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閱讀 《冰雪北海》
作者:張恨水
北平的雪,是冬季一種壯觀景象。沒有到過北方的南方人,不會想像到它的偉大。大概有兩個月到三個月,整個北平城市,都籠罩在一片白光下。登高一望,覺得這是個銀裝玉琢的城市。自然,北方的雪,在北方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堆積不化的,沒有什麼可看的。只有北平這個地方,有高大的宮殿,有整齊的街巷,有偉大的城圈,有三海幾片湖水,有公園、太廟、天壇幾片柏林,有紅色的宮牆,有五彩的牌坊,在積雪滿眼,白日行天之時,對這些建築,更覺得壯麗光輝。
要賞鑒令人動人的景緻,莫如北海。湖面讓厚冰凍結著,變成了一面數百畝的大圓鏡。北岸的樓閣樹林,全是玉洗的。尤其是五龍亭五座帶橋的亭子,和小西天那一幢八角宮殿,更映現得玲瓏剔透。若由北岸看南岸,更有趣。瓊島高擁,真是一座瓊島。山上的老柏樹,被雪反映成了黑色。黑樹林子里那些亭閣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陰黯的,活像是水墨畫。北海塔塗上了銀漆,有一叢叢的黑點繞著飛,是烏鴉在鬧雪。島下那半圓形的長欄,夾著那一個紅漆欄桿、雕梁畫棟的漪瀾堂。又是素絹上畫了一個古裝美人,顏色是格外鮮明。
五龍亭中間一座亭子,四面裝上玻璃窗戶,雪光冰光反射進來,那種柔和悅目的光線,也是別處尋找不到的景觀。亭子正中,茶社生好了熊熊紅火的鐵爐,這里並沒有一點寒氣。遊客脫下了臃腫的大衣,摘下罩額的暖帽,身子先輕鬆了。靠玻璃窗下,要一碟羊膏,來二兩白乾,再吃幾個這里的名產肉末夾燒餅。周身都暖和了,高興渡海一游,也不必長途跋涉東岸那片老槐雪林,可以坐冰床。冰床是個無輪的平頭車子,滑木代了車輪,撐冰床的人,拿了一根短竹竿,站在床後稍一撐,冰床嗤溜一聲,向前飛奔了去。人坐在冰床上,風呼呼的由耳鬢吹過去。這玩藝比汽車還快,卻又沒有一點汽車的響聲。這里也有更高興的遊人,卻是踏著冰湖走了過去。我們若在稍遠的地方,看看那滑冰的人,像在一張很大的白紙上,飛動了許多黑點,那活是電影上一個遠鏡頭。
走過這整個北海,在瓊島前面,又有一彎湖冰。北國的青年,男女成群結隊的,在冰面上溜冰。男子是單薄的西裝,女子穿了細條兒的旗袍,各人肩上,搭了一條圍脖,風飄飄的吹了多長,他們在冰上歪斜馳騁,做出各種姿勢,忘了是在冰點以下的溫度過活了。在北海公園門口,你可以看到穿戴整齊的摩登男女,各人肩上像搭梢馬褳子似的,掛了一雙有冰刀的皮鞋,這是上海香港摩登世界所沒有的。
2. 全國各地所有的朋友們 來到北海不管別人說什麼都不要有好奇心 t
故宮十大靈異事件_故宮靈異事件_故宮靈異事件全記錄
大家都知道故宮對外開放的其實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對外開放的。具體原因誰也說不清楚。但傳說,剛解放那會,故宮博物院晚上巡查保衛的人員經常看見有種奇怪的動物,說像老鼠但特別大,說像豬又跑的奇快。人說這是皇族養在東西宮內鎮宮之獸。後來好些人想抓住一兩只,但這快六十年了,看見的人越來越多,卻沒人真正抓住過一隻!
故宮作為游覽勝地,每天接待著國內外上萬名遊客,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知道這座紫禁城裡麵包含著另一種內容……
有個人以前在故宮看門,據那個人說每天晚上都能聽見有人在奏樂,而且有時能看見宮女太監排隊走過。那個人家的孩子身體都不好,老人都說是因為那人受的陰氣大,影響了下一代!
