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精衛填海的故事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⑵ 說說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家,和妻子兒子,見面是的情景會怎
禹見了妻兒,三人擁抱在一起。然後去某食府搓了一頓。
⑶ 13年後,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家,和妻子兒子見面時的情景會怎樣
好高興啊,妻子有許多話說說,孩子對爸爸有點生怯,一下子就弄吃了,吃大團圓飯了。
⑷ 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帶,正當岷江從西北多山地區流經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長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間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頓減,水中挾帶的泥沙隨著沉積下來,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勢驟漲,常發生水災,水退之後又常有局部旱災。
李冰擔任蜀守時,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經驗,視察了都江堰市一帶的地勢找出了岷江泛濫的關鍵,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自己的兒子二郎一起領導當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經過長期艱辛的勞動,最後完成了這項聞名於世界的、我國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巷卜——都江堰(古書上叫做「都安堰」)。
李冰
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2]。他也修築了一條連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區派出所與雲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⑸ 鯀禹治水 鯀禹父子為什麼要治理洪水
我國最早的史書的記載,鯀奉命治水,用水來土掩的辦法,結果失敗被殺。禹繼父職治水,結果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獲成功。但有人提出,鯀真的是因治水失敗而死的嗎?大禹治理了整個黃河流域嗎?
在四五千年以前,黃河流域頻繁地暴發洪水,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較大的災難。當時的情況是洪水浩盪,汪洋一片。《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尚書·堯典》也談到:「湯湯洪水方割(害),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這么大的洪水必然造成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到了禹生活的時代,還是「十年九潦」。面對肆虐的洪水,中國古代先民與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
相傳共工氏族就是長期與洪水作斗爭的氏族,他們的圖騰、首領名號,都用水族動物表示,可見他們的生活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居住的地區,十分之七是水域,陸地只佔十分之三,長期與水打交道的歷史,使他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在首領的帶領下,採取從土丘上取土填充低窪地的辦法,加高自己的居住區,從而避免了洪水的侵襲,減少了損失。可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要想靠原始的木器、石器、蚌器工具,將居住地加高、加固到足以防禦較大的洪水侵襲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將自己的居住地加高後,會逼使水流沖向其他的氏族或部落,這就引起了其他氏族、部落的反對,後來,唐氏族乾脆把共工氏族滅掉了。不過,共工氏族遺存下來的後裔,還在後代的抗洪斗爭中發揮了作用。
堯作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水患也很嚴重。堯召集各部落的首領,共同商討治水之策,大家共推鯀領導治水。鯀借鑒了共工氏族治水的經驗,把共工氏族加高整個居住區的做法改為在居住區周圍修築土圍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因為他修築了較高的圍牆,後世遂留下「鯀築城」、「鯀作三仞之城」的記載。有了這種土圍牆,不僅可以防禦小的水患,遇到稍大一些的洪水,也可以採取臨時加高加厚土圍牆的辦法,保住村落。後來的傳說中,把這種水漲牆高的事實加以神化,說成是鯀從天帝那裡偷來了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息壤」,用來阻擋洪水,所以在洪水到來之時,土圍牆就不斷增高了。當時修土圍牆,是採用夯築的辦法,並不十分堅固。遇到大洪水或被洪水長時間包圍浸泡,還是不免一潰,傷亡是很慘重的。後來,舜作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以治水無功的罪名把鯀處死了。
舜處死鯀後,又任命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並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夷族的首領伯益等人協助他治水,據說共工氏族的後裔四岳也參加了治水工作。禹對於父親治水無功被處死十分傷心,同時這件事也堅強了他克服困難、制服洪水,完成先父遺業的決心。他認真思索了前人治水的經驗和教訓,然後帶領著助手們進行實地考察,以便找出最佳治水方案。在考察過程中,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察看山川水勢,並在沿途作了許多標記,有的是在樹上砍鑿出痕跡,有的是在地上堆積一些石塊,給日後治水標示出大致的施工基準線。根據考察的結果,禹決定採取以疏導為主的治水方案,他帶領著百姓,利用枯水季節疏浚河道,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岸邊的高地上。這樣,到了洪水季節水流就可以順暢地流走,岸邊的居民區也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脅了。
