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世紀著名服裝設計師有哪幾位
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MOD′ART International)是上世紀80年代,由巴黎時裝界的幾位著名人士發起成立的,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學院總部坐落於巴黎市中心最繁華的第九區及巴黎著名的高新開發區LADEFENSE.學院在校生中的40%為外國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韓國、日本、越南、中國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學院開設有:時裝設計、時裝製作、服飾設計與製作、服裝市場營銷和管理、高級時裝禮帽等專業。其中高級時裝禮帽專業在法國時裝教育界中是獨一無二的,專門為各大名牌時裝設計各式精品禮帽,在全歐洲都享有盛譽。學院的宗旨是:將學生培養成既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時裝設計師和製版師。學院與巴黎的各大名牌時裝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它們每年按約定向學院的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所聘用的教師大多具有在世界名牌時裝企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匯集了法國時裝界各方面的著名人才。
其中有:
扎維埃-索梅特(XAVIER CHAUMETTE)-法國著名的服裝史專家。
埃利克-拉皮也(ERIC RABILLER)-法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女穿紅,男穿藍"系列款式的創始人。
克里斯朵夫-勒曼特(CHRISTOPHE LEMAITRE)-法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
菲利浦-米利埃(PHILIPPE MILLIER)-法國著名的面料實業家。
阿利斯-朗姆松(ALICE MOURANCHON)-法國著名的服裝製作師。
巴特里斯-戴-柏拉斯(PATRICE DE PLACE)-法國著名的時裝企業家
【教學內容】
藝術 : 人體模特,外景素描,插圖,透視法,顏色,計算機繪圖,造型藝術,創造性,藝術史及藝術現狀,模型,立體。 時裝設計: 現實分析,時裝展,媒介 產品(概念、特點、同類) 時裝技術: 紡織研究(毛線、經紗、緯紗)附加值(印象、刺綉等)
外形:(比例、立體、線條) 流行: 分析,接近市場 概念模型化
系列材料: 系列作品的主題選擇, 系列作品計劃, 技術數據, 顏色及材料的選擇, 產品圖示,銷售薄
時裝市場營銷: 入門, 分銷, 價格等級, 交流, 質量標, 銷售技巧, 服裝市場管理等等.
【錄取條件】
大專院校在讀或者畢業生,須提供個人設計作品。
【收費】
注冊費850歐元
服裝設計或服裝工藝(全部學習)合計:4300歐元/年, 入學後一年之內分三次或者九次繳清.
【就業情況】
學院專業設置直接與企業實際需求直接掛鉤,專業全面覆蓋歐洲服裝業的行業的各個專業. 從將時裝設計圖轉化為原型,將設計圖轉化為實體產品並實現其工業價值。法國高等服裝設計學院的高品質的教學質量為歐洲服裝界各大公司首肯, 學院畢業生深受企業界歡迎.
