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方面我還沒有去研究!等我研究後再詳細的告訴大家哈!
Ⅱ 旗袍怎麼做的
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Ⅲ 旗袍怎麼做啊
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1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2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3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END
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1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END
旗袍的縫制工藝
1
一)款式簡介
2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3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END
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END
女旗袍打版規格
成品規格:160/86
衣長:60,胸圍:94(加放常量),肩寬:39,領圍:38,肩寬:24(這些數據根據實際情況來)
外形概述前,後均片有公主分割線, 省前面中間開襟釘紐扣6粒. 側縫腰節處收腰.,袖口壓2.5---3厘米的貼邊.
制圖公式 前片: 前中線 首先畫出的基礎直線
上平線 垂直於前中線
下平線 按衣長規格平行於上平線
止口線 取1.5厘米,由前中線量進
袖籠深線@/10+胸圍/10-1厘米(包含橫胸省)
腰節線 @/4
橫領寬 2領圍/10-0.5
直領深 2領圍/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寬 肩寬/2-0.2
肩斜 22度
胸圍大 胸圍/4+0.5
胸寬 1.5胸圍/10+3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大1.5厘米
起翹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橫胸省 2.8厘米
胸高點 胸高:@/10+胸圍/10+1
胸距 :胸圍/10
延長上平線,袖籠深線,腰節線,下平線衣長降低0.7
橫領寬:2領圍/10-0.4
直領深:橫/3
肩寬:肩寬/2+0.3
肩斜:20度
胸圍大:胸圍/4-0.5
背寬:1.5
胸圍/10+3.5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放1.5厘米,後側縫起翹1.5厘米,後中起翹 0.7厘米.
後腰省大3.3
備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據人體胸腰差和穿著的習慣進行適當的分配及調整
短袖制圖公式
先量取前,後袖肥的長度
上平線 下平線
袖中線: 袖長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後袖肥大=後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總袖肥大兩邊各小2---3厘米.
如果覺得好的話請採納中國飾品網吧
Ⅳ 旗袍是民間藝術嗎
可以算民族服飾。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旗袍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
Ⅳ 為何說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Ⅵ 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並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6)傳統旗袍工藝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Ⅶ 女裝長旗袍的工藝要求和工藝步驟
長期泡的工藝要求和工藝步驟那是非常復雜的,它的工藝要求是必須得是尺寸。嗯。具體可規定必須得此子寸碼尺碼必須准確啊,裁剪的時候必須得按正式規則規格來進行。材質在菱角和底邊的樹必須得要嚴格要求。勾引步驟是分五步的步驟進行材質,材質。
Ⅷ 中國旗袍製作工藝
旗袍——被稱為近代中國婦女「國服」。旗袍屬於上下連屬的衣服,基本要素為立領、窄袖、收腰、胸褶、下擺開衩、盤紐,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度是中國婦女最主要的服裝。
旗袍原為滿族服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通常與長褲相配穿著,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風格。1644年滿族入關,滿族旗袍的許多元素漸為漢族婦女接受,遂發展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飾。
旗袍製作工藝如下:
(一)檢查裁片 在縫制前對面、里的裁片逐一檢查質量和數量,並依次放整齊。
(二)做縫制標記 可根據面料狀況及部位,選用做標記的方法:線丁、粉印、眼刀、針眼。
1.前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領缺口、紐扣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2.後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3.袖片
袖口貼邊、袖山對位點。
(三)緝、燙省
1.緝省按縫制標記緝省,盡量與人體體型相吻合。
2.燙省高檔面料精加工省縫不燙倒,要從中間分燙,省尖不歪斜。中低檔面料省縫倒向中縫線。胸部燙出胖勢,腰節位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並針對面料特性選擇溫度,以及干燙或濕燙)。
(四)歸拔衣片
由於傳統旗袍結構線的特點。僅靠擺縫及收省難以達到合體目的,應通過歸拔工藝進一步造型,使衣片盡量與體型特徵相吻合。但是,由於面料原因有些面料歸拔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些面料耐熱性差不宜歸拔。
1.歸拔前衣片
