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麵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坎肩始於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綉花。
色。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現在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來的牧民建起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了。為紀念和顯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現在內蒙古的好多城鎮用水泥和磚建造蒙古包用做開飯店或酒店。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千斤。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搬遷和拉東西。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緩緩遠行,顯示了牧區特有風情。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蒙古轎車是在勒勒車的基礎上製作而成,是專門供乘坐人員的車。其特點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禦寒。這種轎車主要用於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現在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已購買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勒勒車、蒙古轎車的使用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勒勒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駿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勒勒車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車輪大、車身小,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運輸。過去,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顯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風情。現在,許多牧民都已經定居,住著寬大的磚瓦房,購有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
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
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
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喪葬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待客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禁忌禮節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這由於草原乾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病忌,牧民家裡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節,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台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並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② 圓頂帽子歌詞用英語怎麼說
圓頂帽子歌詞
這個詞語
用英語表達
翻譯為 : lyrics of dome hat
奢侈品牌帽子有Givenchy、巴寶莉、阿瑪尼、聖羅蘭、華倫天奴等,這些奢侈品牌也有許多款式的帽子供銷,具體介紹如下:
1、紀梵希
紀梵希(Givenchy)是來自法國的時裝品牌,優美、簡潔、典雅是紀梵希最大特點,紀梵希最初以香水為其主要產品,後開始涉足護膚及彩妝事業。旗下有男裝、女裝、運動裝、體育用品、牛仔裝、皮飾品、配件、香水、家飾品。皮具,領帶、領帶夾、眼鏡、配飾、香水、打火機等。
2、巴寶莉
巴寶莉(Burberry)是極具英國傳統風格的奢侈品牌,其多層次的產品系列滿足了不同年齡和性別消費者需求,公司採用零售、批發和授權許可等方式使其知名度享譽全球。在懷舊和創新兼具的今天,Burberry的格子風格成功滲透到從服裝、配飾到居家用品的各個領域,經歷近百年而盛名不衰。
3、New Era
自1920年起New Era一直利用手工技術雕琢最好的頭飾。品牌同時設計服裝及配飾系列,根植於運動和街頭生活文化,成為全球各地的市場領導者。 被授權經營的New Era商品超過500個,是運動、時尚、音樂和娛樂領域的首選品牌。公司總部設在紐約州的布法羅,其產品在80多個國家銷售。
4、GUCCI
Gucci,義大利時裝品牌,由古馳奧·古馳在1921年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創辦。古馳的產品包括時裝、皮具、皮鞋、手錶、領帶、絲巾、香水、家居用品及寵物用品等,中文譯作古馳。
GUCCI品牌時裝一向以高檔、豪華、性感而聞名於世,以「身份與財富之象徵」品牌形象成為富有上流社會的消費寵兒,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又不失高雅。古馳現在是義大利最大的時裝集團。
5、LV
路易·威登這一品牌已經不僅限於設計和出售高檔皮具和箱包,而是成為涉足時裝、飾物、皮鞋、箱包、珠寶、手錶、 傳媒、名酒等領域的巨型潮流指標。從早期的LV衣箱到如今每年巴黎T台上的不斷變幻的LV時裝秀,LV之所以能一直屹立於國際時尚行業頂端地位,傲居奢侈品牌之列,在於其自身獨特的品牌DNA。