不僅僅這樣,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故宮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來的!不對遊客開放,其實每一個府第都發生過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解放前還沒有封的時候,在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無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終是離奇得查不出原因,不過有一個共同點:死後如果還能見著屍體,那麼屍體都沒有臉皮。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時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頭,雜草什麼的,但每到晚上12點後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會看到井底出現的不是石頭,雜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卻不是你的面孔……
當然也有科學人員解釋了:故宮能看見宮女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宮牆是紅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鐵,而閃電可能會將電能傳導下來,如果碰巧有宮女經過,那麼這時候宮牆就相當於錄象帶的功能,如果以後再有閃電巧合出現,可能就會像錄象放映一樣,出現那個被錄下來宮女的影子。
不管怎樣,想想故宮里那些長長窄窄的過道,長滿荒草的牆頭,如果晚上一個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宮女太監向你走來,就算再有科學依據,我也會嚇破膽滴~~~
5點,是故宮關門清客的時間。據說,那個鍾點是故宮陰氣最重的時刻。很多遊人都感覺到,即使是在悶熱的夏天,5點的故宮也會讓人感到一種陰冷……那是因為,過了5點,陽間的客人們就要走了,而即將登場的就是那些……
以前故宮還有守夜的人,不過現在都沒有了。就算出多少錢也沒有人願意守夜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很想去一趟故宮,在5點鍾清客的時候躲起來,等大門關了,留在故宮裡面,看看到底能發生些什麼……
轉自:奇聞網
我姥爺家是在旗的,就住在故宮東門外,現在拆遷了。所以從小的時候就聽人家講關於故宮的故事。(哦,忘了說了,我姥爺、四姨、四姨夫都是故宮里的工作人員。)廢話不說了,開始說故事:我聽老人們說,在年的一個深夜,有一個人從故宮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對打著宮燈的人,他想這個年代都用手電筒阿,誰還用宮燈呢,難道是。。。。可又一想黨教導我們世界上是沒有鬼神的,肯定是眼花了,或者什麼自然現象,於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麼追也追不上那隊打著宮燈的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的旗袍的宮女,打著眀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這下可把他嚇壞了,癱坐在地上,也不敢追了,直到燈光看不見了,才從另一條道一步一步地挪回家了。
還記得小時候故宮曾經發生過一起盜寶案,嫌疑人在閉館之前藏到了珍寶館對面洗手間之間的夾縫里,到了工作人員下班以後就出來,先進了珍寶館然後是鍾寶館,偷了不少東西,可沒走多遠就被巡查人員發現了,發現的過程也挺離奇的,本來那個巡查人員沒想抬頭看,可心裡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他,有人在拿我的東西,他就在牆上,這個感覺一直在心頭環繞,於是他就用手電筒往牆上照,真的發現了那個嫌疑人。他也嚇壞了,半夜故宮的一個牆頭上出現一個人影,於是他就大叫了出來,大家都用手電筒照了過去,就看見那個身影跳下了牆,於是就報了警,後來聽說武警和就封鎖了故宮,城牆周圍布滿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還有抓捕的,後來那個嫌疑人就從城牆上的一個地方跳了下來,居然沒有摔死,被松樹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傷了腿,被抓獲了。
再講一個,紫禁城裡有專門的巡夜的,也有專門的消防隊住紮在里邊,我小的時候經常去消防隊里邊玩,當然是被人家轟出來了;寒~~~狗狗好不招人喜歡~~呵呵~~
那是一個夏天,有幾個消防隊的在儲秀宮做完消防演練就睡在了儲秀宮,夏天熱也不用被子就鋪個席子在殿里邊睡了,深夜凌晨2點多一個隊員被凌晨的涼風吹醒了,迷迷糊糊的睜開眼一看,哇~~我怎麼睡在了殿門外的走廊里了,明明是睡在里邊的,可把他嚇壞了,但是畢竟是當兵的,戰戰兢兢的把席子一抱又回到殿里睡了,早上醒來發現又被抬到了廊子下邊,他就對其他的隊員說:不要鬧了,你們折騰我不夠么?訓練都累散架了,還有心思折騰我。其他隊員說,不是我們抬你出去的,早上醒來就看見你睡在了外邊。是不是你夢游阿,可是在隊里睡覺你沒這個毛病啊,奇怪。他們決定搞清楚這件事,每次在儲秀宮巡邏完以後就都歇在那裡,可每次那個戰士總是半夜裡被抬出來,睡在廊下,大家真的害怕了,就不敢再儲秀宮睡了,可為什麼別的戰士沒有被抬出來呢,我想可能是那個被抬出來的戰士陽氣弱,巡邏訓練完又累正是自身最弱的時候,容易被那個東西戲弄。呵呵~~
以前老媽在故宮裡面工作過一段時間,聽裡面的保安說的親身經歷:兩個保安晚上一起職夜班,一個去上廁所。廁所距離他們睡覺的地方有一段距離,那個人剛進去關上門,就聽見有人敲門,他問:「誰呀!?」然後聽見一個低沉的聲音回答:「開門。」他打開門之後沒看見人,就想繼續上廁所,沒想到又有敲門聲,還是那個低沉的聲音說:「開門。」他一下子就被嚇到了,趕快跑回睡覺的地方,心裡還在想是不是另外的那個人在戲弄他。回去發現那個人還在睡著,睡覺的姿勢都沒有變,果然第二天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往後夜裡再也不敢一個人出去了!
