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一戰1902制服

一戰1902制服

發布時間:2021-07-28 10:43:28

1.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哪一年

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結果:協約國獲勝印度洋、中東
死亡(約數):10,000,000人
將士:900萬
平民:700萬
合計:1669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1936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商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一年後,義大利加入了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同年3月,希特勒違反《凡爾賽條約》,命令三萬德軍開進萊茵蘭,結果英法兩國未作反應。這冒險一擲,使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了。他下令德軍,疾速打造大量性能精良的軍事武器,准備對外擴張。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軍身穿波軍制服,靠近了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的一個小鎮。成功佔領了該小鎮後,德軍故意搗毀了這個小鎮的電台,並向空中鳴槍。隨後,正在接聽該電台節目的德國民眾聽到一個操著波蘭口音的嗓音宣布:「波蘭人民!波蘭和德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打響了,團結起來,打倒德國鬼子,打到所有反對我們進行戰爭的德國人!」講話之人是被納粹強迫穿上波蘭軍服的囚犯。隨後他被納粹黨衛軍殺害。這是由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親自導演的「波蘭入侵」德國的陰謀。第二天上午10點,希特勒向德國宣布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而事實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國已經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隨後,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二戰爆發。德國先後侵略了奧地利,蘇德台,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為了接著征服蘇聯,英國,美國,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在柏林簽定完畢。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入侵了蘇聯,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珍珠港,美國決定嚴懲日本。同年二戰全面爆發

2. 一戰英國人的步兵是什麼裝備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五人組套裝。士官、機槍手、3個步槍手活躍的姿態栩栩如生。

★服裝和裝備也是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還原。

★恩菲爾德步槍和路易斯輕機槍,防毒面具和水壺等也忠實地立體化了。

★步槍可以選擇是否裝上刺刀。

★可以選擇頭盔或普通布帽。

★追隨著塹壕坦克MK.Ⅳ布置一個場景將很有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步兵,在1902年採用穿著P02野戰服,在它性能上的繼承者則是P08。其典型的特徵就是採用了低能見度的卡其色,一般士兵綁腿,士官則是穿戴皮革制的。大戰中期後開始注重防禦從空中跌落的彈片,開始使用碟形頭盔,同時在頭盔上附有布匹以減小跳彈。

3. 這張圖中的二戰德軍軍官的軍服顏色是什麼意思

你這圖是《帝國的毀滅》裡面的吧?這段應該是總動員那段

灰綠色的制服是國防軍野戰制服的標准顏色


黃色的是納粹黨黨徒的制服

納粹黨 RAZ(Reichsautozug)組織成員制服(制服顏色、式樣與納粹黨官員制服一致,法式

再後面那個穿著洗的有些發白的軍服的,他的服裝應該是一戰時的老制服

4. 一戰德國軍服和二戰德國軍服有什麼不一樣

納粹制服仿造19世紀末20世紀初普魯士貴族和容克的禮服我會說?禮服和作戰軍服的差別大了多了,而且不是所有一戰德國陸軍都有尖帽盔。

上圖為德三裝甲投彈兵

可以看出德二德三都有鋼盔,服裝整體偏灰。整體差別不大

兩個時期的最大不同應該在於軍禮服,德二的軍禮服沒有束腰,普魯士深藍色居多,給人印象刻板端莊保守。德三彷彿要體現出日耳曼種族高大威猛的特點一樣,服裝十分的拘謹貼身,馬褲 長靴 腰帶和高挺的軍帽。 把普魯士藍換成了全黑

5.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裝款式是從那個方面延伸出來的還有一戰的服裝歷史結構 求大神 求解答

一戰初期,法國軍隊的軍服為醒目的深藍色軍大衣和紅色長褲,一年後更換成藍灰色軍服。德國軍隊的軍服為紅色鑲邊的綠制服,頭上是傳統的帶盔釘的皮盔,1916年又換成新式鋼盔。交戰國中以英軍的卡其色軍服最適合野戰。卡其色軍服始於19世紀末,「卡其」名稱出自印度烏爾都語,意為泥土。駐印度的英軍最先採用卡其色粗布做軍服,以後眾多國家的陸軍部隊也紛々採用。英軍蘇格蘭人部隊的軍服卻仍保留著蘇格蘭傳統的褶迭短裙,腰系毛皮袋。俄國軍隊的制服是傳統的民族式上裝和馬褲,外穿防寒用灰色軍大衣。1917年,美國參戰時,從法國登陸的美國士兵軍服均為卡其色,頭戴平氈帽。作戰時則改換使用英軍的碟形鋼盔。