治水的工程持續了許多年,《孟子·滕文公》記載「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總之,治水工程是既漫長又辛苦的。長年在外的辛勞,使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了。有時在泥水中幹活,渾身泥乎乎的,看起來像只熊,後人遂有「禹化為熊」的傳說。
經過多年的奮斗,禹率領人們疏通了黃河流域的一道道水系,消除了一處處洪水的隱患。在這一系列的工程中,最艱苦、最困難的要算是「鑿龍門」和「辟伊闕」了。龍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交界處,是黃河出晉陝大峽谷流向中游平原的一個關口,由於岸邊有兩座大山夾峙,河道變窄,水流不暢,易暴發洪水。禹帶領人們用簡單的木製、石制、骨制的工具,鑿寬了河道,消除了隱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伊闕,也是經過一番開山掘谷的奮戰,才使水道暢通的。
治水的成功,使人們重新擁有了正常安定的生活,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因此人們非常感激帶領大家治水的禹,尊稱他為「大禹」,傳頌著他的事跡。後來,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給了大禹。
上述治水的傳說,發生在堯、舜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期。這時期正是中原龍山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原始農業文明很發達,人們在臨近水源的河谷地帶開墾了大片農田,興建了眾多的居民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然而,這一發達的原始農業文明又有其脆弱的一面,河谷地帶固然利於開墾,也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同時它又十分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襲。而在堯、舜的時期,偏偏降水量增加,暴發了幾次大洪水(小的水患就更多了),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死於洪水之中。後世關於洪水的記載,正是以這些水患為藍本的,只不過在長期的傳說中被誇大了很多。面對洪水的侵襲,人們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從中吸取了不少經驗教訓,並沒有從適宜耕種的河谷地帶退卻,而且繼續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大禹治水的成功,古代文獻中說成是治理整個黃河流域,這是一種大大誇張了的說法。從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不要說治理黃河,就是把一條小河流導入江、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禹治水的功績,可能是修築了一些堤堰阻擋洪水,對某些小河道進行了局部疏導,以及洪水到來時引導人們遷往高地躲避等等。大概在大禹的時代,持續了約一百年的多雨時期已經過去,轉入了較為乾旱的時期,洪水因之減少,人們也把它當作是大禹的功績了。長期以來,傳說中的大禹,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遠古時期治水英雄的代表,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與大自然斗爭的頑強精神的化身。
已如上述,鯀禹父子兩人,一個是治水失敗者,一個是治水成功者;一個因「績用弗成」而成為治水罪人,一個卻是人們謳歌的英雄,這在古代的史書中已有明確的描繪,自東漢以來,這樣的說法盛行不衰。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鯀並不是因為治水不力被殺,大禹治水的方法也不見得比鯀高明到什麼地方去。
聞一多先生在《天問疏證》中對大禹治水已有懷疑:「早期治水傳說,鯀禹人分二法。」但他認為父子兩人用的治水方法是一致的。近年來,有很多學者更是對聞一多的觀點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認為鯀禹治水,方法相同。他們治水採用的方法都是湮(堙),即填洪水,在他們那個年代,不單是他們還不懂得疏導和壅防,其他人也不懂。正因為如此,在當時論治水之功時,人們鯀禹並稱,到了三代時將鯀禹並祀為神。他們認為在早期的神話傳說中,鯀禹並無賢愚之別,功過之非,在那個時代決定了他們治水方法的相同。然而,鯀禹兩人卻有著不同的遭遇,原因並不在治水而出於政治的原因。鯀作為新興勢力的代表,他的所作所為大概都在破壞著這些因襲的習俗和制度。
唐虞之際是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向奴隸制過渡的時期,在新舊交替的歷史轉折點上,往往是適合舊傳統、舊習俗、舊勢力的人物時時得勝,而進取者、革新者不免一時受挫,甚至付出血的代價。今天所見的鯀禹事跡的傳說,大都見於先秦諸子和漢儒們「言必稱堯舜」的著作中,所有的罪惡過失當然都加到了鯀的頭上,所有的功德聖業都加到了禹的身上。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人們認為鯀只堙不導,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堙和導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措施,單純用哪一種都不會有成效,堙和導是在治水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採用的不同方法,不能一味用堙的辦法。在鯀之前,最早開始用堙的方法來治水的是鯀,以堯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因為對鯀部落中發生的變革看不順眼,因而鯀被加上了「以亂天常」的罪名,這就是上古治水中崇禹貶鯀的原因。
