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程|馬克筆水彩手工創意畫《戲曲帽子》
導讀
雖然新時代對戲曲科普逐漸減少,但孩子們有沒有見過電視里唱戲的這些人呢,是不是總感覺他們穿的很漂亮,服裝發飾總讓我們眼前一亮。傳統戲曲中演員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戲帽。戲曲盔頭注重裝飾性,常綴以珠花、絨球、絲絛、雉尾等,同穿著的戲裝相協調。盔頭是中國傳統戲曲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
准備工具 :鏡面宣紙,勾線筆,馬克筆,高光筆,白紙,剪刀雙面膠
適宜年齡 :9歲-12歲
觀察戲帽的造型和大區域勾線平塗戲帽
同色系邊緣加深然後細化
用高光筆描邊或者再加花紋細節更豐富
剪下來貼在鏡面宣紙上
加上背景裝飾完成
註:圖文整理於網路 ,內容僅作為分享欣賞。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
現在製作,用毛頭紙多層(農村糊窗戶用紙),漿糊粘合晾乾,做成帽子的內胎;
外面用黑絨布幔上去,而且紗帽是分為前後兩個獨立的部分製作的。
紗帽翅用細鐵絲擰成彈簧,窩出帽翅框架,然後用細鐵紗裁成大小合適的片,用骨膠粘到鐵絲框架上,噴上金色或銀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紙雕刻出紗翅內的花紋,染上顏色,同樣用骨膠,鐵絲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糾正一下形狀,插在烏紗帽後面就行了。
其他盔頭製作方法大概類似,王(皇)帽、帥盔、中軍盔、駙馬套、鳳冠、大羅帽、大額子、小額子、通常,盔頭全部是硬紙胎,沒用紡織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紙雕出底板,用細鐵紗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蘇,都有專門製作戲劇的盔頭、頭面、腳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學習學習,看一眼,就會一目瞭然。製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附錄: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戲曲盔頭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Ⅲ 諸葛亮帽子的製作方法
諸葛亮帽子的製作方法:
1.把一張a4的紙從中間對折。
2.再將折成一半的a4紙對折出中線,然後把這一半的紙打開。
3.沿著中線折下兩個角。
4.把一條長邊向上折。沿著虛線折兩個角。將另外一個長邊也向上折,你就得到了一頂紙帽子--打開看一下。用報紙也一樣可以做。如果用a4的白紙,你還可以把它塗成不同的顏色。諸葛亮的幾種帽子是在各種地方戲曲里的設計,實際上諸葛亮的帽子只有一種,就是和流傳下來的他的畫像一樣,圍在頭上的一塊布,這在當時是大儒名士的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