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數民族的衣服什麼樣子的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藏族服裝、眼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類型。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 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筒靴,藏靴可分為「松巴」和「嘎洛」兩大類。
藏族發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發混編。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耳飾,均為互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鏈、護身盒「卡烏」。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煙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
2. 桂林壯族服飾有什麼特色
壯族的服飾特色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廣西、石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連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及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等地。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因受地理氣候環境操濟文化等因素的決定性影響,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樣,即男女服飾多為短衣、短褲、短裙、綁腿和長衫、長褲等幾種形制。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的壯族服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領襟開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飾品,發式等可變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壯族服飾。
壯族的男女服裝款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據清代顧炎武《長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饅。」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或右衽圓領上衣,著寬大褲,束腰帶,有的纏綁腿,扎青、黑、藍或白頭巾。婦女服飾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較男子的復雜、生動,更能
體現壯族服飾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壯族婦女服飾通常是一身藍黑,穿寬腳褲、筒裙或蠟
染褶裙,腰間系精緻的圍腰或短圍裙,包黑色或花頭巾,穿綉花鞋,顯得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女上衣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圖1戴銀飾的廣南壯族婦女邊),有無領和有領之別。其長短也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鳴、豈寧以及其他一些地區。而凌石、樂業、龍州等縣,女上衣為長及膝前。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等銀制飾品。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壯族服飾色彩分析壯族服飾色彩以青、黑色為主基調,婦女服色在此基礎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壯族人民典型的服飾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據壯族服色用色的特點,將其服飾色彩分成兩個不同的色組,來闡述不同色組及其配合的語義和功能。
(一)驅邪祈佑
壯族服色尚青黑,源於壯族先民圖騰崇拜的驅邪祈佑。壯族自佔有蛇圖騰、鳥圖騰和蛙圖騰崇拜。《說文·蟲部》字條下注:「南蠻,蛇種。」壯族人民自稱蛇的後裔,奉蛇為圖騰,可見其對蛇的敬畏和崇拜。壯族先民尊鳥為祖、為神。文山地區壯族傳說烏鴉是一小姑,崇為小姑女神,其《巫經》之為「烏鴉小姑」,顯示其鳥圖騰崇拜的痕跡。在壯族史引人注目的還是蛙圖騰,廣西東蘭、鳳山壯族至今仍有「蛙婆節」的節日,在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蛙儀式。此外,現在石南壯族仍跳銅鼓舞,鼓上雕蛙,亦為蛙圖騰祭儀的遺存。
青蛇、烏鴉、青蛙鈴為青黑色,為壯族圖騰物的色彩。色彩木寓於圖騰實物,人們在使用圖騰物以求圖騰護佑時,同時也就使用了色彩。作為圖騰實物無法分割的無形組合部分的色彩,被賦子圖騰的馭邪祈佑功能,這也是圖騰崇拜觀念擴展、演化的必然選擇。圖騰實物的色彩如同圖騰實物木身擁有神聖功效,壯族先民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對他們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載的圖騰觀念,進而具有美的價值。
壯族先民有文身的習俗,這也與圖騰崇拜密切相關。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己載,越人(含壯、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眾」,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誘注曰:「文身,刻幽其體內,點其中,為蛟龍之狀,蛟龍不傷也。」「文身」是壯族先民身體裝飾的一種方式,在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社會,具有保護人類祖先避免外界物傷害的馭邪功能,同時也是圖騰觀念
的藝術化表現。紋身是壯族先民在被動的生存環境
下,所採取的一種極端行為,以傷害自身身體為代價。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以採集漪獵為生的生產方式,逐漸被建房定居、馴養家禽的農耕文明所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有保護功能的衣飾成為壯族先民文身的延伸和變相存在。而將衣著服飾的生理保護功能與青黑色彩所賦子的精神、心理求安功能相結合,不失為理想的選擇,也是壯族先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心理的深刻反映。
