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的雅稱
冠軍:
在比賽中獲第一名的人,稱為「冠軍」。這個稱號的由來是這
樣的:戰國時代的楚國有位大將軍宋義,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列
楚國諸將軍之首,將士們都稱他為「卿子冠軍」。從魏晉到南北朝,
冠軍又成為將軍的一種官銜,叫「冠軍將軍」。後來人們就稱比賽
的第一名為冠軍。
桂冠:
我們常聽到「摘取桂冠」這個說法,意思也是說得了第一。這
也有個來歷,古代希臘人認為月桂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木,所以
用月桂樹葉編的帽子給在紀念阿波羅的賽跑中得第一的人戴上,後
來也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比賽的優勝者,以此象徵光榮。以後人
們就借「桂冠」來代表第一。
鰲頭:
「第一」的另一說法還有「獨占鰲頭」。隋唐時,在科舉考試
中考中狀元的人,受皇帝接見,要單獨站在大殿前石階正中的石板
上,這塊石板上刻有鰲頭,於是後來就把占據第一位稱為「獨占鰲
頭」。
首屈一指:
還可以說「首屈一指」。這個說法既不是來自古代,也不是來
自外國,而是來自人們的一個習慣動作。我們在用手指頭計數時,
首先彎下大拇指,因此人們就用「首屈一指」來表示第一。
榜首:
名列第一的雅稱,還有「榮登榜首」。古代科舉考試後,列名
張榜,「榜首」即列於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奪魁:
另外,「奪魁」「奪標」也是第一的別稱。「魁」指為首的、
領頭的;「標」是給競賽優勝者發的獎品。所以「奪魁」「奪標」
就是奪取第一。
魁首:
除了「奪魁」,還有「魁首」之說。明代的科舉考試,考核
《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這五經來錄取考生。
成績居於首位的為魁,所以「魁首」也是指第一。
執牛耳:
除了上面的這些說法,「第一」的稱呼還有一個,叫做「執牛
耳」。這也是有來由的,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要每人嘗一點牲血,
由主盟的人親手割牛耳取血。後來便以「執牛耳」象徵在某一方面
居領導地位,意為第一。
B. 「第一」的雅稱有哪些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C.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D. 有「帽子歌後」美稱的台灣女歌手是誰
那是在7-80年代的歌星..中視的鳳飛飛..鳳飛飛
原名:林秋鸞
本籍:台灣省桃園縣
英文名:Fong Fei Fei
生日:1953年8月20日
身高:165cm
體重:49kg
血型:A
星座: 獅子座
婚姻狀況:1981年與趙宏琪結婚
最喜歡的歌曲:庭院深深
其它:在其歌唱生涯中,出版各類唱片近百張,8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女歌星獎,兩度摘取金鍾獎歌後桂冠。
60年代末,她抱著對民謠的摯愛踏入歌壇,直至1997年最後一張《想要彈同調精選集》。
將近100張的唱片不僅使鳳飛飛成為台灣歌壇的大姐級人物,她沒有壓力的民歌作品更陪伴我們度過了那些蒼白、艱難的歲月,成為記憶中的青蔥。其中《浮世情懷》與《想要彈同調》更入選台灣唱片百佳之列。但如今市面流傳的鳳飛飛精選只收入她早期整理及挖掘民間小調的一段歷史,如《采檳榔》、《蘇州河邊》、《相思河畔》、《月光小夜曲》等歌曲,至多再提提唱成經典的羅大佑的《追夢人》,而對她民歌原創時期則輕易省略。其實這才是鳳飛飛作為一個歌者最值得關注的一面。在她的歌中,你可以感覺本土歌謠最初的暖意,她帶著我們再回到最早的腳印,尋回民間歌謠過往至今的足跡;讓90年代的忙碌都停下腳步休息;讓70年代的都市森林恢復它純情的樣子;讓50年代隱藏在傳統下的吶喊重現;讓30年代台灣本土歌謠展現燦爛的情懷。鳳飛飛就是一部台灣本土歌謠進化史,以至於在90年代後期她對「本土化」的執著與貢獻已達到了令台灣同行驚贊的地步。
1974年,鳳飛飛開始主持電視綜藝節目,由於從小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在剛踏入演藝圈的時候,鳳飛飛經常為上台的「行頭」費盡思量。有一次,她戴了一頂鴨舌帽上台演唱,結果反響異常熱烈,之後每次在舞台上,只要不是穿旗袍等傳統服飾,鳳飛飛總是用帥氣的褲裝搭配著風格迥異的帽子,配合著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和憨直的微笑,並用舉手禮向觀眾致謝,這一切都成了她獨特的標志,以至於後來她在電視節目里拿自己打趣:自己沒有沉魚落雁的姿色,但是又很懶,不願意多花時間在化妝上,結果頂個帽子就出場了,想不到效果比美女還好!此後,「帽子歌後」這個稱謂見諸各大報紙雜志。
鳳飛飛帶帽子首先就是為了節約。與如今行頭大過天的許多大牌藝人相比,鳳飛飛的時代就算連個造型師也沒有,一切都要自己打理。帽子可以用碎布料做成,相對於上衣裙子,要經濟節儉得多,鄉村長大的鳳飛飛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種既便宜又有效果的舞台扮相。其實以當時鳳飛飛的樂壇地位,要提要求在造型上大動干戈也並非是痴心妄想,但她寧可選擇廉價的帽子,卻沒有想過要整日華服加身傲然枝頭。
戴帽子的日子風光獨好。有人說戴著帽子壓抑了視野,但鳳飛飛看來卻是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壓低了帽檐,遮蔽住雖然耀眼卻並不必要的光芒,專心地讓眼神與四下的歌迷觀眾交流。就像鳳飛飛在她25歲時寫下的一段自序里說的,「我從來不曾在生命的畫布上,刻意地加上幾許炫麗的色彩」。戴帽子的鳳飛飛,安於她眼中的這個世界,也安於低調實在的自然做派,這便是她的帽子哲學。
E.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什麼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冠、冕、弁、幘
F. 帽子的多種叫法
cap:指能罩著頭部的帽子,並且沒有帽邊,但一般會有帽舌(如一般的棒球帽)
Hat 指可能有帽邊也可能沒有,但通常都比cap要大,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裝飾的用品
"冠"、"冕"
G.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服飾禮儀制度由來已久,古人戴帽有哪些講究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且中國的服飾禮儀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古人戴帽子都有哪些講究呢?在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人所戴帽子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朝代,他們的帽子的戴法也有所不同。
古人戴帽子是十分有講究的,不同年齡,不同等級的人所戴的帽子是不同的。
H. 帽子 怎麼稱呼
你說的是這樣的嗎?這種統稱應該就是鴨舌帽吧。或者范圍縮小一點說,就是棒球帽,這樣稱呼更容易懂。鴨舌帽———特色是帽頂平且有帽舌,俗稱鴨咀帽。帽緣從兩寸到四寸,寬窄也有不同。鴨舌帽最初是獵人打獵時戴的帽子,因此,又稱狩獵帽,因其扁如鴨舌的帽沿,故稱鴨舌帽。鴨舌帽也有多種樣子,你說的這種只是其中一種,因為當初隨著棒球運動流行起來的,所以就叫棒球帽了。