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Ⅱ 55個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主要由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等製成,牧區女子多用紅綠等色長綢纏頭。
2.回族
男子喜歡戴無檐小帽,以白色、圓頂居多,穿白襯衫外套黑坎肩。過去,婦女普遍戴蓋頭,從20世紀50年代起,時興戴白色仿護士帽,老年婦女仍外罩蓋頭,現在也有用素色紗巾包頭的。
3.藏族
藏族服飾頗具特色,農區男子穿右開襟氆氌長袍,腳著皮靴或「松巴鞋」;農區和城鎮的婦女冬春穿長袖長袍,夏秋為無袖長袍,腰前系有彩色橫條圍裙,即「邦墊」,姑娘則不系。牧區男女服飾基本相同,均穿光板羊皮袍。女子頭飾比較講究,少女梳一條發辮,成年則分成兩條。
4.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喜歡戴帽,尤以四楞小花帽最具特色。男子傳統服裝為寬袖、無領、無扣,中扎一布帶的棉質長袍。婦女則著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套對襟背心,配有耳環、手鐲、項鏈等裝飾品。
5.苗族
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有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邊綉有寬大花邊。基本都纏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頭飾樣式繁多,配有各式包頭帕。男子多著大襟或對襟短衣,下穿長褲。
6.彝族
男子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女子多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佩圍裙和腰帶,纏包頭。外出時,男女均披形如斗篷的「擦爾瓦」。
7.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有的以布帕纏頭;婦女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褲或褶裙。
8.布依族
男子多穿對襟短褂、長褲,包頭巾;婦女大多穿右衽大襟衣,下著長褲或百褶裙,戴各種銀質首飾。
9.朝鮮族
有「白衣民族「之稱,過去男女多著白色短衣,現婦女穿色彩艷麗的短衣長裙,男子仍著白色短上衣,外套坎肩,下穿大肥襠褲,褲腳系絲帶,外出時加穿長袍。
10.滿族
以長袍為主,俗稱「旗袍」。男袍袖口接有「馬蹄袖」,平時挽起,放下可為手背禦寒。
11.侗族
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女多穿裙或長褲。
12.瑤族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由青、藍布製作,男子多穿對襟無領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大瑤寨男子愛穿綉邊白褲,被稱做「白瑤褲」;女子服飾較復雜,有的穿無領短衣,下配長短不等的裙子,有的穿長可及膝的對襟上衣,有的穿後面長、前襟短的過膝長衣。
13.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纏白色或藍色包頭,穿白色對襟衣或黑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長褲。各地女子服飾不盡相同,大理地區婦女多戴綉花布或彩色頭巾纏頭,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絲絨領褂,下穿藍布褲,系邊緣帶有幾何圖案下擺的圍裙,盤發辮於頭頂。
1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以白色或青藍色土布帕子纏頭,多穿多紐扣對襟短衫;女子穿無領左開襟、袖子肥大褂,下著綉有花紋、圖案的八福羅裙,有的穿褲腳有兩三道花邊的長褲,老人穿大襟衣。
15.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多穿藏青色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纏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著長褲,胸前戴成串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戴耳環、耳墜和大手鐲。
16.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男子多穿黑色、咖啡色等深色衣服;婦女服飾豐富多彩,夏季多穿花連衣裙,冬季外罩對襟棉大衣,年輕女子愛穿綉花套褲,喜歡以銀製品做裝飾。
17.黎族
黎族男子穿無領對襟上衣,下著前後兩幅布的「吊檐」,以紅布或黑布纏頭;女子穿對襟長袖上衣或套頭上衣,下配筒裙,束發腦後,飾以骨簪或金屬簪,戴綠花頭巾。
網路--中國少數民族服裝
Ⅲ 非耳熊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非耳熊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非耳熊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Ⅳ 滿族文化都包括哪些
滿族是一個悠久的漁獵民族,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滿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