以前總是聽說從圓明園到香山的路車出怪事,現在路好象已經沒有了。
這是幾年前一個哥們兒說的了,那時候還有路呢。他有一次在香山那等車,因為是始發站人不少,尤其有些上山鍛煉的大爺大媽。然而有輛車停在那,沒幾個人上,似乎都還在等。他就上去了,他上去之前,旁邊一大爺還拉了他一下。他上去就坐在*(我罵人了)*近前門的位置,這時候發現對面一人腦門上冒著汗,還好象有點抖。他就看著那人,那人指指司機,小聲說:「司機,沒腿!」
他想這不扯蛋么?司機沒腿怎麼開車啊?他從旁邊看了看,確實沒看見司機的腿,他就有點緊張了,然後沒等車發動就下來了。
一會兒,那車就開走了。車上大概有三、四個人。
他旁邊那大爺說:「小夥子,虧了你下來了啊!」
等他坐的車經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大概在萬安公墓什麼的(我沒記清楚),就看前前面那車停在那,一個人也沒有。(香山附近的確有個萬安公墓)
這是一MM講的。
她有一次和他的BF還有幾個朋友去天壇玩。就在祈年殿門口下面的那一圈,她給BF和另外幾個朋友拍照,當時是下午三、四點鍾,夕陽正好。她突然發現幾個人都有影子,而不遠處一個老人,卻沒有!聽說鬼是沒有影子的嘛!可是鬼又不會白天出來。拍完之後她拉著BF的手小聲說:「你拍的時候看看那邊那大爺,他好象沒影子。」
BF給他們幾個拍照。等拍過之後,BF也有點緊張,過來告訴她:「不是沒有,我看見,別人都一個影子,他有三個好象,又不太清楚,我把他拍進來了。」
後來照片洗出來了,應該拍有那老人那張,卻沒有那老人。
我晚上去午門的時候,都是有衛兵在那裡把守的.所以我覺得還不是那麼恐怖.
不過都是說故宮那裡很陰的.
有一次,下大雪的晚上,我開車去了午門,好靜的.我躺在車里看午門的學景.聽落雪的聲音~~嘿嘿!好美的.
我是去過很多次午門,下雨打雷的時候,我也去過,但是沒看到什麼.
我到是聽說,在北海不是有很多人釣魚嗎.有一次幾個人去釣魚,變天了眼看天要下雨了,大家就趕緊收雨具,這時候雨就下來了,他們就到路邊的一個零食店的小棚子躲雨.有一個人比較慢.先去避雨的人就看見那個人蹲在地上收拾東西,他後面多出一個女人!好象還在跟他說話!再仔細一看,那女的就沒有了.等那個進了棚子,大家就問他 ,剛才你後面站了一個女人?
他就說,是啊,我覺得後面有一個女人說話,聽不清,我一回頭,根本沒有人.