一戰時期的中國北洋軍閥:北洋軍自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各個部隊的軍服顏色就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還是以灰色為常服基本色。待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許多派系。這些軍閥雖然都還戴五色帽徽。但所穿軍服就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了。奉軍是仿日式的,軍服為黃色,直系的孫傳芳所部為灰色,西北軍土布色等等。

http://blog.163.com/sishuiliunian_1983/blog/static/189564126201161552018502/

6. 一戰中國參戰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

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從而,「二十一條」引發了山東事件,而山東事件則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6)一戰1902制服擴展閱讀:

二十一條內容

1、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准許日本修建自煙台(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

2、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

3、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

4、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5、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7. 一戰及以前的武器(請詳細介紹)

sp;1。法國飛行員罷工
1915~16年間造的法國戰斗機上,裝的都是本國製造的Hotchkiss機槍(這槍中國人熟的很。20年後,日本兵就是扛著它在中國大地上撒野的)。Hotchkiss機槍本身的性能還算不錯。問題出在供彈上。Hotchkiss機槍用的是彈板供彈——————也就是20多發子彈的一個大橋夾——————-,維持機槍持續射擊的方法,就是在上一個彈板打光之前把下一個彈板從槍身右側的裝填口插進去。
這個方法在陸軍使用時不成問題————-有供彈手再旁邊伺候著吶~————,可飛行員不幹了~想想也是:一邊操縱飛機格鬥,一邊還得自助式裝填子彈,而且一個彈板就20多發,一場空戰下來,光裝填就足夠忙死飛行員的了~
於是飛行員向當局抗議,上面發話下來:堅持!上面有上面的想法,高層還是很愛面子的,Hotchkiss再怎麼說也是國貨,不用它的話,就只能在英國的Vickers機槍和Lewis機槍之間做選擇。別的國家也就罷了,英國佬的嘛。。。。。官僚們嘗試用愛國主義熱情打動飛行員。可飛行員不吃著一套,真打起來命重要,什麼面子里子的統統靠邊站~
據說後來官司打到了巴黎,最終還是飛行員取得了勝利。此後的法國戰斗機上,都改裝英國的Vickers機槍和Lewis機槍。法國人也終於從英國人那裡搞了一次「拿來主義」。
想想每打20幾發就要手動裝填一次的法國飛行員,今天的飛行員真幸福啊~~

2。稱霸協約國的Lewis機槍
大家都還記得前幾年的好萊塢大片《木乃伊》第一集中,那個以色列帥哥使用從墜毀的飛機上卸下的機槍狂掃木乃伊群的場景吧?他用的就是Lewis機槍。
說起來,Lewis機槍雖然是為步兵設計的,但其命中註定要在空軍大展宏圖。因為世界上第一種裝上飛機的機槍就是Lewis機槍。而世界有記載的第一次機槍對地掃射試驗,也是用Lewis機槍完成的~
嚴格的說Lewis機槍的性能並不出色,Lewis MK1型機槍重達12公斤,比一些同樣用在飛機上的重機槍還重,而火力持續能力卻不如重機槍。而且550發/分的射速,在空戰中也稍嫌慢了點~~針對這些缺點,英國加以改進,研製出了著名的Lewis MKIII型機槍————-正是它確定了Lewis機槍在空戰史上的卓著地位————-。Lewis MKIII型機槍的特點就是根據空戰的特殊要求,對Lewis機槍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首先,減輕了重量。MKIII取消了笨重的氣冷槍套(空中氣流的自然散熱能力足夠強,而且空戰也不會進行長時間射擊),將重量由MKI型的12公斤減到了7。7公斤。這樣射擊手可以輕松操作Lewis機槍進行環向射擊。其次,將射速提高到700發/分,提高了空戰中的命中率。第三,創造性的使用裝彈量達97發的大型彈盤(原來用47發彈盤),這就在空戰中大大解放了飛行員/射手。
Lewis機槍一般被作為飛機的自衛武器,裝備偵察機/轟炸機/戰斗機的後座。在這些位置上,體積小重量輕火力猛的Lewis機槍是非常理想的武器。
性能出色的Lewis機槍很快風靡了各參戰國。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法國,義大利,倭國,荷蘭,波蘭,瑞士,英國,美國,蘇聯(俄羅斯)。。。。名單幾乎包括二戰所有參戰國~~甚至直到二戰初期,很多國家的轟炸機和偵察機仍然用Lewis機槍作為自衛武器(如義大利和倭國)~
再說句題外話,《木乃伊》中用的就是Lewis MKIII機槍,裝97發彈盤,可惜大部分子彈都讓男主角浪費在沙子魔偶上了,否則那位以色列老兄也不必和木乃伊僧侶玩肉搏了~