更有一些學者對大禹治水深有懷疑。近代西方史學家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中,對史書中說大禹的「決九川,距四海」認為根本是不可能的,他認為開挖長江、黃河和漢水的工程量,比修萬里長城的工程量還要大,這根本是不切當時實際的。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大禹治水僅是當時的人們利用水利,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產的便利的情況下產生的,治水的目的只是謀求安全的棲息之所,並不是大規模的疏浚河道。
關於鯀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大多來自遠古傳說,因而在許多細節上仍是一頭霧水,難以理清。
⑹ 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制服了肆虐的洪水(改為設問句)
是誰制伏了那肆虐的洪水?是那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⑺ "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講一歷史人物為了治水,離家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要入,.這歷史人物是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題名: 過門不入
所屬朝代: 夏代
拼音: gùo mén bǜ rǜ
出處
《列子·楊朱》:禹……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解釋
解釋
路過家門口而不進門。形容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⑻ 為什麼大禹父子都是治水英雄
大禹之父鯀治水採用的方法是堵塞,大禹治水採用的方法是疏導。鯀治水雖然失敗了,但他給禹留下了一個血的教訓,促使禹思考出了更先進的方法。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
⑼ 誰能給我講一下大宇治水的故事
鯀是一個聰明能幹、造福民眾的英雄,他不但創制了農具耒耜,馴服駕馭了耕牛,教導人民播種五穀,創建城郭,更帶領人民築堤防洪,戰勝洪水。當時洪水實在太大了,鯀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無所止極」。鯀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許,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取一點投向大地,就能積成山、堆成堤。鯀的行為觸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開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條虯龍,這就是鯀的兒子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羽淵。治水英雄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填堵築堤,二是疏通引導。大禹讓黃龍幫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面,讓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黃龍長著兩只美麗的翅膀和強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讓曾助鯀治水的玄龜,背著息壤,去填堵築堤。
大禹還與興風作浪的惡神進行了殊死的戰斗。狂暴的共工,製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東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大會諸神,定與共工決一死戰。首先擒殺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為長蛇,有九個頭,食於九座山,所到之處立即變為溪澤。然後與共工進行猛烈的決戰,終於打敗共工,獲得勝利。
大禹治理黃河,是從青海的積石山開始疏導的。據說當時的石門山與呂梁山相接,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疏導至此,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啟動自己的神力,把龍門山劈開為兩半,黃河水就順暢地從峭壁間流過,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黃河穿過龍門往下流過幾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過。大禹就開鑿砥柱山,使河水繞山分流,好像穿過三道門,這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如今三門峽上游建有禹王廟,渡船的艄公常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十分艱苦,然而,他以無私忘我的精神,奮斗不息。走路太多,腳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艱難,但他卻走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好幾年都經過家門而不入。直忙到三十歲,大禹還沒成家。一天,他來到塗山附近,看見一隻美麗的九尾白狐,相傳她是幸福與權力的象徵。大禹於是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後,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所以這里就有了「望夫石」。
經過多年的奮斗,大禹終於領導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黃河,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偉大精神,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⑽ 制服洪水還是治服洪水
有一個成語叫做大禹治水。所以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