她根本就不是人~~~~~~~~~~~~~
補充一個:不是親身經歷,是聽來的。
我是外地人。有一個大學同學是人,他有一個高中同學,其母親是故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是有一天故宮閉館之後,有一位年齡較大的人在巡邏。正走著,發覺前邊一個胡同里,有一位挽著發髻,穿著旗袍的中年婦女。唉,他就心裡納悶,怎麼還有人呀?想上前問個究竟。那個女人沖她一笑,轉身走進了身後的牆里邊。大家請注意,是牆里邊,而不是門里邊。那老人當即嚇得掉頭就走,去找他的工作夥伴。找到之後,就把這事說了。沒想到,沒過幾天,這位老兄就仙逝了。也許,真的是到了大限,陽氣低,才看得見吧。
我曾經聽朋友說過,在很早之前,可能是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有一個電影電影製片廠的劇組在故宮拍夜戲,12點鍾還沒拍完。演員都覺得害怕,想走,可是導演不讓。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接著拍,可就在這個時候,牆上出現了一排穿著宮女衣服的人影,還不時傳來女人的哭聲。整個劇組是落荒而逃,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去收拾的東西。現在想想都有些害怕!
頤和園的事我聽人說過一次 說是夜裡看昆明湖有一雙一雙手扒著岸邊 據說是慈嬉殺死的宮女都仍進了湖裡。不知道有沒有這事。 還有什剎海 老有小孩游泳淹死 那的老人都說是去伺候李大總管了。
第一次去故宮的時候,把故宮所有開放的地方都走了一圈,後宮好多地方都陰森森的,特別是有的院子,去的遊人很少,一排排的宮燈和大水缸。那些沒開放的院子我也爬在門逢里往裡看,荒草叢生,很凄涼的樣子。還有那個什麼珍妃井,井口那麼小,都不知道怎麼能塞下人的。
後來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和幾個同事聊天,說那天大家帶著D夜探故宮,說著說著就開始講故宮的鬼故事,其中有一個,說是故宮里專門陳列後宮姘妃用的首飾什麼的,到了晚上老能聽見指甲抓玻璃和鐵絲的聲音,並且很嘈雜的聲音說:「我的。。我的。。。」
3. 我在北海,想學做旗袍,有什麼好的地方
看看有沒有祖傳的手藝什麼的。找個師傅帶一下這樣子。
4. 廣西北海哪裡有定製旗袍
旗袍文化研究會是一個由旗袍服飾行業、旗袍文化學術機構、文化策劃人、旗袍愛好者代表聯合構成的社會組織。致力於打造一個聯合各方力量的綜合平台,以完全創新的思維推廣中國傳統旗袍文化,為中國旗袍文化和旗袍產業發展壯大、走向世界而起到積極的平台引導作用。
5. 最近在玩戶外的時候看到很多人穿著SENSELEAD的服裝,我看著材質還不錯,款式也好看,我想問下,
SENSELEAD的產品
6. 秋田犬好養嗎
(定期驅蟲 按時疫苗 合理飲食鍛煉 穩定的生活環境 飼養者本身具備一定對犬的了解 ! 不斷豐富自己養犬經驗 ) 只是看飼養主能給予的條件! 從選種開始 幼犬培育的點滴是將來成年的表現(犬種性格+犬天生性格+犬後天人為飼養和 方向性的培育等於該犬性格) 不要奢望狗會因為年齡而改變 不要期待狗絕育後性格會轉變等...這些只能作為轉變的契機 不能作為結果考慮! 養狗更多是對人飼養者的要求!而不是犬的問題! 飼養者是否有 1.足夠的錢 2.足夠的時間 3.足夠的責任感 4.足夠的耐心 5.是否有穩定的生活環境和給寵物的空間 等等... (重要的是養狗的時候 你想養什麼狗 就先去查閱相關資料 !再考慮是否飼養)
7. 成立旗袍協會需要什麼手續
成立旗袍協會需要登記申請書、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等材料,去民政部門辦理登記。
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一條 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 登記申請書;
(二) 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
(三) 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
(四) 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五) 章程草案。