(二)審美意圖
壯族服飾用色的選擇是社會的整體選擇,是實用和功利的。色彩的審美功能不能不受到這種「理性」的重壓,只能在縫隙中悄悄地表現自己。然而作為色彩語言形式的色彩,畢竟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功能。不管人類的發展處於何種社會階段,源於人類木性的審美需求是無法忽視和磨滅的。壯族婦女服色盡管多青、黑、藍色,而在關鍵部位的其他裝飾顏色的對比運用,就是基於審美的需要。也許這些部位的紋飾是衍生於某些圖騰物,或是對一般自
然物形的模仿,但這並不影響點綴色的出現是出於壯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圖。
眾所周知,壯族婦女手織的壯錦色彩斑斕,五彩繽紛,耀人眼目。有個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壯家姑娘達尼妹織布時,太陽升上,這時屋檐下掛有露水的蜘蛛網五光十色,非常美麗。達尼妹以蜘蛛網為樣,織成壯錦。其他壯族姑娘競相模仿,壯錦就流行起來了。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卻戴紅、綠、白、黃彩色鳳凰帽。傳說為鳳凰所贈,後人仿製而來。諸如
此類的神話傳說幾乎各個少數民族鈴有。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為了在自己的服飾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幾分美感,製造一些傳說故事,把服飾色彩的調整搭配說成是某種神物或神靈的意志。換言之,初級社會中對色彩的選擇,並非個人所能決定的,而是整個民族的集體主義觀念控制下的統一行為。借神之力,獲取社會整體的認可,是一種借傳統否定傳統,以迂迴妥協的姿態,達到色彩組合搭配的改善,走向史合理、史符合審美規律的境界。
(三)標示個體的社會歸屬
壯族服飾色彩語言是作為社會成員的社會歸屬標志來使用的,它可標示個體的社會角色,如所屬支系、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等,可供社會識別,進行身份、關系判定。
明清地方誌記載滇桂連接地帶的壯族有沙人、上僚等支系。而沙人又「以衣尚色分之」,有白沙人、黑沙人等《壇南通志》。上僚有花上僚、白上僚、黑上僚之分,二支服色鈴尚青黑,唯花上僚婦女「花綉短褐」(《普洱府志》),白上僚婦女裙幅左右鑲以白布,裙腳束腰,正為白色人字形(《馬關縣志》)等。以不同的服飾配色,標示個體所屬的支系,使人一目了
然。
壯族服飾的色彩語言,史是具有識別不同性別、年齡和婚姻群體的功能。壯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無彩色系和青、藍等深色系列為主,顯示男子的粗獷、英勇和剛勁之氣概。與濃淡相濟端莊大方的婦女服色有著明顯的差異。滇南元陽壯族上僚支系婦女婚前以綉花青布包頭,婚後則改用鑲有銀泡的黑頭帕纏頭。廣西少釗我壯族婦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頭,衣領鑲紅、綠絨線裝飾邊,婚後在衣袖上也加紅、綠鑲邊,進入老年則穿全黑衣飾。此外,龍勝壯族婦女小時候戴外婆所贈銀飾小帽,成年後摘帽以白布扎頭,老年又改用黑色扎頭。不同支系的壯族婦女隨著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變化而改變衣著服飾的色彩,顯示出色彩語言嚴格的社會約定性,同時也可以看出她們對服飾色彩語言有著潛意識的認可態度。
壯族服飾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山社會約定俗成的無形規則所嚴格規定的。對於初級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而言,他們自身服飾色彩的美感還只是一種為特定的社會文化所規范的美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外界交流的頻繁和深化,LS致了原有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和傳統社會規范的松動,以至於壯族人民的著裝觀念發生了根木性的改變。今人的壯族人民旱己開始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來決定自己的服飾色彩,於是服飾色彩的選擇搭配變得前所未有的自山
3. 壯族小朋友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他們一般會在哪些節日中穿上名族服飾
對於壯族小朋友來說,她們一般都會有自己慶祝節日的一種方式,比如他們穿上他們的民族服飾。他們一般會在哪些節日中穿上民族服飾呢,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1、他們自己的民族節日。作為我們國家來說,有著五十六個民族,也有著很多少女民族的節日。他們會選擇在自己民族的節日,穿上比較華麗的民族服飾,開始慶祝他們獨有的傳統節日。
2、國家傳統的節日。在少數民族,雖然他們也會很注重自己的獨有的民族節日,但是對於國家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還是中秋,他們也會在這個時候,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
3、他們的婚嫁或者喜慶的日子。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比較多的地方,他們的婚嫁或者比較喜慶的日子,其實非常熱鬧的。比如廣西的壯族聚集的地區,他們有的有自己的婚禮習俗,也有自己的一些慶祝喜事的方式。
4、比較隆重的一些場合。就比如在很多事件中,國家領導或者是有一些國際友人進行交流訪談的時候,他們也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一方面是為了宣傳他們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會為了體現他們的尊重和重視。
現在很多少數民族也會經常有一些非常正式的訪談,或者是一些交流。他們都會在這個時候穿上民族服飾,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敬意。也能更好的宣傳了他們獨有的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他們的民族特色。
4. 少數民族服飾的介紹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引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5. 廣西少數民族服裝是怎樣的啊