3。曇花一現的空用沖鋒槍
眾所周知,由於沖鋒槍射程短,貫穿能力差,基本沒有被考慮作為航空機槍使用過的。不過凡事無絕對。一戰中就有兩款沖鋒槍被作為航空機槍來使用~而且其中一款竟然是世界上第一種沖鋒槍:義大利的 Villar Perosa沖鋒槍。
Villar Perosa沖鋒槍最初是作為輕機槍設計的。但使用的是9X19彈——-這可是手槍彈~————大概是義大利人也覺得它威力不足,所以陸軍用的不多。飛機上用的也挺少,估計用也是因為看中了它2400發/分的射速,打不死人,也能嚇唬跑人~~~
另一款航空沖鋒槍是瑞士的Doppelpistole 1919。用的是7。65X22彈,威力比9X19彈強點有限。不過瑞士人純粹是玩票。整個戰爭期間一槍未發,當然有心情研究點花哨的~
比較有趣的是,前兩天看《印地安納·瓊斯III聖杯》,赫然發現片中肖恩·康納利用的就是Villar Perosa!不過老瓊斯射擊水平不佳,敵機沒打著,到把自己的尾翼打成了蜂窩~————-話說回來,就算打中了,9X19彈的威力也難以對Bf109造成致命傷害~——————。

4。千奇百怪的對地攻擊武器
對早期飛機來說,打中地面目標是很容易的。原因:飛的慢/低~~所以讓大家頭痛的不是打的中打不中的問題,真正讓大家頭痛的,是用什麼打的問題。引用當年孫大聖的名言「沒有趁手的兵器啊!」
於是飛行員門充分發揮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了各種有個性沒人性對地攻擊武器。
迫擊炮彈算是比較正統的,一般偵察機都能掛個5~6顆————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掛」,就拿個繩套掛在飛機外頭~————。威力視炮彈體積而定,炸炸步兵和無遮蔽目標沒問題,對上地下掩體就沒戲了~
手榴彈之流也有人用。當時手榴彈的延時都很長,足夠落地爆炸所需要的。而且手榴彈可以多帶點。就是威力小了寫,用數量補吧~

質量兵器也不少~英國人扔過板磚(估計是從中國人這里學去的),法國人扔過鐵釘,德國人仍過不爆炸的航空炸彈(性能不過關~給倫敦多添了幾個坑而已)
射擊系的是主流,一開始只是射擊手操作挺自衛用機槍往下掃射解悶;後來換成雙聯裝機槍提高火力密度。俄羅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在TSH-2型上裝了8挺對地攻擊專用機槍!這8挺機槍分裝在兩個盒子里,一邊翅膀下邊安一個。使用時,駕駛員駕駛飛機從敵人頭頂掠過,一時間「彈如雨下」啊~
然後大家覺得機槍不過癮,開始玩炮。。。。。。