(7)北海旗袍會擴展閱讀: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完成籌備工作的社會團體的登記申請書及有關文件之日起30日內完成審查工作。對沒有本條例第十三條所列情形,且籌備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內容完備的社會團體,准予登記,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登記事項包括:
(一) 名稱;
(二) 住所;
(三) 宗旨、業務范圍和活動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 活動資金;
(六) 業務主管單位。
對不予登記的,應當將不予登記的決定通知申請人。
8. 北海公園仿膳里都吃什麼
仿膳飯庄經營的宮廷菜餚集中華美食文化之精華,種類繁多,用料考究。仿膳飯庄經營的宮廷菜餚約800餘種,其中鳳尾魚翅、金蟾玉鮑、一品官燕、油攢大蝦、宮門獻魚、溜雞脯等最有特色;名點有碗豆黃、芸豆卷、小窩頭、肉末燒餅等。仿膳最著名的菜餚當屬「滿漢全席」。滿漢全席選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貴材料,採用滿人燒烤與漢人燉燜煮炸等技法,可謂匯滿漢南北口味之精粹,豐富多彩蔚為大觀。完整的滿漢全席需分4-6餐食完。為滿足不同客人的需要,飯庄又推出「滿漢全席精選」餐式,客人食一餐便可略領滿漢全席之精美。 腳踏宮靴,頭頂鳳冠,身著宮廷旗袍的服務員每上一道菜,便背書般講解一番與此有關的典故———譬如一碟栗子面磨製、摻有桂花的比大拇指還小的黃澄澄的小窩頭,據說是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後逃難時愛吃的,精緻得像黃金塑的。在北海的「仿膳」吃飯,彷彿是在咀嚼中國的宮廷歷史。每一道帶有典故的下酒菜,彷彿是需要用開水沖服的祖傳葯方,成為最值得回憶的古老寓言。 仿膳飯庄在幾十年的經營中,為了確保傳統菜點的質量特色,堅持按傳統質量標准作菜點,如肉末燒餅、碗豆黃、芸豆卷等,一直堅持手工操作保持了傳統特色與口味。為了不斷挖掘開發宮廷名菜,仿膳多次前往故宮博物院,在浩繁的清宮御膳檔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緒年間的數百種菜餚,並拒此研製出「燕尾桃花蝦」、「一品豆腐」、「海紅魚翅」、「金魚鴨掌」等菜餚。仿膳飯庄是北京市旅遊局定點涉外餐館,特級飯庄,以經營中高檔宴會為主,同時接待遊人散客。 仿膳簡介 清康熙、乾隆年間,物富民豐,烹調藝術和美食鑒賞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宮廷御膳房的菜餚,南北薈萃,集海內名菜之大成。原御膳房當差趙仁齋和其子趙炳南,約御膳房廚師孫紹然、王玉山、趙永壽等6人,仿照宮廷御點,辦起仿膳茶莊。1955年,仿膳改為國營,又請回老師傅,傳徒授技。1959年,仿膳遷到漪瀾堂道寧齋內專營宮廷菜餚。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仿膳飯莊重整旗鼓,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創新菜餚七八百種。溥傑先生為5個宴會廳書寫了匾額:「飛觴」、「清漪」、「醉月」、「煙嵐」、「芙蓉」。仿膳飯庄歷年來得到國家領導人和國內外賓客的贊賞,名揚海內外。 北海公園東門內的仿膳飯庄是一組古建築群,頗像寺廟,端莊古樸。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法來製作各種菜點,選料精美,製作精細,色型美觀,口味清淡,清鮮酥嫩。在圓型的大門口就有著兩位同樣清宮服飾的女子,拎著舊時燈籠照著您走過一段曲徑通幽的路後,便進入了仿膳飯庄的餐廳。高高的天花板,高高的屋檐,干凈、素雅,並無富麗堂皇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靠著湖,更顯其幾分飄逸之感。只有石獅、石台階、紅柱與屋欄及紙湖的木窗帶著皇家的風范,懸掛的燈籠造型美觀,古風盎然,相對來說,這里的價格較為實惠,雖名為「膳」,但有的菜非常便宜,有些菜品只有二十多元,無疑讓許多望著宮廷菜卻步消費者們眼睛一亮。而且這里的滿漢全席了也同樣不錯。 經營宮廷菜餚的「老字型大小」飯庄,有70餘年歷史。環境「古樸大方」,房前屋後到處留著「文人雅士的蹤跡」。這里的每道菜也都「很講究」,既「有味道」也「有其文化內涵」;「沒有零點」,「一律是套餐」(從58元/人到上千元/人不等),「必須兩人以上同時用餐」。