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⑵ 清朝皇帝的帽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
⑷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志是什麼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件事。
在很多清宮劇當中,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其他朝代皇帝戴的帽子,是不太一樣的。而且,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塊小金牌。
那麼,這塊小金牌,到底有什麼用處呢?是有特殊的意義,還是只是為了美觀呢?
從清朝皇帝帽子上的這個小金牌,我們也不難看出,清朝確實是更重視佛教的。後世推測,金牌上的那個佛像,應該是釋迦摩尼,其作用應該也是出於祈福。連皇帝都要在頭上放一個佛像,可見清朝對佛教是多麼的熱愛了。
中國地大物博,56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特色。滿族作為大清王朝的統領民族,有很多風俗習慣是和漢人不同的,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在入住中原後已經開始入鄉隨俗,很多風俗習慣已經在潛移默化的和中原人士很接近了。
⑸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官員的帽子像斗笠 這個有什麼含義嗎
其一,清朝服飾,尤其是官服,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馬蹄袖、披肩領等等服裝配飾,既好似馬蹄、弓之類的游牧民族標志,又不似漢民族的寬袍大袖,相反,活動更方便更具有實用性。
滿人入關改冠服制後,服飾大多沿用關外時候的模樣,後來再慢慢改進的。
其次,滿人相比之漢人更重視「帽冠」而不是「頭飾」。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點:前清時期滿人男子的頭發占頭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後來慢慢增加范圍才形成了晚清時期的「二分之一頭」,前清時期就腦後一小小撮(= =)
綜上所述,以下關於設計原理的結論為在下一人之言,實乃本人推測,僅供參考:
首先,帽子中間高,從側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腦袋是圓的……
過去漢人都是蓄發的,男人頭上有發髻,頭的後面高出一截,包了頭巾後後面明顯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樣,所以漢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圓的橢圓的都是前低後高的形狀。而少數民族男子沒有這種發髻,所以我們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個倒扣的鍋子型,很好的和人頭的外形輪廓同步了(LZ有興趣可以自行網路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兩種形狀: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鍋,外檐邊兒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這個很好理解,保暖啊,現代的很多帽子也是這樣的。
夏天的涼帽是斗笠型,外檐兒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陽,這個是古今通用四海皆準的。
有人說花翎是寓意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狀應該確實是實用性比較強。
希望能對LZ有幫助
如滿意,請採納O(∩_∩)O~
⑹ 關於清朝官員皇帝的帽子種類
暖帽和涼帽 樓上已經介紹很清楚了
帽子還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你圖里的帽子 是皇帝的夏朝冠
你可以看參考資料里的網址
裡面有帶圖的介紹
⑺ 清朝皇帝上朝時穿的衣服是龍袍,那麼他的那個帽子,和他肩上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帽子叫朝冠,肩上的為披領。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問題問的應該是朝服,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龍袍無披領而朝服有披領。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腰間有腰幃。而披須(又名披肩、扇肩)、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
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
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盛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
(7)清朝黃帝帽子擴展閱讀
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
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
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⑻ 清朝的皇帝戴什麼帽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
滿意請採納
⑼ 清朝皇帝官服官帽
LZ自己看一下吧其實 還是油茶比的 黑色的很少 大部分是 墨藍色 黃色 極少的 是黑色至於皇帝的帽子 有的邊是黃色的 有的是黑色的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7%E5%B3%AF%BB%CA%B5%DB&z=0自己觀察把總之 比大臣的高檔龍 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龍子 這個還不簡單啊大臣一般是不穿黃色的衣服的一般都是 黑色 藍色 花青色除非是 黃馬褂 那個好像沒有花紋LZ還有不懂 歡迎追問
⑽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10)清朝黃帝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