(1)歸拔胸部及腹部。在乳峰點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胸部,使胸部隆起。如果腹部略有隆起,也可斜向拉拔。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前腰部,使前片中線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前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拔開前肩縫,使肩縫自然朝前彎曲,符合人體特徵。
2.歸拔後衣片
(1)歸拔背部及臀部。在背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背部,使背部隆起。臀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臀部,使臀部隆起。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後腰部,使後片中線也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後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歸攏後肩縫滿足凸出的肩胛部位的需要,也可以採用收肩省的方法來解決。
(4)歸拔袖窿部位。後袖窿弧線處稍作歸攏,使袖窿圓順不還口。
(五)敷牽帶
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黏合襯,寬1.2 cm左右,粘貼時凈縫居中,敷牽帶的松緊要符合歸拔要求。
(1)敷前片牽帶。前片牽帶敷在開襟一邊,開襟上口是斜絲綹容易還口,所以敷牽帶。開襟擺縫處從袖窿開始沿擺縫粘到拉鏈位以下1.2 cm處。
(2)敷後片牽帶。後片牽帶敷在擺縫處,從袖窿開始粘貼到開衩口,胸部及臀部牽帶略緊。
(六)滾邊
由於當前旗袍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因此不同部位的要求也不相同,其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暗線滾邊(傳統手工工藝,現在已不多用)
方法一:有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將衣片毛縫折光,開衩處剪一眼刀至凈粉0.1 cm處。
(2)滾條與衣片正面相對,緝線0.4~0.5 cm。
(3)將滾條翻轉、翻足。
(4)將滾條包轉、包足。
(5)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6)將夾里蓋過繰線與滾條繰牢(該工序在復夾里中完成)。
方法二:無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折轉衣片毛縫與緝滾條同方法一。
(2)衣片毛縫沿縫頭翻轉,翻足;滾條毛縫按滾邊寬度折光。
(3)將折光後的滾條包轉,包足。
(4)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方法一、二的特點是:滾邊飽滿、完整、針跡無外露。
方法三:凈縫滾邊
注意:若面料易脫絲不要選擇該法滾邊。
特點:平薄、完整、細膩。
方法四:轉角處的凈縫滾邊
(1)滾條緝到轉角處應先折轉後緝線。注意應向擺縫方向折轉,不應向底邊方向折轉。
(2)將滾條翻轉、包足到反面。
2.用明線滾邊(機縫法)
一般滾邊部位為凈縫(現在該法採用較多)。
特點:速度快、效率高。
3.細鑲滾
(1)滾條邊折光。
(2)將滾條折光邊與衣片折光邊放齊,緝0.2 cm左右,使滾邊飽滿,呈圓形。
(3)將滾條翻轉、包足後,正面在漏落縫中用拱止口的針法將滾條固定。
特點:滾條特別窄,在0.2 cm左右,具有纖秀美。
4.滾嵌線(外嵌圓嵌法)
教材 第一章介紹外嵌線製作方法中,將嵌條內襯有線繩,因而呈圓形。
特點:嵌線窄,0.2 cm左右,線條舒展、飽滿、纖秀。因全部採用機縫法,所以效率高(現在採用較多)。
以上幾種滾邊方法可根據面料風格、厚薄、及審美特點合理選擇。
(七)合肩縫,裝袖
1.合肩縫
將前、後衣片正面相對,前片放上層,肩縫對齊,緝線0.8~1 cm,後肩縫靠近頸肩點1/3處略有吃勢。緝好後根據面料的厚薄燙分縫或倒縫。注意不得拉還肩縫。
2.裝袖
(1)袖口滾邊。方法與擺縫開衩處相同。
(2)抽袖山吃勢。方法同女襯衫。
(3)裝袖。方法同女襯衫。
(八)做夾里
1.夾里收省,合肩縫,裝袖夾里
將夾里省緝好,縫合肩縫夾里,再裝袖夾里。分別燙倒縫,省縫倒向中縫,肩縫向後身坐倒,燙平。
2.繰(或緝)下擺貼邊
將前後夾里擺縫對齊,底邊縫頭折光,用手針將夾里下擺貼邊繰牢,針距0.3 cm,或用機縫將下擺貼邊緝牢。夾里下擺比衣片下擺短1 cm。
(九)復夾里
1.復小襟夾里
小襟衣片與夾里正面相對,肩縫、領口比齊、放平,沿領口下端緝至小襟下口,然後將正面翻出燙平。若無夾里,小襟下口加貼邊。貼邊與衣片正面相疊,按所留縫份緝縫,貼邊略松,貼邊扣轉,翻正,拐角方正,坐進0.1 cm燙平,貼邊反面用手針繰牢。
2.復前片夾里
將大襟衣片與夾里反面相對,夾里在上,肩縫及開衩處眼刀對齊,擺平。將夾里大襟處及左右擺縫開衩處縫頭折光,蓋過滾邊緝線,手工繰牢,針距0.3 cm。若無夾里,大襟開襟部位加貼邊或滾邊。
3.復後片夾里
方法與復前片夾里相同。注意後片夾里擺縫開衩處留1 cm縫頭不繰牢。
(十)合擺縫、袖縫
1.合緝擺縫、袖縫
方法一:將前衣片套入後衣片中,前後衣片分別正面相對,反面向外,縫頭對齊,沿凈縫緝線。裝拉鏈一邊緝至拉鏈封口處。縫好後將衣片翻出,縫頭向後片坐倒。注意麵子、里子前後順序要放正確。
方法二:面子、里子分別緝縫,面子分縫,里子坐倒縫。
2.繰袖口夾里
將袖口夾里折光,蓋過滾邊緝線,繰牢。袖口縫合處將後袖縫頭修掉0.4 cm左右,用前袖縫折轉、包光、繰牢。
(十一)做領,裝領
1.做領面
(1)將凈領襯燙在領面的反面。
(2)將領面上口沿襯邊沿包轉。
(3)將滾條緝在領面上口,包轉、繰牢,並做好裝領對位標記。
2.裝領
(1)裝領面。領面與領口正面相對,領面在上,從左襟開始起針沿領襯下沿緝線。注意領子兩端要上足,各對位點准確,線條順直,左右對稱。
(2)裝領里。首先檢查領面裝好後領圈是否圓順、平服,若不圓順應及時修正,修正後復領里。將領里縫頭折光,復在領面反面繰牢。注意領里略緊於面子。
(十二)裝拉鏈
1.裝拉鏈
先將拉鏈裝在大襟衣片上,距大襟下端扣位5 cm左右(不裝該扣,可不留其距離)。注意裝後身拉鏈時,應把拉鏈夾在後片與小襟中間。裝配方法可參考裙裝隱形拉鏈方法。
2.繰夾里
把夾里毛縫扣光復上,蓋過緝線繰牢。
Ⅸ 怎麼做手工旗袍
造型方法的區別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五、旗袍的縫制工藝
一)款式簡介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Ⅹ 旗袍服飾的工藝有哪些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