㈡ 世界上著名的服裝設計師
頗具濃厚傳奇色彩的設計師: 加布里埃·夏奈爾 Gabrelle Chanel
·1883年,出生於法國鄉村。父親是一名走街串巷的小犯。
·1895年,12歲時母親過世被送進一家由修女主辦的孤兒院。
·10多歲時搬往維希城(Vichy),開始在音樂廳內演唱。盡管技不驚人,有一首歌還是為她贏得了「科科」(COCO)的諢名。
·1908年,25歲的她成為當地一位富有貴族的情人,那人把她引入了悠閑奢靡的生活氛圍。夏奈爾熱愛這一切。
·1909年,進入巴黎社會。
作為歷史上一位最偉大與最有影響力的高級時裝設計師,夏奈爾從未過時。她在過去的100年中,無論是在時裝還是人生態度,都是女性追求的先導和典範。盡管已逝世多年,但許多人仍熱愛著Chanel風格,她精彩的人生,大戰前後的緋聞,使她的生命留下濃厚的傳奇色彩
星路歷程:
·年輕時的Coco在法國開放的社交場合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裝扮自己-脫掉胸圍,沒有累贅的珠寶和飾物,還偶爾穿上她騎士情人的襯衫和領帶,有意無意間,開展了潮流新一面的Chanel風格。
·1913年,年屆廿八的Coco得到情人Authur Boy Capel支持,在巴黎創立了「Chanel Mode」女帽店,奠定了她在服飾界穩固的基礎。她似乎永遠都有消耗不完的熱情,可以將任何存在於她腦海中的事情變成真實。除了為女性解脫桎梏的胸衣,她桀驁不馴的行徑往往能帶動潮流,例如她自己率先穿上男裝、剪短頭發、公然地「脫」下帽子,穿著衣服躺在草坪上享受日光浴……這些現在看來並不特異的行為,在當時卻是屬於公然向禁忌挑戰。
·1914年,Coco更在幾乎無人贊同的情況下,從男性化服飾中尋找題材,創造出全世界第一款泳裝。而她自己當然也是大膽的女泳者之一。
·二戰前夕,Chanel的時裝業發展得如日中天,成功取代了原來稱霸巴黎時裝界的三巨頭。
·1938年,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Coco結束店鋪營業並正式退休。
·50年代,巴黎新一代的設計師才開始成熟,紛紛竄起,此時Coco已在瑞士平靜地生活了十多年,已經71歲高齡的她,突然戲劇化地宣告復出。復出後的初期表現,為她帶來很多反面的評議,甚至有人指出這樣失敗的復出,勢必影響到Chanel香水的銷量。然而Coco卻深深明白到,這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她的精神與鬥志,就和當初創業時一樣。果然,Chanel趨向實際的設計征服了美國市場,將時裝帶上街頭,僅隔一年就成功地奪回往日的聲勢。
·在Chanel生前,由Katharine Hepburn扮演Coco,以她一生為故事的歌舞劇,已經在百老匯上演了。有人形容Coco的一生為「傳奇」,她也確實用八十多年的時光,活出一個經典設計師的風范。
執著於優雅品位的設計師: 於貝爾·德·紀梵希 HubertdeGivenchy
湛藍的眼眸,銀白的發絲,爽朗的笑容,身高198厘米的「時尚巨人」紀梵希,憑借其獨樹一幟的優雅格調,在時尚界享有盛名,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輟,他與奧黛莉·赫本的惺惺相惜,以及他所創造出的「赫本旋風」,也成為流行史上的一則佳話。
·1927年,出生在法國Beauvais的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礦山業主。
·1945年,畢業於巴黎藝術學校後涉足時裝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巴黎Jacques Fath設計室設計服裝,然後是Robert Piguet設計室。
·1946年,與Lucien Lelong的助手皮爾·巴爾美(Pierre Balmain)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一起為Lucien Lelong設計室工作。
·1947年-1951年,一直為Elsa Schiaparelli設計服裝。
星路歷程:
·1952年,創建「紀梵希工作室」(theHouseof Givenchy)。在時裝大師巴倫夏卡的鼓勵下,他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屋。將自己的第一個系列命名為Bettina Graziani------法國的超級名模。以「十九世紀旅館特色」為主題推出首次作品展,給時裝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他用一系列白色普通被單布將其精妙的構思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締造了一項永恆的成功錄。簡潔的蟬翼紗上衣配棉質百褶裙,清新明朗。