在這里吃飯「很有些皇上的感覺」,「去北海玩,這家餐廳還是值得一去的」。 仿膳由來 為皇帝提供的飲食,稱為御膳。清朝皇帝進膳,除宴會以外,都是單獨擺桌,菜、湯都各有碗蓋,臨用時才打開,製做飲食,各有專門機構,各種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糖、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應,各樣點心由餑餑房製做,正餐飯菜由御膳房供應,每天正餐兩頓,冬季,上午六、七點左右進早膳,下午點半左右進晚膳,晚上六點左右進晚點。每一餐如何預備,都一一開列清單,呈報內各府大臣照辦.。膳房辦膳之事,由內務府大臣二人總任其職,每年約需銀三萬數千兩,主要是用於購買雞、鴨、豬、魚、蔬菜等,而米、面、羊只、牛奶、山珍海味、乾菜等或由各地進貢,或由內務府所屬莊田,特場交進,是無需購買的御膳所用的材料,包括山珍、野味、燕窩,極盡名貴,烹調方式,揉合滿漢、南北皆備,可說是集中了全國的名菜精華。皇帝菜譜除了色、香、味都講究之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如意吉祥或者獨特的名字,例如玉鳳還朝、龍舟魚、鳳凰趴窩、清湯萬年青、龍井竹蓀湯、金絲卷等等,其中有些菜的由來,更有段有趣的傳說和故事。 隨著中國革命的發生,清王朝垮了,皇宮里的御廚也流落到了民間,這些廚師開了飯館,因為他們所做的菜式,是仿照原來清宮的御膳,因此稱為「仿膳。」「仿膳飯庄」是目前專門製作皇家菜譜的著名食館,這一間店子,坐落以前皇帝的御花園--北京北海公園之內,已有五十幾年的歷史。 「仿膳飯庄」最先的創辦人,名叫趙仁齊,他是清宮的一位廚官,一九二五年,他邀請了幾位清宮的御廚合作,開設了「仿膳」,一開業即轟動一時,成為著名的食館,專門為食客提供宮廷菜。今天,到北京的遊客,要來仿膳飯庄,便可以一試昔日中國帝王的享受。 發展歷史 1925年,北海公園正式開放。原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趙仁齋和他兒子趙炳南,邀請原御膳房的廚工孫紹然、王玉山、趙承壽等人,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茶社,取名「仿膳」,意為仿照御膳房的製作方法烹制菜點,經營的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餚。 1955年,仿膳茶社由私營改國營。 1956年,仿膳茶社更名為「仿膳飯庄」。 1959年,仿膳飯庄由北岸遷至瓊島漪瀾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這里背山面水,游廊懷抱,景色十分秀美。在此用餐別有一番情趣。「文革」其間,北海公園停止開放,仿膳也停止對外營業。 文化探究 仿膳,可理解為對皇家飲食的模仿。這種模仿追求的自然是原汁原味。清朝時,皇帝的廚房雅稱御膳房,不僅要滿足皇帝本人的一日三餐,逢年過節還常常大擺滿漢全席,賜宴文武百官,以顯示皇恩浩盪。御膳房堪稱當時中國最高級的大食堂了。那裡面製作的美點佳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近似於傳奇了。恐怕正為了迎合人們的這種好奇心,一九二五年,仿膳飯店在開放了的北海公園北岸開張了。而這時,離清王朝的覆亡、御膳房的解散已有十四年。經營者是原清宮御膳房菜庫當家的趙潤齋,他召集了幾位同樣曾經給皇帝做過飯的大師傅,開始以這種方式吃皇帝的「遺產」。居然一下子就火了起來。直到今天,誰都知道北京有家「仿膳」,北海有家「仿膳」。有條件的食客,都想進去品嘗皇家的菜系,骨子裡恐怕還是為了模仿一番當皇帝的感覺。仿膳,可以說是最具誘惑力也最受歡迎的「假冒」產品了。 皇帝是具有資格也最有條件享受口腹之慾的人,當年御膳房機構的龐大與管理的復雜也就可想而知。此外,皇太後、皇後、貴妃等還各人有各人的私廚(或者俗稱「小灶」)。譬如慈禧的私廚叫西膳房,僅捧膳食盒為其一人侍宴的小太監就達數百人———真可謂興師動眾。難怪老百姓要對皇宮里的飲食感興趣呢———那簡直是供奉神仙的。許多草民一生的消費恐怕都不抵皇親國戚一頓飯的價錢。仿膳的誕生,總算是拉近了平民與這種神話般的生活的距離。仿膳的功勞,還在於避免了許多華麗的菜餚的失傳。皇帝雖然早就不在了,但仿膳的檔次之高、價格之貴,仍然令人咋舌。在「原作」已絕跡的時代,「贗品」自然算最正宗的了。 仿膳飯庄,一九五九年由原址(北海北岸)遷至瓊島上的漪瀾堂,成為公園內特殊的一景。漪瀾堂,又曾是乾隆皇帝賜宴文臣之處。在漪瀾堂吃仿膳,感覺上又離皇帝更近了一步。