5。亂彈空中的「主炮」口徑競賽
開題之前,需要考慮一點,就是當時的飛機基本都是木製結構,帆布蒙皮,結構脆弱的很~但是,那時候的人好象都瘋了一般。。。。。。。
早期的航空武器都是步兵口徑的機槍,也就是6。5~8毫米之間。最初打破這個局面的是丹麥的11。35毫米大口徑機槍,它發射的彈丸威力比7。7毫米機槍大3倍。看到這種「驚人的」效果,各國設計師就都來勁了~不就是造的大點嘛~好說!
美國人祭出了世紀經典的12。7毫米伯郎寧機槍,性能出眾,洋洋自得~
不甘示弱的英國人甩出了15毫米路意斯機槍,領得一時風騷;
沒過兩天,瑞士人搞出了開天闢地的20毫米厄利空F/S;
義大利人也插了一腳,拿出了個25毫米Revelli;
澳大利亞人造了個35毫米機炮跑過來湊份子;
接著,法國人和英國人幾乎同時搞出了37毫米機炮,還都不止一種,法國人的是Hotchkiss M1885和M1902;英國人的是Vickers 1pdr MKIII和1。5pdr COW;
美國人再次打破記錄,造出了40毫米的Davis 2pdr機炮————英國人響應,也造出了自己的40毫米Vickers-Crayford機炮——-;
愛面子的法國人決心捍衛自己的榮譽,將47毫米步兵炮搬上了飛機~
美國人表面對此不屑一顧,轉身就撂出了57毫米Davis 6pdr炮;
法國人決心做最後一搏,亮出了機載75毫米野戰炮;
美國人則用一個豬八戒的方式暫時結束了這場軍備競賽:76毫米Davis 12pdr炮!「我就高你那麼一點點~~~」
呼~~~~這哪是機炮發展史啊~典型一個海軍的無畏艦主炮口徑競賽在天空的袖珍版啊!~~

8. 第一次世界大戰詳細資料

一戰

(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一場爭霸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劫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為了爭取和平,促進發展,人們力圖從歷史的災難中汲取教訓,以之作為前車之鑒,這促使史學家們加強了對戰爭史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擬就國內「一戰」史的研究概況作一簡介。

一、關於戰爭緣起與戰爭責任
1.戰爭緣起:
(1)「英德矛盾主要說」:司徒琳認為,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趙輝傑認為,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2〕

(2)「法德矛盾主要說」:陳漢時認為,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3〕

(3)「俄德矛盾主要說」:張含英認為,「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戰爭責任:
羅天煥認為,兩大集團中各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是不盡相同的。法國雖不能說是「無辜」的,但至少是被動的;俄英兩國對戰爭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義大利對於一戰的爆發不應承擔什麼責任;奧匈帝國對於戰爭發生的近因要比上述國家負更多的責任;德國是最熱衷於發動戰爭的國家,德皇威廉二世是一戰的罪魁禍首。〔5〕

潘人傑、李巨廉認為,應從「時代」、「格局」和「人」三個層次來看待戰爭緣起和戰爭責任。從「時代」看,現代條件下的大國霸權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經濟和技術的迅猛提高,是20世紀初可能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從「格局」看,20世紀初兩大對立的同盟體系和軍事集團的新格局的形成,為從局部戰爭演化為全面戰爭埋下了禍根;從「人」看,通向一戰的道路有很大的自發性特點,這與大國當權人物的決策行動和對危機的處理有關。政策和行動僵硬,缺少必要的妥協和綏靖,促成了兩大集團迅速迎頭相撞。〔6〕

二、關於一戰和美國
1.美國的中立與參戰:史煦光認為,美國在一戰中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取決於能否保持其「利益線」。即在戰時利用戰爭形勢,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額利潤,並趁機向世界擴張;在戰後能收回戰爭貸款,進而以仲裁員身份取得國際事務的支配權。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線被突破,於是只能以參戰去獲取中立國不再能有的利益。〔7〕

2.美國的調停外交:吳瑞、楊春龍認為,調停外交是一戰時期美國對歐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以調停促成妥協,將兩大集團互相對峙和牽制的格局繼續維持到戰後,自身則因勢乘便為稱霸世界鋪平道路。〔8〕

三、關於中國參戰和參加巴黎和會
1.關於中國參戰問題
(1)「日本影響說」:吳瑞認為,一戰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爭執即「府院之爭」,其實質是美日兩國爭奪對中國控制權斗爭的反映,其結果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參戰派取得了勝利,即日本侵華勢力取得了勝利。〔9〕

