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和服來歷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用高級紡織品縫制的衣服則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1)待烏帽子擴展閱讀;
日本和服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民族服裝之一。度娘里是這樣定義和服的: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於三國時東吳通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本,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
20世紀初國族主義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的概念興起,遂改稱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由於和服具有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等特點,日本人在出席諸如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時都會穿上和服。
2. 日本的成人禮是什麼
元服禮。
這天,年滿二十歲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傳統和服或西裝,集合在市民會館前,舉行成人禮儀式,以慶祝自己被納入成年的行列。
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舉行家庭慶祝會,或在餐廳舉行。各城鎮、鄉村的政府機構,也會在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祝活動。
在日本政府機構舉行的成人式活動中,日本政府官員除了祝賀、勉勵青年,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希望他們在今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時,還往往強調要珍視首次取得的選舉權。
(2)待烏帽子擴展閱讀
古代日本,元服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請貴人為束發。
二、由大賓加冠。
1、由於封建等級地位的不同,加冠時又分為用冠和用"烏帽子"(古代的一種禮帽)兩種。平安時代,官職三位以上和四、五位中經特殊允許可以進入清涼殿的人,加冠時方可用冠;
2、六位以下沒有上殿資格的人則用烏帽子。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鐮倉幕府時期(1185-1333年),冠禮時,一般用烏帽子而不用冠了,所以成年式又叫"烏帽子祝"。
3、歷史進入16世紀,用烏帽子加冠的儀式只限於貴族上層社會和神職人員,而其他人只剃去額上頭發,留下名為"月代"的發式(原來那種剃光前額的發式叫做「月代」),就算成年。
三、著成人服裝。近代,在平民百姓中尚出現了以系兜襠布祝賀成年的禮儀。孩子到了13歲左右,母親的親屬贈其漂白布或紅布表示祝賀。
日本仿效我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西元683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
1948年,日本政府根據民俗規定滿20歲的人要過「成人式」,目的是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已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
3. 日本武士穿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日本武士的服裝講究頗多,主要包含羽織、直垂、袴等。羽織,作為外套,可與直垂、白無垢、長著、小袖等任意服飾搭配,樣式繁多,如十徳羽織、黒紋付羽織等。其中,新選組的淺蔥色山形袖口羽織最為標志性。陣羽織在配合盔甲、上戰場時使用,類似於馬甲。
直垂是平安時代武家男性的正裝禮服,模仿貴族服飾,之後成為武士較為正式的服裝。直垂通常由絹(絲綢)製成,可以單指直垂上衣,也可指直垂套裝,一般需要配烏帽子。注意服飾前面的胸紐和袖口的袖露,一把優秀的扇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配飾。在室町時代,直垂派生出了「大紋直垂」、「素襖直垂」兩種,材質不同,不贅述。直垂一般在正式場合使用,如元服儀式、拜見大名、新年朝賀、接受冊封、接見天皇使者、武家婚禮等。
袴是下裝,中國稱之為裙褲。袴分很多種,如神官、巫女的袴,祭典、歌舞伎的袴,武士的袴則稱為馬乘袴。袴前面的五條摺痕,代表五倫、五常、天地、陰陽、忠孝,是武士要恪守的倫理道德准則。
腰帶不能插刀而要開衩,袴的開衩設計是為了方便佩刀,同時也增加活動范圍。袴不打開一個口的話,刀不能很好地橫放,影響拔刀速度,也容易傷到自己。在《龍馬傳》中,攘夷志士武市半平太發現好友龍馬不折袴,便教訓說:「身為武士不可這樣散漫。」
劍道服開衩大小與性別無關,完全一致。劍道袴的形制標准,無差別對待。武士服裝多樣,上京覲見天皇時的朝服(ちょうふく/Chōhuku)、肩衣與袴連接起來的裃(かみしも/Kamishimo)、儒服等都是武士服裝的一部分。鐮倉、室町時期的狩裝束(かりしょうぞく/Karishōzoku)在現代神社舉行的流鏑馬(やぶさめ/Yabusame)中常可見到。戰陣時的鎧甲裝束、武田信玄和他的好基友上杉謙信平時、戰陣時愛穿僧衣(そうい/Sōi)等都是武士服裝的展現。
武士服裝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樣式和用法。了解武士服裝的講究,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武士文化,還能領略到其獨特的美學。
4. 日本和服來歷是什麼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穿的幾乎和和服一模一樣,就是沒有腰後的背包 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
此外,在歌舞伎等戲劇的演出後台,很多演員都穿著和服休息,直到輪到他們出場的前一刻,她們才換上演出服,完成個人角色的轉換,出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