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公雞和一頂帽子打一成語
【成語】: 怒發沖冠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舉例造句】: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詞】: 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 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故事】: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㈡ 公雞戴帽子 冠上加冠 的歇後語指的是什麼動物
諧音寓意是官上加官,因為公雞本身就有一個雞冠
㈢ 雞戴帽子——冠上加冠怎麼理解
雞戴帽子——冠上加冠,是一句歇後語,取冠的諧音官,冠上加冠也就是官上加官。
雖然冠上加冠本身就有以下釋義:比喻不恰當的多餘的行動。但在這句歇後語中通常不用這個解釋,而只用官上加官的意思,是祝人陞官,步步高升的用語。
㈣ 公雞戴帽子~冠上加冠(官)。猜一生肖
雞戴帽子——冠上加冠
㈤ 公雞戴帽子冠上加冠猜一生肖
我個人覺得是:
龍:力量,熱心,成功,膽量,健康,多情,僵直,迷惑,不信任,自誇,不滿多言。
屬相是龍的人一般專心致志,果斷肯干。
孝順,慷慨,善於理財。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㈥ 兩只雞戴著帽子對話,猜成語
兩只雞戴著帽子對話,猜成語——赫赫有名。
分析:那不是雞,是鶴,鶴問鶴的名字,可謂「鶴鶴有名」,諧音即成語「赫赫有名」。
赫赫有名
hè hè yǒu míng
【解釋】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聲名非常顯赫。
【出處】《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結構】偏正式。
【用法】多形容人;有時也可形容事物。含褒義。也作「赫赫之名」。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赫;不能讀作「hǎo」。
【辨形】名;不能寫作「明」;赫;不能寫作「郝」。
【近義詞】舉世聞名、大名鼎鼎、揚名天下
【反義詞】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無聲無息
【例句】
(1)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的大隱;一名「田園詩人"。
(2)他就是全師~的神槍手。
【英譯】havingagreatreputation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揚州刺史何武為人仁厚,喜歡舉薦有才能的人,他反對結黨營私、任人唯親。如果要任命下屬時,均採用公開公證的方式選擇,因此選拔的人大都沒有赫赫的名聲與靠山。他的上司大司農何壽要他推薦他的侄子揚州長史,他沒有推薦這個平庸的人。
㈦ 關於雞的成語故事6篇
聞雞起舞的故事
【解釋】
凌晨聽到雞鳴就起來舞劍,形容有志者及時奮發的精神。
【成語故事】
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床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里,專心地練起刀劍來。
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床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㈧ 公雞戴帽子歇後語
加冠進爵
㈨ 一隻雞,戴帽子的人頭,一個太陽公公,一頭象合起成是什麼成語
吉人天相:【基本解釋】:迷信的人認為好人會得到天的幫助。多用作對別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難、不幸的安慰話。
【拼音讀法】:jí rén tiān xiàng
【使用舉例】:既然庚貼返去,原聘也必然還璧。但~,令郎尊恙,終有好日,還要三思而行。(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九)
【近義片語】:大吉大利、官運亨通
【反義片語】:多災多難、禍不單行
【使用方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成語出處】:《左傳·宣公三年》:「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又《昭公四年》:「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
㈩ 小河裡撐船——一竿子到底,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是什麼意思
小河裡撐船——一竿子到底,就是說在小河裡撐船,桿子可以撐到底下,比喻做事做到底
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就是說,雞頭上不是有雞冠子嗎?然後雞再戴帽子,比喻再上一個層次
一根筷子是吃面——獨挑,一根筷子吃面就是一,就是獨,挑起來就是獨挑,比喻這個人很出色
丟下灶王拜山神——舍近求遠,家裡有灶子不拜,跑到山上去拜山神,就是說不要近的,還跑到更遠的地方去,比喻小題大做
棉花店關門——甭談(彈),棉花不是老是彈來彈去嗎,棉花店關門了,那就彈不起來了,比喻這件事沒有商量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