(一)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滿語為gusa(漢音固山)。滿洲人運用
八旗子弟
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征為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到19世紀末隨著清朝的解體,八旗軍事組織制度不復 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後代仍自稱為旗人。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朝。
(二)民族信仰
滿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多元化。早期滿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接觸中原文化之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習俗之外,滿族人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響。當代滿族以無宗教人士為主。
滿族的薩滿教
古代滿族信仰薩滿教,神職人員分為管祭祀的家薩滿和跳神的薩滿。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論。薩滿教信奉世界為三層,上層為「天堂」,諸神所居:中層為人類所居;下層為「地獄」,鬼神所居。人類的禍福是諸神賜給的。獵人離家外出捕獵,要禱告諸神。禱告獵神,求得能多捕獲一些獵物;禱告路神,求得在密山中不迷路;禱告福神,求得在山裡少受痛苦。
早期滿族人敬的神多達一百多種,大多是女神,只有幾個是男神。經常出現的男神是獵神。各種神都有偶像,有的是泥塑的,有的是木製的,也有用布縫的。獵神身材魁梧,佩帶弓箭,嘴邊還有兩縷小胡,形象逼真。
獵人祭神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先豎起一個桿子,再用土堆起一個高兩米的土檯子,獵人排到台前,推選一位有威望的長者,在土台上釘牲祭祀,禱告諸神,然後奔向山區。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多神教。我國北方各民族原來都信仰過薩滿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承受著社會與經濟的變遷,這種教在許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蘭教所取代。惟有滿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直到解放時還信仰它。薩滿教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內容和祭祀活動儀式。
滿族先人對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獵生活和採集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條件下,衣食都取之於野獸,人們把狩獵所獲取的野獸,視為主宰野獸的「神靈」的恩賜,因而加以崇拜。
滿族的先人當時還不理解人類的起源,認為某種動物與他們的氏族有著血緣聯系,於是視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對它加以崇拜,這叫作圖騰崇拜。
薩滿儀式
滿族的先人,隨著靈魂觀念的發展,逐漸形成對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動。於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人們既然創造了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與福禍寄託在這些神的身上。於是逐漸形成祈求「神靈」的各種祭祀活動。這便產生了交往於人和神之間的使者——薩滿。
薩滿教信仰的「神」有幾十種,其中屬於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火神。還有來源於眾多動物名目的神。所有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體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張熊皮為其偶體。有的削木為偶,有的以石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繪制在紙上或布上。
這些偶像還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為象徵而存在,要通過這些偶像與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薩滿。可見薩滿是古代社會中作為現實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間的交往者。
薩滿非世襲,上一代薩滿死後相隔數年後,產生出下一代薩滿。新薩滿被認為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選擇的。因而嬰兒出生時未脫胞者、神經錯亂者、久病不愈者,被認為是當薩滿的徵兆。學習當薩滿者,要學會祭神的禱詞,熟悉薩滿宗教活動的內容。最後考試時,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認定這是薩滿「神靈」已附體,這才取得進行宗教活動的資格。
薩滿必須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銅條或鐵條為帽架,帽頂前側有
薩滿鼓面