·1953年,紀梵希開始為好萊塢電影明星設計服裝,並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兩個世界著名女性------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和傑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演繹了紀梵希的經典設計風格:精緻高雅典範。當奧黛莉.赫本身著他設計的白色禮服出現在著名影片《情歸巴黎》(Sabrina)中時,紀梵希開始受到國際關注。從1953年延續到90年代,奧黛莉.赫本式晚禮服一直是紀梵希服飾的象徵與標志。
·當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剌後,世人注意到悲傷的肯尼迪家族都身著紀梵希服飾。傑奎琳.肯尼迪為葬禮專門訂購了一套紀梵希禮服,專程從巴黎空運過來。據說,當時紀梵希工作室存有肯尼迪家族每個女性的個人服裝樣碼。
·1955年,紀梵希開始設計非配套穿女裝,並把奧綸纖維(聚丙烯腈短纖維)引入女子高級時裝。
·1982年,紀梵希在紐約時裝工學院舉辦30年回顧展。
·1988年,紀梵希因為財經原因,將自己的商業轉讓給了路易.威登(LVMH)集團,但自己一直擔任「法國紀梵希設計室」首席設計師,直到1995年退休。
·1992年,紀梵希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辦40年回顧展。
東京國際時裝之父: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品牌雖不是第一個為國際公認的日本時裝品牌,但它卻是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且是名震裹宇的最優秀世界女裝品牌。他的產品是一些流行於全世界的,但卻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的東西,它不僅僅確立了他自身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東京為國際時裝之都
·1938年4月22日,出生於廣島市。
·1964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畢業後赴巴黎深造。
·1965年,進入巴黎高級時裝培訓學校學習,其勤奮謙虛成績名列前茅。
·1966年,進入巴黎高級女裝聯合會設計學校學習,成為著名時裝設計家紀·拉羅切的助手。
·1968年,轉為同樣出名的設計家紀梵希作助手。
·1970年,結束在西方的學習回到日本,並在東京開辦了「三宅時裝設計所」。
·1969年,到紐約成為時裝設計師吉奧弗雷·比內公司的成衣設計師。
星路歷程:
·七十年代不斷舉辦大型服裝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裝都滲透著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紐約去表演。
·1973年,他的設計又進軍巴黎。
·1976年,在東京和大阪推出了題為「三宅一生與十二個黑姑娘」的時裝表演,獲得極大成功,六天內觀眾達一萬五千餘人。繼而,他在東京和京都展示的是「與三宅一生共飛翔」的服裝新系列,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達二萬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國時裝師的佳作。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裝系列,因選用雞毛編織的面料而震懾了巴黎時裝舞台。
1974年獲日本時裝編輯俱樂部獎。
1977年獲1976年的MAINICHI設計獎,這項獎第一次頒給時裝設計師。在東京發布「一塊布」,在東京和發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飛」。
1980年,參與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日本風格時裝展;獲得紐約布萊克學院獎。
1984年,獲得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獎和MAINICHI設計獎1985年,在巴黎獲得時裝奧斯卡獎,再一次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展示。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辦展示會,在東京舉辦「我要褶皺」展示,獲獎。
