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寸不爛之舌"是褒意,還是貶意出自何處
一、「三寸不爛之舌」是褒意。
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三國演義》第三回:「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3、對方那麼難纏,你都能說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爛之舌。
4、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很容易就能虜走芳心。
5、湯姆會用他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約翰放棄他的瘋狂計劃。
6、他有三寸不爛之舌,幾乎沒人能把他駁倒。
② "三寸不爛之舌"什麼意思
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
一說到這個詞,大家都會想到《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但是「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列傳》。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原文釋義:毛遂自薦,幫助趙國的平原君去楚國談判獲得成功,回國後受到平原君的表揚。平原君說,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幾百,都不如老毛。結論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給予高度評價,立馬提拔毛遂為一級智囊人物。
(2)三寸不爛舌制服擴展閱讀:
其具體的典故是: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一番後,勉強同意他前去。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
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裡,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系……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
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③ 三寸不爛之舌是哪個生肖
你好,答案是龍
屬龍人很少拐彎抹角講話,屬龍人講起話來就像引用皇家法律一樣。有時屬龍人會感到文明、充滿深情和甜言蜜語對屬龍人是一種極大的約束。當屬龍人被激怒的時候,特別粗暴、無禮,並完全不體諒別人。但別人以同樣的方法回敬屬龍人是無效的,除非那人也是屬龍人,並決定用武力來解決。那麼我們就都可以坐下來觀賞那壯麗的煙火了,屬龍人能把打架變得像過生日一樣熱鬧。盡管屬龍人們脾氣很壞,又武斷,但對長輩還是孝順的。無論屬龍人或龍女郎與家庭有什麼分歧,只要家裡需要屬龍人幫助時,屬龍人會把分歧丟到腦後,果斷而慷慨地給家裡人以幫助。然而,危機以後,家庭成員要遭到屬龍人嚴厲指責。盡管屬龍人的感情像火山一樣愛爆發,但不能說屬龍人好感情用事,也不能說屬龍人敏感或浪漫。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④ 如何練就三寸不爛之舌
感覺需要死扛等等不服輸等等性格才可能煉成這個三寸不爛之舌(有部影片狀師宋世傑,你可以看看,感覺這個就是你嚮往的)
⑤ 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哪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憑自己的勇敢和辨才說服楚王,拯救了趙國.平原君從此刮目相看:"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故事出自《史記》.後來人們便用"三寸不爛之舌"形容極善言辭,口才出眾.
⑥ 為什麼說「三寸不爛之舌」
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是戰國時代
白話
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經過一番考問,平原君勉強同意他一起去。貌不驚人、語不出眾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與同行的19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緊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裡,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秦兩國的關系,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就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地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後來的引用有 張儀 諸葛亮
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張儀被辱後的幽默、風趣,與妻子戲謔的情狀,對讀書游說不可動搖的意志,已然再現。廖廖幾筆,內涵豐富、耐人咀嚼。
⑦ 三寸不爛之舌中「三寸不爛」有何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 ,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列傳》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張儀游說諸侯之間失敗,被打了屁股,回家他老婆說:你倘若不讀書、不去游說,怎可能受這樣的折磨?張儀不服,沖著妻子說:請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回答:還在。張儀說那就行了,有它就足夠了。張儀被辱後的幽默、風趣,與妻子戲謔的情狀,對讀書游說不可動搖的意志,已然再現。寥寥幾筆,內涵豐富、耐人咀嚼。
《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張良為漢高祖劉邦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決定成功身退,自稱「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在有名有利之後,以「三寸舌」自居,主動退出歷史舞台,躲開了日後劉邦家的暴政,做了一個明白人。
《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 ,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范陽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佔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