一隻銅制的鷹,後側是兩根銅制鹿角,角*的多少表明薩滿的品級。「神衣」是緊身對襟長袍,一般用鹿皮製作,周身上下綴有銅鏡、小鏡、腰鈴等。下身後側是飄帶。「神鼓」以板條做鼓邊,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還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薩滿跳起」神來,有節奏地敲「神鼓」,大小銅鏡和腰鈴相擊作響,飄帶四飛,儼然如沙場上的勇士,用以顯示「神靈」的威嚴。
薩滿的宗教活動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聲稱「消除災禍,保佑人的安全」,為祭家消除災禍。第二,聲稱「為病人祭神驅鬼」,這是薩滿經常性的宗教活動。根據患者的症狀,如果認為是「外來的鬼」致病時,在大門外或村邊上生起篝火,薩滿在篝火邊「跳神」,並做象徵性的射擊,表示「驅鬼」。如果認為是觸犯某一種神致病時,便殺豬、殺牛或殺羊進行祭禮,由薩滿主持獻祭,「請求神的寬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認為其「靈魂」已經離開肉體,到了「陰間世界」,便在夜間祭祀,薩滿的「神」到「陰間」把病人的「魂」帶回來附還於肉體。據說不管你患了何種病,病情多麼嚴重,薩滿都可以用不同的辦法給你治好。第三,聲稱能「祈求生產豐收」。不同地區的生產活動方式不同,祈求生產豐收的宗教活動的形式也不同。狩獵的人長期捕獲不著野獸時便供祭薩滿的「神」。祭祀時先用柳條做成鹿、豬等模型,薩滿披掛上陣,做拉弓射箭的模樣,於是鹿、豬模型紛紛射倒,這時獵人便可以上山,據說馬上便能獲得大批獵物。如果遇到旱災、蟲災或水災。薩滿當然也有辦法,他們又披掛起來,去祭祀「河神」、「蟲神」,於是便風調雨順,害蟲絕跡,牲畜興旺,五穀豐登。
薩滿向每一種「神」祈禱,都有不同的禱詞。禱詞中有各種「神」出身歷史、豐功偉績以及這位神仙的性情愛好等,從而使每一種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須在夜間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內供祭,有的「神」必須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歡豬、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則喜歡飛禽或魚類。供品一定要適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錯了不但不靈,還會引起「神」的憤怒,帶來災難。薩滿的宗教活動不僅使薩滿教的內容更加復雜化。而且使各種「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3]
滿族的基督信仰
滿洲族中信仰基督教者較少。基督教乃西方的宗教,早在唐朝時即開始傳入中國,稱景教元朝時稱也里可溫教(基督教)人數有所增加。清初,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西方殖民者向海外擴張,便加快了在中國傳教的步伐。由於其教義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多有症牾,引起各方的警惕。
清統治者對西方傳教活動,最初曾採取抵制和限制政策,康、雍、乾三朝均下過禁教令,只准許那些尊重中國傳統、遵守中國法令者在一定的范圍內活動。因而,基督教的傳教活動受到限制,比起佛教、道教等,信徒不多。不過,由於清初以來,一些來華傳教士利用研究中國儒學經典,介紹西方科學知識,隨和中國習俗的方式穿插進行傳教,逐漸引起朝廷上層人物和知識階層的興趣,因而中國信徒有所增加,其中也有少數滿洲族人士。
應該指出的是,在信徒中竟有王、貝勒等皇族貴胄,如宗室最早信奉天主教的是和碩簡親王德沛(1688—1752年),他是清顯祖塔克世之五世孫,舒爾哈齊的後代。雍正時曾被封鎮國將軍、歷官兵部左侍郎、甘
滿文聖經片段
肅巡撫、湖廣、閩浙、兩廣總督、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吏部尚書等職。乾隆十三年(1748年)襲封和碩簡親王,是滿洲族貴族中宣傳西方科學的哲學家,著有《實踐錄》、《周易補注》等書,為時人所稱道。他加入天主教大約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之前。相繼信奉耶穌教的還有宗室貝勒蘇努諸子。
蘇努(1648—1725年)乃是努爾哈赤四世孫,褚英的後代,初襲輔國公,曾官宗人府左宗人、纂修玉牒總裁官、鑲紅旗滿洲都統兼奉天將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為貝子,六十一年(1722年)封為貝勒。因參與康熙諸子皇位之爭,被雍正治罪,發遣右衛(今山西右玉縣),死於貶所。他共有十三子,其中有九人於康、雍年間先後加入耶穌教,均接受洗禮起了教名,其中書爾陳、蘇爾金、庫爾陳、烏爾陳、勒什亨等五人信教最堅定。
雍正五年(1727年)4月,五大臣曾議奏:「蘇努之子烏爾珠等與阿其那(康熙帝第八子允)等結黨亂政,復私入西洋邪教,請將烏爾陳等凌遲處死。」同年秋七月,已革貝勒蘇努塗抹聖祖諭,經王、大臣、刑部參奏,得旨:「蘇努怙惡不悛,竟令其子蘇爾金、庫爾陳、烏爾陳信從西洋之教。諭令悛改,伊竟抗稱:『願甘正法,不能改教。』今又查出昔年聖祖批奏摺,敢於狂書塗抹,見者發指。即應照大逆律概行正法,但伊子孫多至四十人,悉行正法,則有所不忍。倘分別去留,又何從分別。暫免其死,仍照前禁錮」。[4] 同年七月二十五日雍正帝上諭中又寫道:「蘇爾金、庫爾陳、烏爾陳信從西洋外國之教,經朕屢次降旨諭令悛改。伊竟公然抗違,奏稱願甘正法,不肯改易。似此忘本背君,藐視國法,喪心蔑理,聞者莫不駭異。」 [5]
當年,烏爾陳、蘇爾金即被折磨死去,足見他們一經信教便至死不渝。以上是滿洲族中以顯赫身份而加入基督教的一些著名人物,至於那些不露聲明的信教者也當不在少數,到了清朝末年滿洲族中信奉基督教的人數則更多。[6]