服飾被喻為「一本無字書」,蘊涵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歷史風貌、民情民俗、審美觀念等,一些民族服飾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人們的文化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反映不同的生活方式,體現一個民族集體的智慧和創造,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廣西博物館二樓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廳里,展覽著廣西壯、瑤、苗、侗、水、仫佬、毛南、京、回、仡佬、彝等11個少數民族特色濃郁、五彩斑斕的服飾。
廣西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李善華介紹說,這里是外界了解廣西的一個很好的窗口,通過它可以領略到廣西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古樸純厚的民風民俗。曾經在美國舉辦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藝術展》,展出了壯、瑤、苗、侗等4個少數民族的服飾170多件(套),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美國參觀者在展覽留言本上留言:廣西的山水美,想不到民族服飾也這樣美,工藝特別細,做工特別好,能把這么悠久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這么漂亮的民族服飾保存到現在,真是了不起!
廣西博物館里展出的民族服飾經過1988年和1998年的大補充和調整,已更為充實和詳盡。徜徉在濃縮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精華的展廳里,聽聞老館員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服飾里所蘊含的動人傳說、故事,不能不驚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燦爛與輝煌。
6. 少數民族服飾那個最好看
1、藏族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詳細>>】
2、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 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申報的「維吾爾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3、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詳細>>】
4、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5、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族服飾」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6、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7、柯爾克孜族服飾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還有一說法就是『』柯爾克孜族『』是四十個姑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蘇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2014年11月11日,柯爾克孜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8、彝族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9、傣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10、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服飾,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種服裝,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11、壯族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12、白族服飾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13、水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7.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壯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調。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大部分地區婦女上身為藍黑色偏襟無領衣,下身為藍黑色寬腳褲,僅桂西北保存多彩對襟上衣。這是壯族婦女兩種基本的服飾,但在紋樣及配套顯出各地的特點。
桂西北地區婦女上身穿深藍色或帶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無領對襟上衣,胸前只有兩排布紐扣,前胸露出帶花內衣,內外互相映襯,淡雅秀麗。青黑色寬腳褲,離褲腳幾寸處鑲有紅藍一寬一窄兩道欄干。頭戴艷麗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從頭到腳形成紅白黑或藍白黑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婦女服裝極有特色。儂支系婦女上身為天藍色或青黑色偏襟鑲邊衣,無領,密紐扣,矮領口及離袖口兩寸處鑲有五道顏色與寬窄均不相同的壯錦鑲邊;下身為與上身有反差的藍色或黑色寬腳褲。
頭纏多道彩色鑲邊的藍黑色頭巾,巾尾略垂於腦後;腰系彩道鑲邊(上沿)的梯形圍裙;胸懸鎖形銀飾,著銀項鏈。
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服飾尚寬松簡潔,適合多雨多水終年勞作的環境。服飾的配套和延伸表現為文身和飾物,以及相適應的發式。文身有鱷紋、虎紋、蛇紋、雲雷紋、蛾蝶、花草、鳥、蜻蜓等。
飾品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鐲、腳環、金釵等。發式曾先後有斷發、披發、椎髻、披衽、長辮。現在壯族地區服飾大部分與漢人相同,文身及銀飾在大部分地區消失,鑿齒民間早演化為鑲金牙,今亦罕見。
(7)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童裝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總的來說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