④ 蒙古族有哪些民風名俗,以《蒙古族的習俗》為題寫一篇作文450字以上。最好寫一個隆重,重要的節日。急急!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是一番熱鬧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全部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了
⑤ 帽子的基本知識
1、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 例:他買了一頂帽子。 2、比喻罪名或壞名義 例:批評應該切合實際,有內容,不要光扣大帽子。 帽子的選擇 帽子有遮陽、裝飾、增溫和防護等作用。因此種類很多,選擇亦有講究。 首先要根據臉型選擇合適的帽子。人的臉型主要有方型(國字臉)、圓型(圓臉)和尖型(尖臉)三種。 圓臉戴圓頂帽,就顯得臉大、帽子小。如戴寬大的鴨舌帽就比較合適。尖臉的人戴了鴨舌帽就顯得臉部上大下小,更顯瘦削。因此戴圓頂帽比較合適。國字臉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較合適。 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身高的人帽子宜大不宜小,否則給人頭輕腳重的感覺。身矮的人則相反。個子高的婦女不宜戴高筒帽,否則給人的感覺是「又」長高了。個子矮的小姐不宜戴平頂寬檐帽,會顯得個子更矮。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即使自己戴了滿意,又要使人看了雅觀。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衣服、圍巾、手套及鞋子等配套。戴眼鏡的女士們,不要戴上面有復雜花飾的帽子,不宜將帽子遮住額頭,帽子要高一些,這樣能顯出你的瀟灑風度和高雅氣質。 男人帽子的尺寸即號數就是指頭圍的厘米數,因此選購十分方便。但考慮到有些帽子洗後要收縮,因此購買時應稍大些。 一般成年男子的帽號是55—56、童帽是50—55、嬰兒帽是42—46。成年女帽、太陽帽和運動帽只分1—3三種。針織帽不分尺寸,它能伸縮應付,有的用重量—克來計算。 帽子的種類 帽子的品種繁多,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蕾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冬季戴帽子好處 一、戴帽子對頭發的益處: ①為頭發保暖防寒: 頭被稱之為「諸陽之匯」。醫學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環境氣溫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4℃時散總熱量的60%。如果頭部受寒,就會造成腦血管收縮,輕則會感到頭昏、頭痛,或者引起頭皮營養循環障礙和毛囊代謝功能紊亂,從而導致頭發的營養失衡或大量的頭發非自然脫落。嚴重的還可能誘發一些疾病的光顧。由此可見,在寒冷的冬天,頭部和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也需要保暖防寒。 ②為頭發防塵防污染: 冬天風沙大、塵土多、特別是在當今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時代,當頭發被吹得雜亂無形的同時,沾在頭頂發絲里的微生物和灰塵就象砂紙上的砂礫,一邊在你的頭皮上肆虐,一邊在你日常梳頭和行動時,增加梳子和頭發及發絲之間的摩擦力。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可能會導致你的頭皮滋生細菌,甚而引起毛囊感染,直接影響頭發的生存環境和生長質量。而摩擦力則造成頭發表面的毛小皮翹起,頭發表面就會變得毛糙,嚴重時還會導致頭發開叉、折斷。這時候,戴一頂舒適時尚的帽子,無異於給頭發穿了一件既美觀又具有保護功能的外衣,有效的阻擋了灰塵和微生物的侵襲。 ③為頭發防曬防輻射: 很多愛美的女士都會在夏天採取全副武裝的防曬措施,尤其是撐一把色彩斑斕的遮陽傘,既防曬又顯風情萬種,但到了冬天卻往往忽略了陽光的威力,走路時還總是追著陽光走。 事實上,由於冬季空氣乾燥澄澈,陽光中紫外線的透過度也並不低,所以千萬不能對冬天的太陽掉以輕心.仍應防止過度日曬。那麼,為了避免紫外線的傷害,選一頂款式和顏色與服裝相匹配的帽子,不外乎是一個既時尚又實用的高明辦法。 ④約束頭發的同時為頭發減負: 除了以上三條,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也是帽子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的原因。那就是簡化了打理發型的「繁文縟節」。以往需要依次「上陣」的造型品大可省去不用,一頂小小的帽子就可以把不聽話的發絲老老實實的約束在頭頂和兩鬢,既減少了造型品給頭發增加的負擔,又馴服了淘氣的「發寶寶」,你何樂而不為呢? 帽子 詞典釋義:基本解釋 </B>1. [hat]∶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裝飾的用品 2. [brand;label]∶壞名義 扣帽子 3. [tag]∶比喻罪名或帶某種標志的名稱 <「機會主義者」這頂帽子一直戴在他的頭上> 帽子的英文翻譯 a hat cap or other headgear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紀念正式成年。
皇帝要在冠上加冕,冕前後有流蘇,叫做旒,左右有玉壁叫充耳。
漢代士大夫帶長冠,以竹子製成。武官帶漆紗冠(這種帽式一直到明代也沒有廢至)。
魏晉時、南北朝時,皇帝帶菱角冠。
南北朝以後、唐代滅亡以前官員多戴烏紗襆頭。
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官員交頭接耳,發明了帶硬翅的平翅烏紗帽,又叫展翅襆頭或直腳襆頭。
遼金時期,官員不必髡發,帽式和宋人大致相同。
元代蒙古族官員帶四方瓦楞帽,漢族官員沿襲宋制。
明代沿襲了宋代的傳統,只不過,宋代官員的一字翅在明代變成了圓頭翅。
明代皇帝帶的則是類似圓頂襆頭的翼善冠(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