滿族的藏傳佛教
由於歷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於滿族。為了鞏固滿蒙之間政治上的聯盟,滿蒙上層歷來有通婚的慣例。清朝許多皇帝都是由蒙古格格作皇後,比如皇太極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和歷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後,都是蒙古族科爾沁部族的格格。由於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所以喇嘛教很快傳入滿族。入關前大清就在盛京修有實勝寺,並常去祭拜;入關後在北京修有雍和宮,在承德避暑山莊有許多喇嘛寺。佛教神祗還被納入薩滿祭祀中,甚至有的滿族人為孩子取名"觀音保"、"菩薩保",可見其佛教信仰在滿族人中間有著深廣的影響。[7]
滿族的鷹崇拜
在松花江上游吉林烏拉一帶的滿族聚居地,仍流傳著一句古諺——「鷹狗無價」。在某些滿族姓氏的宗譜上,繪有振翅起飛的鷹圖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鷹的形象。在善於講古的滿族老人的口碑中,鷹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靈。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滿族宗族中,鷹神為眾動物神靈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鷹的金屬模型,這一切都是往昔崇鷹習俗的遺風[8] 。
海東青
滿族先民的崇鷹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這可以從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證。1972年夏天,黑龍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興凱湖發現了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藝術品有三件:一為用獸骨雕成的鷹頭;二為骨角雕成的游魚;三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鷹頭,是一件七厘米長的圓雕,系用堅硬的石器在獸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個體勢呈彎月形,鷹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簡潔古拙,構成一種尋覓和獵取食物的神態。經測定,這個造型生動的骨雕鷹首至少有5至6千年的歷史。如從藝術角度觀察,現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於觀察、捕捉動物形象的絕好技藝而折服、傾倒。但是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在人類的文化意識中,藝術——審美觀念還未獨立出來,也就是說它還沒有脫離宗教意識的襁褓。在這個時代,初民群團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是生存斗爭,這個時期的「藝術」品在我們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與神話色彩的生存意識。新開流文化遺址的所在地,正是滿族先民肅慎人的故土。因此,我們將其中的骨雕鷹首作為滿族先民崇鷹習俗的最早的例證,大致是不錯的。[8]
滿族及其先民在其漫長的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多種宗教的影響,如道教、佛教(或喇嘛教),但是,占統治地位的仍是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一一薩滿教。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某些滿族姓氏,如尼瑪察氏、石克特立氏、奚赫特里氏、庫雅喇氏等,被稱為「沒扣香的姓氏」,他們還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形態的薩滿教,其主要特徵是保留了野神祭禮。野神即動物神,包括水鳥、烏鴉、虎、熊、蟒、野豬、刺蝟等幾十種靈禽神獸,而以鷹神作為首神。可見,滿族歷史悠久的崇鷹習俗,已使鷹升華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六千年前的骨雕鷹首的文化生命一直延續到近世。[8]
生活中的鷹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滿族的先人們的思維比現實中的鷹飛翔得更加高遠。因為在它身上,寄託著他們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類早期人本主義的晨光,所以鷹就升華為神鷹。鷹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升華與高揚,這種精神是滿族能迅速掘起,並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內在的文化原因之一。
(三)民族裝束
民族發飾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
民族發飾
