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⑵ 《死與生5》中雷芳穿的幾套旗袍開衩到哪
.《死或生5》
我發現想找到一張女角色穿著比較整齊的圖片真的很難,《死或生》中的女角色性感的有點過頭了。她們或許也很強悍,但是玩家們更容易被乳搖的動作吸引。在一定程度上,女角色的過分性感就是《死或生》系列最大的賣點。
⑶ 旗袍長度到哪、開衩到哪最性感呢
我覺得到大腿
⑷ 關於旗袍的詩詞有哪些
1、旗袍的風韻
作者:柳風 現代
歲月的典雅,款款而來
歷史的積淀,步步幽深
中國旗袍,風度翩翩
華夏國粹,韻味無限
在世界的舞台上,東方女性
儀態萬千,風情萬種
擎著花傘的小蠻腰
體態輕盈,步入柳煙
高貴的氣質,優雅的身段,風靡江南。
沿著民國的雲煙,沿著醒目的青磚白灰牆
沿著小橋流水,沿著一葉窄窄的烏蓬船
沿著絲綢的質地,沿著腰身的動感
中華旗袍,款款而行,步步驚艷
猶如出水的芙蓉,望春的玉蘭
雨巷的男子,在等青石橋上
那把仙姿裊裊的油紙傘
等旗袍上那朵綻放笑容的花瓣
在迎風而動的綢緞上,開出羞澀的初戀
橋下的波瀾,在等倩影搖曳的素淡
穿旗袍的女子,是江南行走的景點
纖細的身材,蓮步款款
一朝行雲流水,幾度花枝招展!
立領的旗袍,收放得體,自然而然
含而不露,露而性感
水蛇的纖腰,突顯臀部的圓翹
修長的腿,在走光的長衩上流露曖昧
堅挺的乳房,隆起詩意的夢幻
凸凹的人體曲線,風韻內斂
盡善盡美的體現了中國人的美學觀
一把摺扇,展開旗袍的風情
收緊烘雲托月的氣質
泄漏風光的肢體,無言勝有言
含蓄而又隱忍的露出——風雅的誘惑
就像穿過煙雨的飛燕,吟風弄月的幽蘭
既有青蛇的細腰,又有白蛇的豐滿!
2、旗袍
作者/徐東風 現代
你是歲月嫵媚的積淀
凹凸起伏著歷史的綿延
你是塞北的黃沙中飛來的
一隻雛燕,在歷史的拐角中
飛進了江南的雲煙
修長的玉腿被長叉走光
暴露了女人羞澀的曖昧
讓無數人產生神秘的遐想
媚態橫生飄然如飛燕
錦袍嬌艷玲瓏了東方的曲線
舞步輕盈醉了檐下的紫燕
華貴絢麗如怒放的牡丹
你羞澀了出水的芙蓉
純潔的百合也感到無地自容
大氣的蘭花也只能在幽谷里
發出暗香,優雅的月季
關閉了花蕾,錯過了季節
你溫婉了鬱金香的芬芳
典雅的玫瑰也不敢散發芳香
你是江南煙雨里走出的一簇美艷
花摺扇遮不住東方女子的神韻
煙是你的思,雨是你的念
手中的絹扇,讓思念悠遠纏綿
青石板上彈奏出歷史的足音
白牆黛瓦上定格了
一張永不褪色的底片
你用長長的等待復制了
一段張愛玲的幽怨
粘結在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
你是天青色里的一個等
你是烏篷船上的一個盼
你是小橋流水裡的一個媚
你是深宅大院里的一個怨
你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嘆
你握住蒼老,永駐了容顏
旗袍,你是東方女子的清雅秀嫻
你生動了塞北的粗狂,更美麗了煙雨江南
3、旗袍
作者/潘肖珏 現代
你是
北國飄來的一朵奇葩
在時光深處盛開
江南的甘露
摩登了你
雅緻的領窩內斂矜持
盤鈕疊扣疏而不漏
脈脈的情思
緊鎖其中
婀娜的柳腰委婉含蓄
凹凸中起伏著一份遐想
歲月的痕跡
深藏內里
奪眼的開衩風姿綽約
緊守的尺度
似露非露若隱若現
欲語還休的嫵媚
呈與而外
你
繪就了神態淺笑輕盈
培育了蓮步搖曳暗香
飄著曼妙多姿
不遠也不近
醉倒情郎無數
你
是多變的詩
吟唱
不一樣的意境
T台上
演繹
東方女性的風情
現實與迷幻
在時尚中流淌
煙雨里
抹上
丁香色的情愁
剪不斷理還亂
在心靈深處感懷
在異國
你便是故鄉
在他鄉
你便是國粹
你是
永恆的經典
沒有遲暮
你
被多少女人愛
卻不是
愛你就能親吻你
4、月色旗袍
文/龔航宇 現代
聽見這夜的布匹織得緊密
弦樂絞著布的邊角
星星縫制的針線
閃爍晶瑩
哪裡需要鑽石的偽裝
更哪堪認為修繕
揮一揮手臂
攬下這夜的布匹
要趁這夜色還濃
為愛人縫一件
月色旗袍
清輝的色靜謐的愛
縷縷微皺的把弄好久的
這自然的傑作
沾上最濃的夜的墨汁
點了一滴淚記著思緒
抹了一筆柔表述情意
若你也能多看我一眼
只是一眼
想起這旗袍還未成形
早已價值連城
還是罷了罷了
如果一件炫衣
能留住芳心一顆
我願隨月色夜夜不停休
紡織加縫補
了此一生
5、歲月的旗袍
作者:採薇人 現代
歲月的旗袍
籠罩著誰不朽的婀娜腰身
纖細且溫婉窈窕
江南的櫻花,塞北的瑞雪
都嵌綴在其中
妖嬈成天南地北的風騷
曾經的煙花未冷
依稀綻放炫舞在夜空
誰還記得那一張張熟悉的笑臉
曾經的傷痛未眠
若那半睡半醒的長夢
卧在床上,往事卻吊掛在半空
如今老了,秋霜抹白了鬢發
只是風還在耳邊呼嘯
掀動著若明若暗的裙角
歲月的旗袍只是輕輕一扯
便抖落了一地花魂
祈盼著有黛玉荷鋤而來
過往如昨,豈敢淡忘
好想再與你約紅酒三杯
卻怕染了這身潔凈純美的衣衫
⑸ 旗袍開衩到哪好看