這家老字型大小的牌匾,是由老舍題寫的。成長在「正紅旗下」的老舍,寫這幾個字時恐怕別有一番滋味。正如仿膳本身就別有一番滋味一樣。現代的北京,雖然餐館林立,但要想吃滿漢全席,恐怕也獨此一家了。這個金字招牌是打不破的。 飯店店貌 仿膳飯庄由三個庭院組成。共有大小餐廳15間,餐位500個。廳內裝飾均以龍鳳為主題,飾以大型彩繪宮燈、配以明常黃色的檯布、餐巾、椅套,餐具採用標有「萬壽無疆」字樣的仿清宮瓷器或銀器,陳設古樸典雅,宮廷特色濃郁。 五月,素有人間「仙山瓊閣」美譽的北海公園,桃紅柳綠,春意盎然,遊人如織。這個經歷了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皇家「離宮御苑」依然保持著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除了美不勝收的景色以外,更吸引遊人的就是園中以經營清宮風味菜餚著稱的「仿膳飯庄」了。在亭台樓閣、綠蔭碧水間的仿膳飯庄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不愧為中國園林藝術瑰寶。仿膳飯庄位於瓊島漪瀾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這里背山面水,游廊懷抱,景色十分秀美。北海的波光映襯著紅檐碧瓦、雕龍綴鳳的仿古飯庄,把「仿膳」變成一幀氣勢恢弘的壁畫呈現在眼前,令人分不清哪裡是「畫」哪裡是景。細細瀏覽著既古老又青春的風景,驀然想起李白的一句詩:「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這如詩如畫的景緻,是真正無價的。不用品食,這景已然讓人醉飽三分了。有人說,仿膳賣的是風景而非廚藝,菜品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把風景也打入成本了。實際上,我覺得卻是「仿膳」為北海公園增色不少。沒有「仿膳」,我們到哪裡去接觸老祖宗的奢華余韻?有了「仿膳」我們不但可以用眼睛來體味祖宗的雍容氣度,而且還可以用嘴巴來親自品味舊時民族的鼎盛與強大。仿膳貴,貴得好,貴出了民族的氣派。 近水樓台先得月,北京城裡各種仿造宮廷宴席的餐廳不少,但誰也不敢否認北海的「仿膳」最正宗。它的第一代廚師是原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趙仁齋和他兒子趙炳南,還有原御膳房的廚工孫紹然、王玉山、趙承壽等人,都是御膳房的原班人馬。取名「仿膳」,意為仿照御膳房的製作方法烹制菜點。仿膳的正堂內立一黃燦燦的金碑,上書「為人之善,仿天之膳」八個大字,恐怕是現在的經營者對「仿膳」的最好詮釋。 所獲榮譽 多年來,飯庄先後接待了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彭真、萬里、王震、羅瑞卿、聶榮臻、徐向前、烏蘭夫、康克清等;接待的重要外賓有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舒樂茨、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大平正方、英國前首相希斯、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及賓努、喬森潘、義大利總理克拉克西,馬爾他總統巴巴拉,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等;接待中外知名人士,台灣女作家瓊瑤女士及郭婉容女士等。 開放以來,仿膳飯庄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連續十幾年大幅度增長,幾項主要經濟指使在全市同行業中居領先水平。近年來,仿膳飯庄先後榮獲國家二級企業、市級先進企業稱號,榮獲國家、國內貿易部、北京市「質量管理獎」,榮獲首都旅遊「紫禁杯」最佳企業稱號。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飯庄17次選派代表團赴美、日、英、荷蘭、瑞典、義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技術表演,均獲圓滿成功。日本西尾忠久先生在其所著《世界的名店》一書中介紹了世界80家名店,其中就有我國的「仿膳飯庄」和「榮寶齋」。他寫到:「在北京,北海公園的仿膳飯庄,可以說是清朝宮廷風味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