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滿族男性的傳統發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發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使臣申忠一路過赫圖阿拉,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載:「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清初時發型普遍為金錢鼠尾式,清中葉後,出現了留發越來越多的趨勢,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發型。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滿族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
滿族旗頭
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裝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裝」、「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人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
馬蹄底鞋
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服裝特點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滿族婦女不同於漢族人纏足陋習,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裝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四)滿族節日
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
頒金節活動
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五)民族舞蹈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靺鞨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關東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關東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六)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
(七)禮儀文化
滿族歷史上是一個漁獵民族,大力提倡所謂的國語騎射(國語即滿語),歷代酋長反復告誡:「騎射、國語乃滿族之本務(大清會典事例)」。他們「性多淳樸,地產小麥,雖知耕種,而以漁獵為生。遇冬日堅冰,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婦女尤善伏弩捕韶」。射箭是獵取食物、防禦野獸侵害的工具,也是軍事武器運用於戰場,因而在滿族社會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後金努爾哈赤把騎射作為立國之本。在他實行的八旗制度中,將滿族人分別組織於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當時人人習射,並以箭法高低為榮恥,無論王公大臣
生活禁忌
滿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方盤裝肉、簸箕裝黃米面和炒黃豆面,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
滿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這是滿族(女真)非常重要的習俗,也是通古斯民族共同的習俗。對此有三種說法:一是義犬救罕王說,二是源於滿族先人的風俗說,三是圖騰崇拜說。
祭祀禁忌
滿族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吊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臟的事都不得參與。祭祀日子還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閑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哈爾濱滿族在祭祀中還祭「神馬」,滿語稱「他合馬」。「神馬」拉車,不許女人坐。「神馬」死了,要埋葬,不許吃肉。「神馬」又稱「祖馬」,享受很高的禮遇。
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絡氏、祁都冠以漢字姓了。現代滿族的姓氏從歷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除了八大姓之外還有西林覺羅氏、伊爾根覺羅氏,郭絡羅氏等等,當然最最尊貴的姓氏要數愛新覺羅氏了
這些現代姓氏有的取其原來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字為姓,或取數音節相切,取一近音的漢字為姓。如瓜爾佳氏改姓關,索綽絡氏改姓索,馬隹氏改姓馬,舒穆祿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將原來姓氏譯意為漢字取姓的,如巴顏氏改姓富,因巴顏在滿族語中有富有之意。皇族愛新覺羅氏改姓金,因愛新在滿語中是金子之意。
(八)滿族婚俗
在滿族的風俗習慣中,對婚禮非常講究,一般要舉行三天,即傳說中的三日婚。第一天「響棚」,第二天「亮轎」,第三天「正日」。
Ⅳ 熊耳地區
(一)成礦有利地質條件
1.構造背景