旗袍的開衩是由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令到旗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事實上,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非常貼身,穿著旗袍時行動不便,所以旗袍有開衩。一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開衩的高度亦增加。現今旗袍的衩都非常高,主要是突出女性腿部的線條,所以說寫真集旗袍開衩高一點好看。
⑹ 描寫旗袍的詩句有哪些
詠旗袍女三首:
(一)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舞步輕盈驚四座,醉眼周郎矚小喬。
(二)
錦袍華貴淑女嬌,玲瓏曲折現苗條。
媚態橫生銷魂處,飄然漫步飛燕騷。
(三)
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
痴迷竟日旗服美,飽覽娥眉樂陶陶。
五律 · 旗袍
綠柳風中擺,新荷雨里搖。
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
乍現玲瓏態,憑添嫵媚嬌。
從來民國范,大美數旗袍。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巴金《激流三部曲》
⑺ 低開衩(旗袍是)什麼意思
是指旗袍的下邊開口很靠上,意思就是露腿露得多,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不是深V
⑻ 贊美「旗袍秀」的詩句有哪些
1、《煙雨江南》
作者:和友
江南古巷雨階滑,綉傘半遮俏影斜。
極致風情盈畫卷,又來夢里憶春花。
2、《煙雨江南》
作者:林歲月
輕寒漠漠滋薄紗,巷口年年麗影斜。
若到江南逢紙傘,便知煙雨念千家。
3、《題旗袍美人圖》
作者:佚名
竹林碧綠生紫煙,妝束湘妃曉亭前。
旗袍彩繪真淑女,媚眼傳情美嬋娟。
明月夢鄉因我趣,春風花影為誰妍。
十里聞香招蜂妒,一聲鶯囀令人憐。
6、旗袍秀(《點絳唇》)
作者:佳紗
溫婉矜持,妖嬈淑女心脾著。
時光輕渡,雲鬢攜香素。
立領蠻腰,韻到端莊住。
顰不語,風情知否?鎖住娥眉處。
⑼ 旗袍開衩到哪性感而又不失優雅
旗袍開衩阮性感又不失優雅,而且還很漂亮,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一般開列腰至膝蓋的中間較為合適,這是我們常規的做法,像時裝走秀都要開臀部以下部位,亞常穿著不建議有失大雅,中國人比較傳統的。
⑽ 選美參賽者穿的旗袍一般都開衩到哪呢
咱中國的旗袍被世人稱為「東方女裝的代表。這種四季皆宜, 尤其最適合於夏秋時節婦女穿的旗袍兒, 給我國婦女們帶來花樣年華。旗袍追隨著時代, 承載著文明, 體現著美德, 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古韻佳人, 溫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瓏迷人,」這首詩詞正描繪出我國婦女穿古典韻味的傳統旗袍的靚麗與多姿多彩。
那麼我國旗袍這種服裝的原型源淵於何時何處呢?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中國滿族婦女的創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貞人的後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滿族人入關後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後來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婦女中,更在穿戴諸方面發展成為戴旗頭(兩把頭、大板頭)、穿旗鞋(厚底盆鞋)、著旗袍、戴旗飾等一整套的裝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專門有為清宮中的女眷及旗人婦女製作旗頭用的絹花等裝飾品的作坊。
旗人的這種裝束老北京時還有不少典故呢!如說穿旗袍是為了限制婦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婦女的步伐更穩,旗頭是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墜子則是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頭,否則就會打著女性的臉……正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在相聲中演示的那貴族大家閨秀的女子行走、扭頭、說話時的形象那樣,極具風趣。
清順治時入關定都北京後,曾下令百姓必須「剃發易服」以表對清朝的「歸順」,從而逐漸在舊京百姓中讓滿族旗袍成為滿漢兩大民族的通用服裝。漢族的婦女覺得旗人女子高領、細腰、長袖、長身的衣裳較過去穿的長袍很得體、很輕便、很好看,紛紛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