1992年,獲得朝日獎。被《星期日時報》評為創造20世紀的1000人之一。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皺」獲得日本創造獎1996年,發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皺」客座藝術家系列1,獲得MAINICHI設計獎。
1997年,發布系列2;獲得日本政府頒布的紫綬帶獎章。 X 登錄 · · · · · ·
㈢ ONLY設計師是誰
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特1934年出生於威爾士的阿伯臘斯特威思,她是一位教師的女兒。16歲時,她前往倫敦,就讀於倫敦金飾學院的繪畫系,並在畢業後加入了女帽商埃里克的工作室,開始了她的設計生涯。她的設計目標針對的是當時還未受到關注的少女時裝。當時,女孩們的衣著缺乏特色,通常是穿著母親的老式衣服。瑪麗·奎恩特表示:「我總是希望年輕人能夠穿上她們自己所喜歡的衣服,這些衣服不應該古板過時,而應該是真正屬於二十世紀的年輕女裝。」
1955年,年輕的瑪麗·奎恩特和丈夫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在倫敦的英王大道上開設了他們的第一家「巴薩」百貨店。他們的目標顧客是青年群體,而瑪麗·奎恩特推出的第一件服裝就是後來聞名的「迷你裙」。盡管當時他們的業務規模很小,而且在時裝界鮮為人知,但這種微小的震動預示著服裝界未來將發生的巨大地震,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步驟。
在五十年代,裙長通常在小腿肚附近波動。迪奧在1953年只是將裙下擺剪短了幾英寸,這在新聞界引起了轟動。而當時並不出名的瑪麗·奎恩特,卻以她激進的觀點,開始了服裝革命的新時期。她的戰鬥口號是:「剪短你的裙子!」
1966年,瑪麗·奎恩特設計的J.C. Penney系列。這時,英王大道開始成為官方認可的「垮了的一代」青年聚集和游弋的地方,他們留著長發,穿著緊身裙,黑白絲襪,使英王大道成為眾人矚目的地方。次年,接任加蘭德教授的艾恩賽德也鼓勵皇家學院的學生為新時期的服裝革命推波助瀾。
1960年,瑪麗·奎恩特訪問美國,美國人的自由、開放的性格啟發了她的設計構想。1962年,瑪麗·奎恩特為美國市場設計了第一個系列,美國《時尚》雜志率先刊登了她的女裝作品,並立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1963年,瑪麗·奎恩特成立了「活力集團」公司,以造型簡潔、年輕、新奇的產品暢銷全球。迷你裙為代表的青年女裝,猛烈地沖擊著世界時裝舞台,這股被史學家稱之為「倫敦震盪」的新浪潮,伴隨著皮靴、長發的「嬉皮士」,帶來了波及全世界的大震盪。倫敦的伽納比大街集中著許多新潮時裝店,那裡變成了吸引遊客的著名地方。當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瑪麗·奎恩特第四等英國勛章,以表彰她在服裝上的卓越貢獻。
1965年,迷你裙和宇宙時代的青年女裝風靡全球,瑪麗·奎恩特進一步把裙下擺提高到膝蓋上四英寸,英國少女的裝扮已成為令人羨慕和仿效的對象。這種風格被譽為「倫敦造型」,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倫敦造型」成為國際性的流行樣式。新時裝潮流不可遏制,青年人狂熱地歡迎迷你裙,中年女性也以驚羨的目光接受這一變革,多種不同的迷你風格裝應運而生。
新一代的設計家皮爾·卡丹、古海熱、聖·洛朗、安伽羅等也都相繼推出風格各異的迷你裙系列。這一年,英女王伊麗莎白訪問美國,當她的船抵達紐約時,美英時裝團體組織了迷你裙大型表演。這時,即便是最保守的高級時裝店,也悄悄地剪短了他們的裙子產品。
古海熱(Andre Courreges)的1965年春夏系列。五十年前,一位著名的時裝大師讓·帕杜曾嘲笑短裙是「笨伯頭腦創造出來的」,但是,半個世紀以後,人類服裝史上首次出現如此之短的裙子,瑪麗·奎恩特贏得了全世界的勝利。這一年,瑪麗還設計了雨衣、緊襪、內衣和游泳衣。次年,她的公司又增加了化妝品和配套靴鞋。企業擴展迅速,到七十年代,她的產品已涉及室內傢具、床上用品、針織服裝、領帶、文具、眼鏡、玩具、帽子等。
這位叱吒風雲的女設計家很快成為一個精明的企業家,由一個捉襟見肘的小本經營(開始僅有二十台縫紉機和二十個工人),發展到年收入一千二百萬美元,擁有百餘家時裝商店分布全英國,它們專營摩登、別致價格適中的時裝,起皺襯衫,閃光的緊身運動衣等等。著名的女裝店如「你,快點」、男裝店「貴族男僕」開張。後來她的經營范圍遍及許多國家,僅美國就有三百二十位經銷商,已成為百萬富商行列中之一員。