熊耳地區是豫西熊耳山—崤山—外方山地區,嵩縣—洛寧縣內及欒川、汝陽、宜陽和陝縣等部分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與秦嶺褶皺帶接合部附近靠地台一側,處於「兩隆夾一坳」,即小秦嶺隆起與熊耳隆起(復背斜)夾杜關坳陷(復向斜)。其南部發育潘河-馬超營斷裂帶,是晚前寒武早期活動大陸邊緣的弧前盆地北部邊界,也是後期板塊活動的俯沖帶。更南部發育的黑溝-欒川-確山-固始大斷裂,是華北地台與秦嶺褶皺系的分界,也是元古宙華北板塊與秦嶺古大洋板塊的俯沖帶。因此,本區處於十分活躍的構造部位,不同時期的岩漿岩發育,特別是燕山期重熔型花崗岩類,有與其有關的金礦形成。金礦集中在基底隆起區,受區域性斷裂(以北東向和北西西向最為重要)或有關構造交叉所控制,區域不整合也是重要的控礦條件。區內金礦床與燕山期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有成因聯系。已發現的火山岩中金礦床(點)多分布在熊耳群中許山組中,可能與裂谷早期火山活動導致金礦的富集有關。如馬超營斷裂帶位置曾是一條古火山裂隙噴發帶(喻積賢等,1989),金礦化較集中。尤其是噴發通道附近金的初始富集作用是後期成礦的物源之一。金礦床都與中生代中深-淺成花崗岩有關,構成一個金礦成礦系列,有斑岩型、矽卡岩型、非碳酸鹽型細脈浸染型交代礦床(包括富碲化物型或稱鹼性火山岩型)、脈狀礦體(含中深成熱液脈狀礦床和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和角礫岩型礦床。形成南北兩個金礦成礦帶。南礦帶沿馬超營斷裂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有康山、星星印、紅庄、元嶺、前河、店房等金礦床和一些金礦點;北礦帶沿熊耳群與太華群不整合面附近大致呈東西向展布,如金家灣、上宮、虎溝、羅漢溝、瑤溝、寬坪和祁雨溝等金礦床和一些金礦點,礦床主要分布於不整合面與斷裂的交會部位或斷裂在太華群中延伸地段。該區金礦床分布區往往有燕山期花崗岩與其相伴,或圍繞一花崗岩體分布。
2.地層岩石及區域地球化學
區內分布最廣的是熊耳群火山岩系,次為太華群變質岩系。各地層岩石含金豐度普遍低於地殼克拉克值,表明其原始岩石均含有大量的易釋放金(金賦存於硫化物晶體間),構成了金礦成礦作用的礦源層,在各種地質作用中,易釋放金發生了遷移與流失。
熊耳地區基底的太華群和燕山期花崗岩具富集Au、Ag、Pb元素的區域地球化學背景。富集元素組合(富集度>1.5×10-9),北部以Bi、Zn、Pb、Co為主,而南部以Bi、Ag、Au、Pb、Zn為主,並富K2O。南部多金屬礦化強,鉀長石化發育。太華群相對含金豐度高,且多為易釋放金,與金礦床空間關系密切,是本區最主要礦源層和最佳賦礦岩石。
(二)金礦的找礦標志和遠景
熊耳地區與小秦嶺地區金礦成礦條件十分相似,也十分有利。對區內地層、圍岩及礦石樣品的測定(任富根,1994),顯示碲、硒的含量高於其豐度值,尤其是碲高至數千倍。碲、硒具有親硫性,與金的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在金礦中與金元素伴生。金對碲、硒的線性依賴程度很強,Au單獨對Te的相關系數為0.71,單獨對碲的相關系數為0.60,碲和硒元素中任一元素的高含量都可指示金的礦化,而碲和硒的同時高含量則金的礦化可能性就更大。故碲和硒的富集是找金礦的良好標志。
熊耳北坡羅嶺金硐溝金礦空間分布受蝕變構造帶控制,沿構造帶充填的薄層狀黃鐵礦化石英脈或硅化糜棱岩,為金礦的直接找礦標志。金通常以顯微金的形式分散於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和石英中。
區內熊耳群火山岩和太華群片麻岩類電阻率值均在一千至數千歐姆·米,都為高阻地層,而金礦體或含金蝕變構造帶上實測電阻率值81~563Ω·m,因此磁法及低頻電磁測量可尋找隱伏金礦。
通過採用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綜合研究,在熊耳山北坡羅嶺金硐溝、上宮金礦南部和虎溝M21脈靶區共預測金礦E+F級 資源量9.66t。對羅嶺金硐溝的中、深部鑽探驗證也獲得較好地質找礦效果,有兩個鑽孔見到了工業礦體。
在熊耳山南坡通峪溝地區,對普查-詳查區外圍鄰近地區進行深入研究、鑽孔驗證,控礦延深200~260m。一般具有2層礦,有的是3~4層礦,最厚達17.80m,品位一般3~4g/t,最高達14.92g/t,獲得C+D級儲量3375kg(儲量計算現已用新術語,編者注),C+D+E+F級儲量15000kg。經進一步工作後,可望成為熊耳山一大型金礦體。在大紅(茴)椿溝靶區獲得E+F級儲量4788kg,可望找到中—大型金礦床。
在熊耳山西段和崤山南段,康山-鐵嶺靶區,以地表工程式控制制,求得E級儲量8528kg。橫嶺山-南坪靶區獲C+D儲量2380kg,F級資源量5t。小河口-長青靶區獲普查儲量2t以上。
外方山地區,在西灶溝鉛鋅礦區以鑽、槽探已圈出3個金礦體,金平均品位3.34~5.80g/t,應作為西灶溝鉛鋅金礦對待。加之楊寺溝、羊石片靶區,獲得D+F級儲量2.16t。木植街西南地區是尋找構造蝕變岩型金礦的有利地區,對黃庄西南地區應注意尋找石英脈型金礦,對付店-王坪地區鉛鋅礦中伴生金可綜合找礦評價,加強對該區金礦的綜合評價,挖掘金礦資源的潛力。
Ⅵ 古代官員衣冠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