(2)「美日共同影響說」:李子雄認為,中國參戰是美日兩國共同影響的結果。美國的外交活動打破了中國在參戰問題上的外交僵局,美國參戰給中國參戰打下了客觀基礎;日本則通過政治上操縱中國軍閥和經濟上收買中國軍閥使之同意參戰。美日兩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對中國參加一戰和參加巴黎和會的評價
在此問題上,史學界多持否定態度。袁繼成、王海林則認為對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靜地把中國參加一戰和巴黎和會這兩件事放到中國近代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爭取國家獨立的歷史長河裡考察,就會覺得中國參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奧在華特權;第二,簽訂了對奧、對匈、對保條約,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第三,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的抗爭,既是中華民族義憤的反映,也反過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和新抗爭。〔11〕

四、關於戰爭與革命的關系
「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公式能否用來解釋一戰與革命的關系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1.肯定意見:石森認為,不能否定革命斗爭對制止戰爭的重要作用。戰爭與革命都是階級斗爭的形式,戰爭雖不是產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戰爭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革命力量強大時,就有可能推遲和制止戰爭的爆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雖未能制止一戰,但對加速大戰的結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認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點是由一戰造成的〔13〕。潘黎明認為,一戰是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順利實現的首要因素,兩次革命均發生於一戰期間,國際帝國主義無暇他顧,因而使革命獲得成功。〔14〕

2.否定意見:茅海建認為,革命和戰爭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系,一戰並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情況下結束的,這些革命對加速戰爭的結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戰主要是以軍事上的勝負而告終的。〔15〕夏季亭認為,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這對蘇俄來說是正確的,但其客觀後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遲了戰爭的結束。一方面蘇俄為換取德國停止進攻而作出許多讓步,使德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大受優惠,協約國的處境則艱難起來,延緩了德國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德國軍隊戰場上的失敗,十月革命只是對德國人民的反戰斗爭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與蘇俄退出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惠益相比只佔第二位。〔16〕

五、關於一戰的影響和地位
1.一戰的世界性
龔敏認為,一戰是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響。〔17〕李植枬認為有四個原因使一戰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第一,統治世界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控制著一批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國參戰也意味著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參戰;第二,一戰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戰雙方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爭奪;第三,為了戰勝對手,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擾別國入伙;第四,世界已從經濟上聯成一氣,資本輸出和經濟利益必然影響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18〕

2.一戰的影響:
盧文璞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影響決不亞於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與之緊密相聯,因此,這兩個事件可同視為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標志。〔19〕夏季亭、張欽賢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應該將一戰列入世界現代史的范圍之內。〔20〕

除上述幾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一戰參戰國的數目進行了考證。有人認為參加一戰的國家是39個〔21〕,有人認為是36個〔22〕,還有人認為應為37個〔23〕。

9. 一戰時的英軍軍服是怎樣

由於吸取了布爾戰爭的教訓,英軍在一戰中使用綠棕色作為軍服顏色,也就是的P1902制服:

10.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役是什麼

1、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2、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在1916年7月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3、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又名馬恩河奇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合力打敗了德意志帝國軍。

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或稱雷姆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發生於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戰役,是西方戰線中德軍最後一次發動大規模攻擊的戰役。因為由法國軍隊領導的聯盟軍隊反擊,制服了德軍,而德軍遭受嚴重的傷亡。



(10)一戰1902制服擴展閱讀:

1、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2、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與一戰1902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式白色半袖襯衫批發 瀏覽:621
襯衫迷彩故事羊 瀏覽:604
捐贈校服領導講話 瀏覽:49
frank大嘴猴童裝 瀏覽:238
如何給寶寶做小帽子 瀏覽:905
中原領航學校校服 瀏覽:86
不然就會拉在褲子 瀏覽:76
什麼品牌的真皮帽子好 瀏覽:772
廠家批發直銷真絲領帶 瀏覽:346
古馳男裝牛仔褲品牌及商品 瀏覽:767
深圳哪個校服網質量好 瀏覽:508
灰色圓領衣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254
褲子門禁的縫制步驟教程 瀏覽:905
微信童裝代理如何賺錢 瀏覽:99
女友穿著褲子摩擦我的 瀏覽:135
服裝廠專業褲子設備 瀏覽:328
潮牌販子該如何引流 瀏覽:821
短款羽絨服怎樣穿 瀏覽:553
歐美男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407
利威爾兵長睡衣圖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