅緞帶軍團的成員,是布魯將軍的手下,從顏值角度來講,是不輸於布爾瑪的。根據故事的設定,紫羅蘭上校曾經為紅緞帶軍團找到了一顆龍珠,可見其辦事能力還是很強的。在孫悟空攻擊軍團總部的時候,紫羅蘭上校果斷的叛變了,直接去軍團的財寶庫中尋找財寶,可見其忠誠度是不怎麼樣的。

第四位,瑪倫


在龍珠世界中,一共有兩個瑪倫,一個是克林的女兒,另一個是克林的前女友,克林這是作死的節奏啊!我們要說的瑪倫就是克林的前女友,瑪倫的長相感覺和布爾瑪是比較接近的,但是身材更加完美,可見克林這小子的女人緣是不錯的。後來,因為感情問題,克林和瑪倫分手了,從此也就不再出現了。

『叄』 需要關於建國後50~60年代中國服裝的資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女裝流行代表簡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服裝崇尚簡潔,朴實,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

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裝歸於一統,女裝趨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時期,軍便服大行其道,黃軍裝,黃軍帽,紅袖章,黃挎包成了「時裝」,不愛紅裝愛武裝被女性奉為圭臬。

(3)旗袍門禁擴展閱讀: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肆』 進口袋提到的口袋福利是什麼

中山裝是因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如今中山裝和旗袍已經成為我國男女服裝的代表。

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伍』 旗袍開衩在左和在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與旗袍門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學生校服 瀏覽:650
皮的褲子要怎麼保管才不會掉皮 瀏覽:522
重慶在哪裡買羽絨服比較好 瀏覽:836
大碼男裝t恤碎花 瀏覽:109
帶帽子的衣服適合多大尺寸大小 瀏覽:746
服裝褲子腰頭如何打 瀏覽:293
為什麼西裝褲子那麼長 瀏覽:586
紅色衣內搭藍色襯衫好看圖片 瀏覽:470
裝修內衣內褲店多少錢 瀏覽:826
破皮衣如何翻新 瀏覽:591
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購買校服 瀏覽:533
件老年人的羽絨服多少錢一件 瀏覽:455
如何鉤織寶寶帽子上的耳朵 瀏覽:15
童裝去哪批發最好 瀏覽:367
濟南寫生男裝在哪裡 瀏覽:190
中老年男裝醋酯纖維2020年秋季 瀏覽:10
武警帶綠色帽子 瀏覽:366
紫色絲絨裙子穿搭圖片 瀏覽:945
搭配女裝的六個小招數 瀏覽:901
怎樣挑選和搭配新娘旗袍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