帽子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編輯] 頂戴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編輯] 翎羽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編輯] 皇帝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編輯] 親王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像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清代官員朝服上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沿襲明朝制度。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㶉𫛶,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編輯]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努爾哈赤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編輯] 朝靴朝靴的樣式清政府並無規定,一般多以黑緞為質料,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中國明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清代官服里,文官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
[編輯] 官服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袍短而比褂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Mandarin_square
明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服式恢復了漢服傳統。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為主,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5]。中後期常服及軍服開始大量使用鈕扣,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Portrait_of_Jiang_Shunfu.jpg
穿著補服的明代官員姜順富
Ⅶ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重慶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遺產--重慶的吊腳樓
重慶依山而建、兩江環抱。由於地勢的緣故,所有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說到重慶人的「房」,就不能不說到聞名遐邇的特色建築--吊腳樓。
由於長江、嘉陵江橫跨城區,造就了兩江四岸。因此,重慶的江邊沿山坡處,到處都有幾根杉桿撐著的一間間四四方方的木樓,這就是吊腳樓。吊腳樓作為重慶地區獨有的傳統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目前,重慶市內保留的吊腳樓民居群,多數修建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老重慶人都不會忘記,臨江門、石板坡、化龍橋、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頗具西南地區民居特色的吊腳樓。
重慶的吊腳樓具與眾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調元的佳句:「兩頭失路穿心店、三面臨江吊腳樓。」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慶吊腳樓的獨到之處,是最美麗的地方。記得兒時記憶中的吊腳樓,傍晚,夕陽西下,金色柔和的陽光照在高低錯落、起伏跌宕的樓房上,加之點點燈火,遠望看去:山坡上,有時明亮,有時眩目,有時隱約,恰似一幅流動山水寫意畫,濃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組組閃爍的光芒連接兩岸,澆活整座城市。
重慶的吊腳樓是巴渝的文化遺產。如今,大片的吊腳樓已不復存在,吊腳樓作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吊腳樓文化,是繁華城市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石板坡舊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陽台等等,無不體現出重慶吊腳樓的魅力和文化。木條變成了條石,竹牆變成了磚壁,飛檐斗壁雕龍畫鳳,猶如鑲嵌在現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項鏈,放射出一道道閃亮光芒。這些建築,或依附懸崖,或臨坎吊腳,有「凌空飛絕壁」之感,猶如一座人文藝術博物館,構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慶獨特的民居風貌,充分展現了重慶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築得到合理保護,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續與傳承。
重慶石板坡吊腳樓是重慶吊腳樓群保存較好的,現在又修葺一新.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不能體會他的意義,但一些老年人卻會對他倍感親切。
Ⅷ 求一些帶耳朵的人物圖片,貓耳,熊耳的最好,要卡通動漫或手繪那種的,男的!!!
嗯。。。大多是貓耳
Ⅸ 棕耳熊是什麼屬性的各位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知道的請回答
木屬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