畢竟她是六十年代時裝的偶像,並具有獨一無二的天才。1975年,倫敦博物館舉辦了她的回顧展。展覽會這么評價她:「……她是意識到必須為新一代創造新面貌的第一人,她首先沖擊了這個國家及世界大部分人對服裝的傳統觀念,摧毀了阻礙年輕天才得以發揮的壁壘,在時裝各領域里,開啟了長久封閉的窗戶。」
在時裝歷史里,從六十年代起瑪麗·奎恩特開始了時裝的新篇章,瑪麗·奎恩特的女裝設計,清新、可愛、活潑,充滿生命的朝氣,如同六十年代的著名模特兒脫韋基一樣令人神往。瑪麗女裝的造型線更趨簡潔、輕松,根本不同於迪奧、巴倫夏卡等常用的誇張曲線形;當然也不是早年夏奈爾的古板直線形,而是衣著舒適、方便,行動自由開放的現代化造型。同時代的卡丹宇宙裝、六十年代開始流行的牛仔褲、T恤衫都與迷你裙一樣,給傳統審美觀念以沖擊,時裝不再為貴婦們所壟斷,一個歷史新紀元已開始。
1969年,迷你裙的流行已達頂峰,70年演化為熱褲,即一種極短的緊身短褲。到1971年,「倫敦造型」迅速消逝,裙擺急劇下降,新的裝束又取代了名躁一時的迷你裙。
有趣的是,多少年來人們對誰是「迷你裙」的真正設計者爭論不已。古海熱被稱為法國六十年代的青年象徵,他說:「我是發明迷你裙的人,瑪麗·奎恩特只不過是出於商業目的。」對此,瑪麗·奎恩特的答復是:「迷你裙在法國是如何的……我不知道,而且這恰不是我個人說了算的。時髦的裝束,依我所見,這是不可避免的。不應是我或古海熱用何種方法發明迷你裙,這是由街上的少女設計的,設計家只是簡單地預見到人們所要想的。我不願設計家像孩子一樣吵架,也許是古海熱首先做了迷你裙,但他絕不會是第一個穿迷你裙的。」我們無意介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但瑪麗·奎恩特的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真理,時勢造就英雄。
六十年代,是西方世界一個動亂、反叛的時代。隨著戰後經濟的恢復,科技物質生產的迅速發展,各種社會思潮、藝術流派的興起,觀念上的沖突給時裝界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尤其,六十年代的青年,大部分是二次大戰面臨結束時和戰後出生的,戰爭結束,和平又重新回到人間,但也帶來了人口生育的高峰。當時,法國二十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國有一半的人口是二十五歲以下的年齡,他們年輕,富於朝氣,成為六十年代不可忽視的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批被稱為「戰後孩子」的青年人生長在和平富足的環境里,沒有經歷過經濟蕭條和殘酷戰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愛思考、愛消費,是被放縱嬌慣的精力旺盛的一代。
他們不滿意父母的習慣,藐視一切傳統觀念,反抗現成的所有,服裝則是他們最充分地表現「造反」傾向的形式:讓傳統的服飾見鬼去吧!他們的服裝整個兒目的就是自我表現,從以運動衫、褲為特徵的存在主義者到五十年代「垮了的一代」、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都以與眾不同的奇異裝束來表示對傳統美的嘲弄與藐視。投入搖擺樂的瘋狂、追求披頭士的刺激,否定典雅、高貴、嫻淑,主張強調個性、強調自我,甚至嘲笑自我。
這確是個五花八門的時代,是傳統觀念發生動搖的年代,長發不再是女性的專利;巴伐利亞的斯特勞斯工裝褲躋入了時裝行列;迷你裙大受歡迎,年輕人的最好表現莫過於肉體的展露;甚至在性解放運動中,帶來的比基尼泳衣、無性別服裝和無上裝服裝都是這個瘋狂年代的瘋狂的產物。對傳統觀念的否定,是每一次服裝革命的宗旨,但從六十年代開始的沖擊,遠比以往的革命更為猛烈和徹底,如果說以往只是從一種造型、一種審美向另一種變革,那麼六十年代以來的沖擊根本上鏟除了傳統審美,將「丑」帶入了審美領域。由此足以使我們今天能夠理解七、八十年代日新月異,爭奇斗艷的流行時裝。
瑪麗·奎恩特是在經濟和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里脫穎而出的,可以這樣說,迷你裙未必是某一天才的奇想偶發,但瑪麗·奎恩特能理解時代、摸清脈搏,是她為六十年代提供了相應的款式。她是這個時代時尚的精神領袖,她開始的「巴薩」店就掀起了倫敦的震撼,即便她退出時裝界的多年以後,仍然在關注著年輕人的思潮。最近當記者就八十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